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6屆高考語文詩歌專練----王夫之詩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6屆高考語文詩歌專練----王夫之詩歌(含答案)

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王夫之詩歌
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完成下面小題。
初秋(其三)
王夫之①
昔昔秋猶在,疲勞老易侵。
寶刀蝕虎氣,孤鏡吼龍吟。
涼夢驚難續,閑愁病不任。
江山留九辯②,未許怨登臨。
【注】①王夫之,明清之際思想家,青年時期積極參加反清起義,晚年隱居于石船山。②《九辯》是戰國時期楚國文學家宋玉創作的長篇抒情詩。宋玉素有忠君報國之志,但一生窮困潦倒,理想落空,因借古樂“九辯”為題抒發抑郁情懷。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是又一年秋天降臨,卻說成是以前的秋天還在,表達出時光易逝的深沉感慨。
B.頷聯表現了詩人英雄失志的悲涼,與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感情基調頗相似。
C.頸聯“涼”字語帶雙關,既緊扣“初秋”寫天氣之涼,更含蓄表現世態的炎涼。
D.詩歌表達方式以敘事、抒情為主,但也通過物象、典故等寓意,不失含蓄蘊藉。
2.請結合全詩,談談你對末句“未許怨登臨”的理解。
閱讀下面這首清詩,完成下面小題。
雜詩四首(其四)
王夫之
悲風動中夜,邊馬嘶且驚。
壯士匣中刀,猶作風雨鳴。
飛將不見期,蕭條阻北征。
關河空杏靄,煙草轉縱橫。
披衣視良夜,河漢已西傾。
國憂今未釋,何用慰平生。
[注]順治五年(公元1648)清軍入湘,王夫之抗清兵敗,投奔南明桂王(永歷帝),本詩應是作者在南明永歷政權軍中所作。
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歌首句觸物起興,詩人從夜半風聲起筆,繼以“嘶”“驚”“壯”“鳴”等詞,極力渲染了悲壯氣氛。
B.“飛將”句言國家沒有李廣這樣英勇善戰的將軍,與《燕歌行》中“至今猶憶李將軍”表達的情感相同。
C.七、八句同開頭的熱望形成對照,以眼前視覺形象的蕭條凄清,反映詩人深沉的情感與對抗清前途的看法。
D.全詩有寫景,有敘事,有抒情,蒼勁悲涼,體現了詩人的識見與思考,頗有打動人心的魅力。
4.本詩表達了哪些思想感情?請結合詩句簡要概括分析。
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更漏子·本意
王夫之(明末清初)
斜月橫,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聲緩緩,滴泠泠,雙眸未易扃。
霜葉墜,幽蟲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點點深。
【注】扃:喻閉門,引申為閉眼成眠。
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不道秋宵真永” 一句是作者內心深層孤獨的宣泄:沒料到秋夜竟是這樣的漫長難耐!
B.夜闌人靜之際,漏滴之聲,清越緩慢,聲聲叩擊著未眠人的愁緒而愈發顯得夜之漫長無極。
C.上片六句分別從視覺、聽覺和心理感受等不同的角度,渲染了一個情景交融的抒情氛圍。
D.本詞對仗工整,語言秀麗而清新,感情細膩纏綿、含蓄婉約,深得“花間”詞派之神韻。
6.“斜月橫,疏星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有何作用?
