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2課 《醉翁亭記》 課內外文言文對比閱讀 強化練 2025-2026學年上學期初中語文統編版九年級上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2課 《醉翁亭記》 課內外文言文對比閱讀 強化練 2025-2026學年上學期初中語文統編版九年級上冊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醉翁亭記》 課內外文言文對比閱讀 強化練
2025-2026學年上學期初中語文統編版九年級上冊
[甲]
①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節選自《醉翁亭記》)
[乙]
黃岡之地多竹,大者如椽①。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價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樓二間,與月波樓通。遠吞山光,不可具狀。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宜鼓琴,琴調和暢;宜詠詩,詩韻清絕;宜圍棋,子聲丁丁②然。皆竹樓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鶴氅③,戴華陽巾,手執《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慮。江山之外,第見風帆沙鳥、煙云竹樹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亦謫居之勝概也。
(選自王禹偁《黃岡新建小竹樓記》④,有刪節)
【注釋】①椽(chuán):椽子,架在屋頂承受屋瓦的木條。②丁(zhēng)丁:形容棋子敲擊棋盤時發出的清脆悠遠之聲。③鶴氅:指的是用鳥羽制成的外套,體現文人雅致的裝束。④王禹偁在黃州雖處逆境,仍以竹樓為“心靈宅宇”,借竹的堅韌與高潔自喻。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傴僂提攜 傴僂: (2)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樂:
(3)公退之暇 暇: (4)被鶴氅 被:
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兩處需要斷句,請在相應位置用“/”標出。
手執《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慮
3.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2)遠吞山光,不可具狀。
4.兩文同是作者被貶官之后所作,請你簡要概括它們分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態度。
【甲】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選自《醉翁亭記》)
【乙】
鄭燮,號板橋,清乾隆元年進士,以畫竹、蘭為長。曾任范縣令,愛民如子。室無賄賂,案無留續。公之余輒與文士暢飲詠詩,至有忘其為長吏者。遷淮縣,值歲荒,人相食。燮開倉賑濟,或阻之,燮曰:“此何時若輾轉申報民豈得活乎?上有遺,我任之。”即發谷與民,活萬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選自《鄭板橋開倉濟民》)
5.選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 )
A.雜然而前陳者(陳列,擺開) B.宴酣之樂(盡興地喝酒)
C.上有譴,我任之(派遣) D.值歲荒,人相食(遇到,恰逢)
6.下列句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醒能述以文者 以畫竹、蘭為長
B.而或長煙一空 或阻之
C.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至有忘其為長吏者
D.四時之景不同 去任之日
7.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此 何 時 若 輾 轉 申 報 民 豈 得 活 乎?
8.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即發谷與民,活萬余人。
9.【乙】文中說鄭燮“愛民如子”,請根據選文內容再分別用兩個四字詞語概括鄭燮的品質。
閱讀下面兩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問題。
【甲】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昨游江上,見修竹數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聲,有茶煙飄揚而出,心竊樂之。次日過訪其家,靜坐久之。從竹縫中向外而窺,見青山江帆,葦洲耕犁,有二小兒戲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師畫意,懸掛于竹枝竹葉間也。由外望內,是一種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種境地。予以為,學者誠能八面玲瓏,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豈獨畫乎?
(節選自鄭燮《游江》)
10.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語。
(1)有亭翼然臨于泉上 臨:
(2)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3)心竊樂之 樂:
(4)學者誠能八面玲瓏 誠:
11.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次日過訪其家,靜坐久之。
12.山水風光,寄情寓理。甲乙兩段借山水各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節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乙】
吾兄晦叔①為人慷慨,喜義勇而有大志,能讀前史,識其盛衰之跡。聽其言,豁如也。困于位卑,無所用以老,然其胸中亦已壯矣。夫壯者之樂非登崇高之丘臨萬里之流不足以為適。
今吾兄家荊州,方規地為池,方不數丈,治亭其上,反以為樂,何哉?蓋其陶乎不以汪洋為大,不以方丈為局,則其心豈不浩然哉!夫視富貴而不動,處卑困而浩然其心者,真勇者也。然則水波之漣漪、游魚之上下,其為適也,與夫莊周所謂惠施游于濠梁之樂,何以異?烏②用蛟魚變怪之為壯哉!故名其亭曰:“游鰷③亭”。
(節選自歐陽修《游鰷亭記》,有刪改)
【注釋】①晦叔:作者同父異母兄歐陽昺,字晦叔。②烏:哪里,怎么。③游鰷:游動的白色小魚,語出《莊子》濠梁論辯故事,此處寓自得其樂意。
1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方規地為池/方不數丈
B.反以為樂/宴酣之樂,非絲非竹(《醉翁亭記》)
C.何以異/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
D.烏用蛟魚變怪之為壯哉/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大道之行也》)
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2)夫視富貴而不動,處卑困而浩然其心者,真勇者也。
15.請用三條“/”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
夫壯者之樂非登崇高之丘臨萬里之流不足以為適
16.結合【甲】文第二段內容,用簡潔的語言說說太守因何而醉?
