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語文參考答案一、積累與運用(共20分)中國,三千年文明歷史,崇尚“和”,和文化的思想源遠流長,和形式豐富多彩,和為貴歷來就是中國人民待人處事的行為準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提出了“和諧”的社會建設。我校八(1)班舉行“以和為貴”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假如你也是其中一員,請你積極參與下列活動。1.下面是八(1)班“以和為貴”主題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旁白,對加點字讀音或字形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2分)追溯“和”字的起源,它本來指聲音之間的調和。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賦予了“和”豐富的內涵。“和”可以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以及人體自身內部的一種和諧默契、相撫相成的關系。與他人相處時,要和顏悅色;與自己相處時,要和風細雨。“和”融合于中國傳統的精神文化之中,并成為其精髓所在,它儼然已化作一種不朽的文化符號,矗立于華夏文明的精神高地。A.“追溯”的“溯”讀“shuò”,“默契”的“契”讀“qì”。B.“精髓”的“髓”讀“suǐ”,“儼然”的“儼”讀“yǎn”。C.“融合”的“合”應寫為“和”,“相撫相成”的“撫”應寫為“輔”D.“賦予”的“予”應寫為“與”,“和顏悅色”的“悅”應寫為“樂”答案:B解析:A.“追溯”的“溯”讀“sù”C. “融合”的“合”應寫為“合”D.“賦予”的“予”應寫為“予”,“和顏悅色”的“悅”應寫為“悅”2.同學們在教材中搜集了體現“和”不同內涵的古詩文,請你一起完成梳理。(4分)“和”的內涵 古詩文 出處強調人際和睦的博愛精神 ① ,② 。 《大道之行也》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③ ,④ 。 《題破山寺后禪院》答案: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解析:(1)“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一句強調通過打破血緣私愛的局限性,構建起普世性的人間大愛,實現社會深層和諧,符合人際和睦的博愛精神(2)“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強調通過自然與心靈的互動,深刻詮釋了“和”的至高境界——即人與自然、自我內心的雙重和諧。這種和諧超越了人際關系的范疇,直指天人合一的哲學高度,是“以和為貴”思想的升華體現。3. 為了進一步推展“以和為貴”的主題實踐互動,八(1)班同學到榮獲2025年第一季度“湖南好人榜”的蔣國云家里采訪,采訪結束后,小益同學寫了以下一段總結文字。下列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①今天我懷著激動的心情采訪了蔣國云先生,探討“以和為貴”的真諦,短短一席話,卻讓我不以為然,豁然開朗。②蔣先生將“和”的力量剖析得無比清晰:它絕非無原則的退讓;而是基于相互尊重、尋求共贏的智慧。他分享的真實案例讓我看到,沖突中冷靜傾聽、換位思考,往往能化干戈為玉帛,找到比單純爭執更有價值的解決方案。③更讓我銘記于心的是他鼓動我們成為“校園小調解員”,設計屬于中學生的“和平方案”,讓“和”的理念真正生根發芽。④在這次采訪中讓我們受益匪淺,為我打開了理解“以和為貴”的全新維度——它不僅是我們文化的瑰寶,更是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實踐智慧。我已迫不及待想和同學們分享這些思考,共同在校園里播撒“和”的種子!第①句應將“不以為然”改成“深受震撼”。第②句應將分號“;”改為逗號“,”。第③句是一個正確的句子,沒有語病。第④句應刪去“在”“中”。答案:C解析:這句話屬于搭配不當 的病句類型。鼓動應該改為鼓勵。4. 根據以下材料,概括“和”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內涵。(4分)材料一:《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子曰:“父母其順矣乎!”(《中庸》)材料二: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材料三: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孟子·梁惠王上》)答案:(1)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人與社會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5.在班級活動的討論環節,為避免出現消極應對、惡語傷人等情況,營造和諧有序的議事氛圍,現需擬訂 “以和為中心的班級議事規則”。請根據班委會成員的對話內容,補寫兩條合適的議事規則。要求語言簡潔明了,緊扣 “和” 的主題。班長:我們應該鼓勵全班同學積極為班集體出謀劃策,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宣傳委員:在議事過程中,如果出現意見分歧,要注意①__________________文藝委員:我認為在他人表達時,其他人還需要做到②__________________班長:沒錯!再補充一條:最終議事結果通過民主表決確定,遵循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答案示例】(1)以和為貴,理性溝通(2)尊重他人,靜心傾聽言,尊重不同觀點等。本題考查擬寫規則。擬寫時要圍繞”和”的主題,語言得體即可。示例:①空:本著”和為貴,善為本,誠為先”的原則,如果你不同意別人的意見,要有理有據說出自己的看法;②空:爭論時請放棄成見,學會換位思考,先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想一想問題,學會尊重,就事論事,不能進行人身攻擊;③空:商議討論班級事務時要以大局為重,以班級良性發展為共同目標,不能事事先想到自己。還可補充“用語要禮貌、得體,說話有禮有節”等。(3) 互相尊重,就事論事,不適用侮辱性字眼。 認真傾聽他人意見,理解其意圖。 能包容不同觀點,擇善而從。6.當前俄烏沖突仍在延續,世界上還有許多地區正經歷著沖突與戰火。戰爭不僅摧毀家園、奪走生命,更給人們的心靈帶來難以愈合的創傷。和平,是我們共同的心愿,也是人類未來發展的基石。請你以“珍惜和平,反對戰爭”為主題,創作一條20字以內的宣傳標語。