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沈佺期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的題目。古意呈補闕①喬知之【唐】沈佺期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②南秋夜長。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③?[注]①補闕:官名。喬知之:唐代同州馮翊(今陜西大荔)人,以文詞知名。②丹鳳城:此指長安。③流黃:黃紫色相間的絲織品,此指帷帳,一說指衣裳。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重彩濃筆夸張地描繪女主人公閨房:郁金香和泥涂四壁,玳瑁殼裝點頂梁,芬芳華麗。B.頷聯上句寫秋深了,天涼了,女主人公聽到窗外西風吹落葉的聲音和頻頻傳來的搗衣聲。C.頸聯“白狼河北”照應頷聯的“遼陽”,“音書斷”與頷聯“憶”照應,銜接緊密自然。D.尾聯“獨不見”指的是女主人公在郁金堂里見不到月亮,只能看到照在流黃里的月光。2.這首詩是如何借景抒情的?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題獨不見沈佺期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3.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開頭兩句濃墨重彩地夸寫居室之華圖,并用“海燕雙棲”暗作比興,反襯出女主人公孤獨寂寞的處境。B.“十年”突出夫妻分離時間之久長,“遼陽”表明他們空間距離之阻隔,從而加重了“憶”字所表達情感的分量。C.“音書斷”明寫征人杳無音訊,“秋夜長”暗寫思婦徹夜難眠,二者構成因果,凸顯出女主人公內心的擔憂。D.尾聯描寫了女主人公滿腹愁思、獨立窗前望月的情景,而末句在抒情方式上與李白“我寄愁心與明月”相同。4.請簡要賞析“九月寒砧催木葉”的妙處。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早發昌平島①沈佺期解纜春風后,鳴榔②曉漲前。陽烏出海樹,云雁下江煙。積氣沖長島,浮光溢大川。不能懷魏闕③,心賞獨泠然。【注】①這首詩作于詩人自廣西境內取道海上赴貶地途中。②鳴榔:敲響船幫,代指開船。③魏闕:出自《莊子》,原指宮門上巍然高出的觀樓,后代稱朝廷。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最恰當的兩項是A.首聯點出題目中“早發”二字,并暗示時值春天。在春風吹拂的早晨,詩人乘船出海,“春風”二字寫出了詩人內心的愉悅與輕快。B.頷聯“陽烏出海樹,云雁下江煙”描寫了行程中所見明麗景象,對于赴貶地途中的詩人來說,能夠欣賞到如此美景是非常幸運的。C.頸聯中的“沖”“溢”二字刻畫出了海面上波光粼粼、水天相接的壯闊景象,這兩個字富有表現力,表現了詩人在煉字方面的匠心。D.這是一首貶謫詩,描繪了早發昌平島旅途中的壯麗景色,語言生動,詩人雖然遭貶,但并沒有放在心上,依然興致勃勃地欣賞美景。E.詩歌敘事、描寫、抒情自然結合,采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情感表達極為充分,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矛盾的內心。6.尾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是怎樣表達的?請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列小題。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①沈佺期天長地闊嶺頭分,去國離家見白云。洛浦②風光何所似,崇山癉癘不堪聞。南浮漲海人何處,北望衡陽雁幾群。兩地江山萬余里,何時重謁圣明君。【注】①本詩是沈佺期和杜審言之詩。兩人都于公元705年被洗放嶺南。審言先起程過大庾嶺去峰州(今越南境內),佺期隨后也過大庾嶺去歡州(今廣西崇左縣)。②洛浦:洛水之濱,這里指唐東都洛陽。7.以下對本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A.首聯通過描寫大庾嶺的情景,切合題目“過嶺” 二字。詩人離開京城長安,長途跋涉,才來到大庾嶺上,頓感天長地闊,宇宙無窮使詩人不免產生“去國離家”將為“異域之人”的感嘆。B.詩中有多處景色的描寫,以自然澹遠之景表現游子濃郁的深情。