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6屆高考語文詩歌專練----吳融詩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6屆高考語文詩歌專練----吳融詩歌(含答案)

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吳融詩歌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紅葉
吳融①
露染霜干片片輕,斜陽照處轉烘明。
和煙飄落九秋色,隨浪泛將千里情。
幾夜月中藏鳥影,誰家庭際伴蛩聲。
一時衰颯無多恨,看著清風彩剪成。
【注】①吳融:唐越州山陰人,龍紀初進士及第。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寫紅葉經霜露浸染后又在斜陽映照下鮮艷奪目,像被爐火烤過一樣。
B.尾聯抒情方式多樣,上句直抒胸臆,下句化用前人詩句“二月春風似剪刀”。
C.頷聯寫紅葉在風中飄落又隨浪漂泊,動靜結合的畫面飽含詩人濃烈的情感。
D.本詩情感基調與劉禹錫《秋詞》相似,不見一般文人詠嘆秋天時的凄涼。
2.詩題為“紅葉”,頸聯卻未提到“紅葉”,這樣寫是否偏離主題?請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
賦雪
吳融
一夜陰風度,平明顥氣交。
未知融結判,唯見混茫包。
路莫藏行跡,林難出樹梢。
氣應封獸穴,險必墮禽巢。
影密燈回照,聲繁竹送敲。
玩宜蘇讓點,餐稱蜜勻抄。
結凍防魚躍,黏沙費馬跑。
爐寒資爇①荻,屋暖賴編茅。
遠不分山疊,低宜失地坳。
闌干高百尺,新霽若為拋。
【注】①爇:燒。
3.下面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詩對仗工整,作者通過遠望、仰望、近觀等多視角呈現的方式來鋪陳雪景。
B.“一夜”“平明”兩句以時間的推進描述一夜寒風之后、清晨潔白明亮的景象。
C.“未知”“唯見”兩句指出詩人在白茫茫的天地中無法得知雪的“融結”程度。
D.“氣應”“險必”兩句表現詩人目睹積雪封住獸穴并使鳥巢墜毀時的憂慮之情。
4.《賦雪》一詩為雪而賦,詩歌正文無一“雪”字,卻句句在寫“雪”,請以“爐寒資爇荻”到“低宜失地坳”四句為例分析。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
途中
(唐)吳融
一棹歸何處,蒼茫落照昏。無人應失路,有樹始知春。
湖岸春耕廢,江城戰鼓喧。儒冠解相誤,學劍盡乘軒。
5.下列對詩句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開篇點明題目,描繪了一幅蒼茫之景:詩人獨行江上,夕陽西沉,暮靄四起,孤單落寞之情溢于言表。
B.“失路”,表面指迷路,這里含“失意”之意,透露出詩人經歷人世滄桑,心灰意冷、失魂落魄的情態。
C.直到無意間看見水邊的綠樹,詩人才意識到春天的到來,因此感受到一絲希望,但很快又陷入悲傷情緒中。
D.“春耕廢”是視覺描寫,“戰鼓喧”是聽覺描寫,共同描繪了一派寂寞荒涼之景,展現了當時的時代背景。
6.如何理解“一棹歸何處”的含意?請結合詩歌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題。
隋堤
吳融①
搔首②隋堤落日斜,已無余柳可藏鴉。
岸傍昔道牽龍艦,河底今來走犢車。
曾笑陳家歌玉樹,卻隨后主看瓊花③。
四方正是無虞日,誰信黎陽④有古家⑤。
[注]①吳融,晚唐詩人。②隋煬帝時沿通濟渠、邗溝河岸修筑的御道,道旁植楊柳,后人謂之“隋提”。③后主:南朝陳后主陳叔寶,他是南朝亡國的最后一個昏庸皇帝,作有宮體詩《玉樹后庭花》,傳說陳滅亡的時候,陳后手主在宮中與愛姬唱《玉樹后庭花》玩樂。④大業九年(613年)六月至八月,禮部尚書楊玄感在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叛亂。隋煬帝楊廣派兵平息。⑤“有古”是有遠謀的意思,“有古家”指的是楊玄感。
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提( )