7.簡要分析詞人“雙眸未易扃”的原因。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后面的問題。
雨余小步
王夫之
蓮花蓮葉柳塘西,疏雨疏風斜照低。
竹籜①冠輕容雪鬢,桃枝杖滑困春泥。
垂虹疑飲雙溪水,砌草新添一寸荑。
不擬孤山閑放鶴,鵓鳩②恰恰向人啼。
【注】①籜(tuò):竹筍上一片一片的皮。②鵓鳩:即斑鳩。
8.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首句點明“小步”的地點,并描寫出雨后蓮塘的美麗景象,兩個“蓮”字連用,具有音韻之美,也暗示出對美景的喜愛。
B.第二句點明“小步”的時間,并通過風輕雨疏、夕陽西斜的景象,渲染出春雨初霽之時明麗、清新的氛圍。
C.頷聯描寫作者扶杖出行被困春泥的情狀,并通過描寫竹筍新發之態來表現春天的生機勃勃。
D.尾聯寫詩人為鵓鳩動聽的啼叫打動,而不打算過孤山放鶴的隱逸生活,直抒胸臆,表達了自己對當下生活的喜愛之情。
9.本詩風格清新,其“清新”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面小題。
玉樓春·白蓮
王夫之①
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銀塘光不定。綠云冉冉粉初勻,玉露泠泠香自省。
荻花風起秋波冷,獨擁檀②心窺曉鏡。他時欲與問歸魂,水碧天空清夜永。
【注】①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年輕時參加抗清復明斗爭,失敗后隱居山林,潛心著述。②檀:紅色。
10.下面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A.一、二句描寫蓮塘秋夜的清幽景色:彎月當空,低照池塘,波光閃動,把讀者帶入一個月光水色交相輝映的美麗境界。
B.三、四句描寫白蓮的清雅風姿:蓮葉茂盛,恰如冉冉綠云;蓮花初綻,好似剛剛勻就脂粉的美人,散發出陣陣馨香。
C.五、六句描寫白蓮的孤獨情態:荻花紛飛,秋水生寒,白蓮獨自抱著紅蕊映照湖畫,仿佛在對著鏡子窺視自己的晨妝。
D.七、八句轉寫對白蓮命運的關心:將來白蓮的芳魂會歸向何處?末句營造出一種開闊悠遠的境界,暗示其結局美好。
E.這首詞由虛到實,循序漸進,層次分明,章法謹嚴,寫景細致人微,感情含蓄蘊藉,體現出十分高超的藝術技巧。
11.這首詞運用了何種抒情方式?抒發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面小題。
清平樂·詠雨
王夫之①
歸禽響暝,隔斷南枝②徑。不管垂楊珠淚進,滴碎荷聲千頃。隨波賺殺③魚兒,浮萍乍滿清池。誰信碧云深處,夕陽仍在天涯?
【注】①王夫之,明崇禎舉人,青年時參加反清起義,晚年隱居,終身未剃頭易發。②南枝,《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因以借指故土,故國。③賺殺,意為逗煞。
12.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開頭二句點明下雨的時間,從聽覺、視覺兩個角度側面渲染下雨的氣勢。
B.通過“不管”楊柳珠淚、碎聲敲荷的傷心場面,表現大雨的無情和威勢。
C.魚兒被雨點逗煞,浮萍飄滿了清池,寫出了魚兒、浮萍隨波逐流的情狀。
D.詞人將雨作為直接描寫對象,全詞雖無一“雨”字,卻句句描寫了雨景。
13.后人評價,“誰信碧云深處,夕陽仍在天涯”句體現了《屈原列傳》中“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的精神境界。請談談你的理解。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續哀雨詩① (其三)
王夫之
羊腸虎穴屢經過,老向孤峰對夢婆②。他日憑收柴市③骨,此生已厭漆園歌④。
藤花夜落寒塘影,雁字云低野水波。樾館⑤無人苔砌冷,桂山⑥相較未愁多。
【注】①詩人曾作《哀雨》組詩,后佚失,此時妻子亡故,詩人作續詩以悼念。②夢婆:相傳蘇軾貶官昌化,遇一老婦,謂軾曰:“內翰昔日富貴,一場春夢!”鄉人因呼此婦為“春夢婆”。后用以感嘆榮華富貴變幻無常。③柴市:文天祥就義的地方。④漆園歌:莊周曾作過蒙縣漆園吏,其妻死后,莊子鼓盆而歌,以示超脫。⑤樾館:山中木屋。⑥桂山:南明反清復明義軍駐地,在今桂林,后被清兵攻陷。
