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曹植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下面小題。野田黃雀行曹植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注】①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繼位掌權,對曹植心存疑忌,本詩作于曹植最好的朋友丁儀、丁廙被殺之時。②捎:揮擊,削破。③摩:接近、迫近。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頭兩句托物起興,以樹大招風、海闊生波來暗喻自己險惡的政治處境。B.“利劍”句說沒有權勢就不必交友,表明了作者潔身自好、孤芳自賞的孤傲心境。C.最后兩句想象黃雀被救后輕快地高飛,反映了作者想象解救朋友之后的輕松和喜悅。D.詩歌運用疊字和頂真手法,語言質樸自然;善用比興,反映了樂府民歌的手法。2.本詩中“黃雀”形象與《致云雀》中的“云雀”,有何不同,請作比較分析。閱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苦思行曹植綠蘿緣玉樹,光曜①粲相暉。下有兩真人,舉翅翻高飛。我心何踴躍,思欲攀云追。(1)郁郁西岳巔,石室青蔥與天連。中有耆年一隱士,須發皆皓然。(2)策杖從吾游,教我要忘言。【注】①光曜,光彩。3.下列對詩句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得道的“真人”振翅高飛,體現了詩人想象力之豐富。B.西岳之巔特殊環境的刻畫有利于耆年隱士形象的塑造。C.“郁郁”寫出了詩人欲追仙卻不得而產生的郁悶之情。D.“耆年”既有年齡大的指向,又有對人品德行的肯定。4.下列詩句運用的表現手法與“綠蘿緣玉樹,光曜粲相暉”不同的一項是( )A.“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氓》)B.“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漢樂府《孔雀東南飛》)C.“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D.“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5.曹植對后世詩人有很大影響,本詩中(1)和(2)兩處畫線詩句分別影響到了后世哪位詩人的哪處詩句創作?選擇其中一處,對比該處詩句與本詩句所表達的感情有什么不同。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喜雨詩曹植太和二年大旱,三麥不收,百姓分為饑餓。天覆何彌廣,苞①育此群生。棄之必憔悴,惠之則滋榮。慶云②從北來,郁述③西南征。時雨中夜降,長雷周我庭。嘉種盈膏壤,登秋畢有成。[注]①苞:通“包”,容。②慶云:祥云,此指雨云。③郁述:同“郁律”,雷聲。6.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天旱不雨,顆粒無收,百姓生活凄苦,詩人以悲傷的筆觸揭露社會的黑暗。B.“棄”與“惠”、“憔悴”與“滋榮”對舉,突出了天時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C.詩中的“時雨”與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好雨”,都有“及時雨”的意思。D.“喜雨”之情源于旱情消除,百姓不再饑餓,反映出詩人對農民疾苦的關切。7.全詩如何表現“喜雨”之情?結合詩句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列小題。雜詩(其四)曹植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瀟湘沚。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8.下列對本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從屈原的辭賦開始,就形成了以美人香草比喻賢能之士的傳統,這首詩明顯地學習屈賦。B.開篇詩人就給我們描繪出一幅佳人圖,這“佳人”生于“南國”,艷若桃花,光彩照人。C.“時俗薄朱顏”二句,指世人并不喜歡這朱顏的美人,沒有人愿意對她展露笑顏贊美她。D.這首詩簡練峭直,語短情長,含蘊豐富,意境深邃,風格質樸剛健,有一種爽朗自然之美。9.這首詩是曹植后期所作,請結合全詩分析詩人表達了怎樣的情感?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各題。情詩曹植微陰翳陽景,清風吹我衣。游魚潛淥水,翔鳥薄天飛。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歸。始出嚴霜結,今來白露晞。游者嘆黍離,處者歌式微。慷慨對嘉賓,凄愴內傷悲。【注】①黍離:出自《詩經》,是東周人緬懷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國之思。這里取其感傷亂離、行役不已之意。式微:出自《詩經》,意為家人期盼役夫早歸。②處者:指役夫的家人。