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李珣詩歌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列小題。漁歌子·荻花①秋[五代]李珣②荻花秋,瀟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畫。碧煙中,明月下,小艇垂綸③初罷。水為鄉(xiāng),篷作舍,魚羹稻飯常餐也。酒盈杯,書滿架,名利不將心掛。【注】①荻花:似蘆葦,秋天常開紫花。②李珣:五代詞人。前蜀滅亡后,詞人不仕后蜀而“志在煙霞慕隱淪”,從蜀中乘船沿長江東下,經(jīng)巫峽,入湖湘,在湖南、湖北一帶生活了一段時期,這首《漁歌子》便是作于此時期。③垂綸:垂釣。1.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A.“漁歌子”為本詞詞牌名,“荻花秋”為詞題。詞牌名提示,本詞描繪的是江邊漁人的生活;從詞題則可知,本詞內(nèi)容是描寫秋日風光。B.同樣是描寫湘江秋景圖,本詞與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在描寫的景物內(nèi)容上不同,本詞寫秋日湘江夜晚之景,毛詞寫秋日湘江白天之景。C.江邊荻花、江上碧煙,天空明月、水面小艇,本詞選取的景物精致秀雅,詞作意境清朗明麗,與《沁園春·長沙》絢爛大氣、遼闊蒼茫的意境不同。D.詞作上片寫景。“橘洲佳景如屏畫”總寫橘洲秋夜之美。“碧煙中”三句,將鏡頭漸次拉近,云煙飄渺,月光皎潔,鏡頭最后定格在船上的垂釣者身上。E.詞作下片重在議論抒情,“魚羹稻飯常餐也”一句,表達了對長期以水為鄉(xiāng),以船為家的漁人清苦生活的深切同情。2.本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結合詞句試作分析。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列小題。定風波李珣雁過秋空夜未央①,隔窗煙月鎖蓮塘。往事豈堪容易想,惆悵,故人迢遞在瀟湘。縱有回文②重疊意,誰寄?解鬟臨鏡泣殘妝。沉水香消金鴨③冷,愁永。候蟲聲接杵聲④長。[注]①央:盡。②回文:前秦才女蘇蕙作回文詩以傳情意。③金鴨:如鴨形的金屬香爐。④杵聲:以杵搗物聲,此指制作寒衣發(fā)出的聲音。3.下列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雁過秋空夜未央”,開篇寫北雁南歸、長夜漫漫,點明具體時間。B.“隔窗煙月鎖蓮塘”的“鎖”字,既寫景致特征又含人物觀景心情。C.“沉水香消金鴨冷”寫香不覺間已燃盡,以香消爐冷表現(xiàn)時間推移。D.末句“候蟲聲接杵聲長”寫周圍環(huán)境的喧鬧使人物的愁緒得以排遣。4.全詞抒發(fā)了主人公長夜難眠之愁,說說引發(fā)主人公愁緒的原因有哪些?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小題,南鄉(xiāng)子·乘彩舫李珣乘彩舫,過蓮塘,棹歌驚起睡鴛鴦。游女帶花偎伴笑,爭窈窕,競折團荷遮晚照。5.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這首詞寫南國水鄉(xiāng)少女的一個生活片斷,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強烈的生活氣息和濃厚的民歌風味。B.“乘彩舫”兩句寫了春日里,芰荷滿塘,一群少女乘坐著彩飾華麗的游船悠然地蕩著槳兒,信船而游。C.“棹歌”一句寫歌女陶然自樂,和棹而歌,悠揚的歌聲驚動了蓮葉間沉睡的鴛鴦,打破了寧靜的局面。D.“游女”一句承上句而來,工筆繪出一幅少女喜春圖,少女的春心被鴛鴦震顫了,憧憬著幸福的愛情。6.“競折團荷遮晚照”中的“競”有何妙用?請簡要賞析。閱讀下面的五代詞,完成下面小題。南鄉(xiāng)子李珣煙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鷓鴣啼。遠客扁舟臨野渡,思鄉(xiāng)處,潮退水平春色暮。