A.首聯、選取“落日”“柳”“鴉”等典型意象,渲染了隋堤衰敗的氛圍。
B.“搔首”一詞,通過動作描寫,刻畫了詩人搔首踟躕,焦躁不安的形象。
C.詩歌巧用對比,如堤柳的過去與現在對比,“牽龍艦”與“走犢車”對比。
D.這是一首藝術性頗高的詩作,在看似平淡的敘寫中,蘊含著深沉的情感。
8.在這首詠古詩中,詩人表達了哪些情感?請簡要概括。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
紅白牡丹
吳融①
不必繁弦不必歌,靜中相對更情多。
殷鮮一半霞分綺,潔澈旁邊月飐波。
看久愿成莊叟夢,惜留須倩魯陽戈②。
重來應共今來別,風墮香殘襯綠莎。
【注】①吳融:晚唐詩人,字子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②魯陽戈:魯陽公揮戈退日的故事,此處是說希望能留住美好的春光。
9.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實寫繁華的彈弦與歌舞景象,以動襯靜,表明詩人寧愿在安靜的環境中與牡丹相廝守,表現出詩人對牡丹的用情之真切。
B.頷聯首句寫紅牡丹,直接用“殷鮮”突出其紅艷嬌嫩的特點,又暗用比喻,以天空中美麗的紅霞來寫牡丹紅得驚艷、開得絢爛的情態之美。
C.頷聯次句寫白牡丹,想象月下一幅澄澈明凈的景象,水中映月,在風的吹動下,泛著清波,來襯托白牡丹的素潔淡雅之美。
D.尾聯寫詩人感慨就算重來也會和今日與牡丹離別一樣傷感,在對牡丹凋殘景象的描繪中流露出詩人淡淡的哀愁。
10.這首詩頸聯兩句都用了典故,有何用意?請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題。
旅中送遷客
吳融
天南不可去,君去吊靈均。落日青山路,秋風白發人。
言危無繼者,道在有明神。滿目盡胡越,平生何處陳。
1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表面上是寫朋友要去憑吊屈原,實際上是暗示朋友被貶的遭際。
B.頷聯點明送別的時間,對仗工整,注重色彩,渲染了離別的心情。
C.本詩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為送別詩,情感真摯,格調相同。
D.本詩熔敘事、寫景、抒懷于一爐,描寫簡略精當,感情深沉含蓄。
1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情感?請結合詩歌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列小題。
華清宮①二首
吳融
其一
四郊②飛雪暗云端,惟此宮中落旋干。
綠樹碧檐相掩映,無人知道外邊寒。
其二
長生秘殿③倚青蒼④,擬敵金庭⑤不死鄉。
無奈逝川東去急,秦陵松柏滿殘陽。
【注】①華清宮:唐代宮名。故址在今西安市臨潼區驪山上。山有溫泉,唐貞觀十八年建湯泉宮,咸亨二年改名溫泉宮。天寶六載大加擴建,改名華清宮。②四郊:指華清宮四周。長生秘殿:即長生殿,華清宮中的一個殿。唐玄宗與楊玉環在此居住。④青蒼:青天,一解作“驪山”。⑤金庭:傳說會稽桐柏山有金庭,為神仙居住的地方。
13.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
A.一個“飛”字寫出了四郊大風呼嘯,雪花飛舞的場景;一個“暗”字,寫出了大雪漫空而至的威勢,令人感到陣陣刺骨的寒意。
B.“惟此宮中落旋干”,筆鋒由宮外轉入宮內,一個“旋”字,寫出了宮苑里的落雪迅速融化、消失的情景,委婉地寫出了宮中的暖,與首句“四郊”之景形成對照。
C.“綠樹碧檐相掩映”,具體而形象地刻畫了宮中樹木常年青綠,充滿融融春意;表達出作者以及宮外之人對宮內氣候宜人的羨慕以及贊美。
D.“逝川”,此詞源于《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用于此處,點明人世間萬物如流水逝去,沒有任何東西是永恒的。
14.兩首詩所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的一首唐詩,完成下列小題。
途中見杏花
唐 吳融
一枝紅艷出墻頭,墻外行人正獨愁。
長得看來猶有恨,可堪逢處更難留!
