資源簡介 (共37張PPT)幾點要求1.課前:提前準備好本堂課教材,課前三分鐘開始背誦上節課布置的問題;2.課堂:認真聽課,做好筆記;筆記要求:三色筆(黑筆、紅筆、熒光筆)按規范做好筆記;(檢查)書中空白不能隨意涂畫,留好空白;3.課后:下課鈴響后,老師宣布下課時,才能下課活動,盡量不拖堂,如果拖堂要保持安靜。九年級上冊1. 踏上強國之路2.創新驅動發展3.追求民主價值4.建設法治中國5.守望精神家園7.中華一家親8.中國人中國夢6.建設美麗中國教材目錄導讀第一單元富強與創新第二單元民主與法治第三單元文明與家園第四單元和諧與夢想國家教材編寫原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作為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居于最高層次,對其他層次的價值理念具有統領作用。前面主要學習的內容是心理、道德、法治,本冊教材是國情國策教育專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第一單元 富強 與 創新改革開放“富強”與“改革”、“創新”的關系 (單元導語)①改革是一場深刻的革命,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實現共同富裕是黨和政府對人民的莊嚴承諾。②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讓億萬中國人在創新創業中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③揚起改革創新的風帆,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中國號”巨輪必將到達富強的彼岸。第一單元 富強與創新第一課 踏上強國之路第一框 堅持改革開放最新版九年級上冊6.1 國家權力機關核心素養目標1.政治認同:感受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程。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理的信念,認同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我們的強國之路、富民之路;2.道德修養:自覺做改革開放的擁護者和支持者,理解改革開放的地位和偉大意義;3.法治觀念:提升對黨的方針政策的認知能力,能夠正確分析改革開放帶來的影響,能夠正確看待現實生活中的經濟現象;4.健全人格:通過了解我國騰飛的表現,培養愛國主義情感;5.責任意識:感受國家富強、社會進步帶來的喜悅,樹立民族自信心及自豪感,自覺堅定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擁護黨的方針政策,樹立國家主人翁意識。教學重點:中國騰飛的表現。教學難點:改革開放的意義。請同學們認真閱讀教材P2-8頁的內容,重點內容精讀,其他內容泛讀。找到以下問題答案,并用鉛筆在課本上做出記號。(5分鐘)自主學習1.促成改革開放的歷史因素和強國富民的歷程2.改革開放的歷程、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改革開放的作用)3.中國騰飛的表現(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4.中國的騰飛證明了什么道理?(改革開放的重要性)改革開放促發展第一目中國近代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虎門硝煙太平天國運動廣州三元里抗英斗爭中華民族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新民主主義革命強國富民回望歷史1.為什么要實行改革開放?改革開放的歷史背景?(原因)① 近代以來,由于西方列強的入侵、封建統治的腐敗等原因,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②強國富民成為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想一想:誰能帶領中華民族實現強國富民的目標呢?又做出哪些努力呢?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站起來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富起來進行改革開放的新的偉大革命強起來一、改革開放促發展2.為實現強國富民的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作出了哪些努力?或(黨如何領導人民走向強國富民之路?)P3①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飽經苦難的中華民族終于站起來了。②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③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p81978年11月24日,安徽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鄭重地簽下一份“契約”,嘗試“大包干”的做法。這變成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成為中國改革的標志。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廣大農村迅速推開,小崗村也被稱為“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昔日小崗村今日小崗村驚雷中國改革的一聲小崗村變化的原因在哪里?交足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集體勞動吃大鍋飯想一想:這有何作用?①個人:②社會:③國家:改革3.改革開放對我國產生了哪些影響?P3極大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極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極大增強社會發展活力;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三個極大,三個顯著)①開啟:②內容:③成效: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從 到 ,從 到 ,從 改革到 改革。中國人民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推動中國發生了 的變化。改革開放對 改革改革先從 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對 開放(基本國策)設立經濟特區和開放沿海城市知識鏈接:改革開放注意:不能說改革開放是基本國策。4.改革開放的開啟、內容、成效?P4農村農村城市試點推廣經濟體制全面深化內外城市翻天覆地相關鏈接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1987年,黨的十三大確立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核心內容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途 徑、基本點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奮斗目標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興國之要強國之路立國之本四項基本原則:①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②必須堅持人民民主專政 ③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 ④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1980年設立四個經濟特區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1984年開放了大連、青島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90年開放上海浦東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就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部署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第一階段:起步階段1978-1992第二階段:逐步深化階段1992-2013第三階段:全面深化階段2013—至今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2013年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2017年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1988年開辟海南經濟特區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標志改革開放重大事件時間軸整體感知逐步確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允許私有制的存在,解放了生產力。比如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現代農業。改革開放后在特殊的歷史條件,我國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為基礎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一味追求提高生產資料公有化的程度。比如在農村實行人民公社。