7.煙、雨、落花、鷓鴣組合在一起,除了點明暮春時節(jié)之外,還有哪些作用?請簡要作答。8.下面哪一個選項的詩句最能表達詞中“遠客”的心境?請作出判斷并簡要分析。A.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B.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C.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D.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面小題。南鄉(xiāng)子·蘭棹舉李珣蘭棹舉,水紋開,競攜藤籠①采蓮來。回塘②深處遙相見,邀同宴,淥酒③一卮紅上面。【注釋】①藤籠:以藤條編制的采蓮之筐。②回塘:環(huán)曲的水池。③淥酒:清酒。9.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蘭棹舉,水紋開”,一句寫精巧的船槳高高揮起,一句寫平靜的水面蕩開了波紋。B.開頭三句言簡意賅。動詞“舉”、“開”、“攜”貼切生動,將靜靜的蓮塘攪出一片勃勃生機。C.“競攜藤籠采蓮來”,“競”字引入眾多的歡快女子形象,傳遞出了勞動場面的活潑熱鬧。D.后三句重色彩,畫面感強:紅面、淥酒,對比鮮明,把采蓮女的健康美麗表現(xiàn)得突出動人。10.這首小令構思精巧別致,選材剪裁頗具匠心。請簡要賞析。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各題。漁歌子·柳垂絲李珣柳垂絲,花滿樹,鶯啼楚岸春天暮。棹輕舟,出深浦,緩唱漁郎歸去。罷垂綸,還酌醑①,孤村遙指云遮處。下長汀,臨深渡,驚起一行沙鷺。[注]①醑:xū,揮發(fā)性藥物等的醇溶液,這里指酒。1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這首詞上片用了情景交融的寫法,前三句寫到柳絲、花樹、湖山等優(yōu)美景象作為背景,給作者春游渲染出了歡快明朗的氣氛。B.這首詞上片后三句做到視聽結合,寫詞人聽到悠揚的歌聲,見到打魚人滿載著魚兒,喜出望外,欣然而歌,異常熱鬧。C.“孤村遙指云遮處”一句展示的是準備返回時的一幅畫面,天邊依稀可辨的孤村,即是自己下榻去處。D.下片中的“深”字表明船兒在水上摸黑行進,而“驚”字則打破了寂靜,呼應了上片熱鬧非凡的景象。12.清朝評論家李調(diào)元說:“世皆推張志和《漁父》詞,以‘西塞山前’一首為第一,余獨愛‘柳垂絲,花滿樹……,一詞,此詞不減‘斜風細雨不須歸’也。”由此看來,全詞抒發(fā)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請簡要分析。答案1.AE 2.詞作上闋精致地描畫了瀟湘秋夜荻花蒙蒙、云煙縹緲的美景,表現(xiàn)了作者對瀟湘自然風物的喜愛贊美之情;詞作下闋記敘自己在水鄉(xiāng)的簡樸恬淡生活,流露出對這種生活的滿足與愜意;整首詞作借美景與樂事表達了淡泊名利、怡情山水的曠達隱逸情懷。【解析】1.試題分析:A項,“詞牌名提示,本詞描繪的是江邊漁人的生活”一句錯,因為詞的詞牌名與詞作內(nèi)容沒有直接的關聯(lián)。E項,“重在議論抒情”錯,應是重在記敘描寫。“對長期以水為鄉(xiāng),以船為家的漁人清苦生活的深切同情”一句錯,應是“對自己能過與漁人一樣以水為鄉(xiāng)、以船為家的生活而感到滿足與愉悅”。此詞上片寫景,詞中描繪出一幅瀟湘秋月,小艇垂綸欲歸圖。下片寫人情,詞中生動地描寫了主人公自在自樂的隱居生活。故選AE。2.試題分析:上片寫景。開頭三句寫瀟湘的靜夜里,清風吹拂著秋天的荻花,橘子洲頭的美景,宛如屏上的山水畫。點明時間、地點。“碧煙中”三句,將鏡頭漸次拉近,月光下的江水,輕柔澄碧,云煙淡淡,詞中主人公剛剛垂釣完畢,劃著小艇在水上蕩漾。真是如詩如畫,如夢如幻。表現(xiàn)了作者對瀟湘自然風物的喜愛贊美之情。下片寫人事,主要寫詞人的隱逸生活及其樂趣。隱在民間,云水就是家鄉(xiāng),蓬舍就是住所,經(jīng)常吃的是家常的魚羹稻米飯。