17.結合【甲】【乙】兩文,補充填空。
歐陽修雖被貶,但沉醉于山水之樂,【甲】文中的亭子以“醉翁”命名,表現了歐陽修(1) 的人生態度。從【乙】文可知,【乙】文中的亭子以“游鰷”命名,表現了歐陽修的兄長(2) 的人生態度。
18.閱讀下面兩個文段,完成問題。
【甲】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
而園之北,因城以為臺者舊矣,稍葺①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南望馬耳、常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②有隱君子乎!而其東則廬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西望穆陵,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③,猶有存者。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吊其不終。臺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予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擷④園蔬,取池魚,釀秫⑤酒,瀹⑥脫粟而食之,曰:“樂哉游乎!
方是時,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游于物之外也。
(節選自《超然臺記》)
【注釋】①葺(qì):原指用茅草覆蓋房子,后泛指修理房屋。②庶幾:表希望或推測。③遺烈:前輩留下來的功業。④擷(xié):摘下,取下。⑤秫(shú):黏高粱,可以做燒酒。有的地區就指高粱。⑥瀹(yuè):煮。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秀:秀麗
B.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翼然: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C.名之者誰 名:命名
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得到
(2)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3)語段【甲】中的“瑯琊山”有什么特點?
(4)同樣是寫景,歐陽修和蘇軾通過描寫景物,表達了自己怎樣的情感和人生態度?
閱讀以下兩篇文言文,完成各題。
【甲】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歐陽修《醉翁亭記》節選)
【乙】
熙寧七年,尚書水部郎中、開封劉君刺守金州。政平歲豐,士民康樂,乃作亭于此城之上。以望牛山而臨漢水,以樂府僚屬四方之游士,名之曰“忘歸亭”。又使其客彭城陳師道記其意曰:西城治漢上游,廬舍敝陋,市肆落寞,名雖為州,實不如秦、楚下縣。山林四塞,行數千百里。水道阻險,轉緣山間,懸流逆折,觸石破舟。回洑①伏平淵深昧不測射工②水蛭中人多死。陸行憑陵,因山梯石,懸棧過險。修林叢竹,悍蛇鷙獸,卒出殺人。鄰里無過從,行路不敢飲食。擁掩蔭郁,日月隱蔽,夜長晝短,暄寒無時。又多霧雨,疾痰易作;土疏河潤,地氣發泄,多病腳弱。廢丘故宮,頹城敗冢,達于四境。狐鳴鳥聲,日夜間作,使人悵然懷歸,凄然發嘆,揮然出涕。于是相與登斯亭以向坐,則又志意舒徐,氣血和平,蘧然③而笑,栩然④而歌,超然而忘歸。其山川之美,臨觀之樂不言而知,言不能盡也。士大夫去墳墓,背田廬,從事于異域。故雖君子無厭苦之志而有歸心,居官有守,不得去。念歲月之永而憂不可極,作為斯亭與人同樂,以居而忘懷。其志壯哉!公以治人,私以養心,古之政也。
(選自陳師道《忘歸亭記》,有刪改)
【注】①洑:漩渦。②射工:傳說的毒蟲名。③蘧(qú)然:驚喜的樣子。④栩然:歡暢活潑的樣子。
19.用“/”為文中畫波浪線句子斷句,限三處。
回 洑 伏 平 淵 深 昧 不 測 射 工 水 蛭 中 人 多 死。
20.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山水之樂 丈夫之冠也
B.其西南諸峰 其真不知馬也
C.陳師道記其意曰 醉翁之意不在酒
D.念歲月之永而憂不可極 念無與為樂者
21.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政平歲豐,士民康樂,乃作亭于此城之上。
22.聯系【甲】【乙】兩文,說說兩文作者建造“亭”的目的,并談談你對“亭”文化有哪些認識。
參考答案
1. 彎腰曲背,這里指老人 以……為樂 空閑 同“披”,披著 2.手執《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慮 3.(1)蒼老的容顏,花白的頭發,醉倒在眾人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
(2)(小竹樓)遠處吸納山巒的景色,無法一一詳細描述。 4.甲文表現了歐陽修被貶后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豁達態度;乙文表現了王禹偁被貶后隨遇而安,在謫居生活中尋找樂趣的樂觀態度。
【導語】這兩篇古文均展現了貶謫文人的精神境界。甲文《醉翁亭記》以滁人游宴之樂反襯歐陽修“與民同樂”的豁達,醉態中暗含政治失意的自我排遣;乙文則通過竹樓雅事(聽雨、弈棋、讀《易》)凸顯王禹偁“以竹明志”的孤高,將逆境轉化為審美體驗。二者皆以自然景物為媒介,實現了從政治挫折到精神超脫的轉化,體現了宋代文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修養追求。
1.本題考查文言詞語。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現象。
