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錢起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送崔校書從軍錢起雁門太守能愛賢,麟閣書生亦投筆。寧唯玉劍報知己,更有龍韜①佐師律。別馬連嘶出御溝,家人幾夜望刀頭②。燕南春草傷心色,薊北黃云滿眼愁。聞道輕生能擊虜,何嗟少壯不封侯。[注]①龍韜:古代兵法的篇名。后泛指兵法、戰略。②刀頭:刀頭常有環,環、還同音,故以刀頭暗指還。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二句“麟閣書生亦投筆”化用班超投筆從戎的典故,暗含對友人從軍的贊許和激勵。B.三四句用“寧唯”“更有”遞進,表明崔校書從軍不僅為報知遇之恩,更是為國效力。C.五六句,以戰馬連嘶渲染離別之痛,以家人凝望刀頭的細節表達對征人歸來的期盼。D.第十句“何嗟”二字,既有對友人不必掛懷功名的勸勉,也暗含對軍中不平的揭露。2.詩歌特有的因素是創造的想象。請從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賞析本詩想象手法的運用。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省試湘靈鼓瑟①錢起善鼓云和②瑟,常聞帝子靈。馮夷③空自舞,楚客不堪聽。苦調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注】①這是一首應試詩(又叫“試帖詩”),是錢起在參加由禮部主持的省試時所作。“湘靈鼓瑟”是考試約定的題目。湘靈,湘水女神,舜帝南巡而死,葬在蒼梧山,其妃子娥皇、女英因哀傷而投湘水自盡,化為水神。②云和:古山名。③馮夷:傳說中的河神名。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開頭兩句倒裝,暗用《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的語意,讓人想起湘靈彈奏哀傷樂曲的情景,開門見山,點明題意,堪稱應試詩之典范。B.“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中“空自”二字,點出馮夷并不理解湘靈的哀怨,詩人借這兩句詩表達世間知音難遇、心事無人知曉的落寞和感傷。C.“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此二句,樂曲進入最高潮,湘靈深深的哀怨隨流水與悲風“傳瀟浦”“過洞庭”,綿延不絕,凄婉幽怨,動人心魄。D.尾聯寫靜景,以景結情。曲終人散,不見伊人,只剩一川江水,幾峰青山。畫面極其簡凈明麗、靜謐美好,給人留下了回味悠長的廣闊空間。4.同樣是寫樂音,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與本詩“苦調凄金石,清音入杳冥”在手法上有何異同?請簡要賞析。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谷口書齋寄楊補闕錢起泉壑帶茅茨,云霞生薜帷。竹憐新雨后,山愛夕陽時。閑鷺棲常早,秋花落更遲。家僮掃蘿徑,昨與故人期。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的書齋,是一茅屋,有山泉溝壑環繞左右,既簡樸又幽美清靜。B.書齋的院墻上長滿了薜荔,云霞似從中升起,環境天然宛如仙境。C.頸聯借“閑鷺”休息的早,“秋花”凋落的遲,突出山里的清冷。D.尾聯用“掃徑”這一細節,表現詩人對故人即將到來的熱切期待。6.“竹憐新雨后,山愛夕陽時”被后人稱為寫景妙句。請賞析這兩句詩。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山路見梅,感而有作錢起莫言山路僻,還被好風催。行客凄涼過,村籬冷落開。晚溪寒水照,晴日數蜂來。重憶江南酒,何因把一杯?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寫梅花生長環境偏僻,以憤激之詞“好風”反襯梅花堅韌的品格。B.頷聯以行人的凄涼神情、梅花開放的冷清情境表達對梅花的同情。C.頸聯用寒水照清影和蜜蜂逐香而來正面襯托梅花的美好姿態和幽香。D.題目之“感”蘊含著詩人對自己像梅花一樣品格的肯定與自我褒獎。8.尾聯寫“江南酒”有何用?請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送薛八謫居錢起東水將孤客,南行路幾千。虹翻潮上雨,鳥落瘴中天。