杯中斟滿美酒,架上擺滿書籍,開懷愜意,其樂陶陶,絕不把名利掛在心上。詞人淡淡地寫景,不事雕琢,明白如話,把一個一個遠離名利,以隱逸為樂的詞人的內(nèi)心活動真實地展示出來,曠達超脫,余韻悠悠。點睛:本題考查鑒賞詩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這類題目解答時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①抓顯情語。指詩中最生動傳神的、最能體現(xiàn)作者思想觀點和情感態(tài)度的詞語或句子;②分析景語。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詩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結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創(chuàng)作風格。要注意平時積累一些詩人的相關材料,特別是對一些影響大、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詩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詩歌類別和常見的內(nèi)容,把握詩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數(shù)詩歌表達的思想情并非單一,而是豐富復雜的;⑤注意積累古詩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詞語:歡快、愉悅、激動、煩悶、恬淡、閑適、歡樂、激憤、堅守節(jié)操、憂國憂民等。3.D 4.美好往事不堪回首;與故人天涯相隔;對故人的心意無法傳遞。[其中“與故人天涯相隔”為核心。答“寂寞冷清”“冷夜無依”“青春空度”,可酌情給分。]【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D.“寫周圍環(huán)境的喧鬧使人物的悲緒得以派遣”錯。句末以聲襯靜,突出周圍的冷寂及人物的長夜難眠,進一步表現(xiàn)了愁苦之深重。故選D。4.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nèi)容的能力。詞的上片寫“往事豈堪容易想,惆悵,故人迢遞在瀟湘”,人在痛苦的時候最容易憶起曾有過的快樂,然而這回憶本身卻并不能帶來快樂,今昔悲喜苦樂的對照,只會更加深眼前的痛苦,詞人刻畫了主人公此刻的這種心理:“往事豈堪容易想,惆悵”。這里的“容易”大略相當于隨便的意思,將“容易”與“不堪”連用,是更進一層的筆法,對于往事,隨便想起也令人不堪,何況在像這樣的夜里苦苦思憶起來呢?只更引起惆悵而已。說明引發(fā)詞人愁緒的原因是:美好往事不堪回首,與故人天涯相隔。詞的下片,作者進一步描寫了女子的心理活動。她本想給遠行的“故人”寫信寄思念之意,又愁無可托付之人。詞用十六國前秦女詩人蘇蕙作《回文璇璣圖詩》的典故,表明這“故人”就是她的丈夫而非情人。詞情至此又進一步明朗化。她情思蘊積之深,終未筆之于書,未寫的原因是無人寄。說明引發(fā)詞人愁緒的原因是:對故人的心意無法傳遞。5.C 6.“競”指競相,既刻畫出少女們活潑的舉止,也寫出她們害羞的神態(tài)。燦爛的陽光、綻綠的團荷與羞紅的臉龐構成了一幅鮮亮美妙的畫面,表現(xiàn)出詞人對青春少女的欣賞和贊美。【解析】5.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nèi)容和藝術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題,要學生在看標題、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關鍵字的基礎上準確把握詩詞內(nèi)容、情感、手法和語言特色,然后逐個選項瀏覽,比對原文,看是否有事實陳述混亂、技巧斷定不當、感情概括不準等錯誤。C項“悠揚的歌聲驚動了蓮葉間沉睡的鴛鴦,打破了寧靜的局面”錯誤。