(1)句意:老人和孩子們。傴僂:彎腰曲背,這里指老人;
(2)句意: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樂:以……為樂;
(3)句意:公務辦完后的空閑時間。暇:空閑;
(4)句意:披著鶴氅。被:同“披”,披著。
2.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根據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層次,然后斷句,反復誦讀加以驗證。
句意:手里拿著一卷《周易》,焚香安靜地坐著,消除世俗的憂慮。“手執《周易》一卷”寫行為動作,“焚香默坐”寫狀態,“消遣世慮”寫目的,故斷句為:手執《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慮。
3.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要落實重點字詞,不能遺漏,句意通順連貫。還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特殊用法的詞語,以及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譯。
(1)重點詞:蒼顏,蒼老的容顏;頹然,倒下的樣子;乎,在。
(2)重點詞:吞,吸納;具,詳細;狀,描述。
4.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理解和概括。
根據文章“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及“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的內容分析,歐陽修雖被貶,但與滁人同游、設宴,借醉酒與民同樂,展現出寄情山水的豁達。
根據乙文“公退之暇,被鶴氅,戴華陽巾,手執《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慮”及“亦謫居之勝概也”的內容分析,王禹偁被貶后,于竹樓中賞景、鼓琴、詠詩,在簡陋環境中自得其樂,體現出隨遇而安的樂觀。
【點睛】參考譯文:
[甲]
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應答,老老少少的行人,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是滁州人在出游。到溪邊捕魚,溪水深而魚兒肥;用釀泉的水釀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冽,山中的野味野菜,雜亂地擺放在面前的,是太守在設宴。宴中喝酒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壺的人中了,下棋的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人們時起時坐大聲喧嘩,是賓客在盡情歡樂。臉色蒼老、頭發花白,醉倒在眾人中間的人,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陽落到山上,人影散亂一地,是太守回去、賓客跟從。樹林里的枝葉茂密成蔭,禽鳥在高處低處鳴叫,是游人離開后禽鳥在歡樂。然而禽鳥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人的樂趣;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用文章記述這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的歐陽修。
[乙]
黃岡地區多竹子,大的像椽子那么粗。竹工破開它,用來代替陶瓦。家家戶戶都這樣,因為它價格便宜且節省工時。于是建造兩間小樓,與月波樓相通。(小樓)遠處吸納山巒的風光,(美景)無法一一詳細描述。夏天適宜聽急雨,有瀑布的聲音;冬天適宜聽密雪,有碎玉落地的聲音。適宜彈琴,琴聲和暢;適宜吟詩,詩韻清絕;適宜下棋,棋子落在棋盤上發出丁丁的聲音。這些都是竹樓所促成的。
公務辦完后的空閑時間,(我)披著鶴氅,戴著華陽巾,手里拿著一卷《周易》,焚香安靜地坐著,消除世俗的憂慮。除了江山風景之外,只看到風中的帆船、沙灘上的水鳥、如煙的云氣、竹林樹木罷了。等到酒力消退,茶爐的煙火停歇,送走夕陽,迎來明月,這也是貶謫生活中的美好景象。
5.C 6.D 7.此何時/若輾轉申報/民豈得活乎? 8.于是開官倉賑濟災民,上萬人得以活命。 9.示例:清正廉潔、平易近人、勇于擔當。
【導語】這兩段文字展現了古代官員的兩種精神境界。甲文通過醉翁亭宴飲場景,體現歐陽修與民同樂的豁達;乙文則刻畫鄭板橋賑災濟民的擔當,其“開倉活民”的決斷尤為動人。兩文對比,一樂一憂,卻共同勾勒出古代士大夫“達則兼濟天下”的理想人格。
5.本題考查文言詞語。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現象。
C.句意:如果上級有譴責,我來承擔責任。譴:譴責、責備;不是“派遣”。
故選C。
6.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介詞,用/介詞,憑借;
B.副詞,有時/代詞,有人;
C.代詞,代指“滁人、眾賓”,譯為“他們的”/代詞,他(指鄭燮);
D.結構助詞,的/結構助詞,的;
故選D。
7.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根據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層次,然后斷句,反復誦讀加以驗證。
句意:這是什么時候!如果輾轉向上申報,百姓怎么能活下去呢?“此何時”點明時間緊急;“若輾轉申報”假設申報的做法;“民豈得活乎”強調后果。從語義層次和假設關系可斷句,故斷句為:此何時/若輾轉申報/民豈得活乎?