14.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是詩人對抗清失敗后與妻子輾轉逃亡的回憶,九死一生,如同夢境。
B.詩人不喜莊子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的曠達,深切表達對亡妻的思念。
C.頸聯描寫居住環境,用藤花、寒塘、雁群等意象渲染凄清和孤寂的氛圍。
D.在尾聯中,詩人著重抒發了因抗清失敗而滿腔愛國抱負無法實現的苦悶。
15.王夫之認為詩歌“出其情以相示,可以群矣;含其情而不盡于言,可以怨矣”,即詩歌需有真切的情感但要注意情感的節制,結合本詩談談你對這種詩學主張的理解。
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面小題。
水龍吟·蓮子
王夫之【1】
平湖渺渺波無際,難認舊時青蓋。荻絮橫飛,蓼紅斜眩,秋光無賴。拼【2】不含愁,韞香密裹,泠泠珠佩。伴江妃【3】、淚顆盈盈,怕誰廝惱,幽房里,深深綴。
十斛明珠誰買。空望眼、懸愁碧海。露冷昆明【4】,霜凋玉井【5】,蘭舟罷采。自抱冰魂,海枯石爛,千年不壞。莫拋擲、一點孤心,苦留得、秋容在。
注釋:【1】王夫之:明末清初人,曾在衡山舉兵反清,明亡后隱居石船山。【2】拼:同“拼”。【3】江妃:指唐玄宗妃子江采萍,她失寵后曾拒絕玄宗賞賜的珍珠。【4】昆明:指漢武帝所建的昆明池。【5】玉井:井的美稱。
16.下列對本詞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上闋前五句描寫了波光浩渺、殘陽冷照、萬物凋殘、蕭瑟凄清的景象。
B.“十斛明珠誰買”承上啟下,一個“誰”字表達了作者悲憤無奈的情感。
C.作者借蓮子形象、江妃典故寄托自己的情感與追求,表達含蓄蘊藉。
D.本詞運用“渺渺”“泠泠”“盈盈”等疊詞,生動形象,讀來音韻和諧。
17.“空望眼、懸愁碧海”一句中“懸”字化無形為有形,下列詩句的“懸”字也具有這一表達效果的是
A.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盧照鄰《十五夜觀燈》)
B.爽合風襟靜,高當淚臉懸。 (杜甫《月三首》)
C.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 (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
D.咸陽橋上雨如懸,萬點空蒙隔釣船。 (溫庭筠《咸陽值雨》)
18.屈原的《離騷》狀寫香草寄托忠貞,后人評價王夫之這首詞“神契《離騷》”,請結合本詞和下面《離騷》的相關詩句,談談你對這一評價的理解。
①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②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
答案
1.C 2.①說“未許怨”,正表明詩人愁怨頗深,這種愁怨既是因登高臨遠,觸景而生;
②更是因國破家亡、年老體衰、壯志難酬等更深層的原因而起;
③說“未許怨”,也包含著詩人試圖超越哀愁,以積極、豁達的態度面對困境的情感。
【導語】這首詩通過描繪初秋時節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和英雄失志的感慨。詩中運用典故和物象,表現出詩人內心的孤獨與無奈。末句則體現了詩人雖有怨憤,但仍不愿放棄對江山的眷戀與希望。
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C.“更含蓄表現世態的炎涼”錯誤。不是表現世態炎涼,而是內心悲涼,“涼夢”是讓人內心無限悲涼的夢。
故選C。
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的能力。
①詩中描繪了初秋的景象,“昔昔秋猶在,疲勞老易侵”,秋天的氛圍容易引發人的感慨,讓人感到時光的流逝和自身的衰老。詩人登高臨遠,看到江山景色,觸景生情,心中的愁緒油然而生。“未許怨”,正表明詩人愁怨頗深。