依據(jù)“乘彩舫,過蓮塘,棹歌驚起睡鴛鴦”可知,春日里,水碧荷香,一群少女乘坐著彩飾華麗的游船,信船游蓮塘。她們陶然自樂,和棹而歌,一派優(yōu)雅靜謐的氣象,令人沉醉。無意之中,那悠揚的歌聲驚動了蓮葉間沉睡的鴛鴦,則打破了那寧靜的局面,給畫面增加了靈動美好感覺,勾起少女們的綺思遐想,逗出無限情趣,引出了下文“游女帶花偎伴笑,爭窈窕,竟折團荷遮晚照”。故“打破了寧靜的局面”錯,因為鴛鴦沉睡雖然寧靜,但是畫面整體上有少女的劃船和棹歌,故整體畫面不是寧靜的,而是有靜有動,靈動美好的。6.本題考查鑒賞詩歌語言的能力。這是煉字題,通過關鍵字把握妙處。既然是煉字,一般是詞類活用,或者運用了修辭手法,做題時首先應該指出這點,再從景與情兩方面說明其效果。結合“游女帶花偎伴笑,爭窈窕,競折團荷遮晚照”來分析,少女們乘船游荷塘,采花偎伴而喜笑,卻又暗暗爭相呈現(xiàn)自己最窈窕美麗的一面,故“競”字呼應“爭”字,寫出少女們的活潑可愛和嬌美。而“競折團荷遮晚照”,競相折斷團荷來遮住晚照,團荷的綠、臉龐的紅和晚霞的明媚,既襯托了女子的嬌美,又寫出少女們害羞純真又靈動明麗的模樣,贊美了少女們青春的美好。【點睛】賞析:這首令詞,是作者前期的作品。李珣共有《南鄉(xiāng)子》詞17首,描繪南國水鄉(xiāng)的風土人情,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強烈的生活氣息和濃厚的民歌風味。這是其中的一首,寫的是南國水鄉(xiāng)少女的一個生活片斷,寫春女游蓮塘,觸景生情,相與戲謔,煞是動人。前三句:“乘彩舫,過蓮塘,棹歌驚起睡鴛鴦。”寫春女漫游蓮塘。春日里,芰荷滿塘,碧水淥波,晴空夕照,景色融融。一群少女乘坐著彩飾華麗的游船,悠然地蕩著槳兒,信船而游。她們陶然自樂,和棹而歌,一派優(yōu)雅靜謐的氣象,令人沉醉。無意之中,那悠揚的歌聲驚動了蓮葉間沉睡的鴛鴦。這一來,則打破了那寧靜的局面,勾起了春女們的綺思遐想,逗出無限情趣,引出了下文。常言道:哪個少女不懷春!后三句正是游女們觸景生情、敞露春心之態(tài)。“游女帶香偎伴笑”一句,緊承“驚起睡鴛鴦”而來,工筆繪出一幅少女喜春圖。游女們驚動了結伴而居的鴛鴦,而鴛鴦又震顫了少女的春心,憧憬著幸福的愛情。“帶香”也者,給人以“含辭未吐,氣若幽蘭”的感受,是對妙齡少女的真實寫照。她們看看眼前偶居不離的鴛鴦,想著心上的人兒,彼此心照不宣,只是依偎在女伴身上出神,憑借著嫣然倩笑,流露出心底里的柔情蜜意,散發(fā)出少女的幽香,沁人肺腑。沉浸在追味甜美愛情之中的少女們,一個比一個地嬌羞艷麗,在一首短短的小詞中,不允許逐個描狀。虧作者想得出“爭窈窕”一句,盡寫出懷春少女的嬌美。給讀者留下無窮想象,少女們的異樣情態(tài),可能引起了其他游人的注目,覺得難以為情。她們羞中生智,急忙從水中采摘下一片圓圓的荷葉,以遮擋夕陽的照射為防身,避開游人的圍觀,只自己消受那向往愛情的甜蜜滋味兒。“競折團荷遮晚照”一句,既刻畫出少女們活潑的舉止,也揭示出她們害羞的神態(tài)。燦爛的陽光、綻綠的團荷與羞紅的臉龐構成了一幅鮮亮美妙的畫面。這首小令,繪出一幅活潑俏麗的風俗畫,卷面絢麗而明快,狀景則景致秀美,狀人則形神兼?zhèn)洌婷钫Z傳神,麗而不妖,艷而能質(zhì),頗得民歌韻味7.從“思鄉(xiāng)”二字告訴我們這是一首思鄉(xiāng)小詞。詞中寫岸邊煙雨朦朧,花瓣伴著雨滴飄落水中,鷓鴣幾聲啼叫,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幅凄涼孤寂的畫面,借景抒情,為下文渲染了離愁別恨的思鄉(xiāng)之情做鋪墊。 8.C【解析】7.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景物形象的能力。“煙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鷓鴣啼”,煙霧蒼茫,風雨凄迷,岸邊的花兒已凋謝,只聽得鷓鴣聲聲啼。“煙、雨、落花、鷓鴣”是詩中意象,勾勒出一幅暮春時節(jié)凄涼孤寂的畫面;結合“思鄉(xiāng)處”可知,這種地方最容易引發(fā)陣陣鄉(xiāng)愁。