謫去寧留恨,思歸豈待年[注]。銜杯且一醉,別淚莫潸然。[注]待年:等待年老致仕。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標題點出了事件和對象,并以“謫”字既點明被送別之人的身份,又烘托了送別氣氛。B.首聯先點明友人孤單一人回歸謫居,后寫前行方向及距離的遙遠,擔心之意溢于言表。C.頸聯運用反問的方式似勸友人被貶就要盡快歸去,不要期待年老致仕,實則蘊含憤懣之情。D.尾聯寫了別離時不要淚水漣漣,其意與王勃的“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異曲同工。10.本詩頷聯歷來為人所稱道,請從手法和意象角度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下面小題。冬夜題旅館錢起退飛憶林藪,樂業羨黎庶。四海盡窮途,一枝無宿處。嚴冬北風急,中夜哀鴻去。孤燭思何深,寒窗坐難曙。勞歌待明發,惆悵盈百慮。1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篇未直接點題,而是極力描繪哀鴻形象,如此寫來,起首不俗,而又別有意味。B.七、八句寫孤獨的作者在燭光下深深思慮,獨坐著難以熬到天明,表達較為含蓄。C.最后兩句雖說“待明發”,但全詩情感已在前文盡數抒發,結尾對全詩進行升華。D.全詩結構巧妙,前面刻畫哀鴻,是為后面抒情蓄勢,哀鴻越凄慘,則惆悵越深沉。12.本詩一到六句與杜甫《旅夜書懷》最后一聯“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都體現以物喻人,分析二者在表達情感上的異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避暑納涼錢起木槿花開畏日長,時搖輕扇倚繩床。初晴草蔓緣新筍,頻雨苔衣染舊墻。十旬①河朔②應虛醉,八柱天臺好納涼。無事始然知靜勝,深垂紗帳詠滄浪③。[注]①十旬:此指酒。②河朔:夏日避暑之飲或酣飲。③滄浪,指滄浪歌,《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13.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描寫盛夏納涼的緣由,木槿花開,白日天長,寫出了夏日的特點。B.頷聯描寫納涼景色,雨后初晴,藤蔓纏繞著竹筍,墻壁上侵滿了青苔。C.頸聯描寫避暑,天臺上涼風習習,借酒澆愁,心中的愁與暑熱都消退了。D.這首詩描寫景物細致入微,對仗工整,用詞妥帖,清新婉麗,凝練雋永。14.詩的尾聯有什么含意?請聯系全詩,對尾聯作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鑾駕避狄歲寄別韓云卿①錢起白發壯心死,愁看國步移。關山慘無色,親愛②忽驚離。影絕龍分劍③,聲哀鳥戀枝。茫茫云海外,相憶不相知【注】①唐廣德元年(763),吐蕃入侵長安,唐代宗出逃陜州躲避。這首詩即作于此時。后文中“國步移”即指唐代宗出逃一事。②親愛:至愛親人,這里指韓云卿。③龍分劍:相傳晉人雷煥得兩劍,一劍送張華,自留一劍。張華死后,其劍飛入水中。后來雷煥之子雷爽帶著父親的那把劍經過延平津,劍忽然從腰間躍出飛入水中,轉眼間只見兩條龍從水底騰躍而出,須臾離去。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年事已高,壯志未酬,面對國家的現狀,他無能為力,徒生愁緒。B.“關山慘無色”承詩歌第二句而來,寫吐蕃入侵中原,山河黯然失色。C.尾聯上句通過寫景,表明詩人擔心友人的前途,下句表明二人友誼深摯。D.“死”“愁”“慘”“哀”等詞感彩濃郁,突出了詩歌的凄涼意境。16.頸聯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是怎樣抒發的?請簡要分析。答案1.D 2.時間上:由眼前的別離勾連未來,想象從軍后家人盼歸的情景和崔校書行旅途中的所見所感,虛實相映。空間上:想象崔校書行旅途中應能見到的“燕南春草”“薊北黃云”,展現遼闊的邊塞圖景,強化征途蒼茫的意境。【導語】這首送別詩以豪邁與柔情交織的筆觸,勾勒出書生從軍的壯懷與離愁。前四句用投筆從戎、龍韜佐軍的典故鋪陳報國之志,中四句通過戰馬嘶鳴、家人望歸的細節轉入離別愁緒,尾聯以“輕生擊虜”的豪語沖淡感傷。既有眼前送別場景的實寫,又跨越到燕薊前線的虛境,更延伸至功名未卜的未來,展現立體化的情感張力。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D.“也暗含對軍中不平的揭露”錯。“何嗟少壯不封侯”,“何嗟”意思是何必嘆息。