其中“白云”寫出了詩人對自身處境似“浮云”般漂泊不定的感慨:“群雁”則寫出了自身的孤獨以及對友人的思念。C.《圍爐詩話》亦評說道此詩:“詩乃心聲,……言心之詞,豈能盡出于高華典重哉!”沈佺期的七律,素來被認為高華典重,但此詩卻不同于那些應制之作,它體現出了“樸厚”的初唐風氣。D.頸聯“南浮漲海人何處,北望衡陽雁幾群”,上句通過描寫南海風高浪急,寫出了作者自身處境的凄涼;下句“北望”似與朋友談心,表達作者對杜審言的深刻的思念,也抒發了自身不堪回首的孤寂之情。E.尾聯“兩地江山萬余里,何時重謁圣明君”回應首聯,是寫京都長安與嶺南流放地之間山重水復相距萬里,委婉地表達了作者對君王的不滿。8.詩歌頷聯表達了詩人的什么情感?詩人是如何抒發這種情感的?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喜赦沈佺期去歲投荒客,今春肆眚①歸。律通幽谷暖,盆舉太陽輝。喜氣迎冤氣,青衣報白衣②。還將合浦葉③,俱向洛城飛。注:①肆眚:寬赦罪人。②青衣:指報赦的官吏。唐代八、九品官員服青色。白衣:舊指受處分官員的身份。這里是詩人自指。③合浦葉:古時傳說合浦縣有種大樹葉,人坐其上能隨風飛翔。9.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點明流放、遇赦的時間、地點,字里行間飽含辛酸和赦免后悲喜交加的情感。B.頷聯緊承上聯直抒胸臆,通過比喻手法,生動細膩地刻畫了詩人瞬間的興奮心理。C.頸聯的“青衣”對“白衣”,表明了詩人身份境遇,又從色彩上渲染出凄清的韻味。D.本詩風格蒼涼深沉,情感真摯,抑揚頓挫,一氣流轉,渾然成章,是記事述懷佳作。10.本詩尾聯富有特色,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夜宿七盤嶺①沈佺期獨游千里外,高臥七盤西。山月臨窗近,天河入戶低。芳春平仲②綠,清夜子規啼。浮客空留聽,褒城③聞曙雞。【注】①這首詩作于詩人被流放途中夜宿七盤嶺之時。②平仲,銀杏的別稱。③褒城,地名,今陜西漢中市北。1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破題,說自己遠流千里,此刻夜宿七盤嶺,“獨游”“高臥”這兩個詞用得十分巧妙有韻味。B.中間兩聯寫“高臥”“獨游”的情趣和愁思,頷聯顯出“高臥”,頸聯襯托“獨游”,生動形象。C.尾聯承“清夜子規啼”,寫自己正浸沉在悲啼聲中難以入眠,秋夜獨宿異鄉的惆悵之情油然彌漫。D.“子規”即杜鵑鳥,古人多用作愁情的寄托。如《蜀道難》中“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即是此意。12.在初唐宮廷詩壇上,沈佺期以工詩著名,即所謂工于駢偶,巧于構思。請結合本詩談談詩人的這一特點。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小題。釣竿篇沈佺期朝日斂紅煙,垂竿向綠川。人疑天上坐,魚似鏡中懸。避楫時驚透,猜鉤每誤牽。湍危不理轄,潭靜欲留船。釣玉君徒尚,征金我未賢。為看芳餌下,貪得會無筌。【注】“釣玉”即“釣玉魚”,“玉”“魚”指代皇帝賜給官員的玉帶金魚(佩飾)。13.下列對本詩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A.第一聯“斂”字寫出了太陽能將燦爛的紅霞聚斂來,又能將它收斂去。“垂釣向綠川”,既切題“釣竿”,又點出了地點;既寫出人物的動作,又表現出其雅興的濃郁。B.第二聯“人疑天上坐,魚似鏡中懸”,緊承首聯從人的感覺和視覺表現“綠川”的澄澈寧靜。這里寫景能夠虛實結合,境界清幽,引人入勝。C.第三聯“避楫時驚透,猜鉤每誤牽”,是描摹游魚的情狀。目的是表現魚的緊張和驚魂未定,寫出了自己的恐慌和無奈。D.第四聯“湍危不理轄,潭靜欲留船”,描繪的是釣者“樂亦忘返”的情態。物我融洽化一,文勢跌宕,興味無窮。E.第五聯轉為抒情。“釣玉君徒尚,征金我未賢”,上句話用姜尚謂濱釣魚的曲故,下句話用燕昭王筑黃金臺的典故,表達了建功立業的感慨。14.詩歌最后兩句有何寓意?這兩句詩有什么作用 請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樂府雜曲·鼓吹曲辭·有所思沈佺期君子事行役,再空芳歲期。美人曠延佇,萬里浮云思。園槿綻紅艷,郊桑柔綠滋。坐看長夏晚,秋月生羅幃。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中“君子”是女子對男子的稱呼,與頷聯中的“美人”相呼應。B.首聯下句表明男子離家時間已經很長,女子在等待中美好的青春已逝。C.