8.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要落實重點字詞,不能遺漏,句意通順連貫。還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特殊用法的詞語,以及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譯。
重點詞:即,于是、就;發,打開;與,給;活,使……活命(使動用法)。
9.本題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概括。
根據乙文“室無賄賂,案無留牘”的內容分析,這句話的意思是鄭燮家中沒有收受的賄賂,公文案卷沒有積壓,由此可概括出他“清正廉潔”的品質;
根據乙文“公之余輒與文士暢飲詠詩,至有忘其為長吏者”的內容分析,這句話是說鄭燮在公務之余常常和文人雅士暢飲詠詩,以至于有人忘記他是地方長官,可見他“平易近人”;
根據乙文“燮開倉賑濟,或阻之,燮曰:‘此何時若輾轉申報民豈得活乎?上有譴,我任之。’”的內容分析,鄭燮在荒年不顧他人阻攔,堅持開倉放糧,并表示愿意承擔責任,體現出他“勇于擔當”的品質。
【點睛】參考譯文:
【甲】
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應答,老人小孩來來往往不間斷的,是滁州人在出游啊。到溪水邊捕魚,溪水很深,魚兒很肥;用釀泉的水釀酒,泉水香甜,酒水清冽;山中的野味和野菜,雜亂地在面前擺開的,是太守置辦的宴席啊。宴會中盡情飲酒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壺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獲勝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人們起身坐下大聲喧嘩,是眾位賓客歡樂的樣子啊。臉色蒼老,頭發花白,醉倒在眾人中間的,是太守喝醉了啊。
【乙】
鄭燮,號板橋,是清朝乾隆元年的進士,擅長畫竹子、蘭花。曾經擔任范縣縣令,愛護百姓就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家中沒有收受的賄賂,公文案卷沒有積壓。他在公務之余,就和文人雅士暢飲詠詩,以至于有人忘記他是地方長官。后來調任到淮縣,恰逢荒年,人們互相殘食。鄭燮打開糧倉救濟百姓,有人阻止他,鄭燮說:“這是什么時候!如果輾轉向上申報,百姓怎么能活下去呢?如果上級有譴責,我來承擔責任。”于是立即發放糧食給百姓,使一萬多人得以活命。(鄭燮)離任的時候,父老鄉親沿途送別他。
10.(1)居高面下(2)意趣,情趣(3)以……為樂(4)確實 11.(1)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第二天,我拜訪了這戶人家,靜靜地坐了很久。 12.甲段作者借游歷山水表達自己對山水的喜愛和與民同樂的思想;乙段作者既表達了對山水的喜愛,又從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個哲理:作畫、寫文章,乃至做學問都應多角度,多層次地去思考或欣賞。
【導語】這兩篇文言文均以山水為媒介,展現了文人雅士的審美情趣與精神寄托。【甲】文以醉翁亭為焦點,通過“山水之樂”的描繪,體現了歐陽修與民同樂、超脫塵俗的豁達情懷;【乙】文則以竹屋江景為畫框,通過內外視角的轉換,傳遞了鄭板橋對藝術境界“八面玲瓏”的哲思。兩文皆采用由景入情的筆法,甲文疏朗豪放似寫意山水,乙文細膩精巧如工筆小品,共同構成中國古代山水散文“物我交融”的審美范式。
10.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1)句意為:有一座亭子像飛鳥展翅似的,飛架在泉上。臨:居高面下。
(2)句意為: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意:意趣,情趣。
(3)句意為:心底為之暗暗高興。樂:意動用法,以……為樂。
(4)句意為:做學問的人的確能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看待事物。誠:的確。
11.本題考查句子的翻譯。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
(1)得:領會;寓:寄托。
(2)次日:第二天;過:路過;之:音節助詞,不譯。
12.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
【甲】文由“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知,作者歐陽修和滁州百姓同游山水的樂趣,既表達出對自然山水的喜愛,也表達出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情懷;
【乙】文由“見修竹數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聲,有茶煙飄揚而出,心竊樂之”“從竹縫中向外而窺,見青山江帆,葦洲耕犁,有二小兒戲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師畫意”可知,描寫了游于江上時所見到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對山水景致的喜愛情感。由“學者誠能八面玲瓏,千古文章之道,不外于是,豈獨畫乎”可知,做學問的人的確實能不同角度的思考看待事物,千秋萬代的作文章的方法,不外乎也是這樣,哪里只是畫呢?表達出作者的感悟:作畫,寫文章,做學問應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或欣賞。