解析:主題鮮明,清晰體現反對戰爭、珍愛和平的核心思想;富有感染力,能打動人心,引發共鳴。示例:同護一片藍天,共享一份和平;示例二:只有記住戰爭的痛苦,才能珍惜和平的生活。示例三:和平需要你我共同參與。二、閱讀與鑒賞(共50分)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共6分)桂州臘夜[唐]戎昱坐到三更盡,歸仍萬里賒①。雪聲偏傍竹,寒夢不離家。曉角②分殘漏③,孤燈落碎花④。二年隨驃騎⑤,辛苦向天涯。【注釋】①賒:遙遠。②角:軍營中的號角。③漏:漏壺,古代計時器。④碎花:燈花。⑤驃(piào)騎:飛騎,也用作古代將軍的名號。這里指詩人的主帥桂管防御觀察使李昌峻。7.(2分)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從時空落筆,“三更”是指時間之晚,“萬里”是指詩人離家之遠。B.頷聯“寒”字一語雙關,既表現了氣候寒冷,也抒發了詩人孤寂凄涼的情感。C.這首詩語深情重,質樸凝練,是懷鄉詩中的佳作。D.本詩和《蒹葭》一樣,都寫了環境的凄苦冷寂,目的是渲染詩人內心的絕望。8.(4分)補寫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頸聯“曉角”和“孤燈”這兩個意象使用非常巧妙:“曉角”是從聽覺角度寫的,“孤燈”是從① 角度寫的,二者襯托出詩人② 的心緒,具有較強的藝術效果。【答案】7.D 8. 視覺 孤獨寂寞和思鄉【解析】戎昱的《桂州臘夜》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冬夜的孤寂與思鄉之情。詩中,“三更盡”“萬里賒”凸顯了時間與空間的遙遠,而“雪聲偏傍竹”“寒夢不離家”則巧妙地將自然景象與內心情感交織,表達了詩人對家鄉的深切思念。整首詩語言質樸,情感真摯,是唐代懷鄉詩中的佳作。7.考查內容理解辨析。D.有誤,本詩寫環境的凄苦冷寂,如“雪聲偏傍竹”“孤燈落碎花”等,渲染了孤寂凄涼的氛圍,烘托出詩人的思鄉之情,但并非是“絕望”;《蒹葭》中寫“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等凄清的環境,主要是營造一種朦朧的意境,表達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求而不得的惆悵,也并非渲染“絕望”;故選D。8.考查寫作角度及情感理解。一空,結合頸聯“曉角分殘漏,孤燈落碎花”意為:破曉的號角替代殘夜漏聲,孤燈將要燃盡掉落碎芯花。“曉角”是軍營中的號角聲,詩人聽到號角聲,這是從聽覺角度來描寫的。“孤燈”指的是孤獨的一盞燈,詩人是用眼睛看到了這盞燈以及燈上落下的燈花,“孤燈”和“落碎花”都是詩人視覺所及的景象。由此可知,“孤燈”是從視覺角度寫的。二空,結合全詩來看,首聯“坐到三更盡,歸仍萬里賒”表明詩人離家萬里,深夜未眠,思鄉之情濃厚。頷聯“雪聲偏傍竹,寒夢不離家”進一步體現出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以及身處異鄉的孤寂。再看頸聯“曉角分殘漏,孤燈落碎花”,“曉角”的聲音在寂靜的夜里傳來,更添凄涼之感,“孤燈”獨自燃燒,燈花落下,營造出一種孤獨寂寞的氛圍。此時詩人在異鄉的寒夜中,伴著孤燈,聽著曉角,這種情景襯托出了他孤獨寂寞的心境。同時,整首詩都圍繞著詩人的思鄉之情展開,這些景象也進一步烘托出他強烈的思鄉情緒。由此可知,“曉角”和“孤燈”二者襯托出詩人孤獨寂寞和思鄉的心緒,具有較強的藝術效果。讀下面文言語段,完成下面小題。【甲】馬說①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②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乙】卞和泣玉楚人和氏得玉璞①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②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③,而刖其左足。及厲王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④其右足。武王薨⑤,文王繼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⑥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⑦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壁。【注釋】①璞:蘊藏有玉的石頭,未經加工的玉石。②:相:鑒別。③:欺騙,迷惑。④刖(yuè):古代一種酷刑,斷足。⑤薨(hōng):古代稱諸侯或大官的死叫“薨”。⑥奚:何,為什么。⑦理:加工雕琢玉石。9.下列對文中加點字詞的理解或推斷,有錯誤的一項是( )(2分)A. 《馬說》中“駢死于槽櫪之間”的“駢”和“并駕齊驅”中“駢”意義有聯系,都有“并列、并排”之意。B. 《馬說》里“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食”,與“食不飽,力不足”的“食”讀音和意思都不同,前者讀“sì”,是“喂養”;后者讀“shí”,是“吃” 。C. 《卞和泣玉》中“王乃使玉人理其璞”的“理”,與“理屈詞窮”的“理”意思不同,“理屈詞窮”側重“道理、事理”,文中“理”為“雕琢”意 。D. 《卞和泣玉》中“泣盡而繼之以血”的“泣”,和“泣不成聲”的“泣”意思完全一樣,都是“哭泣”的意思。答案:D解析:A選項:《馬說》“駢死于槽櫪之間”里“駢”是“兩馬并駕,引申為并列” ;“并駕齊驅”中“駢(并駕 )”體現車馬并排行進,二者核心意思都是“并列、并排”,理解正確。B選項:《馬說》“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食”,通“飼”,讀“sì”,是“喂養”的意思 ;“食不飽,力不足”的“食”讀“shí”,是“吃”的意思 。讀音和語義均不同,理解正確。C選項:《卞和泣玉》“王乃使玉人理其璞”中“理”是“雕琢”玉石之意 ;“理屈詞窮”里“理”指“道理、事理” 。二者意思不同,理解正確。D選項:《卞和泣玉》“泣盡而繼之以血”的“泣”,指“眼淚” ,強調流出的液體;“泣不成聲”的“泣”,側重“哭泣的動作、行為” 。二者語義有明顯區別,理解錯誤,故答案選D 。10.以下關于畫波浪線語句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B.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C.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D.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11.