林空色暝鶯先到,春淺香寒蝶未游。
更憶帝鄉千萬樹,澹煙籠日暗神州。
[注]吳融,晚唐詩人。昭宗龍紀元年(889年)登進士第。曾隨宰相韋昭度出討西川,任掌書記,累遷侍御史。一度去官,流落荊南。帝鄉,此指都城長安。長安多杏樹。
15.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A.詩人途中偶見一枝杏花,這觸動了他滿懷的復雜心緒,讓他寫下這首筆法委婉細膩,情感動人的詩歌。
B.“一枝紅艷出墻頭”與宋人葉紹翁《游園不值》中的名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表達的情感相同,都表達了詩人對春回大地的無比欣喜和激動之情。
C.頸聯寫天色漸暗,空氣里的花香仍夾帶著料峭的寒意,寂靜的樹林中黃鸝鳥最先歸來,春色尚早,杏花在料峭的春寒中獨自綻放,卻沒有蝴蝶繞其飛舞。
D.尾聯虛寫,詩人從眼前的鮮花聯想到往年在京城長安看到的千萬樹杏花。
E.“帝鄉千萬樹”,是為了對比顯示眼前的杏花的早發、鮮艷、可貴。
16.這首詩流露出詩人的哪些情感?請結合相關詩句簡要分析。
答案
1.C 2.不偏離主題。
理由:
①頸聯寫鳥兒在紅葉間捉迷藏,從側面暗示了紅葉的茂密,為畫面增添了生機與靈動;庭際的蛩聲與紅葉動靜結合、相互映襯,使紅葉所處的自然環境更加具體可感。
②頸聯進一步展現了詩人所描繪的秋景的美麗與和諧,揭示出紅葉在整幅畫面中的重要作用。
【導語】吳融的《紅葉》以生動的描繪展現秋日紅葉之美。詩中通過露染、斜陽等自然景象描繪葉的色彩鮮艷,并用風、浪、月等意象體現紅葉隨性飄蕩的動態美。全詩雖描寫秋葉,卻注入積極情感,風格清新明朗。
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C.“動靜結合”錯誤,頷聯為動景,并未有明顯的靜景。
故選C。
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
不偏離主題。
①頸聯描述了“幾夜月中藏鳥影”的情景,因為紅葉數量眾多、分布較密,才能夠讓鳥兒在其間隱藏身影,這種側面描寫的手法巧妙地從鳥兒活動的角度烘托出了紅葉的茂密程度,讓讀者感受到紅葉的存在及其繁茂的狀態。“誰家庭際伴蛩聲”一句,描繪了庭院邊傳來蛩聲的景象。紅葉是相對靜止的景物,而蛩聲則是動態的聲響,一動一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與和諧的映襯。紅葉作為秋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靜止中展現出秋日的色彩與韻味;蛩聲則為整個畫面增添了一份靈動的生機。通過動靜結合的方式,將紅葉置于一個更加豐富、立體的自然環境之中。
②頸聯通過對鳥兒藏影、蛩聲相伴這些細節的刻畫,豐富了整首詩所描繪的秋景內容,有紅葉的絢麗色彩,有鳥兒的靈動、蛩聲的婉轉,共同構成了一幅美麗和諧畫卷。頸聯雖然表面上沒有直白地寫紅葉,但通過描述與紅葉所處環境相關的鳥兒和蛩聲,從側面突出了紅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3.D 4.①“爐寒”兩句,寫爐寒需要燒火來取暖,“屋暖”全靠編織的茅席遮擋。以環境寒冷襯托雪很大。
②“遠不分”兩句,寫遠處看不清連綿的山巒,近處也看不見低洼之處。以看不到周圍的景物,襯托雪之大。
【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
D.“目睹”錯誤。“應”,應該;“必”,一定。二字表明積雪封住獸穴并使鳥巢墜毀,應是作者的猜測或想象,并非親眼所見。
故選D。
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景物形象、分析表現手法的能力。
①“爐寒”兩句,寫爐寒需要燒火來取暖,“屋暖”全靠編織的茅席遮擋。這兩句體現了室內外的溫差之大,表現出人們對于取暖與居住環境的依賴。表面是無“雪”出現,但實際上正因為戶外被冰雪覆蓋無法出行,而冰雪天氣過于寒冷人們才會躲在屋內取暖。以環境寒冷襯托雪很大。
②“遠不分”兩句,寫人無法分辨遠方的群山,近處低洼之地不再凹陷。同樣,這兩句表面是無“雪”出現,但實際上正因為冰雪覆蓋一切,人們才無法辨別遠方之景,雪太大才會填平低洼之地。
5.C 6.①指詩人獨行江上不知前路的孤單。②指詩人歷經滄桑、人生無望的失意落寞。③對國家前途的迷茫擔憂。
【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C.“因此感受到一絲希望”理解錯誤。詩人在這里只是客觀陳述春天的到來,并無寄寓情感的復雜變化。
故選C。