②王夫之反清起義失敗,國家滅亡,這給詩人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愁怨。詩中提到“疲勞老易侵”,詩人感到年老體衰,身體的疲憊和衰老讓他更加感慨時光的無情和生命的脆弱。“寶刀蝕虎氣”暗示了他曾經的壯志豪情已經被歲月消磨,心中充滿了無奈和遺憾。這種壯志難酬的痛苦也是他愁怨的重要原因之一。
③盡管詩人心中充滿了愁怨,但他說“未許怨登臨”,表明他試圖超越這種哀愁。他不允許自己僅僅因為登高臨遠而陷入無盡的愁怨之中,而是希望以一種積極的心態面對困境。這種態度體現了詩人的堅強和勇敢,他不愿意被愁怨所束縛,而是努力尋找一種超越困境的方式。他雖然身處困境,但并沒有被愁怨所壓倒,而是以一種樂觀的心態看待生活。
3.B 4.①詩的前四句營造出一種征戰殺伐的悲壯氛圍,體現了詩人驚悸激動、熱血沸騰、渴望投入戰斗的迫切心情。②然而風空吼,馬空鳴,刀在鞘,抗清復國的豪情遭受重創,表達了詩人心中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之情。
【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B.“國家沒有李廣般英勇善戰的將軍”表述錯誤,國家不是沒有人才,而是內部爭斗不斷,沒辦法識人用人,表達的是對權臣弄權的譴責。
故選B。
4.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詩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詩歌前四句寫詩人半夜被風聲驚醒,聽見邊馬嘶叫,似乎蒼天、大地、兵馬都在怒吼,在呼喚著搏擊奮進,反映詩人對戰斗的渴望。
中間四句寫詩人對現實的失望,“北征”計劃遲遲不能實現,眼前的視覺形象蕭條、凄清、迷茫,反映詩人感情的抑郁與抗清前途的晦暗不明。這種凄涼的客觀現實同開頭的主觀熱望形成鮮明對比。
最后四句寫詩人起衣彷徨,風鳴馬嘶催人搏進的夜晚對于銳意進取者是“良夜”,但河漢西傾、天色將明,詩人以國憂未釋而異常焦灼,心中抱負得不到施展而憤懣不平。
5.D 6.新月橫斜,暗抹一勾如夢的倩影;疏星幾點,閃爍幾許溫馨的清輝。渲染孤寂悲涼的氛圍,烘托詩人落寞的情緒。為下文寫長夜難眠做鋪墊(或奠定深沉的感情基調)。 7.感懷家國身世,想要回報國家(反清復明),為國效力的迫切愿望。
【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鑒賞能力。
D.“感情細膩纏綿、含蓄婉約,深得“花間”詞派之神韻”表述錯誤。花間詞詞風“柔而軟”。“天下事”三字使“點點深”力重千鈞,結尾三句平直中回漩郁勃氣,反卷上片則清麗纏綿之境頓覺峭然蕭然,清勁見骨。
故選D。
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意境及作用的能力。
第一問,描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是要鑒賞畫面的意境特點,分三步回答:描繪畫面,概括意境特點,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感。
描述畫面,可借助想象和聯想,用生動的語言文字表述。如:新月橫斜,暗抹一勾如夢的倩影;疏星幾點,閃爍幾許溫馨的清輝。
概括意境特點,盡量用四字詞語,進行概括。“斜”“疏”“橫”“炯”通過星月變化,傳達了孤寂悲涼的意境。
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感,要把情感答具體。表達作者內心的孤寂難平。表達了憂國憂民之情。
第二問,作用可從以下方面考慮: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理,奠定情感基調,為下文作鋪墊。
“斜月橫,疏星炯”是環境描寫,為整首詩渲染了悲涼的氛圍,也從側面烘托了詩人孤寂落寞的心理,也為下文“聲緩緩,滴泠泠,雙眸未易扃”長夜難眠作鋪墊。
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
