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上冊 5.1《延續文化血脈》 教學設計課題 5.1延續文化血脈 課時安排 1課時教材分析 本課是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文明與家園”第五課的第一課時,聚焦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和美德素養的核心內容。教材從“中華文化根”和“美德萬年長”兩方面,闡述了中華文化的特點、價值、文化自信的內涵與踐行路徑,以及中華傳統美德的內容、重要性與傳承方式。本節課是連接“文化認同”與“道德實踐”的橋梁,對落實“文化自信”核心素養、增強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義。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對中華文化有一定感性認知(如筷子、傳統節日),但對其深層內涵(如“博大精深”的具體體現)、文化自信的本質理解不足。他們熟悉“傳統美德”的詞匯(如孝順、誠信),但缺乏對“美德與文化基因關系”的系統認識。部分學生存在“文化自卑”或“文化自大”的傾向,需通過文化價值闡釋和國際影響分析,引導其樹立理性的文化自信。核心 素養目標 1.政治認同: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涵,認同中華文化的價值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增強對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認同。 2.道德修養:感悟中華傳統美德的豐富內涵,培養孝敬父母、誠信守法、愛國奉獻等美德,將美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3.法治觀念:在傳承文化和美德的過程中,理解“誠信守法”等美德與法治的一致性,增強規則意識。 4.健全人格:通過認識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生命力,培養開放包容、理性自信的人格,避免文化偏執。 5.責任意識:明確青少年在傳承文化、弘揚美德中的責任,主動參與文化實踐(如文創設計、美德踐行),為文化傳承貢獻力量。重點 中華文化的特點與價值;文化自信的內涵與踐行;中華傳統美德的內容與傳承。難點 理解“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具體含義;區分“文化自信”與“文化自大”,樹立理性自信。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1. 教師活動: - 提問:“同學們早上用什么餐具吃飯?用到筷子的請舉手。你們知道筷子的寓意嗎?” - 播放“筷子的文化寓意”視頻,總結:“一雙筷子承載著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傳承,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延續文化血脈》,探究中華文化的根與魂。” 2. 學生活動: - 參與互動,思考筷子與文化的關聯,觀看視頻了解筷子的文化內涵。 - 帶著對“中華文化傳承”的好奇進入新課。 從生活常見的“筷子”切入,通過視頻拉近學生與傳統文化的距離,自然引出“文化傳承”主題,激發學習興趣。講授新課 第一篇章:中華文化根 1. 環節1: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 教師活動: - 組織“中華文化代言人”展示活動:各小組上臺分享收集的文化素材(如語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藝、文學藝術)。 - 引導學生總結:“這些素材共同體現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特點,是各族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共同創造的。” - 區分“文化”與“文明”:“文化包含積極與消極成分,我們傳承的是其中的積極成果——文明。” - 學生活動: - 上臺展示素材(如《論語》、青花瓷、京劇等),描述其文化內涵。 - 記錄“中華文化的構成”和“博大精深”的特點,明確“傳承文明”的核心。 2. 環節2:探究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的原因 - 教師活動: - 呈現案例:“那達慕大會、藏歷新年、盤王節、春節等傳統節日傳承至今”,提問:“為什么這些節日能歷經千年而不衰?” - 總結:“中華文化具有應對挑戰、與時俱進的創造力(如非遺+互聯網)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如吸收外來優秀文化),因此能薪火相傳、歷久彌新。” - 學生活動: - 結合節日案例分析文化傳承的原因,舉例說明“創造力”(如故宮文創)和“包容力”(如佛教中國化)。 - 記錄“文化傳承的兩大動力”,理解中華文化的生命力。 3. 環節3:理解文化自信的內涵與踐行 - 教師活動: - 播放“大國起名的中式浪漫”視頻(如“嫦娥”“北斗”命名),提問:“這些名字體現了中華文化的什么價值?” - 總結文化價值:“是民族的靈魂,積淀精神追求,為民族復興提供精神動力,增強民族自信。” - 講解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肯定和生命力的信念,是更基本、深沉、持久的力量。” - 引導學生討論:“新時代如何堅定文化自信?”(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不忘本來吸收外來)。 - 學生活動: - 分析“中式浪漫”背后的文化底蘊,體會文化價值。 - 記錄“文化自信的內涵”,結合“文創產品”“中國故事出海”等案例,總結踐行路徑。 第二篇章:美德萬年長 1. 環節1:感悟中華傳統美德的內涵 - 教師活動: - 播放“細微之處顯美德”視頻(如彎腰拾垃圾、幫助老人),提問:“視頻中體現了哪些傳統美德?” - 補充美德內容:“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勤勞勇敢的奮進品格、誠信守法的高尚情操等”,總結:“中華傳統美德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是中華文化的精髓。” - 學生活動: - 從視頻中提煉美德(如助人為樂、文明有禮),列舉生活中的美德案例。 - 記錄“傳統美德的內容”,理解其與中華文化的關系。 2. 環節2:探討傳統美德的傳承 - 教師活動: - 提問:“作為青少年,如何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 強調:“美德的力量在于踐行,要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做到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于祖國。” - 學生活動: - 分組討論“青少年的具體行動”(如幫父母做家務、參與志愿服務)。 - 記錄傳承美德的路徑,明確“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要求。 通過學生自主展示,直觀感受中華文化的豐富性,理解“文化由人民創造”的內涵,培養文化認同。 通過傳統節日案例,讓學生理解中華文化延續的內在邏輯,增強對文化生命力的認同。 通過“大國起名”等案例,讓學生感受文化自信的現實體現,明確“如何傳承文化”,培養主動傳承的責任意識。 通過視頻中的生活化場景,讓學生直觀感受美德的表現,理解“美德是文化的精髓”,拉近美德與生活的距離。 通過討論將抽象的美德要求轉化為具體行動,培養學生的道德實踐意識,落實“責任擔當”。小結板書 展示PPT課堂小結作業布置 完成分層作業教學反思 1. 本節課通過“代言人展示”“視頻分析”等活動,有效激發了學生興趣,對“中華文化特點”“美德內涵”的理解較為到位。 2. 學生對“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理解不夠具體,下次教學可增加“故宮文創設計”模擬活動,讓學生體驗“如何創新傳承”。 3. 對“文化自信與文化自大的區別”未深入探討,需補充“文化交流中的包容與堅守”案例,引導學生樹立理性自信。 4. 部分學生對“美德踐行”的討論流于形式,可在課前布置“記錄身邊的美德故事”作業,提升課堂討論的真實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