10.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A.這首詩造語自然精妙,音節流美鏗鏘,意象生動傳神,觸目所感,情與景會。B.開篇兩句寫景,薄云遮蔽了陽光,清風吹動著衣裳,景中含情,引發詩人的聯想。C.三、四句運用了“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與“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所用手法一致。D.七、八句借物象變化,既寫出時間流逝,也表現了游子離鄉與歸家時不同的心情。E.九、十句所運用的典故,委婉含蓄地傳達出“游子”和“處者”思親盼歸的情感。11.這首詩與曹操的《短歌行》都體現了建安文學“悲歌慷慨”的特點,它們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贈徐干①(節選)曹植文昌②郁云興,迎風高中天③。春鳩鳴飛棟,流猋④激欞軒。顧念蓬室士,貧賤誠足憐。薇藿弗充虛,皮褐猶不全。慷慨有悲心,興文自成篇。寶棄怨何人?和氏有其愆。彈冠俟知己,知己誰不然?良田無晚歲,膏澤多豐年。亮⑤懷巧璠⑥美,積久德逾宣。親交義在敦,申章復何言。【注】①徐干(170—217):“建安七子”之一,一生坎坷不遇,貧賤可憐。②文昌:曹操鄴都北城北部正中的大殿。③中天:周穆王筑臺,號曰中天之臺。④猋:同“飆”,暴風,疾風。⑤亮:的確,實在。⑥巧璠:美玉。1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頭四句運用夸張筆法描繪了鄴都宮觀之巍峨壯麗,以此反襯了下文徐干處境的困窘。B.“顧念蓬室士,貧賤誠足憐”寫徐干的顧影自憐,為自己衣食不周的貧賤生活而感傷。C.“無晚歲”“多豐年”“巧璠美”比喻人才最終不會被埋沒,時間愈久則美德愈顯著。D.詩歌熔描寫、議論、抒情于一爐,層層有序而又恰如其分地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情感。13.詩中運用和氏璧的典故,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鰕 ①篇曹植鰕 游潢潦②,不知江海流。燕雀戲藩柴,安識鴻鵠游!世士此誠明,大德固無儔。駕言登五岳,然后小陵丘。俯觀上路人,勢利惟是謀。讎高念皇家③,遠懷柔九州。撫劍而雷音,猛氣縱橫浮。泛泊徒嗷嗷,誰知壯士憂 【注】①鰕:同“蝦”;一說大鯢,一種小魚。 :即“鱔”,黃鱔一類。②潢潦:雨水積的水池。③“讎高”句:一作“高念翼皇家”。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開篇即勃發一股怫郁不平之氣,表達了對追名逐利的世俗小人的輕蔑譏斥,也表明了自己的一腔壯志豪情。B.第五至十句,進一步說明世之有識之士應當效鴻鵠之志,以成就大德、大業,可世人大多汲汲奔波于仕宦之途。C.自十一句以下,轉入對詩人志向內涵的生動披露,展現了一位烈烈多氣的壯士形象,英挺而柔美之姿騰躍而出。D.結尾慨然長嘯,是慷慨高歌中突發的變徵之音,與開篇遙相呼應,表達了詩人不遇知音、壯志難酬的憤懣和悲愴。15.本詩為擬樂府《長歌行》之作。從古詩“長歌正激烈”可知,它的曲調是激烈悲壯、動人心魄的。本詩是如何體現“激烈”這一特點的?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七哀詩曹植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借問嘆者誰?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愿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注】①曹植,曹丕同母弟。此詩作于黃初年間,曾丕為鞏固政權,打擊兄弟。②宕子:蕩子,指離鄉外游之人。16.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借月起興,描寫月照高樓、月光流動的景象,營造凄清氛圍,奠定悲傷的情感基調。B.詩人用白描手法點出抒情主人公,以問答的方式道出主人公的身份,直截了當,明白如話。C.“愿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采用借代和夸張手法,表達思婦心志,為感情升華的重要語句。D.全詩處處從思婦哀怨著筆,大篇幅獨白抒懷,感情波瀾層層迭起,音韻和諧曉暢,筆致深婉。17.中國古代詩歌常有“男子作閨音”的文學現象。在本詩中,詩人想借抒情主人公表達哪些情感,試作具體分析。答案1.B 2.①本詩中的黃雀是需要保護的弱小者。黃雀在“籬間”嬉戲,為躲避兇狠的鷂卻又撞進了網里,英武少年拔出利劍對著羅網用力挑去,黃雀才得以飛離那受難之地。②《致云雀》中的云雀是追求光明,追求崇高,向往理想世界的精靈。清晨沐浴著明光飛行,雖不見形影,卻聽得見它歡樂的強音,如詩人、少女、螢火蟲、玫瑰一樣,帶給人們獨特的審美體驗;永遠歡快,永遠充滿愛。【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B.“表明了作者潔身自好、孤芳自賞的孤傲心境”理解錯誤。無權無勢就不必交友,這不是作者內心的真實思想,而是在特殊情況下所發出的悲憤至極的牢騷,委婉表達無法救助朋友的無奈。故選B。