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言志。作者秋宵長夜難眠,以酒求醉、求眠不得,原因在于他心憂天下。通過“天下事,少年心,分明點點深”這些詩句,表達了憂國憂民情,再結合王夫之的經歷,可見反清復明壯志未酬。通過“薄酒何曾得醉”可以看出詞人愁之重、深。
8.D 9.①語言清爽。用語不事雕琢,明白曉暢,如“蓮花蓮葉”“疏雨疏風”“垂虹疑飲雙溪水”等。②景物清新。柳塘蓮葉、砌草柔美、彩虹飲水等描繪出雨后風景的清新自然。③情感輕松。雨余散步,見美好春景,落寞中暫得輕松愉悅。
【解析】8.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解讀詩歌的能力,涉及煉詞煉句,內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斷等多個層面。解答該種題型時,首先通讀全詩,整體理解把握詩中寫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發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結合選項涉及的具體詩句逐一進行分析判斷。
本題:
D項“直抒胸臆”錯誤,尾聯“不擬孤山閑放鶴,鵓鳩恰恰向人啼。”寫詩人為鵓鳩動聽的蹄叫打動,而不打算過孤山放鶴的隱逸生活,此處借景抒情,想到要珍惜光陰,自強不息,表意含蓄,表達了自己對當下生活的喜愛之情。
故選D。
9.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的風格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清楚詩歌風格體現在語言、意境、情感等方面。本詩用語清新,不引經據典,不深刻古奧,不事雕琢,有輕快自然之感。
本題:
“清新”指清爽而新鮮,可從語言、形象、思想內容等方面進行分析。語言方面,本詩遣詞造句不事雕琢,符合“清新”的含義;形象方面,本詩選取的“蓮”“柳”“竹筍”“砌草”等意象清新自然;思想內容方面,詩人寫自己在雨后美景中散步時的所見所聞,情感輕松愉悅。全詩緊扣“雨余”著筆,柳塘蓮葉、彩虹飲水、砌草柔美等景物清新自然。詩人雨后出行雖被困春泥,卻陶醉于美景的輕松愉悅。如首聯“蓮花蓮葉柳塘西,疏雨疏風斜照低。”點明“小步”的地點,并描寫出雨后蓮塘的美麗景象,兩個“蓮”字連用,具有音韻之美,也暗示了對美景的喜愛。又點明“小步”的時間,并通過對風輕雨疏、夕陽西斜的景象,渲染出春雨初霽之時明麗、清新的氛圍。語言清爽,不事雕琢,明白曉暢;描寫的景物又清新自然;頷聯“垂虹疑飲雙溪水,砌草新添一寸荑。”選取了“垂虹”“砌草”等常見而富有特色的景物進行描寫,細膩生動,情景交融,于雨余散步之時,見美好春景,落寞中暫得輕松愉悅的感情。
【點睛】古代詩歌常見的語言風格
(1)平實質樸。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常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
(2)含蓄雋永。字里行間總是留著啟人聯想、開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3)清新雅致。用語新穎別致,不落俗套,給人一種清新的美的愉悅。如楊萬里的《小池》。(4)絢麗飄逸。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5)簡潔明快。語言簡練利落,明白如話,不加修飾。如馬致遠的散曲等。
(6)雄渾壯麗。骨力挺健,氣壯山河。如曹操的《觀滄海》。
(7)粗獷豪放。如李白詩,情感激蕩,格調昂揚,想象奇特,風格豪放。
(8)沉郁頓挫。如杜甫詩。
(9)悲壯慷慨。大凡詩人,慨嘆風云變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擊人民災難之重,身受命運坎坷之苦,郁積壯志未酬之憤,因而憂心忡忡、慷慨悲歌,其詩均悲慨。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10)纏綿哀怨。語言婉曲,感情細膩。如柳永、李清照、姜夔的詞。