詩人鼓勵友人在軍中英勇殺敵,不要過于在意是否能封侯,主要是對友人的一種勸勉,鼓勵他以殺敵報國為重,不要過于在意功名。詩中并沒有暗含對軍中不平的揭露。故選D。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時間角度:詩歌開篇寫眼前友人崔校書從軍的場景,是實寫。而后“家人幾夜望刀頭”是想象友人從軍后家人在家中盼望他歸來的情景,“燕南春草傷心色,薊北黃云滿眼愁”則是想象崔校書行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屬于虛寫。通過這種由眼前到未來的時間轉換,將現實與想象相結合,虛實相映,豐富了詩歌的內容,拓展了詩歌的意境,表達了對友人的關切與期望。空間角度:詩中“燕南春草傷心色,薊北黃云滿眼愁”,是詩人想象友人在從軍途中,從燕南到薊北,所經歷的不同地域的景色。燕南的春草、薊北的黃云,展現出一幅遼闊的邊塞圖景。燕南的春草本是充滿生機的景色,但在離別之際,卻染上了傷心之色;薊北的黃云給人一種蒼茫、陰沉的感覺,強化了征途蒼茫的意境,烘托出離別的愁緒和友人從軍的艱辛。通過這種空間上的想象,將不同地域的景色組合在一起,使詩歌的意境更加開闊,情感更加深沉。3.B 4.同:①都是直接(正面)描寫樂音及其變化。異:②白詩兩句主要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用急雨、私語來比喻樂音;③錢詩兩句主要運用擬人、夸張的修辭手法,“凄金石”用擬人的手法賦予了石頭悲傷的特點,“入杳冥”則是用夸張的手法突顯了樂音的清亮高亢,穿透力極強,一直飛到高遠無垠的地方。【導語】錢起《省試湘靈鼓瑟》描繪了湘靈鼓瑟的凄婉情景,通過文字傳達出一種細膩哀怨的情感。詩中馮夷不解哀怨、楚客難忍樂聲的對比,尤顯知音難覓的悲涼。尾聯的景物描寫讓人感受到湘水上空靈和靜謐的悲涼之美,寓情于景,詩意悠遠。3.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B.“表達世間知音難遇、心事無人知曉的落寞和感傷”有誤。詩句意思是:美妙的樂曲使得河神馮夷聞之起舞,而遠游的旅人卻不忍傾聽。其中,“馮夷”“楚客”的表現都突出了瑟音巨大的感染力。故選B。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①這兩句都是描寫樂音的句子,“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的意思為:大弦渾宏悠長嘈嘈如暴風驟雨;小弦和緩幽細切切如有人私語。 “如急雨”“如私語”兩種旋律交錯出現,體現音樂的變化。本詩中“苦調凄金石,清音入杳冥”的意思是:那深沉哀怨的曲調,連堅硬的金石都為之感動、悲傷;那清亮高亢的樂音,穿透力是那樣強勁,一直飛向那高遠無垠的地方,此句描寫了哀怨和高亢兩種曲調。由此可見,二者都是直接(正面)描寫樂音及其變化。②白詩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主要運用了比喻的修辭,形容琵琶聲如暴雨般急促而有力,和如私語般細膩而柔和。③錢詩中的“凄金石”則運用擬人的手法,賦予石頭以悲傷的人物特點,而“清音入杳冥”的意思是“那清亮高亢的樂音,穿透力是那樣強勁,一直飛向那高遠無垠的地方”,此處運用了夸張的手法,一直飛到高遠無垠的地方,突出樂音的清亮高亢,穿透力極強。5.C 6.頷聯采用倒裝手法,將“竹”與“山”提前,強調了竹林山色令人憐愛,以“新雨后”“夕陽時”修飾,點出景物令人憐愛的原因是雨后新綠、夕陽渲染。此聯借景抒情,描寫了書齋周圍的景物,突出竹林高山的清秀壯麗,令人喜愛,表現了詩人欣喜愉悅之情。【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C.“突出山里的清冷”錯,頸聯意為:悠閑的白鷺常常早早回巢棲宿,秋花飽含生機比別處落得更遲。“閑”字,充分說明了這里的幽靜:鳥兒少有人打擾,便可過著悠閑舒適的生活。秋花遲遲不肯落下,只能說明這里的環境適宜它們生長,便可久駐枝頭。寫鳥、花意在突出書齋環境的清幽雅致、清新宜居。故選C。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竹憐新雨后,山愛夕陽時”,意為:新雨后的翠竹十分可愛,夕陽映照下的山峰最為動人。此聯是倒裝句,正常語序應是“憐新雨后竹,愛夕陽時山”,此處將“竹”與“山”提前,則強調重點變為“竹”與“山”,先突出了竹林山色令人憐愛,而后又以“新雨后”“夕陽時”修飾,點出景物令人憐愛的原因是雨后新綠、夕陽渲染。如此遣詞造句,不僅讓這些景物融入了人的情感,且讓它們具有了極強的色彩感,使讀者很有質感地感受到竹林的清秀和高山的壯麗。