改革開放前①我國逐步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經濟制度: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只存在公有制經濟。看改革之變補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體制。【如:豬肉價格上漲、疫情期間哄抬口罩價格,國家出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技術勞動知識創造思考:說說以上人員是通過什么來為家庭和社會創造財富的?圖片探究②改革開放使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社會勞動,創造社會財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空前高漲。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已成為社會共識。“四個尊重”成為社會共識5、改革開放是如何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P4①我國逐步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②改革開放使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社會勞動、創造社會財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空前高漲。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四個尊重”)已成為社會共識。總結知識5.改革開放是如何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國騰飛譜新篇第二目13中國是制造業第一大國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匯儲備穩居世界第一①綜合國力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匯儲備穩居世界第一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項事業蓬勃發展1.改革開放的成就(中國騰飛表現在哪些方面?)(1)綜合國力顯著增強:②人民生活食衣住行改革前后人民生活對比就業規模持續擴大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家庭財產穩步增加、打贏脫貧攻堅戰。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中國人民通過改革開放過上幸福生活③國際地位中國的改革開放深刻影響著世界,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中國已經成為影響世界的重要力量。中國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領導、主導、最重要1.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騰飛的表現(取得哪些成就?)①綜合國力方面:綜合國力顯著增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強國之路)國強②人民生活方面:我國城鄉就業規模持續擴大,人民收入較快增長,家庭財產穩步增加,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民富③國際地位方面:國際地位顯著提高,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中國已經成為影響世界的重要力量。(改變中國、影響世界)≠領導、主導、決定P8+閱讀感悟P51堅持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強國之路。2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3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4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也是決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2.中國的騰飛證明了什么道理?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5筆記區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騰飛取得巨大成就、創造中國奇跡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主要原因(1)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2)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3)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4)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5)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6)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一心,發揚實干精神。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4.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青少年應該怎么做?①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②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③樹立平等、開放、參與的國際意識和全球觀念。④積極宣傳改革開放的政策,做改革開放的擁護者、參與者。樹立意識學習實踐宣傳做斗爭喜看今日5.走進新時代 再創新輝煌新的歷史方位: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的初心與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奮斗目標: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課堂小結4.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騰飛表現/我國取得哪些輝煌成就?5.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2.黨團結領導中國人民怎樣走上強國富民之路?1.中華民族的百年奮斗目標?1.1堅持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促發展中國騰飛譜新篇3.改革開放的時間、過程、作用?6.黨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1、目前,中國已經稱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40年來,按照可比價格計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約9.5%;以美元計算,中國對外貿易額年均增長14.5%。這些成就的取得說明( )A.改革開放是立國之本B.我國已經躋身世界發達國家行列C.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D.對外開放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強國之路發展中國家發展C當堂檢測2.從1978年至今,全國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4928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增加到20133元;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960多萬貧困人口實現易地搬遷,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我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成為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道理?①改革開放使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關鍵抉擇),也是決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②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富民之路,是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③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④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3.材料 2024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路到復興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堅如磐石、從未改變。在列強侵略時頑強抗爭,在山河破碎時浴血奮戰,在一窮二白時發憤圖強,在時代發展中與時俱進……中國共產黨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帶領中國人民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我們堅信,在中國共產黨和十四億中國人的勠力奮斗下,中國一定會走向更偉大的勝利。