這是一首表達思鄉(xiāng)愁緒的小令,煙、雨、落花、鷓鴣的意象組合,勾畫了暮春凄清的景象,為下文渲染了離愁別恨的思鄉(xiāng)之情做鋪墊,屬于借景抒情。8.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nèi)容和情感的能力。《南鄉(xiāng)子》表達的遠客心境是,身在遙遠異鄉(xiāng),內(nèi)心孤獨凄涼,思歸心切,卻只能在潮退的日暮春色里,遙寄鄉(xiāng)愁。A.在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中,蘊含著一種不得其用的無奈、憂慮、悲傷的情懷。B.滔滔江水,與海相平,漫漫無邊,加以天色陰暗,已至黃昏。這種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C.表達了作者身處邊疆之“遠”,保家衛(wèi)國,但功業(yè)未建,只有在杯酒中表達內(nèi)心的孤獨凄涼,寄托思鄉(xiāng)之愁。D.將故鄉(xiāng)水擬人化,借寫故鄉(xiāng)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舍送我遠別故鄉(xiāng),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xiāng)時依依不舍,思念故鄉(xiāng)的感情。故選C。9.D 10.①截取采蓮女勞動生活的兩個片斷連綴而成。寫勞動,到“采蓮來”便戛然收住,下面轉入閑適的小憩片斷,將舟入蓮叢之后的采蓮之事略而不寫,僅寫他們在蓮塘中同飲清酒。②兩個生活片斷之間留下空白,給讀者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啟人神思飛翔。③使采蓮人之間純真而深厚的鄉(xiāng)土友誼表現(xiàn)得更鮮明突出。【解析】9.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D.“對比鮮明”錯,應是“襯托”,襯托采蓮女的形象,不是“對比” 。故選D。10.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藝術構思的能力。此詞截取的就是他所見到的采蓮女勞動生活的兩個片斷。一是寫勞動,“蘭棹舉,水紋開”,一句寫精巧的船槳高高揮起,一句寫平靜的水面蕩開了波紋。未見人影已感觸到其手臂的力度和嫻熟的船技。汪汪的水面、蘭槳、木船,一系列形象都散發(fā)著南國水鄉(xiāng)的特有氣息。隨后,人物躍現(xiàn)眼簾,“競攜藤籠采蓮來”,原來這是一群活潑好勝的采蓮女。攜帶藤筐,正各劃小舟,你追我趕地采蓮來。這三句,節(jié)奏短促明快,人物形象充滿生命活力,富有一種清新健康的勞動之美。下面轉入閑適的小憩片斷,“回塘”三句,寫采蓮女勞動之余的交往、休息。曲幽的蓮塘深處,兩舟遙遙相見,主人取酒熱情相邀,被邀者也爽朗答允,劃船而近,歡快碰杯。“淥酒一卮紅上面”是勞動后的痛快解乏,也是酒量淺淺的女兒嬌態(tài)。后三句重色彩,畫面感強:紅面、淥酒,相映分明,背后遠景是曲深的蓮塘,碧清的水波,無邊的綠荷,搖曳的紅蓮花,把采蓮女的健康美麗襯托得突出動人。兩個生活片斷之間空白處,咫尺之幅,藏萬里長江。至于舟入蓮叢之后的一系列場面,詞人略去了。然而前三句飛動的筆勢,和詞中留下的空白,給讀者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想象空間,使采蓮人之間純真而深厚的鄉(xiāng)土友誼表現(xiàn)得更鮮明突出。11.D 12.通過描繪出“暮春楚江游”的一幅幅畫面,不僅寫出了詞人對漁夫自由與快樂生活的向往,而且抒發(fā)了詞人避俗隱逸之思。(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1.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同時考查對詩句內(nèi)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各選項內(nèi)容涉及了對詩歌的手法、形象、主題的鑒賞。