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悲乎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12.兩篇文章主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請結合甲乙文的內容進行具體闡述。10. D11.(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寶石被斥為(普通的)石頭,誠實正直的人被誣蔑為騙子。或:我是為(真正的)的寶石被斥為(普通的)的石頭,誠實正直的人被誣蔑為騙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對即可)12.《馬說》通過千里馬被埋沒的普遍現實,《卞和泣玉》通過和氏璞兩度被指斥為石的故事。共同點是論述的都是統治者不識人才,埋沒人才,英才志士懷才不遇,有志難伸的現實。(大意如此即可)【解析】文言文翻譯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方法,一般要求直譯。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中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翻譯要求字字落實,譯出原文用詞的特點和句式的特點。“悲(感到痛苦)”“貞(誠實正直的人)”“名(稱作)”是此句中的關鍵詞語,一定要解釋準確。12.本題考查對比閱讀以及對文章內容、主題的把握。甲文第③段中,食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最終只能得出“天下無馬”的結論。因食馬者的無知徹底埋沒了千里馬的才華,作者只能發出“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感嘆,表現出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情,以及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飽含深深的無奈。乙文中,根據“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可知,厲王及武王不識玉,對卞和施以酷刑,導致“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即把寶玉看為石頭,把忠貞的人看為說謊的人。本文說明如果當權者不能夠識別人才,就會造成人才懷才不遇、有志難伸的結局。根據以上分析,概括兩篇文章主題的相似之處即可。參考譯文:【甲】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只能辱沒在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飼養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馬來喂養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品德就顯現不出來,想要與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能夠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驅使千里馬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這世上)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啊!【乙】楚國人卞和,在楚山中獲得了美麗的玉璧,把它奉獻給了厲王。厲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鑒別它,雕琢玉器的人說:“這是石頭。”厲王認為卞和在說謊,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厲王駕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獻給那位武王,武王讓雕琢玉器的人鑒別它,又說:“這是石頭。”武王又認為卞和在說謊,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駕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淚流盡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聽到后,派人問他原因,說:“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為什么哭得這么傷心?”卞和說:“我不是為被刖傷心啊。(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寶石被斥為(普通的)石頭,誠實正直的人被誣蔑為騙子。”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開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寶玉,于是命名為“和氏璧”。非文學作品閱讀(共8分)請閱讀材料后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為什么學習成績好的人,心理健康狀況可能并不理想?為什么會有“高分低能”現象存在?這其中,非智力因素比如品格、情商等,或許和社會與情感能力有關。2025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世界范圍內啟動了青少年社會與情感能力研究(簡稱SSES)的國際大規模測評,借鑒“大五”人格模型,建構社會與情感能力的測評框架。如圖所示,此框架主要分為五大維度,每個維度又確立了三項子能力。社會與情感能力的五大維度和15項子能力根據OECD全球報告,全球青少年社會與情感能力發展的共同特點是:首先,社會與情感能力對教育、健康與生活質量(幸福感、生活滿意度、考試焦慮)均產生影響。從生活滿意度來看,10歲組學生的生活滿意度高于15歲組學生,從童年到青春期,生活滿意度會下降,樂觀是迄今為止與生活滿意度最為密切的能力,其次是活力和信任。從考試焦慮來看,從童年到青春期,學生考試焦慮會上升,尤其是女孩。其次,社會與情感能力存在類型差異。性別差異:平均而言,男孩的情緒調節能力更強,更善于社交,更有活力,而女孩則更負責任,更有同理心,更愿意合作。社會經濟地位差異:平均而言,在所有參與調查的城市中,社會經濟地位優越的學生比社會經濟地位差的同齡人具有更高的社會與情感能力。第三,影響社會與情感能力的重要因素有:學校歸屬感、師生關系,和社會與情感能力呈顯著正相關。校園欺凌和社會與情感能力發展呈負相關。