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形象的能力。關于黃雀的描寫在詩歌后半部分,“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黃雀是溫馴的小鳥,加上“籬間”二字,更可見其并無沖天之志,不過在籬間嬉戲度日而已。然而就是這樣一只于人于物都無所害的小鳥,竟也不能見容于世人,設下羅網,放出鷂鷹,必欲驅捕逐得而后快。為羅驅雀的鷂鷹何其兇惡,見鷂投羅的黃雀何其可憐,見雀而喜的羅家何其卑劣。作者又進而想象有一手仗利劍的少年,抉開羅網,放走黃雀。黃雀死里逃生,直飛云霄,卻又從天空俯沖而下,繞少年盤旋飛鳴,感謝其救命之恩。由此可見,本詩中的黃雀是需要保護的弱小者。黃雀在“籬間”嬉戲,為躲避兇狠的鷂卻又撞進了網里,英武少年拔出利劍對著羅網用力挑去,黃雀才得以飛離那受難之地。《致云雀》中云雀的形象特點為追求光明,蔑視地面,向往理想的世界。詩人首先對云雀及其歌聲作出總的評價和贊美:稱云雀是“歡樂的精靈”,以來自“天堂或天堂的鄰近”,暗示歡樂歌聲的神圣,幾乎等于說:此曲只應天上有。以“不事雕琢的藝術,傾吐你的衷心”表達了詩人的美學觀點,他認為,好的詩歌應該是直接從心靈深處涌現的思想激情和形象。如第二節寫出了云雀從地面一躍而起的典型運動態勢和邊飛邊唱的典型習性。第三、四節則在描寫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陽和以一系列歡快明朗的形象感染讀者的同時,又把讀者的思緒引回云雀的歌聲。第五、六、七節,詩人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輝、霓虹彩霞降下的美麗之類視覺形象描繪聽覺上的優美感受。第八節,直接把云雀比作詩人,說云雀“像一位詩人,隱身在思想的明輝之中,吟誦著即興的詩韻,直到普天下的同情都被從未留意過的希望和憂慮喚醒”,這正是他自覺承擔的社會使命。總之,《致云雀》中的云雀是追求光明,追求崇高,向往理想世界的精靈。清晨沐浴著明光飛行,雖不見形影,卻聽得見它歡樂的強音,如詩人、少女、螢火蟲、玫瑰一樣,帶給人們獨特的審美體驗;永遠歡快,永遠充滿愛。3.C 4.D 5.第一處:李白“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第二處:陶淵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首詩是曹植所寫的游仙詩,他寫游仙詩是因為現實的憂患,內心的壓抑痛苦以及建功立業的抱負無法實現。在此詩中,曹植借游仙這幻想形式,做著現實中無法實現的美夢:既希望自己延長生命,建功立業,在不朽的功德中獲得生命的永恒,又希望自己擺脫塵世的束縛羈絆。而第二處陶淵明的相關詩句,陶淵明言自己從大自然的美景中領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純潔自然的恬淡心情。這里強調一個“真”字,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這充分體現了詩人安貧樂賤、勵志守節的高尚品德。【分析】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品味詩歌語言的能力。C.“郁悶”錯誤。“郁郁”在原文中位于“西岳巔”之前,是修飾“西岳巔”這一地理位置的形容詞,其含義應是“草木青蔥茂盛”,而非用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句表現手法的能力。D.這句詩運用的是情景交融的手法。李清照在這首詞中多用賦體,描寫了作者的許多行為和景物,這些景物都貫穿濃重的感彩,滲透著作者的主觀感受,創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而其他三項與“綠蘿緣玉樹,光曜粲相暉”一句都位于詩歌開頭,運用了比興的手法,以景物引出人事情感。故選D。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分析畫線處詩句影響的后世詩句中,我們首先可以界定一個答題范圍:這些詩人和詩句應當是我們在教材中學過的、熟悉的詩人詩句。在此范圍內,我們可依據畫線句中的熟悉語句和整體句意展開聯想。如第一處,詩句描寫的是山之高,而且出現了“與天連”這一夸張用法。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描寫山高路遠、愛用夸張的詩歌——李白的《蜀道難》;與“與天連”有類似句意的,就是“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了。第二處,看到“忘言”,我們很自然地就能聯想起陶淵明“欲辨已忘言”這句詩了。分析詩句所表達的不同感情,我們首先要知人論世。如選擇陶淵明,需根據自己的學習和閱讀經驗,分析曹植和陶淵明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兩人的生平經歷各有何特點:曹植是王孫貴胄,后期卻因為權位之爭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他的這種擺脫塵世是被迫的,苦悶的;而陶淵明是“不為五斗米折腰”,自己放棄了官場利祿,選擇回歸自然。他的這種回歸自然是超脫的、安貧樂賤的。6.A 7.(1)主要通過對比手法來寫“喜雨”之情。