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和諧與夢想》課題:促進民族團結一、核心素養目標政治認同 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法治意識 明確維護民族團結是公民的法定義務責任意識 通過實踐活動踐行民族團結要求學情分析九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家國情懷基礎,對“民族”概念有初步認知(如通過歷史課了解多民族國家構成),但對民族政策的具體內涵、民族團結的現實意義理解較淺。認知特點:對身邊的民族交融現象(如恩施州多民族共居)有直觀感受,但易將“民族區域自治”與“高度自治”混淆,對“共同繁榮”的政策實踐缺乏系統認知。情感基礎:對“民族團結”有正向認同,但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刻內涵(如各民族休戚與共的歷史聯系)缺乏深層共鳴。實踐需求:通過具體案例和行動方案,將抽象的“民族團結”要求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的生活實踐。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方針(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教學難點:理解“加強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最高利益”的深刻內涵四、教學方法情景教學法、案例探究法、小組合作法五、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情境共鳴 播放視頻片段《三千孤兒入內蒙》,講述蒙古族母親都貴瑪養育漢族孤兒的故事,提問:“是什么力量讓不同民族的人們血脈相連?” 學生觀看視頻結合自身生活(如身邊不同民族交往的事例)思考問題,自由發言 通過草原母親的大愛故事,引出“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這一主題。(二)新知探究:三維議題鏈 議題1:民族大家庭的“和而不同” 1. 國情認知:展示中國民族分布圖,結合地理知識分析“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分布特點,強調“56個民族是一家”的統一性。 2. 制度保障:通過對比西藏自治區人大代表構成數據(少數民族代表占比超60%)與《憲法》條文,解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內涵,區分其與“高度自治”的差異。 小組討論“民族雜居如何促進交流”,舉例說明(如多民族共過傳統節日)。 對比“民族區域自治”與“港澳高度自治”的差異,填寫對比表格。 從“身邊場景”入手,讓抽象的民族分布特點具象化,增強認知貼近性。 通過對比辨析,突破“制度理解”的難點,強化政治認同。議題2:共患難的精神密碼 1. 案例分析:呈現兩組素材—— - 歷史維度:江孜保衛戰事例 -現實維度:貴州榕江縣遭遇嚴重洪澇災害,新疆人阿里木江向災區捐款捐物,援助災區案例 引導學生歸納:民族團結是克服艱難險阻的重要力量。 2. 法律義務:結合《憲法》第52條,討論“發現破壞民族團結的言論時,我們該怎么做?”強化法治意識。 分組梳理案例中“民族團結的作用”(如凝聚力量、共克時艱),派代表分享。 2. 模擬情境討論(如“朋友圈有人發布不當言論時的應對方式”),歸納公民責任。 以“歷史+現實”案例雙線論證,讓學生理解民族團結的實踐意義,增強情感認同。 通過情境模擬,將法律條文轉化為具體行動指南,強化法治意識與責任意識。議題3:共繁榮的實踐路徑 1. 國家舉措:用數據對比展示政策成效—— - 經濟:2025年中央財政提前下達66.6億元少數民族發展資金,支持民族地區鄉村振興 恩施州硒茶產業帶動多民族增收的具體案例 - 文化:恩施州“土家女兒會”非遺展演促進文旅融合,年接待各族游客超300萬人次 引導學生總結“經濟扶持+文化保護”的雙軌發展模式。 2. 青年行動:開展“我為民族地區發展獻一策”活動,分組設計方案(如“土家織錦創新設計大賽”“多民族學生研學路線”),將課堂知識轉化為實踐構想。 分析數據和案例,總結“經濟扶持”“文化保護”對民族地區發展的作用,舉例說明(如硒茶產業如何帶動多民族增收)。 分組合作,結合恩施特色(如土家織錦、研學資源)設計實踐方案,派代表展示并說明設計思路。 用案例讓“共同繁榮”從抽象政策變為可感知的現實成果,增強說服力。 通過方案設計,將課堂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落實“責任意識”目標,激發參與感。六、總結升華:從認知到行動1. 知識梳理:用“石榴籽”模型圖示梳理知識體系——- 核心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保障層:民族政策與法律- 實踐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 情感共鳴:齊誦習近平總書記金句:“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強化文化認同。七、作業布置1. 基礎題:完成“民族政策知識對照表”(區分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與新型民族關系)2. 實踐題:采訪身邊的少數民族同學或鄰居,記錄其文化習俗與民族交往故事,下節課分享八、板書設計促進民族團結├─ 是什么?(民族概況+制度)├─ 為什么?(最高利益+公民義務)└─ 怎么做?(國家:政策扶持→如66.6億資金 | 個人:從尊重習俗到主動參與) 九、教學反思需關注學生對“共同繁榮”理解的深度。同時,應預留更多時間讓學生展示原創的民族團結行動方案,提升參與感。本教案通過“歷史-現實-未來”的邏輯線,將國家敘事與地方實踐相結合,既落實教材知識點,又引導學生從“知道”到“做到”,最終實現政治認同。(共23張PPT)授課:某某某 時間:20XX.XX促進民族團結同呼吸 共命運 心連心目錄01民族大家庭的“和而不同”02共患難的精神密碼03共繁榮的實踐路徑導入“是什么力量讓不同民族的人們血 脈相連?”思考:議題一民族大家庭的“和而不同”讓民族團結之花絢麗綻放討論:“民族雜居如何促進交流”?西藏地區不同時期和不同層級人大代表構成數據的對比:全國人大代表中西藏代表構成對比:1996年,西藏有20名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代表占80% 。2024年,西藏有24名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代表占66.7%西藏全區四級人大代表構成對比:1993年,西藏全區鄉(鎮)、縣、地(市)和自治區四級換屆選舉后,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人士占四級國家政權機關組成人員的93.2% 。