受欺凌程度較高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較低。【材料二】社會與情感能力是一個學名,通俗地講,就是情商。情商的重要性在生活和工作中,可能比智商、知識更重要。通常來說,人的智商平均水平是100到110之間,高的可達120,低的會到80,即使有障礙的人,也有八九十。但是人的社會與情感能力卻可能出現負數,比如人處于一種消極的狀態下,在暴躁的社會情感下,可能會對社會做出一些不負責任的行為。隨著社會活動的變化越來越多樣,不確定性越來越高,社會與情感能力也顯得越來越重要。【材料三】人的一生發展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到社會情感能力,其中家庭和學校共育,不斷發生交互,對人的情感能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其他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作用。長期以來,一些學校教育過于注重書本知識傳授,忽視社會與情感能力培養,造成一些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不足,導致了一些消極的社會現象。不過,“雙減”實施以來,我國教育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此背景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具有特殊的價值和意義。13.【理解推斷】根據上述材料,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2分)A.社會與情感能力的測評框架包括任務能力、情緒調節能力、協作能力、開放能力、交往能力五項子能力。B.由材料一可知學校歸屬感較高的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較低。C.智商高的人處于一種消極的狀態下,其社會情感能力也可能出現負數。D.“雙減”實施以來,我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已得到提升。[解析] A.從材料一可知,社會與情感能力的測評框架包括任務能力、情緒調節能力、協作能力、開放能力、交往能力五大維度;B.從材料一“學校歸屬感、師生關系,和社會與情感能力呈顯著正相關”可知,學校歸屬感較高的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較高;D.材料三原文是“‘雙減’實施以來,我國教育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此背景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具有特殊的價值和意義”,不能推斷出“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已得到提升”。14.【遷移運用】小益是學生會主席兼班級宣傳委員,她性格開朗有活力,責任感強。遇大事都能臨危不亂,鎮定處理,善于合作。期末考在即,在學習上非常努力的她,成績并沒有明顯提升,她媽媽為此非常焦慮,請你結合材料勸解小益媽媽,緩解她的焦慮。(6分)[答案] 阿姨,您好!(稱呼問好1分)小紅性格開朗有活力,責任感強,說明她的交往能力、任務能力很強;(1分)她遇大事都能臨危不亂,鎮定處理,善于合作,說明她的情緒調節能力、協作能力很強;(1分)由此看來,小紅的情商很高。(1分)哪怕中考在即,也不能只關注成績,更不需為此過度焦慮,因為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情商可能比智商、知識更重要。(1分)邏輯層次、表達連貫(1分)[解析] 材料二第一段“社會與情感能力是一個學名,通俗地講,就是情商。情商的重要性在生活和工作中,可能比智商、知識更重要”和材料三“一些學校教育過于注重書本知識傳授,忽視社會與情感能力培養,造成一些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不足,導致了一些消極的社會現象”,可知不能只關注學生的成績而忽略社會與情感能力的培養。對照材料一青少年社會與情感能力研究的五大維度和15項子能力,“小紅是學生會主席,性格開朗有活力,責任感強”,說明她的交往能力、任務能力很強;“遇大事都能臨危不亂,鎮定處理,善于合作”,說明她的情緒調節能力、協作能力很強。由此看來,小紅的社會與情感能力也就是情商很高。中考在即,她在學習上也非常努力,雖然成績沒有明顯提升,但是我們不能只關注成績,而忽視她的社會與情感能力。文學類文本閱讀(共15分)請閱讀以下現代游記,完成下面小題。千年的槳聲①夜宿江南古鎮同里,只聽得自己的夢,在靜謐的秋里,振了一夜的翅。朦朧中,有槳聲在遠處響,悠揚如天籟。干脆早起,舍不得睡了。②依街角望去,曙色如黛的古鎮,像一葉睡蓮,或一朵浮萍,靜靜地鋪陳在煙波浩渺的湖面,千年一夢,香鼾如釀。古老的曉月千年的秋風,把塵世的一切都歸零,歸于同里一宿的靜,一如隱居深山不染凡間半根游絲的庵寺。但這種靜不是失落了生機的寂寥,而是一種淡泊從容、處世無驚的定。③只有漸近的槳聲,是這幅水墨佳作的畫外音,千年不變。④月在月光中走,風在風天里行,我在聽自己的心跳。循了依稀槳聲,我輕輕地走在同里披了黛色外衣的晨里,一任自己的心,從容地在古境里散步。巷路上的條形石橫排豎鑲,兩側的云片石擠擠密密,擁向光線不甚明晰的遠處。悄悄地,我生怕叩在石板上的足聲和沾著的紅塵,侵擾了古鎮的寧靜與圣潔。⑤記得昨夜,投宿在古鎮明清老街上的世德堂,只見深深庭院里的石桌石椅靜冷如雕,曲橋亭荷旁的石榴燦燦灼灼地掛在空中,低眉順目,枝掩葉捂。偌大的五進院落69間房,樓對閣、戶對窗,只住進同伴和我。他有些怯怯地問,是不是有點兒冷清,我說庭院冷清,湖水清冷,既冷又清,恰是靜心養性的曼妙仙境。清冷是一種意境,無論你是達官顯貴還是凡夫俗子,來就來了,走就走了,同里的水依舊清冷如許,微瀾不興,輕波不揚,千年如此。⑥記得昨夜,踟躕在燈火闌珊處,【A】一位老者躬身幽黃的店燈下,就著一盤堆尖的湖蟹,醮著比酒還醇的夜風,抿著比夜還香的老酒,以及蔥姜蒜醬油醋,專心而安詳地別著咂著。秋風起,蟹腳癢,被湖風浪起的蟹們,性急地爬進漁子們早已張著的蟹池魚網,鉆進早已等候在湖邊或者潛藏水底的蟹箱,以及湖中央高腳屋下泊著的漁船,被漁夫們吱呀吱呀地搖著、浪著,就攏了岸,裝了車,坐了飛機,去北京、上海、廣州、香港、臺北,急急去填塞那些本已膏油滿貫的肚子們。也有的就近上了尋常百姓的餐碟,驅除水上人家一天的辛勞。問多少錢一只,老人頭也不抬地答:“儂吃伐,十五塊一只?”輕醉微熏,恬靜淡泊,秋風不催,千年如此。⑦記得昨夜,依河港的邊街行走,石板高高低低,喀噠喀噠,如空谷間的山石萌動。民居靜寂安寧,前街后坊,開門做店,閉門為家。臨街的門縫里,偶爾透出點兒光亮和窸窸窣窣的家語。