【點睛】參考譯文:
【甲】環繞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幾座山峰,樹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流水聲,看到流水從兩座山峰之間傾瀉而出的,那是釀泉。泉水沿著山峰折繞,沿著山路拐彎,有一座亭子像飛鳥展翅似的,飛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這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又是誰呢?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太守和他的賓客們來這兒飲酒,只喝一點兒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所以自號“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賞山水的美景。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乙】昨日游于江上,看見茂密修長的竹子數千株,竹林其間建有茅屋,隱隱有棋聲,有茶香從中飄揚而出,心底為之暗暗高興。第二天,路過并前往拜訪那戶人家,靜靜地坐了許久,從竹葉的縫隙中向外面望去,看見了青翠的山和江上飄蕩的帆船,又有一叢叢的蘆葦洲和耕作著的人,還有兩個在沙灘上嬉戲的小孩兒,狗則謹慎地立在岸旁,就像一個守護著的人,這簡直就是畫家意中景,它懸掛在竹枝和竹葉間。從外面望里面,是一種境界;從里面望向外面又是一種境界。我認為,做學問的人的確能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看待事物,千古文章的方法不也是這樣,哪里只是畫呢?
13.B 14.(1)蒼老的容顏,頭發花白,醉倒在眾人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2)視富貴卻不動搖,處于地位卑微困窘(的境況)卻內心曠達的人,是真正勇敢的人。 15.夫壯者之樂/非登崇高之丘/臨萬里之流/不足以為適 16.為滁人歡樂而醉,為宴會的豐盛而醉,為宴會中賓客的歡樂而醉。 17. 與民同樂(隨遇而安) 慷慨豁達(超然物外)
【導語】兩篇文章均為歐陽修之作,皆以“樂”為核。《醉翁亭記》借山水朝暮、四時之景,及滁人游、太守宴等場景,展現與民同樂的曠達;《游鰷亭記》則以兄長筑亭觀魚為引,贊其處卑困而心浩然的真勇,樂在心境超脫。一文寄情山水民生,一文托事言志,盡顯歐公散文之妙。
13.本題考查一詞多義辨析。
A.剛剛、方才/方圓、面積;
B.快樂、樂趣/快樂、樂趣;
C.不同、差異/對……感到驚異;
D.壯闊、壯觀/壯年人;
故選B。
14.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及重點字詞解析。重點字詞有:
(1)蒼顏,蒼老的容顏;頹然,原指精神不振,此處形容醉倒的樣子;乎,相當于“于”,在;其間,眾人中間。
(2)不動,不為所動、不動搖;卑困,卑微困頓;浩然其心,心胸浩然寬廣;者……也,判斷句式標志。
15.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
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層次,然后斷句,反復誦讀加以驗證。
本句句意:壯烈之人的快樂,不登上高高的山丘,不面對萬里的流水,不足以算作暢快。
“夫壯者之樂”是總寫,與后文斷開;“非登崇高之丘”“臨萬里之流”是“樂”的條件,并列短語間斷開;“不足以為適”是結論,與前文斷開。
據以上分析斷句為:夫壯者之樂/非登崇高之丘/臨萬里之流/不足以為適。
16.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與概括。
根據甲文第二段“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可知,太守看到滁州百姓出游時往來不絕、熱鬧歡樂的場景,為滁人生活安樂而醉;
根據“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可知,宴會中溪水捕魚肥、釀泉酒香冽,山野佳肴豐盛陳列,太守為宴席的豐美而醉;
根據“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可知,宴會上賓客投壺下棋取勝、酒杯酒籌交錯、喧嘩熱鬧,太守為賓客的歡樂情態而醉。
17.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與概括。
(1)根據甲文“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可知,歐陽修以“醉翁”自號,表明飲酒微醉并非真意,真正的樂趣在于山水之樂;再結合“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可知,他將百姓的快樂視為自己的快樂,即便被貶仍能寄情山水、與民同樂,故概括為:寄情山水、與民同樂(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