2024年,西藏全區四級人大代表42153名,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占89.2% 。西藏自治區十二屆人大代表構成對比:1996年,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中的婦女代表占代表總數的20% 。2024年,西藏自治區十二屆人大代表共435名,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共275人,占63.2%,婦女133人,占30.5%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民族區城自治是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 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使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內部事務。憲法條文民族區域自治與高度自治的差異民族區域自治 高度自治制度性質與依據不同 國家統一領導下的地方自治 在單一制國家結構下,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屬于特殊的地方自治。自治權范圍不同 “一定自治權” 服從中央統一領導 自治權范圍更廣 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但國防、外交等屬于中央人民政府管理,且不得危害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前提與核心不同 堅持國家統一和各民族平等 “保障少數民族當家作主” 核心是“保持原有的社會制度不變”,前提是“一國”適用范圍不同 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 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議題二共患難的精神密碼讓民族團結之花絢麗綻放案例分析近代以來,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我國各族人民共赴國難,團結御侮,救亡圖存,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壯歌。1903年12月,一支英國侵略軍偷越我國邊界,占領西藏帕里等地區,又于1904年4月進犯江孜。西藏人民踐行“勿讓洋人染指我疆土”“縱然男盡女絕,誓不與侵略者共天地”的誓言,在江孜保衛戰中浴血奮戰,堅持了3個多月。從江孜保衛戰的故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2025年6月24日,貴州榕江遭遇嚴重洪澇災害,洪水肆虐,街道被淹,大量居民被困,群眾生活陷入困境。遠在4000公里外的新疆人阿里木江時刻關注著災區情況,心急如焚。25日,他通過當地民宗部門聯系上貴州省委統戰部工作人員李健,表示要立刻前往災區援助。27日,阿里木江一抵達榕江,便馬不停蹄地開展救援工作。他奔赴未受洪水影響的忠誠鎮苗本村,在當地群眾協助下,購買了11頭活牛,價值超10萬元。為盡快讓物資發揮作用,他親自參與屠宰和切割工作,隨后牛肉通過救援運輸網絡,及時送到一線救援人員和受災民眾手中。他還向榕江縣捐贈10萬元,助力災區恢復生產生活秩序。阿里木江常說:“中華民族本就是一家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從資助貧困學生到為災區捐款捐物,他始終踐行著民族團結的理念,用行動詮釋著 “中華民族一家親” 的深刻內涵 ,彰顯出強大的民族團結力量 。小組合作,結合材料討論:民族團結有什么作用?跨越千里的救援小結:民族團結是克服艱難險阻的重要力量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的義務 。討論“發現破壞民族團結的言論時,我們該怎么做?” 朋友圈有人發布不當言論時,你如何應對?歸納公民責任:情境討論公民有責任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不傳播不利于民族團結的言論和信息,積極營造團結友愛、和諧共處的社會氛圍。議題三共繁榮的實踐路徑讓民族團結之花絢麗綻放2025年中央財政提前下達66.6億元少數民族發展資金,支持民族地區鄉村振興。 湖北土苗匯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恩施市盛家壩鎮麻茶溝村發展藤茶種植。這里海拔高、森林覆蓋率超90% ,天然富硒土壤與含鍶山泉為茶葉生長提供優質環境。公司構建“公司+農戶+基地”模式,以每畝300元租賃農戶土地,吸納包括土家族、苗族等多民族村民60余人就業,工資當日結算。每畝藤茶種植帶動農民增收5000余元,讓多民族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增收致富。2024年8月10 - 16日,“2024恩施女兒會”在恩施女兒城盛大舉辦,首次由州政府主辦。活動以“1+4+7”模式,州、縣、景區聯動,線上線下呼應。現場,游客不僅能欣賞到肉連響、八寶銅鈴舞等非遺表演,還能參與趕場相親、儺面祈福等特色活動,沉浸式感受土家風情。此次活動吸引了各族游客超300萬人次 ,恩施大峽谷等重點景區高負荷運行,拉動當地文旅消費,實現了非遺文化傳承與旅游產業發展的雙贏。總結:經濟扶持文化保護雙軌發展模式。+總結“經濟扶持”“文化保護”對民族地區發展的作用開展“我為民族地區發展獻一策”活動,分組設計方案(如“土家織錦創新設計大賽”“多民族學生研學路線”)青年行動- 核心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保障層:民族政策與法律- 實踐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知識梳理習近平總書記金句:“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感悟:促進民族團結├─ 是什么?(民族概況+制度)├─ 為什么?(最高利益+公民義務)└─ 怎么做?(國家:政策扶持→如66.6億資金 | 個人:從尊重習俗到主動參與) 板書設計1. 基礎題:完成“民族政策知識對照表”(區分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與新型民族關系)2. 實踐題:采訪身邊的少數民族同學或鄰居,記錄其文化習俗與民族交往故事,下節課分享作業布置感謝聆聽!同呼吸 共命運 心連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促進民族團結PPT.pptx 促進民族團結教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