有舊報舊書糊了窗玻璃的,定睛一瞥,恰是一幅倒貼的“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偶有一兩盞燈籠高高地亮起,卻又被夜色濃濃地圍起,光暈下一桌麻將正靜靜地推來倒去。不爭不搶,要緊不慢,默無聲息,千年如此。⑧一個快意的嚏噴打過去,長長的幽巷那頭,久久地激起一個更加響亮的回應。天涼了。天也漸亮了。⑨有戶樞依呀地響起清晰的音符,此起彼伏,唱和無序,從唐宋唱到明清,婉轉如歌到今天,該有一千多年了吧!⑩同里的早晨特別悠揚,舒展得像港汊一樣沒有盡頭;溫婉的光景被同里抻長,長得像里弄一樣找不見尾巴。街巷里鍋碗瓢盆聲和遠處河街菜市的嘈雜聲,奏響古鎮千年如一的晨曲。街里套街,店后有店,客氣的招徠,溫情的應答,榨油糕和油條的飄香,讓人涎滴三尺三。不時有漁船靠上來叫賣,討價還價,一團和氣。【B】同里湖豐沛的魚蝦菱藕,滋養著水岸人家,鍋里燉著沸著熬著煮著蒸著炸著的,全是鮮美香艷,讓隔湖相望、以特色風味聞名的蘇州人不得不驚嘆“吃在同里”。 千年的長河在同里歇了歇腳,繼續前行,把個江南古鎮的韻味,全留在一橋一水一人家之間了…… 鄉村是城市的母親。同里用舒緩的節奏,放慢了世人急促的步履和急切的心跳,一掃風塵世故,是現代社會一處天然的“療吧”。達官顯貴、文人仕子、漁婦耕夫,都能在這溫柔水鄉停舟歌槳,找到一處心靈皈依的芳草洲。古鎮以她博大的文化包容性和普適性,成就了自己歷千年而依然蓬勃的生命力和永不凋謝的魅力。同里是歷史的博物館,是江南的化石,是文化的標點,是《詩經》的故鄉,是一支蒼老的槳。那槳聲,從容地響起,千年不變。(選自劉漢俊《在江之南》,有刪減)【理所至】15.梳理本文的旅游路線圖,請你根據文本內容補全信息。(3分)由于同里的特殊環境,作者此次旅程非常簡單。旅行雖發生在早晨,但作者寫出了從“③_______”(摘文中原詞)到“天漸亮”的時間變化,所見也發生著變化。期間作者通過回憶起昨夜的經歷,既交代他的行蹤,也拓寬了讀者的視野。【賞所見】16.作者重在寫風土人情,文中多處描繪了同里人的“吃”,請從遣詞造句角度分析【A】【B】兩句,并且找出其差異點。(6分)【悟所感】17.作者在文末寫道:“那槳聲,從容地響起,千年不變。”請結合全文,說說槳聲為什么千年不變,“千年不變”的只是槳聲嗎?(6分)15.①漫步在巷路上;②依河港的邊街行走;③曙色如黛/披著黛色外衣的晨里16.【A】句運用了“躬身、就著、蘸著、呡著、剔著、咂著”等一系列動詞,將老者吃湖蟹時的動作分解放慢,一步步展現,生動地刻畫了老者悠閑安詳的模樣,突出了湖蟹的美味。【B】句同樣運用了“燉著沸著熬著煮著蒸著炸著”等一系列動詞,卻是將所有動作放在一個句子中,羅列了水岸人家對待同里湖中魚蝦菱藕的不同烹飪方式,節奏明快,令人驚嘆,也點明了后文蘇州人驚嘆“吃在同里”的原因。17.示例:(1)同里是水鄉,船是當地人重要的交通工具,同里的水流淌了千年,同里的槳聲便響了千年,為此,作者才發出了“只有漸近的槳聲,是這幅水墨佳作的畫外音,千年不變”這樣的感慨。(2分)(2)千年不變的不只是槳聲,當作者漫步在巷路上,回憶起投宿在古鎮明清老街上的世德堂時,感受到一種清冷的意境,感慨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凡夫俗子,同里的水依舊清冷如許,微瀾不興,千年如此;當他踟躕在燈火闌珊處,看到當地人吃蟹賣蟹的情景,感受到了當地人恬靜淡泊的氣質,感慨秋風不催,千年如此;當他依河港的邊街行走,看到民居街坊的模樣,感受到一種不爭不搶,要緊不慢的生活態度,默無聲息,千年如此。所以千年不變的不只是槳聲,還是同里清冷的意境,是同里人恬淡的氣質以及從容的生活態度,是這座古鎮歷千年而依然蓬勃的生命力和永不凋謝的魅力。 (2點得4分,寫出3點得5分)解析:由第①段“朦朧中,有槳聲在遠處響,悠揚如天籟”,第 段“同里是歷史的博物館,是江南的化石,是文化的標點,是《詩經》的故鄉,是一支蒼老的槳。那槳聲,從容地響起,千年不變”可知,同里是江南水鄉,當地人重要的交通工具是船,同里的水流淌了千年,同里的槳聲便響了千年,為此,作者才發出了“那槳聲,從容地響起,千年不變”這樣的感慨。由第⑤段“我說庭院冷清,湖水清冷,既冷又清,恰是靜心養性的曼妙仙境。清冷是一種意境,無論你是達官顯貴還是凡夫俗子,來就來了,走就走了,同里的水依舊清冷如許、清泠如許,微瀾不興,輕波不揚,千年如此”,可以概括出:不變的是同里靜心養性、清冷安寧(靜謐)環境;由第⑥段“輕醉微熏,恬靜淡泊,秋風不催,千年如此”,可以概括出:不變的是同里人自賞與自滿、恬靜淡泊的生活態度;由第⑦段“光暈下一桌麻將正靜靜地推來倒去。不爭不搶,要緊不慢,默無聲息,千年如此”,第⑩段“街巷里鍋碗瓢盆聲和遠處河街菜市的嘈雜聲,奏起古鎮千年如一的晨曲”,可以概括出:不變的是同里百姓安逸寧靜、不爭不搶、要緊不慢、充滿煙火氣的日常生活;由第 段“同里用舒緩的節奏,放慢了世人急促的步履和急切的心跳……古鎮以她博大的文化包容性和普適性,成就了自己歷千年而依然蓬勃的生命力和永不凋謝的魅力”,可以概括出:不變的是同里舒緩的節奏、博大的包容性和普適性,成就的蓬勃的生命力和永不凋謝的魅力。名著閱讀18.小華同學根據《經典常談》的介紹,準備閱讀《漢書》和《離騷》,并結合二者的共性內容作主題發言。以下最適合的話題是( ) (2分)A. 史書的體例發展 B. 淺談文學中的“香草”象征C. 史書與抒情詩的敘事差異 D. 古代賢君忠臣的精神傳承參考答案:D《離騷》中屈原以“美政”理想映射對賢君的向往,以自身忠貞體現臣子品格;《漢書》作為正史,在《高帝紀》《蘇武傳》等篇章中,詳細記載了漢文帝、漢武帝等君主的治政事跡,以及蘇武、張騫等忠臣的氣節。二者均通過文本傳遞了古代政治倫理中“賢君忠臣”的價值內涵。A選項中,《離騷》是辭賦代表作,但《漢書》本質為史書,雖收錄辭賦作品,卻非以“辭賦文學發展”為核心;B選項“香草”是《離騷》的獨特象征,《漢書》作為史書并無此類文學意象;C選項“敘事差異”側重對比兩者體裁特征,而非共性主題,均不符合題干“共性內容”的要求。因此,D選項最能體現兩部作品在思想內核上的共通性。19.在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時,有同學認為可將書名換成《保爾成長記》,你認可嗎?請說說你的理由。(6分)【答案】19.示例:不認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個書名,不僅高度概括了保爾從社會底層飽受折磨和侮辱的童工成長為一個無產階級革命英雄的過程,表現了保爾鋼鐵般的意志和頑強奮斗的高貴品質,還暗示了作品的主題:一個人只有在激烈的斗爭和艱苦的考驗中經受住鍛煉,才能成長為真正的鋼鐵戰士。如果換成《保爾成長記》則沒有這樣的表達效果。五、作文(50分)20.在“2024年度漢語盤點”中,“變”當選為年度國際漢字。回首2024,從全球格局到個人生活,無不在發生深刻變化。但不同的人對待變化的態度不盡相同:有人喜歡變化,認為“變”才能帶來進步;有人不愿改變,認為“變”意味著風險;也有人認為“以不變應萬變”才是智慧……在成長過程中,你經歷或者見證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又帶給你怎樣的思考、收獲和感悟呢?