(2)根據乙文“兄長以為:‘此群魚者,蓋準鰷魚也。昔孔氏觀于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而漁父亦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今兄之所樂,與孔氏、漁父何以異?’乃名之曰‘游鰷亭’”可知,歐陽修的兄長以“游鰷”為亭命名,借孔子感嘆時光、漁父歌吟滄浪水的典故,表明自己面對人生境遇時,能如游鰷般自在豁達,不被外物束縛;從“視富貴而不動,處卑困而浩然其心者,真勇者也”更能看出,他面對富貴不為所動,身處卑困仍心胸浩然,故概括為:慷慨豁達(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
【點睛】參考譯文:
【甲】像那太陽出來,樹林里的霧氣散開,云霧聚攏,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化不一,這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密的綠蔭,天高氣爽,霜色潔白,水低落下去,石頭裸露出來,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進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那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應答,老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來來往往不斷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邊釣魚,溪水深并且魚肉肥美,用釀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雜亂地擺放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辦的宴席。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壺的人中了,下棋的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時起時坐大聲喧鬧的人,是歡樂的賓客們。一個臉色蒼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陽下山了,人影散亂,太守下山回家,賓客們跟隨著。樹林里的枝葉茂密成蔭,鳥兒到處叫,是游人離開后鳥兒在歡樂地跳躍。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快樂,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啊。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呢?是廬陵歐陽修吧。
【乙】我的兄長晦叔為人慷慨,喜歡義勇之事且有遠大志向,能研讀前代史書,知曉歷史興衰的軌跡。聽他說話,豁達開朗。(他)因職位低微而困頓,沒有施展(抱負的機會)直到年老,但他的胸中(志向)也已經很壯烈了。壯烈之人的快樂,不登上高高的山丘,不面對萬里的流水,不足以算作暢快。
如今我的兄長家在荊州,剛規劃土地建造池塘,池塘方圓不到幾丈,在它上面修建亭子,(兄長)反而把這當作快樂,為什么呢?大概是他能陶冶性情,不把汪洋大海當作大,不把方圓幾丈當作局限,那么他的心胸難道不浩然寬廣嗎!看待富貴卻不為所動,身處卑微困頓卻心胸浩然的人,是真正的勇者。既然這樣,那么水波的漣漪、游魚的上下游動,那些帶來的暢快,和莊周所說的惠施在濠梁游玩的快樂,有什么不同呢?哪里要用蛟龍魚鱉等怪異之物才算壯闊呢!所以給這座亭子命名為“游鰷亭”。
18.(1)D
(2)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間的美景。
(3)樹木茂盛、幽深秀麗、兩峰瀉泉、山勢回環、涼亭矗立,景色宜人。
(4)歐陽修表達了自己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復雜情感;蘇軾表達了自己心無外物,快樂生活的人生態度。
【導語】這篇閱讀材料選取了歐陽修《醉翁亭記》和蘇軾《超然臺記》的經典片段,展現了宋代文人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甲文以“醉翁”自況,通過瑯琊山景的層層鋪陳,體現“山水之樂”的閑適情懷;乙文則以登臺遠眺為線索,在歷史追懷中抒發“游于物外”的哲學思考。兩文都運用了由景入情的寫法,語言凝練優美,在寫景狀物中滲透著作者的人生感悟,展現了宋代士大夫將個人情感與自然景觀、歷史人文相融合的獨特審美趣味。
【詳解】(1)本題考查文言詞語。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現象。
D.“得之心”應譯為“在心里領會”,“得”的意思是“領會、體會”,而非“得到”;
故選D。
(2)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要落實重點字詞,不能遺漏,句意通順連貫。還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特殊用法的詞語,以及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譯。
重點詞:意,情趣;在乎,在于;也,表判斷。