此聯借景抒情,描寫了書齋周圍的景物,突出竹林高山的清秀壯麗,令人喜愛,表現了詩人欣喜愉悅之情。7.A 8.①詩人崇尚梅花高潔堅韌的品格,陶醉在梅花的香氣里。②希望能重新喝上記憶中的江南酒,借助酒力,更長久地融在花香里、不被世俗干擾。③既能強化主旨,又含蓄蘊藉,言盡而意遠。【解析】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A.“好風”不是憤激之詞,對于品行堅韌高潔的梅花而言,寒風催促梅花綻放,正是“好風”。故選A。8.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重憶江南酒,何因把一杯?”山梅于僻冷處開放,詩人面對此景,何嘗不想到人生?于是回憶起江南的生活,自身的經歷,為什么不喝一杯呢?①這首詩是通過山梅在較惡劣環境中生長,猶能保持自身的優良品質,以惡劣環境反襯梅花品格的高潔,詩人崇尚梅花高潔堅韌的品格,“江南酒”表明詩人陶醉在梅花的香氣里。②詩人借梅花抒發了內心蓄積已久的心志和感情,山路上的梅花實際就是詩人自己的形象。所以希望能重新喝上記憶中的江南酒,借助酒力,更長久地融在花香里、不被世俗干擾。③本詩贊揚梅花惡劣環境中能保持高尚的品格,未嘗不是對自己人生品格的肯定與自我褒獎,表達自己的一種心志,聊以自慰。寫“江南酒”強化主旨,使詩意含蓄蘊藉,言盡而意遠。9.D 10.①頷聯“虹翻潮上雨,鳥落瘴中天”兩句是虛寫,想象友人前行路上彩虹不見,大雨滂沱不停,鳥兒落于充滿瘴氣的地方。這兩句極力描繪出環境的惡劣,從而表達了對友人前行之路的擔心與關切,抒發出濃濃的別離傷感。②這兩句扣住虹翻、潮雨、鳥落、瘴天等意象,營造出凄清的氛圍,與送別被貶友人的情感基調相一致,充滿了濃濃的傷感意味。【解析】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賞析詩歌語言的能力。D.“其意與王勃的‘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異曲同工”錯誤,由本詩尾聯前句“銜杯且一醉”可知,詩人要以醉解憂,這樣就不會在分離之時難受了,因此這里的“別淚莫潸然”是從反面強調離別的傷感,而“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則是安慰友人要心胸豁達,坦然面對,并無傷感之意。故選D。10.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題干已經明確了角度,即“手法和意象”。首先理解詩句的意思。“虹翻潮上雨,鳥落瘴中天”是說友人薛八南行之路彩虹不見,潮水翻涌,大雨滂沱,鳥兒落在瘴氣之地。然后從手法角度賞析。結合詩歌標題“送薛八謫居”以及首聯“東水將孤客,南行路幾千”、尾聯“銜杯且一醉”等可知,此時正是詩人和友人作別之時,所以頷聯所寫友人南行之路的種種景象都是詩人的想象,屬于虛寫;而想象之路的艱難險阻則流露出詩人對友人的擔心和關切。最后結合意象分析。詩句中主要涉及如下意象:“虹翻”“潮上雨”“鳥落”“瘴中天”,彩虹不見,大雨滂沱,鳥兒落于瘴氣之地,這些都是哀景,營造出的是凄清傷感的氛圍,而詩歌標題“送薛八謫居”表明這首詩歌是送別被貶謫的友人,二者基調一致。11.B 12.同:兩首詩都表達了孤獨的情感,以及對羈旅漂泊的感傷。異:①本詩作者以哀鴻自比,通過描寫哀鴻無枝可宿,只能在冬夜急切的寒風中漂泊的場景,表達了自身處境的凄慘、孤苦。②杜詩則直接將自己比喻成天地間的“一沙鷗”,烘托出一個獨立于天地之間的飄零形象,使全詩彌漫著深沉凝重的孤獨感,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內心漂泊無依的感傷。【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B.“較為含蓄”錯,根據“孤燭”“坐難曙”“惆悵”等關鍵詞可知,其情感表達較為直接。故選B。1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詩雖然題為“冬夜題旅館”,但是開篇卻沒有直接點題,而是用了連續六句來“起興”,前六句極力刻畫“哀鴻”的形象。一、二句擬人化地寫出哀鴻退居山林,“憶林藪”即追憶山野田園的生活,并且羨慕普通百姓的安居樂業。三、四句則寫哀鴻四處飄零,無枝可依,道出了哀鴻所處環境的惡劣、動蕩,含蓄地表現出對安居樂業、山野田園生活的向往。五、六句寫哀鴻的真實處境,只能在嚴寒的冬夜,冒著急切的北風,于半夜飛走,漂泊天涯。前 六句充分刻畫哀鴻的形象,是為后文寫作者自己蓄勢,哀鴻越是凄慘,作者的“惆悵”就越是豐富和深沉。