6.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句含義的能力。
首先,“一棹歸何處”寫于詩人行路的“途中”。從后文“蒼茫落照昏”“無人應失路”等的現實意義看,這里首先指的是詩人在黃昏獨行江上,無處問路,不知方向的狀態。
其次,這里的“何處”不僅指詩人腳下走的路,結合詩歌最后“儒冠解相誤,學劍盡乘軒”里時人的選擇來看,詩人生逢亂世,無法實現作為一個讀書人“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文治理想,或許又“手無縛雞之力”,無法從戎報國,所以人生無望、心灰意冷。
此外,詩中“湖岸春耕廢,江城戰鼓喧”充分展現了戰亂對于社會民生的破壞性。而詩人生于晚唐后期,一個較前期更為混亂、矛盾、黑暗的時代,他死后三年,曾經盛極一時的大唐帝國也就走入歷史了。從中,我們也可看出,他在詩中也表達了對于國家前途不知歸向何處的迷茫、擔憂。
7.B 8.①對隋朝興亡的感嘆。②對隋朝統治者步南唐陳朝荒淫亡國之道的惋惜。③對晚唐社會危機潛在的警告。
【解析】7.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解讀詩歌的能力。
B. “刻畫了詩人搔首踟躕,焦躁不安的形象”錯,這里的“搔首”一詞,狀有所思貌,是描寫詩人若有所思的樣子。
故選B。
8.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隋堤》是晚唐詩人吳融的詩作,表達了對隋朝興亡的感嘆。詩人在日落時分站在隋堤上,想到當年隋煬帝修筑御道,萬人牽引龍艦游覽的盛況,而今河底已然干涸,有趕著牲口車的人從河底走過,引發作者朝廷興亡、物是人非的感慨。
頸聯寫當年隋煬帝曾經嘲笑陳后主亡國之際還在和愛姬唱《玉樹后庭花》,結果轉眼之間卻落得跟陳后主一樣亡國的命運。此聯表達了對隋朝統治者步南唐陳朝荒淫亡國之道的惋惜。
尾聯“四方正是無虞日”,并不是天下真的太平無事,而是統治者意識不到“黎陽有古家”,運用楊玄感的典故,發出對晚唐社會危機潛在的警告。
9.A 10.①上句借“莊周夢蝶”的典故,表明詩人為了能一直與牡丹相伴愿意變為蝴蝶。②下句借“魯陽揮戈”的典故,表明詩人為了留住美好的牡丹,希望時間停留,春光勿去。③詩人借用典故表現了對牡丹的喜愛和不忍離別之情。
【解析】9.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和藝術手法的分析和鑒賞能力。做這種題的關鍵是先整體閱讀詩歌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調、主要內容等;然后帶著選項回歸文本進行比對和分析。
A項,“實寫繁華的彈弦與歌舞景象,以動襯靜”說法錯誤。由詩句中的兩個“不必”可知,此處并非“實寫”,也未采用“以動襯靜”的手法。
故選A。
10.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的能力,具體而言是考查頸聯兩句運用典故的手法的好處和作用。解答此題,首先需要對這兩句詩進行理解,把握其大意。這兩句的意思是:多看會兒牡丹就覺得自己已經成了莊周夢中變成得美麗的蝴蝶一樣,想要挽留這寶貴的時刻,還得要揮動春秋人魯陽的戈矛。詩人借助“莊周夢蝶”的典故,意在表達為了能與國色天香的牡丹相伴終老,希望幻化為蝴蝶,就能醉眠于牡丹花叢了,這樣寫的目的就是表達自己對牡丹的沉醉、癡愛。詩人用“魯陽揮戈”退日的典故,其實是希望挽住時光或讓時光倒流,讓牡丹永遠盛開于枝頭,而不憔悴飄零。詩人借用這兩個典故,形象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牡丹花的喜歡和憐愛。
11.C 12.①對朋友的擔憂。“天南不可去”南方荒蠻之地,“落日青山路”,此去路途遙遠,為朋友擔心。②對朋友的不舍之情。身邊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無人可以傾吐平生心事。③對朋友正直品格的贊賞。朝中敢于直言的人越來越少,但是非曲直自有神明鑒證,間接贊賞友人敢于直言的品格。
【解析】11.本題考查賞析詩歌的能力。設題角度有詩句內容或大意的考查,藝術手法的特點和作用的歸類判斷、主旨思想的探究、結構思路的整理等等。做題時對每一個選項力求仔細分析深入理解并與原文全面對照,耐心細致地找出問題,不好直接確定答案時可以借助排除法。
本題C項,“格調相同”錯誤。《旅中送遷客》,表達了對朋友的擔憂與不舍和對朋友正直品格的贊賞。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意慰勉朋友不要在離別之時悲哀,“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誼。兩首詩的格調并不相同。