頷聯中“浮云”是指女子的思緒如浮云般追隨遠在萬里之外的男子。D.本詩主要是從女子的角度來敘事、描寫、抒情的,思緒深沉,感情纏綿。16.古人評價唐代詩人依“樂府雜曲·鼓吹曲辭”寫詩,“雖為舊題,但技藝成熟”,本詩也是如此。請簡要分析本詩的“技藝”特點。答案1.D 2.①用梁上相依相偎、雙飛雙棲的燕子反襯思婦的孤獨。②用窗外西風吹落葉的聲音和頻頻傳來的搗衣的砧杵之聲來烘托離愁別恨。③用一輪惱人的明月,透過窗紗把流黃幃帳照得明晃晃的炫人眼目,表現愁上添愁。【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D.“見不到月亮,只能看到照在流黃里的月光”理解錯誤,尾聯寫女主人公之愁無人得知,那一輪惱人的明月,競透過帷帳照得明晃晃炫人眼目。故選D。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首聯“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前一句寫盧家少婦,后一句寫雙棲海燕,以玳瑁裝飾的畫梁上雙棲海燕的親昵自得來反襯深居郁金堂的那位盧家少婦生活的孤單和內心的寂寞,這是反襯的技巧。頷聯“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是寫景,農歷九月,已是深秋氣候,京師長安一帶西北風颯颯送寒,蕭蕭落葉伴隨著鄰家廚房里隱約傳出的陣陣刀砧聲而飄零,用窗外西風吹落葉的聲音和頻頻傳來的搗衣的砧杵之聲來烘托離愁別恨。尾聯“更教明月照流黃”寫女主人公之愁無人得知,那一輪惱人的明月,競透過帷帳照得明晃晃炫人眼目。3.D 4.①融情于景,通過砧聲、落葉渲染凄涼氛圍,烘托主人公對丈夫的相思之情。②視聽結合,砧聲陣陣是所聞,木葉瀟瀟是所見,二者結合寫景更豐富。③造句奇警,明明是瀟瀟落葉催人搗衣而砧聲不斷,詩人卻故意主客倒置,以渲染砧聲所引起的心里反響,無理而妙。【解析】3.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參看注釋,逐句翻譯詩句,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本題中,D項,“獨立窗前”無中生有,在抒情方式上也與李白并不相同,李白是直抒胸臆,而該詩是以景結情。故選D項。4.本題考查學生對詩句鑒賞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理解詩句的意思,看詩句寫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有何特點,使用了什么技巧。賞析詩句的妙處要從詩句中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入手,本句情景結合,從情和景的關系來看,木葉蕭瑟,砧聲預示家家戶戶在為游子趕制新衣,聲音凄涼,一年快到頭了,丈夫卻未歸家,烘托出主人公對丈夫的相思之情;從寫景手法入手,砧聲是所聞,木葉是所見,視聽結合;另外詩人故意將主客體顛倒,本是瀟瀟落葉催人為游子搗衣而導致砧聲不斷,但詩人卻說是砧聲催落葉,收到了更加奇妙的效果。5.BC 6.尾聯表達了詩人身在江湖、心系朝廷的報國之志和貶謫途中孤獨寂寞的內心。。采用了用典和直抒胸臆的手法。“魏闕”使用典故,表達心系朝廷之心;“獨泠然”直抒胸臆,表達孤獨寂寞之情。尾聯“不能懷魏闕,心賞獨泠然”的意思是說:對于一個去國離家的人來說,如果他失去了身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的崇高節操,而沉浸在眼前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色中,那是多么讓人傷心的啊!言外之意則是表明,自己身在江湖、心存魏闕,所以,眼前的景色雖然美麗,但自己心頭終有一種寂寞清冷之感。【解析】5.試題分析:題干要求選出“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最恰當的兩項”,這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項,“‘春風’二字寫出了詩人內心的愉悅與輕快”分析不當,此處所寫雖為樂景,但此詩表達的是哀情,故這里是樂景襯哀情。D項,“詩人雖然遭貶,但并沒有放在心上”分析不當。從尾聯來看,“不能懷魏闕,心賞獨泠然”,“獨泠然”體現出孤獨寂寞之情。E項,“矛盾的內心”分析欠妥。故選BC。6.試題分析:題干要求學生“尾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是怎樣表達的?