請選擇印象最深的一種變化,自擬題目,自選角度,自定立意,寫一篇文章,力求做到表達意圖明確,內容具體充實。要求:①作文不少于600字;②寫真情實感,不要套作,不要抄襲;③文中回避與你有關的人名、校名、地名。2025年上學期期末檢測試卷八年級語文時量:120分鐘 分值:12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0.5毫米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和學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試卷答案填寫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2.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鋼筆或0.5毫米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或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試卷無效。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上交。親愛的八年級孩子們,當一個人踮起腳尖靠近太陽的時候,全世界都擋不住他的陽光。歲月因青春慨然以赴而更加靜好;世間因少年勇敢向前而更加瑰麗。自己有了光芒才配得上自己追逐的星星。天賦可以讓一個人閃閃發光,努力也能。夢想不會發光,會發光的是追逐夢想的你。一、積累與運用(共20分)中國,三千年文明歷史,崇尚“和”,“和”文化源遠流長,形式豐富多彩,“以和為貴”歷來就是中國人民待人處事的行為準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提出了“和諧”的社會建設的要求。我校八(1)班舉行“以和為貴”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假如你也是其中一員,請你積極參與下列活動。1.下面是八(1)班“以和為貴”主題綜合性學習活動的主持稿,對加點字讀音或字形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2分)追溯“和”字的起源,它本來指聲音之間的調和。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賦予了“和”豐富的內涵。“和”可以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以及人體自身內部的一種和諧默契、相撫相成的關系。與他人相處時,要和顏悅色;與自己相處時,要和風細雨。“和”融合于中國傳統的精神文化之中,并成為其精髓所在,它儼然已化作一種不朽的文化符號,矗立于華夏文明的精神高地。A.“追溯”的“溯”讀“shuò”,“默契”的“契”讀“qì”。B.“精髓”的“髓”讀“suǐ”,“儼然”的“儼”讀“yǎn”。C.“融合”的“合”應寫為“和”,“相撫相成”的“撫”應寫為“輔”D.“賦予”的“予”應寫為“與”,“和顏悅色”的“悅”應寫為“樂”2.同學們在教材中搜集了體現“和”不同內涵的古詩文,請你一起完成梳理。(4分)“和”的內涵 古詩文 出處強調人際和睦的博愛精神 ① , ② 。 《大道之行也》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③ , ④ 。 《題破山寺后禪院》3. 為了推進“以和為貴”的主題實踐活動的開展,八(1)班同學到榮獲2025年第一季度“湖南好人榜”的蔣國云家里采訪,采訪結束后,小益同學寫了以下一段總結文字。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①今天我懷著激動的心情采訪了蔣國云先生,探討“以和為貴”的真諦,短短一席話,卻讓我不以為然,豁然開朗。②蔣先生將“和”的力量剖析得無比清晰:它絕非無原則的退讓;而是基于相互尊重、尋求共贏的智慧。他分享的真實案例讓我看到,沖突中冷靜傾聽、換位思考,往往能化干戈為玉帛,找到比單純爭執更有價值的解決方案。③更讓我銘記于心的是他鼓動我們成為“校園小調解員”,設計屬于中學生的“和平方案”,讓“和”的理念真正生根發芽。④在這次采訪中讓我們受益匪淺,為我打開了理解“以和為貴”的全新維度——它不僅是我們文化的瑰寶,更是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實踐智慧。我已迫不及待想和同學們分享這些思考,共同在校園里播撒“和”的種子!A. 第①句應將“不以為然”改成“深受震撼”。B.第②句應將分號“;”改為逗號“,”。C.第③句是一個正確的句子,沒有語病。D.第④句應刪去“在”“中”。4. 根據以下材料,概括“和”有哪些方面的思想內涵。(4分)材料一:《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子曰:“父母其順矣乎!”(《中庸》)材料二: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材料三: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孟子·梁惠王上》)5.在班級活動的討論環節,為避免出現消極應對、惡語傷人等情況,營造和諧有序的議事氛圍,現需擬訂 “以和為中心的班級議事規則”。請根據班委會成員的對話內容,補寫兩條合適的議事規則。要求語言簡潔明了,緊扣 “和” 的主題。班長:我們應該鼓勵全班同學積極為班集體出謀劃策,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宣傳委員:在議事過程中,如果出現意見分歧,要注意①_____________文藝委員:我認為在他人表達時,其他人還需要做到②____________班長:沒錯!再補充一條:最終議事結果通過民主表決確定,遵循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6.當前俄烏沖突仍在延續,世界上還有許多地區正經歷著沖突與戰火。戰爭不僅摧毀家園、奪走生命,更給人們的心靈帶來難以愈合的創傷。和平,是我們共同的心愿,也是人類未來發展的基石。請你以“珍惜和平,反對戰爭”為主題,創作一條20字以內的宣傳標語。(4分)二、閱讀與鑒賞(共50分)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共6分)桂州臘夜[唐]戎昱坐到三更盡,歸仍萬里賒①。雪聲偏傍竹,寒夢不離家。曉角②分殘漏③,孤燈落碎花④。二年隨驃騎⑤,辛苦向天涯。【注釋】①賒:遙遠。②角:軍營中的號角。③漏:漏壺,古代計時器。④碎花:燈花。⑤驃(piào)騎:飛騎,也用作古代將軍的名號。這里指詩人的主帥桂管防御觀察使李昌峻。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A.