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的題干要求選出“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然后要注意了解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xiàn)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D項,“呼應了上片熱鬧非凡的景象”表述錯誤,結合詩句理解,用“深”字才形象性極強,暗示出已是夜幕降臨時分,船兒在水上摸黑行進,難辨深淺,人們小心翼翼屏息而行的情狀,可以想見。忽然間,“驚起一行沙鷺”,打破了萬簌俱寂的江空。這一句以動寫靜,與上文明媚春光下的鶯啼燕鳴、漁郎引吭形成鮮明對比,不是“呼應了上片熱鬧非凡的景象”。故選D。12.本題是對詩歌鑒賞中“詩評題”的考查,“詩評題”選用的“評語”涉及詩歌的結構思路、藝術手法、意象意境、思想情感、語言風格特色等內(nèi)容。本題涉及鑒賞詩歌思想情感。解答提示詩論評析就是結合詩論具體評析作品,一般是古代名家或近代名家就對某首古人評論的詩發(fā)表意見,表示看法或贊,或批,或分析指瑕等。它在題型設計上多采用古評今釋方式(即就后人對某首古人評論的詩發(fā)表意見,表示看法)來命題。做題時先要初步了解詩論評析句本身的含義,這樣才便于對癥答題。當然,詩論涵義許多時候只須明白其基本大意,答題時不需在題中答出來。此題題干拿清朝評論家李調(diào)元的評論,引出所要考查的內(nèi)容,李調(diào)元認為此詞和張志和《漁父》第一首相比,他更喜歡《漁歌子·柳垂絲》之描繪畫面,且情感表述不減“斜風細雨不須歸”,要求考生結合全詞分析詞人思想感情。張志和《漁父》第一首,考生并不陌生,這首詞的前兩句勾勒出一幅江南風景長卷。后兩句中“白鷺”是閑適的象征,寫白鷺自在地飛翔,襯托漁夫的悠閑自得。理解了題干內(nèi)容,然后理解此詞答題。《漁歌子 柳垂絲》上片:用"柳垂絲"、"花滿樹",描繪出開闊秀麗的背景,暮春天氣,楚江兩岸,垂柳輕拂,裊娜多姿,一樹樹鮮花,姹紫艷紅,芳香四溢,沁人肺腑,更有鶯歌燕舞,生機盎然,好一派明媚春光。這為作者春游渲染出歡快明朗的氣氛。用"棹輕舟"、"出深浦",寫詞人初游,他乘坐一葉扁舟,輕輕蕩著船槳,悠閑自得地從一條小河上出發(fā),剛剛漂入開闊的楚江之時,便聽到悠揚的歌聲,那歌聲起處,但見早出的打魚人,已經(jīng)滿載著魚兒,穿梭似地往來于江上,各自回家,他們看著豐碩的收獲,喜出望外,欣然而歌,吸引了游客。這里有漁船、漁人、游人、滔滔江水伴著高亢的漁歌,沓雜紛繁,熱鬧異常。此詞下片:前三句,描繪出一船船鮮嫩的魚蝦鱉蟹,令人垂涎。游興正濃的詞人,不肯作罷。后三句,則是寫從沙洲返回的情景。船兒在水上摸黑行進,難辨深淺,人們小心翼翼屏息而行的情狀,與上文明媚春光下的鶯啼燕鳴、漁郎引吭以及鳴儔嘯侶形成鮮明對比。【點睛】創(chuàng)作背景:公元925年前蜀滅亡后,詞人不仕后蜀,對前蜀懷有故國之思,便向往江湖,“志在煙霞慕隱淪”。李珣從蜀中乘船沿長江東下,經(jīng)巫峽,入湖湘,在湖南、湖北一帶過了一段時期的隱居生活,然后溯湘水而上,至九嶷山,越五嶺,達廣州,后來他在嶺南生活了較長時期。這首詞是詞人乘船經(jīng)過湖南、湖北一帶有感而作。注釋譯文:①漁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后來人們根據(jù)它填詞,又成為詞牌名。②楚岸:楚江之岸。長江濡須口以上至西陵峽,古城楚江。③棹(zhào):動詞,猶言以棹劃舟。④垂綸(lún):釣絲。⑤醑(xǔ):美酒。李白《送別》:“惜別傾壺醑,臨分贈馬鞭。”⑥汀:水中之洲。⑦沙鷺(lù):棲息在沙灘或沙洲上的鷺鷥(lù sī)。白話譯文楊柳低垂著細長如絲的枝條,樹上開滿了鮮花,楚江兩岸黃鶯啼嗚,春山籠罩在暮色中。劃起一葉輕舟,駛出深深的水浦,緩緩唱著漁歌悠悠去。放下垂釣的絲線,斟滿一杯美酒,遙望白云盡處的孤村。劃過長長的沙汀,停泊在淺淺的渡口,驚起了一行棲息的沙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