故選C。
12.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及情感的能力。答題中要結合詩歌創作的背景全面解讀詩歌,然后仔細閱讀詩歌內容,抓住關鍵詞語體會詩人傳達的情感。
結合“天南不可去,君去吊靈均”分析,南方荒蠻之地,路途遙遠,后句暗示朋友被貶的遭際,表達了對朋友的擔憂。結合“滿目盡胡越,平生何處陳”分析,是表達對朋友的不舍之情。結合“言危無繼者,道在有明神”分析可知,敢于直言的人越來越少,是非曲直自有神明鑒證,表達了對朋友的贊賞。
【點睛】鑒賞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題,即看標題、看作者、看注釋;抓詩眼(或詞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組織答案時,要用能夠準確表現作者情感特點和情感基調的詞語來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時要積累一些常見的詩歌情感規范用語。
13.C 14.第一首詩表達了對統治者的不滿與憤慨。通過華清宮內宮外冷暖的對比,揭露統治者只顧自己享樂,不顧民生疾苦和國家命運。第二首詩諷刺了想要求長生者的玄宗以及他的愚蠢可笑。詩歌通過寫玄宗居住長生殿妄想比擬金庭的神仙長生不死,轉而用“無奈”“逝川”“秦陵”來揭示萬物終如流水般逝去,玄宗不可能長生不死。
【解析】1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內容和表達技巧等能力。做題時,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一般要考慮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
C項,“表達出作者以及宮外之人對宮內氣候宜人的羨慕以及贊美”說法錯誤,這里并不是表達羨慕和贊美;作者通過寫宮內氣候“暖”、環 境宜人,與宮外氣候寒形成對比,從而達到諷刺統治者不問民生疾苦、不管國家命運只圖享樂的效果。
故選C。
14.本題考查學生把握詩歌情感的能力。把握詩歌的情感,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從詩歌本身抓住詩歌標題、意象意境、情感關鍵詞、表達技巧等進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結合詩人經歷、創作心境及創作背景等因素來理解。
第一首詩,首句“四郊飛雪暗云端”,側重寫華清宮外的大雪。次句“惟此宮中落旋干”,筆鋒由宮外轉入宮內,一個“惟”字限制了雪落的特殊范圍,一個“旋”字,從時間的角度傳神地寫出了雪落宮苑迅速融化、消失的情景,含蓄地寫出了宮中之暖,與首句成為對照。第三句“綠樹碧簾相掩映”,具體而形象地刻畫了宮中的融融春意。結句“無人知道外邊寒”,寫出了華清宮主人耽情聲色,不以國事為重,不以民苦為憂的昏庸形象,詩人含蓄地指出:唐玄宗既然連自然界物候的變遷、冬天的到來都一概不知,那他又怎么能夠知道“寒冷”呢?一國之君不知寒冷的滋味,又怎么能夠對國事明察秋毫、對人民的苦樂謹記心上呢?這首詩通過華清宮內宮外冷暖的迥異形成鮮明對比,揭露荒淫無道的唐玄宗和楊玉環的奢侈生活所加于人民的苦難,這首詩意境新穎,諷意含蓄,結構錯落、詩情跌宕。
第二首,首句寫長生殿既神秘又高聳入青云,玄宗為什么把長生殿修筑成那樣呢?第二句作了回答,因為想和“金庭不死鄉”匹敵。就是想住在華清宮中和住在金庭一樣,永遠不死。這里的金庭和不死鄉,一個是神仙所在,一個是免于死去之地,兩個連用,表明玄宗求長生不死的愚蠢雄心是大得離譜的,暗含諷刺之意。“無奈逝川東去急,秦陵松柏滿殘陽”,“無奈”,是承上的轉折詞。第四句用了“秦陵”,秦始皇是追求長生不死的,可是他早已葬入陵墓,而且他那陵墓的松柏照著將落的太陽的光,意即這是明擺著的,人人可見的。求長生的秦始皇,和如此建長生殿的玄宗沒有兩樣,時間過得很快便已經證實了。第二首多處用了典故,寫玄宗妄想長生而和過去所有妄想長生的帝王一樣埋葬于陵墓中,諷刺了作為求長生者的玄宗,這首詩敘述平實自然,而諷刺尖銳鋒利。
15.BE 16.(1)惜春之情,長時間守著杏花也看不夠,更何況自己行色匆匆,更無法等到花朵開盡。(2)流離之苦或身世之嘆。杏花獨自盛開于早春,無蝶欣賞,正是詩人孤獨寂寞的寫照。(3)故國之思,詩人由眼前鮮艷的杏花聯想到當年在京城長安看到的千萬樹杏花盛開的絢麗景象。詩人雖然落魄飄零,卻依然心系朝廷。