首聯從時空落筆,“三更”是指時間之晚,“萬里”是指詩人離家之遠。B.頷聯“寒”字一語雙關,既表現了氣候寒冷,也抒發了詩人孤寂凄涼的情感。C.這首詩語深情重,質樸凝練,是懷鄉詩中的佳作。D.本詩和《蒹葭》一樣,都寫了環境的凄苦冷寂,目的是渲染詩人內心的絕望。8.補寫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4分)頸聯“曉角”和“孤燈”這兩個意象使用非常巧妙:“曉角”是從聽覺角度寫的,“孤燈”是從① 角度寫的,二者襯托出詩人② 的心緒,具有較強的藝術效果。讀下面文言語段,完成下面小題。(共13分)【甲】馬說①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②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乙】卞和泣玉楚人和氏得玉璞①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②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③,而刖其左足。及厲王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④其右足。武王薨⑤,文王繼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⑥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⑦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壁。【注釋】①璞:蘊藏有玉的石頭,未經加工的玉石。②:相:鑒別。③:欺騙,迷惑。④刖(yuè):古代一種酷刑,斷足。⑤薨(hōng):古代稱諸侯或大官的死叫“薨”。⑥奚:何,為什么。⑦理:加工雕琢玉石。9.下列對文中加點字詞的理解或推斷,有錯誤的一項是( )(2分)A. 《馬說》中“駢死于槽櫪之間”的“駢”和“并駕齊驅”中“駢”意義有聯系,都有“并列、并排”之意。B. 《馬說》里“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食”,與“食不飽,力不足”的“食”讀音和意思都不同,前者讀“sì”,是“喂養”;后者讀“shí”,是“吃” 。C. 《卞和泣玉》中“王乃使玉人理其璞”的“理”,與“理屈詞窮”的“理”意思不同,“理屈詞窮”側重“道理、事理”,文中“理”為“雕琢”意 。D. 《卞和泣玉》中“泣盡而繼之以血”的“泣”,和“泣不成聲”的“泣”意思完全一樣,都是“哭泣”的意思。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語句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2分)A.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B.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C.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D.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11.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悲乎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12.兩篇文章主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請結合甲乙文的內容進行具體闡述。(5分)非文學作品閱讀(共8分)請閱讀材料后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為什么學習成績好的人,心理健康狀況可能并不理想?為什么會有“高分低能”現象存在?這其中,非智力因素比如品格、情商等,或許和社會與情感能力有關。2025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世界范圍內啟動了青少年社會與情感能力研究(簡稱SSES)的國際大規模測評,借鑒“大五”人格模型,建構社會與情感能力的測評框架。如圖所示,此框架主要分為五大維度,每個維度又確立了三項子能力。社會與情感能力的五大維度和15項子能力根據OECD全球報告,全球青少年社會與情感能力發展的共同特點是:首先,社會與情感能力對教育、健康與生活質量(幸福感、生活滿意度、考試焦慮)均產生影響。從生活滿意度來看,10歲組學生的生活滿意度高于15歲組學生,從童年到青春期,生活滿意度會下降,樂觀是迄今為止與生活滿意度最為密切的能力,其次是活力和信任。從考試焦慮來看,從童年到青春期,學生考試焦慮會上升,尤其是女孩。其次,社會與情感能力存在類型差異。性別差異:平均而言,男孩的情緒調節能力更強,更善于社交,更有活力,而女孩則更負責任,更有同理心,更愿意合作。社會經濟地位差異:平均而言,在所有參與調查的城市中,社會經濟地位優越的學生比社會經濟地位差的同齡人具有更高的社會與情感能力。第三,影響社會與情感能力的重要因素有:學校歸屬感、師生關系,和社會與情感能力呈顯著正相關。校園欺凌和社會與情感能力發展呈負相關。受欺凌程度較高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較低。【材料二】社會與情感能力是一個學名,通俗地講,就是情商。情商的重要性在生活和工作中,可能比智商、知識更重要。通常來說,人的智商平均水平是100到110之間,高的可達120,低的會到80,即使有障礙的人,也有八九十。但是人的社會與情感能力卻可能出現負數,比如人處于一種消極的狀態下,在暴躁的社會情感下,可能會對社會做出一些不負責任的行為。隨著社會活動的變化越來越多樣,不確定性越來越高,社會與情感能力也顯得越來越重要。【材料三】人的一生發展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到社會情感能力,其中家庭和學校共育,不斷發生交互,對人的情感能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其他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作用。長期以來,一些學校教育過于注重書本知識傳授,忽視社會與情感能力培養,造成一些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不足,導致了一些消極的社會現象。不過,“雙減”實施以來,我國教育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此背景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具有特殊的價值和意義。