(1)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2)從小到大,由弱到強,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了哪些實踐?(3)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奮斗的過程,彰顯了怎樣的中國精神?(4)作為中學生,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渠道學習百年黨史?(答出兩點具體做法)【答案】(1)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2)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完成社會主義革命、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3)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4)此題可開放回答,答案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如閱讀報刊書籍、觀看紅色影視作品、參觀博物館或紀念館、參加紅色研學活動等。九年級上冊 1.1《堅持改革開放》 教學設計課題 1.1 堅持改革開放 課時安排 1課時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富強與創新”的第一課第一框,是國情國策教育的重要內容。教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家層面的“富強”為切入點,通過回顧歷史背景、分析現實成就,闡述改革開放的內涵、意義及對國家發展的推動作用。本節課既是對七八年級心理、道德、法治內容的延伸,也是引導學生關注國情、樹立國家意識的關鍵起點,為后續學習國策、理解國家發展道路奠定基礎。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如中國近代史、小崗村改革等)和抽象思維能力,但對“改革開放”的內涵、歷史邏輯及現實意義的理解仍較零散。他們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對國家發展成就有直觀感受,但缺乏系統梳理;同時,學生對“國家大事”的關注度逐漸提升,適合通過歷史對比、現實案例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其將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相聯系。核心 素養目標 1.政治認同:感受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程。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理的信念,認同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我們的強國之路、富民之路; 2.道德修養:自覺做改革開放的擁護者和支持者,理解改革開放的地位和偉大意義; 3.法治觀念:提升對黨的方針政策的認知能力,能夠正確分析改革開放帶來的影響,能夠正確看待現實生活中的經濟現象; 4.健全人格:通過了解我國騰飛的表現,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5.責任意識:感受國家富強、社會進步帶來的喜悅,樹立民族自信心及自豪感,自覺堅定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擁護黨的方針政策,樹立國家主人翁意識。重點 改革開放的歷史背景、內涵及對國家發展的促進作用;中國騰飛的表現及證明的道理。難點 理解“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區分“改革開放(強國之路)”與“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關系。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溫故知新: 教師活動: “九年級是新的開始。今天我們就從九年級上冊的核心主題——‘富強’入手,看看國家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富強的。” 展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提問:“這四個詞對應我國的什么目標?與我們九年級的學習有什么關系?” 總結導入:“九年級要關注國情,而‘富強’的實現離不開一個關鍵舉措——改革開放。今天我們就學習《堅持改革開放》。” 學生活動: 回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考國家層面目標與九年級學習的關聯。 明確本節課主題,帶著疑問進入學習。 通過激勵性語言緩解學生壓力,結合已知的核心價值觀自然導入主題,激發學習興趣,明確學習目標。講授新課 第一幕:改革開放促發展 環節1:理解改革開放的內涵 教師活動: 提問:“什么是改革?什么是開放?什么是改革開放?” 結合定義強調:“改革開放包括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二者不等同;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對外開放是基本國策。” 學生活動: 閱讀課本2-8頁,圈畫關鍵詞,回答問題。 記錄核心結論,區分易混淆概念。 環節2:探究改革開放的歷史背景 教師活動: 展示中國近代史屈辱史圖片(如鴉片戰爭、甲午戰爭),提問:“近代中國的探索告訴我們什么?誰能帶領中國實現強國富民?” 播放視頻《小崗村改革》,引導學生觀察:“小崗村改革前后面貌有何變化?這一變化體現了改革的什么作用?” 學生活動: 結合歷史知識分析“落后挨打”的教訓,得出“中國共產黨是領導核心”的結論。 觀看視頻,對比小崗村改革前后的“集體勞動”與“承包制”,總結改革對個人、社會、國家的影響(三個“極大”、三個“顯著”)。 環節3:梳理改革開放的歷程與制度保障 教師活動: 梳理時間線:“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改革開放→農村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改革(國有企業)→對外開放(經濟特區)→全面深化改革。” 提問:“改革開放中,我國確立了哪些基本經濟制度?這一制度如何促進經濟發展?” 強調“四個尊重”(勞動、知識、人才、創造)是改革開放的社會共識。 學生活動: 結合課本整理改革開放的歷程,回顧八下“基本經濟制度”內容(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等)。 - 舉例說明“四個尊重”在生活中的體現(如企業家創新、科學家研發)。 第二幕:中國騰飛譜新篇 環節1:分析中國騰飛的表現 教師活動: 展示數據:“我國GDP世界第二、制造業第一、脫貧攻堅戰成果、一帶一路影響力”等,提問:“這些成就體現在哪些方面?” 強調易錯點:“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穩定器’,但不是‘主導者’。” 學生活動: 分組討論:“成就可分為綜合國力、人民生活、國際地位三類,每組舉例說明。” 記錄易錯點,避免認知誤區。 環節2:總結改革開放的重要性 教師活動: 提問:“中國騰飛證明了什么道理?” 總結核心結論:“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強國之路。” 學生活動: 結合成就歸納結論,背誦核心句。 環節3:中考鏈接——成就的原因與青少年責任 教師活動: 提問:“我國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青少年能為改革開放做些什么?” 展示萬能模板:“根本原因=四個自信;青少年做法=學習知識+發揚精神+宣傳政策+參與實踐。” 學生活動: 結合課本回答根本原因,分組討論青少年責任并分享。 通過自主預習+教師點撥,夯實基礎概念,突破“改革開放與對外開放的關系”這一難點。 通過歷史對比和案例分析,理解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感受改革對生產力的解放作用,培養歷史思維。 設計意圖:通過時間線梳理和舊知回顧,構建知識體系,理解改革開放的制度支撐,增強政治認同。 設計意圖:通過數據和案例,讓學生直觀感受國家發展成就,培養民族自豪感,同時糾正錯誤認知。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引導,讓學生自主得出結論,深化對改革開放意義的理解。 設計意圖:對接中考考點,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責任意識。小結板書 展示PPT課堂小結作業布置 完成分層作業教學反思 1. 本節課通過歷史案例、視頻、數據等多種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概念,突破重點難點,核心素養目標基本達成。 2. 學生對“小崗村改革”的討論積極性較高,但對“基本經濟制度”與改革開放的關聯理解不夠深入,需在后續課程中結合具體案例再強化。 3. 激勵性語言有效緩解了學生的學習壓力,但部分學生對“中考考點”的關注度過高,需平衡應試與素養培養的關系。 4. 下次教學可增加“改革開放在身邊的體現”(如家鄉變化)的分享環節,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和參與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1堅持改革開放.pptx 1.1堅持改革開放教學設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