請簡要分析,這是考查詩歌情感以及情感的表現方式。“不能懷魏闕,心賞獨泠然”,這句話的意思是對于一個去國離家的人來說,如果他失去了身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的崇高節操,而沉浸在眼前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色中,那是多么讓人傷心的啊。前一句“懷魏闕”表達報國之志,“不能”體現空有報國之志,但無法實現的愁苦,此處借助典故;后一句“獨泠然”直接表達了孤獨寂寞之情。點睛:對于詩歌情感題,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體現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內容。一般答題的時候,盡量兩者都涉及。對于情感的把握,可以從題材入手,同一類題材往往都表達這類似的情感;可以從抒情議論的句子入手,這些句子是直接表達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從作者和創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論世;可以從題目入手,題目往往交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創作的緣由和主要表現的思想感情;可以從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襯托或烘托詩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從用典入手,典故是將歷史和現實對照,含蓄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題的時候,應先借助題干明確考查的是哪個方面的內容,有無暗示。比如本題中,首先利用注釋可以知道,尾聯的第一句使用了典故,第二句“獨泠然”直接表達了情感,再結合注釋一可以知道寫詩的背景,根據這些知識即可把握詩歌的情感。7.DE 8.①通過對自身凄涼處境的 感慨,表達了作者的思國懷鄉之情。②對比,通過家鄉的美麗風光和崇山可怕的濕熱蒸郁之氣做對比來表達自身生死難卜、今非昔比的感慨。③借景抒情,作者借眼前“瘴癘不堪”之景,回憶起故鄉洛水兩岸的美景,表達作者對故鄉故國的思念。(虛實結合。由眼前“瘴癘不堪”之景,回憶自己家鄉美麗的風光)【解析】7.試題分析:D項,通過注釋①可知,杜審言先于自身被貶,此句不是“對自身處境的擔憂”而是詩人對杜審言的關心和擔憂之情。“南浮漲海人何處,北望衡陽雁幾群”意思是說:南海風高浪急,你可平安地渡過去了嗎?是否已到達了峰州呢!下句“北望”似說自己,又似與朋友談心;看那鴻雁到了衡陽就不用再向南飛了,待春暖花開就可返回故里。E項,“委婉地表達了作者對君王的不滿”不對,詩人所日夜盼望的是再拜見賢明君王的那一天。這聯詩的遣詞煉意很精妙,表達了思念君王之赤誠。8.試題分析:注意結合詩中的重點詞語“去國離家”“兩地江山”“重謁圣明君”分析情感,然后從“對比”“借景抒情”的角度分析抒情手法。點睛:詩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懷、托物言志、懷古傷今等,還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對比、細節描寫等,答題時根據具體的詩歌具體的分析,此題主要是對比和借景抒情。答題時要結合詩歌做具體的解釋。9.D 10.①運用想象:作者要憑藉合浦葉的神奇功力,一夜之間飛回洛陽,尾聯回應首聯緊扣“歸”字作結,表達了作者歸心之切。②煉字精準:句中的“將”字用得頗有考究,若易以“似”“隨”等字,便有點煞風景,顯得平庸無奇了。【解析】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詞的內容和鑒賞藝術特色的能力。D.“蒼涼深沉”錯誤,詩歌語言精煉暢達,情感真摯,清新活潑,無蒼涼深沉之感。故選D。10.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詞的表現手法和煉句的能力。題目要求結合詩句簡要分析尾聯的特色,可以從內容、手法、語言等角度加以分析。內容上,尾聯不直言歸家,“俱向洛城飛”回應首聯緊扣“歸”字作結,“飛”字表明詩人的心境比“歸心似箭”還要急切。手法上,結合注釋③合浦葉的傳說可知,“還將合浦葉”表明作者想象著自己憑藉合浦葉神奇很快飛回洛陽,運用想象的手法突出歸心之切。