13.【理解推斷】根據上述材料,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2分)A.社會與情感能力的測評框架包括任務能力、情緒調節能力、協作能力、開放能力、交往能力五項子能力。B.由材料一可知學校歸屬感較高的學生,社會與情感能力較低。C.智商高的人處于一種消極的狀態下,其社會情感能力也可能出現負數。D.“雙減”實施以來,我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學生的社會與情感能力已得到提升。14.【遷移運用】小益是學生會主席兼班級宣傳委員,她性格開朗有活力,責任感強。遇大事都能臨危不亂,鎮定處理,善于合作。期末考在即,在學習上非常努力的她,成績并沒有明顯提升,她媽媽為此非常焦慮,請你結合材料勸解小益媽媽,緩解她的焦慮。(6分)文學類文本閱讀(共15分)請閱讀以下現代游記,完成下面小題。千年的槳聲①夜宿江南古鎮同里,只聽得自己的夢,在靜謐的秋里,振了一夜的翅。朦朧中,有槳聲在遠處響,悠揚如天籟。干脆早起,舍不得睡了。②依街角望去,曙色如黛的古鎮,像一葉睡蓮,或一朵浮萍,靜靜地鋪陳在煙波浩渺的湖面,千年一夢,香鼾如釀。古老的曉月千年的秋風,把塵世的一切都歸零,歸于同里一宿的靜,一如隱居深山不染凡間半根游絲的庵寺。但這種靜不是失落了生機的寂寥,而是一種淡泊從容、處世無驚的定。③只有漸近的槳聲,是這幅水墨佳作的畫外音,千年不變。④月在月光中走,風在風天里行,我在聽自己的心跳。循了依稀槳聲,我輕輕地走在同里披了黛色外衣的晨里,一任自己的心,從容地在古境里散步。巷路上的條形石橫排豎鑲,兩側的云片石擠擠密密,擁向光線不甚明晰的遠處。悄悄地,我生怕叩在石板上的足聲和沾著的紅塵,侵擾了古鎮的寧靜與圣潔。⑤記得昨夜,投宿在古鎮明清老街上的世德堂,只見深深庭院里的石桌石椅靜冷如雕,曲橋亭荷旁的石榴燦燦灼灼地掛在空中,低眉順目,枝掩葉捂。偌大的五進院落69間房,樓對閣、戶對窗,只住進同伴和我。他有些怯怯地問,是不是有點兒冷清,我說庭院冷清,湖水清冷,既冷又清,恰是靜心養性的曼妙仙境。清冷是一種意境,無論你是達官顯貴還是凡夫俗子,來就來了,走就走了,同里的水依舊清冷如許,微瀾不興,輕波不揚,千年如此。⑥記得昨夜,踟躕在燈火闌珊處,【A】一位老者躬身幽黃的店燈下,就著一盤堆尖的湖蟹,醮著比酒還醇的夜風,抿著比夜還香的老酒,以及蔥姜蒜醬油醋,專心而安詳地別著咂著。秋風起,蟹腳癢,被湖風浪起的蟹們,性急地爬進漁子們早已張著的蟹池魚網,鉆進早已等候在湖邊或者潛藏水底的蟹箱,以及湖中央高腳屋下泊著的漁船,被漁夫們吱呀吱呀地搖著、浪著,就攏了岸,裝了車,坐了飛機,去北京、上海、廣州、香港、臺北,急急去填塞那些本已膏油滿貫的肚子們。也有的就近上了尋常百姓的餐碟,驅除水上人家一天的辛勞。問多少錢一只,老人頭也不抬地答:“儂吃伐,十五塊一只?”輕醉微熏,恬靜淡泊,秋風不催,千年如此。⑦記得昨夜,依河港的邊街行走,石板高高低低,喀噠喀噠,如空谷間的山石萌動。民居靜寂安寧,前街后坊,開門做店,閉門為家。臨街的門縫里,偶爾透出點兒光亮和窸窸窣窣的家語。有舊報舊書糊了窗玻璃的,定睛一瞥,恰是一幅倒貼的“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偶有一兩盞燈籠高高地亮起,卻又被夜色濃濃地圍起,光暈下一桌麻將正靜靜地推來倒去。不爭不搶,要緊不慢,默無聲息,千年如此。⑧一個快意的嚏噴打過去,長長的幽巷那頭,久久地激起一個更加響亮的回應。天涼了。天也漸亮了。⑨有戶樞依呀地響起清晰的音符,此起彼伏,唱和無序,從唐宋唱到明清,婉轉如歌到今天,該有一千多年了吧!⑩同里的早晨特別悠揚,舒展得像港汊一樣沒有盡頭;溫婉的光景被同里抻長,長得像里弄一樣找不見尾巴。街巷里鍋碗瓢盆聲和遠處河街菜市的嘈雜聲,奏響古鎮千年如一的晨曲。街里套街,店后有店,客氣的招徠,溫情的應答,榨油糕和油條的飄香,讓人涎滴三尺三。不時有漁船靠上來叫賣,討價還價,一團和氣。【B】同里湖豐沛的魚蝦菱藕,滋養著水岸人家,鍋里燉著沸著熬著煮著蒸著炸著的,全是鮮美香艷,讓隔湖相望、以特色風味聞名的蘇州人不得不驚嘆“吃在同里”。 千年的長河在同里歇了歇腳,繼續前行,把個江南古鎮的韻味,全留在一橋一水一人家之間了…… 鄉村是城市的母親。同里用舒緩的節奏,放慢了世人急促的步履和急切的心跳,一掃風塵世故,是現代社會一處天然的“療吧”。達官顯貴、文人仕子、漁婦耕夫,都能在這溫柔水鄉停舟歌槳,找到一處心靈皈依的芳草洲。古鎮以她博大的文化包容性和普適性,成就了自己歷千年而依然蓬勃的生命力和永不凋謝的魅力。同里是歷史的博物館,是江南的化石,是文化的標點,是《詩經》的故鄉,是一支蒼老的槳。那槳聲,從容地響起,千年不變。(選自劉漢俊《在江之南》,有刪減)【理所至】15.梳理本文的旅游路線圖,請你根據文本內容補全信息。(3分)由于同里的特殊環境,作者此次旅程非常簡單。旅行雖發生在早晨,但作者寫出了從“③_______”(摘文中原詞)到“天漸亮”的時間變化,所見也發生著變化。期間作者通過回憶起昨夜的經歷,既交代他的行蹤,也拓寬了讀者的視野。【賞所見】16.作者重在寫風土人情,文中多處描繪了同里人的“吃”,請比較【A】【B】兩句,分析兩處關于“吃”的刻畫有何不同?請從遣詞造句角度入手分析。(5分)【悟所感】作者在文末寫道:“那槳聲,從容地響起,千年不變。”請結合全文,說說槳聲為什么千年不變,“千年不變”的只是槳聲嗎?(7分)名著閱讀( 8分)18.小華同學根據《經典常談》的介紹,準備閱讀《漢書》和《離騷》,并結合二者的共性內容作主題發言。以下最適合的話題是( )(2分)A. 史書的體例發展B. 淺談文學中的“香草”象征C. 史書與抒情詩的敘事差異D. 古代賢君忠臣的精神傳承19.在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時,有同學認為可將書名換成《保爾成長記》,你認可嗎?請說說你的理由。(6分)三、作文(共50分)20.在“2024年度漢語盤點”中,“變”當選為年度國際漢字。回首2024,從全球格局到個人生活,無不在發生深刻變化。但不同的人對待變化的態度不盡相同:有人喜歡變化,認為“變”才能帶來進步;有人不愿改變,認為“變”意味著風險;也有人認為“以不變應萬變”才是智慧……在成長過程中,你經歷或者見證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又帶給你怎樣的思考、收獲和感悟呢?請選擇印象最深的一種變化,自擬題目,自選角度,自定立意,寫一篇文章,力求做到表達意圖明確,內容具體充實。要求:①作文不少于600字;②寫真情實感,不要套作,不要抄襲;③文中回避與你有關的人名、校名、地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語文-八年級-華益中學-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docx 語文-八年級-華益中學-期末考試試卷.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