10.DE 11.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詞人以蓮自況,把自己的情志寄托在白蓮身上,抒發了自己在明亡之后孤忠自守、潔身自好,保持民族氣節,不與異族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潔情懷。
【解析】10.試題分析:D項,“開闊悠遠的境界,暗示其結局美好”不恰當。應為一種凄迷渺茫的境界,暗示白蓮將消失得無影無蹤,難覓芳魂。E項“由虛到實”不恰當,應為由實到虛。故選DE。
11.試題分析:首先明確“托物言志”的抒情方式,然后分析“物”的特征,再分析情感:自己在明亡之后孤忠自守、潔身自好,保持民族氣節,不與異族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潔情懷。
點睛:詩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懷、托物言志、懷古傷今等,還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對比、細節描寫等,答題時根據具體的詩歌具體的分析,此題主要是托物言志。
12.D 13.①詩人始終眷戀故國,毫不妥協;②詩人不滿現實,不茍合于世俗;③詩人對自己的信仰和理想,矢志不移。
【解析】12.本題考查學生對詞作的理解和賞析能力。
D.“句句描寫了雨景”錯誤。“誰信碧云深處,夕陽仍在天涯?”是描寫碧云下的夕陽,而不是在寫雨景。
故選D。
13.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和情感的把握能力。
這首詞從不同角度描寫所看到黃昏時的雨景:開篇點明時間,再寫雨意濃密。然后間接寫雨落在池中情狀。而結尾“誰信碧云深處,夕陽仍在天涯”寫到這種情勢之下,沒有人還會相信,雨云之上的碧空深處,夕陽其實還在天邊燃燒照耀著。
根據注釋①對作者的介紹,王夫之,明崇禎舉人,青年時參加反清起義,晚年隱居,終身未剃頭易發。所以無人相信更體現出詩人的堅持,體現出詩人始終眷戀故國,毫不妥協。
無人相信,說明在現實生活中詩人和世俗是不能相合的,體現出詩人不滿現實,不茍合于世俗。
詞作的結尾寫到雨云之上的碧空深處,夕陽其實還在天邊燃燒照耀著。寫除了詩人望中所希冀的景物。通過虛實結合寫這一景物,表現了詩人對自己的信仰和理想,矢志不移。
14.D 15.①情感表達真切:“羊腸虎穴”感慨抗清斗爭的艱險,“憑收柴市骨”表達報國熱情和犧牲精神,“已厭漆園歌”表達對亡妻的深切悼念,頸聯選用藤花、寒塘、雁等多個意象渲染孤寂凄涼的心境。②情感表達節制:九死一生的艱難苦恨于“對夢婆”處戛然而止;凄涼孤寂的綿密感在“未愁多”處及時止住,以自勉作結。
【解析】14.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和藝術特色的理解和賞析能力。
D.“苦悶”錯,由尾聯中的“未愁多”可知,盡管處境艱難,詩人仍在自我鼓勵。
故選D。
1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思想感情和寫作特色的理解能力。
①前四句“羊腸虎穴屢經過,老向孤峰對夢婆。他日憑收柴市骨,此生已厭漆園歌”大意是說一生多次經歷抗清斗爭,其艱難危險深切感知,而今年歲老邁,面對孤高的山峰不禁感慨九死一生,如同夢境,榮華富貴變幻無常。無論戰事多么險惡,詩人不怕犧牲樂于奉獻,不喜莊子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的曠達,對亡妻永遠地思念。以上可見情感表達是真摯懇切的。
②頸聯“藤花夜落寒塘影,雁字云低野水波”意思是說藤蔓上的花在夜晚靜靜凋落于寒涼的池塘里,只留下默默的影子,大雁以人字形低飛于野外水波上的云層間,渲染了凄涼的氛圍,抒發了孤寂凄苦之情,尾聯“樾館無人苔砌冷,桂山相較未愁多”意思是說山中木屋因為無人到來而致臺階上長滿苔蘚,讓人心生寒涼,勝過了南明反清復明時義軍駐地后被清兵攻陷的桂林給人帶來的愁緒,詩人以此自勉,要永遠懷抱愛國之志,不可學那些故作超脫之人。可見詩人不直言對戰事的感悟,而是使用“羊腸虎穴”借代,不說報國之志無畏無懼和對妻子的悼念,而是化用“對夢婆”“柴市”“漆園歌”的典故,并把孤寂傷感之情融于凄清的自然景物中,委婉曲折地表達真情實感,可見情感表達有節制。