【解析】15.該題是對詩歌的綜合考查,涉及煉詞煉句,內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斷等多個層面。解答該種題型時,首先通讀全詩,整體理解把握詩中寫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發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結合選項涉及的具體詩句逐一進行分析判斷。B項,“都表達了詩人對春回大地的無比欣喜和激動之情”分析有誤。本詩中,浮現于腦海的長安杏花圖,寫出了他對長安生活的深深的回憶和思念。E項,“是為了對比顯示眼前的杏花的早發、鮮艷、可貴”賞析有誤。是為了表達對長安的思念之情。故選BE兩項。
16.該題考查學生對詩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能力。答題前先通讀全詩,對詩歌有整體性的理解和把握,讀懂詩歌寫了什么,然后抓住詩句中的關鍵詞句進行細細品讀,體悟其中蘊含的情感。有時詩中還會有直接抒情的詞句。“長得看來猶有恨,可堪逢處更難留”,這枝杏花的樣子好像跟我一樣傷春惆悵,我們哪里禁受得了相逢在這春去匆匆難相留的時節?表達惜春之情。“春淺香寒蝶未游”,春色尚早,杏花在料峭的春寒中獨自綻放,卻沒有蜂飛蝶舞。詩人以杏花寫自己的孤獨寂寞。“更憶帝鄉千萬樹,澹煙籠日暗神州”,這時候我更懷念長安的千萬株桃濃杏淡,可淡淡的暮色已經籠罩住了夕陽的光輝,整個神州一片黯淡。詩人想象故國杏花綻放的景象,內心思念長安,雖人在旅途漂泊,心思仍然縈注于朝中。
【點睛】理解詩歌的情感,首先知道古代詩詞中常見的思想情感有哪些。1、憂國傷時。有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的,有反映離亂的痛苦的,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的。2、建功報國。有建功立業的渴望的,有保家衛國的決心的,有報國無門的悲傷的,有山河淪喪的痛苦的,有年華消逝,有壯志難酬的悲嘆的,有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的,有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的。3、思鄉懷人。有羈旅愁思的,有思親念友的,有邊關思鄉的,有閨中懷人的,4、生活雜感。有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的,有昔勝今衰的感慨的,有借古諷今的情懷的,有青春易逝的傷感的,有仕途失意的苦悶,有告慰平生的喜悅。5、長亭送別。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有情深意長的勉勵。
那么,在考場上,題量大,時間緊,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切入:一、從題目。標題是文章的眼睛。許多古代詩歌,標題對文中的內容就有很明顯的提示總括作用。二、從序言。有的序。三、從詩人交代了創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緣由,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經過,有的交代了創作的背景,有的又為整個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調,它對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也是至關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視。。三、從詩人。要知人論世。四、從詩句,這是最重要的依據。從全詩的角度理解詩中所寫之事,運用的意象,描寫的畫面,所寫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詞句來考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州市| 泗水县| 景谷| 赤水市| 思南县| 湖南省| 辽中县| 丰顺县| 衡南县| 衡阳市| 灌云县| 阳谷县| 涿鹿县| 普兰店市| 新巴尔虎右旗| 九龙县| 浦城县| 镇沅| 绥德县| 突泉县| 贡嘎县| 南丰县| 甘孜县| 朔州市| 建德市| 武陟县| 九龙坡区| 石狮市| 尉氏县| 明溪县| 芜湖县| 永济市| 视频| 商洛市| 成都市| 锡林郭勒盟| 峨边| 常山县| 武冈市| 理塘县| 桃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