七、八句由物及人,直接寫作者當前的艱難處境,孤獨地在燭光深深思慮,獨自坐著難以熬到天明,明確地照應詩題。最后兩句,卒章顯志,噴薄而發,“勞歌”即憂傷之歌,雖曰 “待明發”,實則在前文就已經淋漓盡致地抒發了出來,“惆悵”“百慮”就是對全詩的總結和升華。由此可知,本詩作者以哀鴻自比,通過描寫哀鴻無枝可宿,只能在冬夜急切的寒風中漂泊的場景,表達了羈旅漂泊處境的凄慘、孤苦。杜詩尾聯“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飄然一身像個什么呢?不過像廣闊的天地間的一只沙鷗罷了。詩人即景自況以抒悲懷。水天空闊,沙鷗飄零;人似沙鷗,轉徙江湖。這一聯借景抒情,以沙鷗自況,轉徙江湖,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內心漂泊無依的感傷這首詩既寫旅途風情,更感傷老年多病、漂泊無依的心境。尾聯詩人以沙鷗自比,感慨孤獨、飄零處境,聲聲哀嘆,感人至深。根據以上分析,從同和異兩個角度分析兩首詩的思想感情即可。13.C 14.尾聯直抒胸臆,表達恬淡閑適之情。清靜無為,然后才知道心靜自然涼,盛夏季節,正好垂著紗帳,借著酒意,吟詠滄浪歌。詩人想表達的是,真正的涼爽應該是內心的寧靜,不為瑣事煩憂。【分析】13.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的能力。C. “借酒澆愁,心中的愁與暑熱都消退了”賞析錯誤,詩中的醉酒并非是為了澆愁。詩人因熱避暑納涼,酣飲美酒。故選C。14.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句的能力。鑒賞詩句需要先指出該句的手法,然后結合詩句和詩歌情感分析詩句效果。“無事始然知靜勝,深垂紗帳詠滄浪”寫詩人處于清靜無為的狀態才明白一個“心靜自然涼”的道理,在這盛夏暑熱時期,垂紗帳,飲美酒,吟詠著“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的詩句。直抒胸臆,表達了作者的觀點態度:活于世上,不為世俗煩憂,就能得到“心靜自然涼”的涼爽。15.C 16.頸聯抒發了詩人與友人分離的愁苦之情和對友人的思念之情。上句化用典故,借寫雷煥和張華的寶劍的傳說,含蓄地表達了詩人的別愁。下句以“鳥戀枝”喻詩人與友人的關系,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之情。【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能力。各選項內容涉及了對詩歌的手法、形象、主題的鑒賞,考生解答時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經歷及本詩詞的寫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然后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C項,“尾聯上句通過寫景,表明詩人擔心友人的前途”錯誤,尾聯上句表明友人前往之地遙遠,并沒有流露出詩人對友人前途的擔憂之情。故選C。16.本題考查把握詩歌情感態度、手法的能力。答情感題,不僅要借助詩詞的字、詞、句和所用意象來分析詩歌的感情,還要聯系作者的寫作背景和準確理解所用典故等,進行綜合解讀。《鑾駕避狄歲寄別韓云卿》一詩作于公元763年(唐代宗廣德元年)冬。韓云卿是詩人的好友,曾為廣德令,做過監察御史,官終禮部侍郎。韓云卿告別詩人遠去,詩人不在身邊,遂作此詩寄去以示告別。解答這道題,“影絕龍分劍,聲哀鳥戀枝”,考生要理解“龍分劍”的寓意和“鳥戀枝”的含意。“龍分劍”的傳說涉及兩人、兩劍,兩劍之間的分開、感應正與詩人和友人之間的分離、感應呼應,據此可判斷上句寫傳說意在表達詩人的別愁。“鳥戀枝”表面上是寫鳥,實際上是寫詩人與友人。明白了這一點,不難判斷下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之情。【點睛】詩歌鑒賞的選擇題綜合考核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內容,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注意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顯的錯誤,此題的兩個選項分別為手法和情感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