16.A 17.C 18.①王詞托物言志,狀寫蓮子寄托忠貞,在這一點上與《離騷》的創作手法與情感相同。②《離騷》詩中,作者寫用江離、辟芷、秋蘭、芰荷、芙蓉打扮自己,表現詩人的美好外形與內質,突出其高尚忠貞的愛國情懷。③王詞描繪蓮子質地晶瑩、芬芳馥郁,贊美蓮子“自抱冰魂,海枯石爛,千年不壞”的特質,并借蓮子相關的典故,表現作者亡國的悲苦、不改初衷的人生追求和對故國的一腔忠貞。
【解析】16.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參看注釋,逐句翻譯詩句,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
A項,詞中“荻絮橫飛”“蓼紅斜眩”說明剛到秋季并非深秋,與題干“萬物凋殘”矛盾;“秋光無賴”是表現秋光的美好,與選項中“蕭瑟凄清”矛盾,因此A項不正確。
故選A。
17.本題考查詩歌鑒賞中的“煉字”題。一般煉字題往往要注意動詞、形容詞、副詞、疊音詞等有特色的詞;要先解釋本字,再翻譯句子意思,再結合語境分析手法、效果等。
C項,“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秋香為無形,“懸”字將無形化為有形,具體可感。ABD項的月、淚、雨,均為“有形”之物,與要求不符。
故選C。
18.本題考查對詩歌手法及某方面寫作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采用了比較鑒賞的方法,增加了難度。考生首先要分析題干中的提示語,找到思路;然后具體分析兩首詩詞中運用到這一手法的句子,結合語境具體分析內容、手法、思想感情等;最后再扣住題干提示總結。
《水龍吟.蓮子》為詠物詩,典型的托物言志。本題要求與《離騷》進行類比,因此要求學生明確以下信息:①題干有詩評內容,注意做好翻譯和理解;②二詩有相似點,即本題為對比分析題的類比題;③具體作答中,要求學生一方面讀懂《水龍吟.蓮子》,一方面理解《離騷》給的詩句;④作答中,學生要注意逐一展開表達。屈原的《離騷》全詩運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話傳說和豐富的想象,形成絢爛的文采和宏偉的結構,表現出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并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騷體”詩歌形式,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自屈原以來,“香草美人”就已經成為了高潔人格的象征。題目中說王夫之的此詩“神契《離騷》”,那也是寫作手法或精神內核延續其傳統,找出其與《離騷》的相同點即可。如王夫之使用“蓮子”千年不壞表達自己對舊朝廷忠心耿耿的決心,與屈原的狀寫“香草”寄托忠貞如出一轍。
【點睛】詩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現手法、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以及修辭手法。描寫手法包括:(1)襯托,分正襯和反襯。反襯又有動靜襯、聲寂襯、樂景襯哀情、哀景襯樂情;(2)聯想和想像(又叫虛實結合);(3)對比;(4)白描。修辭手法包括:比喻、擬人、夸張、雙關、用典,此外還有設問、反問、借代、對偶等。表現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題步驟: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作市| 耿马| 水城县| 重庆市| 梓潼县| 雷波县| 共和县| 丰台区| 松原市| 罗城| 南丰县| 新竹县| 宜昌市| 大同县| 班玛县| 余干县| 精河县| 崇明县| 大方县| 新蔡县| 新巴尔虎左旗| 孝义市| 尉氏县| 江永县| 钦州市| 刚察县| 恩平市| 襄樊市| 太谷县| 两当县| 龙山县| 文成县| 郁南县| 泰安市| 盈江县| 滁州市| 南华县| 谢通门县| 温州市| 光泽县| 安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