(3)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理解和概括。
根據【甲】文“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的內容分析,“林壑尤美”直接點明瑯琊山山林和山谷景色優美,“蔚然而深秀”中“蔚然”描繪出樹木郁郁蔥蔥、茂盛繁密的樣子,“深秀”則體現出瑯琊山幽深秀麗的特點,可見瑯琊山樹木茂盛、幽深秀麗。
根據【甲】文“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的內容分析,“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說明瑯琊山有兩峰瀉泉的景致;“峰回路轉”描繪出瑯琊山山勢回環曲折的特點;“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表明瑯琊山山泉水畔矗立著造型別致的涼亭。
(4)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理解和分析。
根據【甲】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內容分析,“醉翁之意不在酒”直接點明歐陽修借飲酒寄托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表明他將山水樂趣內化于心、外化于酒,以山水之樂排遣內心抑郁。
據此得知:歐陽修通過寫景表達了縱情山水、借自然之樂排遣抑郁的復雜情感。
根據【乙】文第二段“以見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游于物之外也”的內容分析,“無所往而不樂”“游于物之外”直接表明蘇軾認為快樂源于超脫外物束縛,不因外界環境而改變心態。
據此得知:蘇軾通過寫景表達了超脫物外、心無外物、隨遇而安的快樂人生態度。
【點睛】參考譯文:
【甲】
環繞滁州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巒,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遠遠望去草木茂盛、幽深秀麗的,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泉水)從兩座山峰之間傾瀉而出,是釀泉。山勢回環,路也跟著轉彎,有一座亭子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飛架在泉上,是醉翁亭。建造這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是誰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的。太守和賓客來這里飲酒,喝了少許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所以給自己取了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乙】
在園子的北面,靠著城墻筑起的高臺已經很舊了,稍加整修,讓它煥然一新。我不時和大家一起登臺觀覽,在那兒盡情游玩。向南望去,馬耳山、常山時隱時現,若近若遠,也許有隱士住在那里吧!臺的東面就是廬山,是秦人盧敖隱居的地方。向西望去是穆陵關,隱隱約約像一道城墻,姜太公、齊桓公的英雄業績,似乎還有留存。向北俯視濰水,不禁慨嘆萬分,想起了淮陰侯韓信的功業,又哀嘆他不得善終。這臺高大安穩,深廣明亮,夏涼冬暖。雨落雪飛的早晨,風清月明的夜晚,我沒有不在那里的,朋友們也沒有不跟隨著來的。我們采摘園中的蔬菜,釣取池塘里的魚,釀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邊吃一邊贊嘆:“多么快樂啊!”
這個時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濟南做官,聽說了這件事,寫了一篇賦,并且給這個臺子取名“超然”,以表明我到哪里都不會不快樂的原因,大概是因為我超脫于事物之外吧。
19.回洑伏平/淵深昧不測/射工水蛭/中人多死 20.D 21.(1)山勢回環,路也跟著轉彎,有一座亭子,(亭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2)政事清平,年成豐收,百姓安康快樂,(劉君)就在這座城上建造了一座亭子。 22.目的:甲文作者建造醉翁亭是為了寄情山水,與民同樂;乙文作者建造忘歸亭是為了讓人們在觀賞山川美景時心情舒暢,忘記憂愁,同時也體現了為官者公以治人、私以養心的志向。認識:“亭”不僅是一種建筑,還承載著作者的情感、志趣,能讓人在其中享受自然之樂、與人同樂,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導語】甲文以“醉翁亭”為切入點,通過山水之樂展現歐陽修“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語言簡練,句式錯落,如“峰回路轉”等畫面感極強,體現宋代散文的平易風格。乙文借“忘歸亭”抒寫士人羈旅之愁,以險惡環境反襯登亭之樂,筆法跌宕,情感層次豐富。陳師道善用對比,如“凄然”與“超然”的轉換,凸顯亭作為精神慰藉的功能。
19.本題考查文言句子斷句。
“回洑伏平淵深昧不測射工水蛭中人多死”的意思是:漩渦潛伏于平靜水面,深淵昏暗難以測知,射工、水蛭這類毒蟲叮咬人,(被叮咬的人)大多會死亡。“回洑伏平”描述漩渦潛伏于平靜水面,語義完整;“淵深昧不測”描寫深淵幽暗難測,二者為并列結構,需斷開;“射工水蛭”寫兩種毒蟲,“中人多死”是結果,需斷開體現因果邏輯。據此斷句為:回洑伏平/淵深昧不測/射工水蛭/中人多死