語言上,如果把“將”字替換為“似”“隨”等詞語,與后句“俱”字無法照應,“俱”字 說明合浦葉伴隨作者歸家,助其一臂之力,更見其歸心之急,用語精準新穎。11.C 12.工于駢偶:頷聯頸聯對仗工整,“山月”對“天河”,“臨窗近”對“入戶低”,“芳春”對“清夜”,“平仲綠”對“子規啼”。句式整齊,節奏明快,富有韻律美。巧于構思:詩歌首聯點出“獨游”、“高臥”;頷聯承“高臥”寫所見之景,頸聯承“獨游”寫所聞之聲,尾聯以“浮客”應“獨”,以“聞雞曙”作結,首尾呼應,結構嚴謹。【導語】沈佺期的《夜宿七盤嶺》以豐富的意象和精致的構思展示了詩人在流放途中孤獨惆悵之情。通過描繪山月、天河、平仲綠、子規啼等自然景象,營造出一種凄清寂寞的氛圍,以細膩的情感傳達對故土的思念和對命運的感慨。詩以駢偶見長,句式工整,語言凝練而有力,體現了其在初唐詩壇的工巧風格。11.本詩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欣賞能力。C.“秋夜獨宿異鄉的惆悵之情油然彌漫”錯誤,根據頸聯“芳春平仲綠”可知,此時季節應該為春季。故選C。12.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結構技巧的能力。工于駢偶:頷聯“山月臨窗近,天河入戶低”,對仗工整,“山月”對“天河”,都是自然景物;“臨窗近”對“入戶低”,是夜宿所見之景,生動地表現出“高臥”的情趣。頸聯“芳春平仲綠,清夜子規啼”中,“芳春”對“清夜”,一為時間,一為季節,相互對應;“平仲綠”對“子規啼”,顏色與聲音相對,整聯纖巧地抒發了“獨游”的愁思。中間兩聯句式整齊,節奏明快,富有韻律美。巧于構思:首聯以“獨游”“高臥”破題,點明了詩人的處境和所處地點。中間兩聯分別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進行描寫,頷聯側重寫所見之景,頸聯著重寫所聞之聲,層次分明,且情景交融,通過描寫山月、天河、平仲、子規等自然景物,巧妙地烘托出詩人春夜獨宿異鄉的孤獨、惆悵之情。尾聯以“聞曙雞” 收束全詩,與前文的“清夜”相照應,暗示詩人一夜未眠;同時“浮客”應“獨游”一詞,再次強調了詩人漂泊異鄉的身份,充分表達了詩人被遠流他鄉的哀苦心情。13.CE 14.(1)表面寫魚兒貪食僥幸,實則包含貪得利祿者,難免要被世網所牽的寓意。(2分)(2)夾敘夾議,描摹出魚兒搶食的神態,寫出了觀魚人專心致志。(2分)(3)照應題目,收結全篇,展現了一幅魚躍人歡,諧趣橫生的游樂圖。【解析】13.試題分析:C項,“寫出了自己的恐慌和無奈”有誤,將魚兒詭譎可愛的形態描摹得活靈活現。E項,“表達了建功立業的感慨”有誤,應是懷才不遇的感慨:你我還追求什么功名利祿呢,那都是不現實的,悠悠乎天地之間,垂釣于綠川之上,豈不快哉。14.試題分析:注意從結構的角度答出“照應題目,收結全篇”,從內容的角度答出“展現了一幅魚躍人歡,諧趣橫生的游樂圖”。點睛:分析詩句的作用的題目,首先明確詩句的內容,然后從結構和內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時注意詩句的位置,開頭主要是統領全詩,奠定情感基調,和標題、結尾相照應,引起下文,為下文做鋪墊等;中間主要是承上啟下;結尾主要是照應標題、開頭和卒章顯志等。答題時結合具體的題目具體分析,此題是結尾,注意從結尾的作用分析。15.C 16.①細節描寫生動。“延佇”“坐看”等動作描寫生動地表現了女子對男子的思念。②反襯,以樂景寫哀情。詩歌借園中美好的景物反襯女子內心的哀愁。③運用典型意象。“秋月”是古代詩歌中的典型意象,本詩中借助這一典型意象,表達了女子的思念之情。【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C.“指女子的思緒如浮云般追隨遠在萬里之外的男子”錯誤,“浮云”是比喻在外的男子如浮云般游蹤不定。故選C。16.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藝術特點的能力。“美人曠延佇,萬里浮云思”“坐看長夏晚”, 美人空閑地流連憂思,思念千里之外的云彩;坐在那里,看著長夏的夜晚。“延佇”“坐看”為動作描寫,又是細節描寫,生動地表現了女子對男子的思念。“園槿綻紅艷,郊桑柔綠滋”,花園里的槿花綻開紅艷,郊外的桑樹溫柔地滋養。這是樂景,而此處要體現的是女子內心的愁思,所以此為反襯,以樂景寫哀情,借園中美好的景物反襯女子內心的哀愁。“秋月生羅幃”,秋月婆娑地映在薄紗帷幕上,“秋月”是古代詩歌中的典型意象,月圓思團員,月殘傷別離,本詩中借助這一典型意象,表達了女子的思念之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