20.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結構助詞,的/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
B.代詞,它的/副詞,表推測,大概;
C.名詞,意圖/名詞,意趣;
D.動詞,考慮、想到/動詞,考慮、想到;
故選D。
21.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重點詞語有:
(1)峰回路轉:山峰回環,路也跟著轉彎;亭:亭子;翼然:像鳥張開翅膀一樣;臨:居高臨下;于:在;泉上:泉水之上。
(2)政平:政事清平;歲豐:年成豐收;士民:士人和百姓;康樂:安康快樂;乃:就;作:建造;亭:亭子;于:在;此城:這座城。
22.本題考查內容理解與概括。
由甲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知,建造醉翁亭,是歐陽修借亭這一載體,寄情山水,享受自然之美,更通過與賓客在此飲酒游樂,實現與民同樂的情懷,讓亭子成為傳遞山水樂趣和官民共享歡樂的所在。
由乙文“作為斯亭與人同樂,以居而忘懷。其志壯哉!公以治人,私以養心,古之政也”可知,乙文作者建造忘歸亭,是為給人們提供一個能舒緩心情、享受山川之美的場所,讓眾人在登臨中忘卻煩惱,并且彰顯為官者治理百姓、修養自身的追求,使亭成為踐行理政與養心雙重意義的平臺。
從兩文看,“亭”不只是建筑實體。在甲文,它是太守與民共享山水之樂的媒介,承載著與民同樂的情感;在乙文,它是人們排遣憂愁、感受自然,以及為官者實現理政理想的依托。所以,“亭”文化內涵豐富,它是情感的寄托,能讓文人墨客、為官者等借亭抒情表意,傳遞與民同樂、修養心性等理念;也是自然與人文融合的體現,將山水之美和人的志趣、追求結合,成為獨特的文化符號,供人在登臨賞景中領悟多元文化價值,延續著古人對生活、治理、情懷的思考。
【點睛】參考譯文:
【甲】環繞著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又看到一股水流)從兩個山間飛淌下來的,是釀泉啊。山勢回環,路也跟著拐彎,有一座亭子(亭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造亭的人是誰?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給它起名字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的。太守和賓客來這里飲酒,喝了一點就醉了,而且年齡又最大,所以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欣賞山光水色中啊。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于心間,寄托在酒上。
【乙】熙寧七年,尚書水部郎中、開封人劉君出任金州知州。政治清平,年成豐收,士人百姓安康快樂,于是在這座城的上邊修建亭子。用來眺望牛山,瀕臨漢水,(劉君)和作為幕僚屬官的四方游歷之士(在這里游玩),給亭子取名叫“忘歸亭”。又讓他的客人彭城人陳師道記述亭子的用意,(內容)如下:西城處于漢水上游,房屋破舊簡陋,街市冷落蕭條,名義上雖是州城,實際還比不上秦、楚等地的下級縣城。四周山林阻塞,出行到幾千百里外(的地方)。水道險阻難行,(行船)要沿著山間輾轉,水流湍急回旋、逆流曲折,觸碰礁石就會撞破船只。漩渦潛伏于平靜水面,深淵昏暗難以測知,射工、水蛭這類毒蟲叮咬人,(被叮咬的人)大多會死亡。走陸路要攀登丘陵,憑借山勢架梯鑿石,通過懸空的棧道跨越險阻。(沿途)高大的樹林、叢生的竹林(里),兇猛的毒蛇、殘暴的野獸,突然出現就會傷人奪命。鄰里之間沒有往來,趕路的人(路過此地)不敢停下來吃飯喝水。(這里)樹木茂密遮蔽陽光,日月都像被隱藏起來,夜晚漫長白天短促,冷暖沒有固定時節。又多霧雨天氣,疾病容易發作;土壤疏松,河流濕潤,地氣散發不出去,(人們)多患腳軟無力的病癥。廢棄的丘陵、舊時的宮殿,坍塌的城墻、敗落的墳墓,遍布四方邊境。狐貍鳴叫、禽鳥啼叫,日夜不停響起,讓人惆悵地產生歸鄉之念,凄涼地發出嘆息,忍不住揮淚哭泣。在這時一起登上這座亭子,面向(山水)而坐,就又會神情安閑,氣血平和,愉快地歡笑,自在地歌唱,超脫塵世而忘記歸去。這里山川的美麗,登臨觀賞的樂趣,不用說明就能知曉,用言語也無法盡述。士大夫們離開家鄉的祖墳,背離自家的田園房舍,到異地去任職做事。所以即使是君子,雖沒有厭惡苦難的念頭,卻會有歸鄉的心思,(但)因為做官有職守,不能離去。(劉君)想到歲月漫長,憂慮(這種愁緒)沒有盡頭,于是修建這座亭子,和眾人一同游樂,憑借(亭子)棲身而忘卻煩惱。他的志向多么宏大啊!(這樣做),公用來治理百姓,私用來調養心性,是古代(推崇)的為政之道啊。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岳县| 大田县| 铁力市| 巢湖市| 兴安盟| 错那县| 沾化县| 丰原市| 阜宁县| 雅江县| 盐池县| 东光县| 辽阳市| 通化市| 中西区| 芷江| 文成县| 靖州| 鲁甸县| 连云港市| 盐池县| 芦溪县| 本溪| 通州市| 和政县| 乌拉特中旗| 历史| 卢湾区| 满洲里市| 东阳市| 建湖县| 卢龙县| 庆城县| 浦北县| 磐安县| 昌都县| 卓资县| 三门峡市| 武清区| 成武县| 正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