開篇小序先總體展示詩人對農民疾苦的關切,結尾部分“嘉種盈膏壤,登秋畢有成”,表現了對久盼的雨水及時降臨的喜悅以及豐收的渴望期待,鮮明的對比間突出了喜悅之情;頷聯意思是老天不管它們必憔悴,老天施愛它們就健康,“棄” 與“惠”“憔悴”與“滋榮”間形成鮮明的對舉關系,凸顯了及時雨的重要性。(2)直抒胸臆。首聯意思是蒼天如蓋多大多寬廣,萬物有幸長得這樣旺盛,直抒胸臆;尾聯意思是快把良種灑下沃土去,秋天定有豐收好景象。首尾兩聯直抒胸臆表達及時雨降臨的喜悅和贊美之情。(3)白描手法。“慶云”句意思是今天北風吹來五彩云,翻翻滾滾奔向西南方;頸聯“時雨”句意思是及時好雨至夜下起來,綿綿雷聲響在我屋旁。以上兩聯敘述描寫相結合,簡筆勾勒,表現了及時雨的降臨場景和令人興奮的畫面。【解析】6.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參看注釋,逐句翻譯詩句,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A項,“詩人以悲傷的筆觸揭露社會的黑暗”錯誤。后六句寫天降喜雨,可及時播種,豐收有望字里行間,洋溢著久旱得逢及時雨的喜悅。故選A。7.本題考查對詩歌藝術手法的賞析能力。答題模式為:點名手法+分析手法+表達效果(對于情感的作用)。要解答此題需要對古詩詞常見藝術手法具有一定的熟悉度,比如:比喻擬人夸張借代等修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等表達方式,遠近高低、動靜、虛實相生抑揚對比法等等。題干為:全詩如何表現“喜雨”之情?結合詩句簡要分析。此詩前四句概言“天時”對農業生產的重要,詩人認為,天地苞育萬物,如久旱不雨,禾苗必枯槁惟悴;風調雨順,則萬物生長繁茂。這既是對其時大旱,莊稼絕收,農民萬分憂苦的現實的觸發,也包蘊著對天降甘霖的企望。后六句通過多側面多角度的對比,寫天降喜雨,可及時播種,豐收有望。字里行間,洋溢著久旱得逢及時雨的喜悅。而“喜雨”之情,實源于旱情消除,“百姓分為饑餓”的慘況可望改變,因此,此詩主要通過對比襯托法來反映詩人對農民疾苦的特別關切。此詩詩序注明寫于魏明帝太和二年,正是詩人政治上受迫害最嚴重的時候,因而,作品所寫的旱苗望雨,也可能暗寓自己處境艱難,心情抑郁,而渴望明帝包容自己,恩澤及于已身。“棄”與“惠”、“憔悴”與“滋榮”對舉,突出了天時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點睛】一般是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較。目的在于使其特點更加突出,個性更加鮮明,道理更為深刻。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其中“酒肉臭”與“凍死骨”的對比,把當時社會貧富懸殊,剝削階級的貪婪、奢侈與勞動人民的饑餓與死亡情形鮮明地活畫了出來。其間深刻而形象地揭露了階級對立和作者對當時社會的深刻認識,表達了作者的憤懣不平之情。其特點在于使其觀點、感情更加集中、直觀、深刻,也給讀者留下了觀察、想象、對比、分析結論的空間。這種情況在古詩詞中屢見不鮮!8.C 9.①佳人的容貌艷若桃李之花,比喻自己杰出的才能,表達自得之情;②“時俗”二句,說當世的風氣輕視美麗的容顏,貝齒輕啟的微笑為誰而發呢?比喻自己不被重用,表達懷才不遇之憤;③“俯仰”二句,說時光流逝,佳人的容華難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時無法施展抱負的深沉慨嘆。【解析】8.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參看注釋,逐句翻譯詩句,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本題C項,“指世人并不喜歡這朱顏的美人,沒有人愿意對她展露笑顏贊美她”錯,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意思是當世的風氣輕視美麗的容顏,貝齒輕啟的微笑為誰而發呢?此句是說佳人的美貌和歌唱才能都不為時人所賞識,而不是“沒有人愿意對她展露笑顏贊美她”。故選C。9.本題考查鑒賞詩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鑒賞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題,即看標題、看作者、看注釋;抓詩眼(或詞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組織答案時,要用能夠準確表現作者情感特點和情感基調的詞語來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時要積累一些常見的詩歌情感規范用語。“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 在我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從屈原的辭賦開始,就形成了以美人香草比喻賢能之士的傳統。曹植這首詩,在構思和寫法上明顯地學習屈賦。這首詩以佳人自比:佳人的容貌艷若桃李之花,比喻自己才能的杰出。“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時俗”二句,說佳人的美貌和歌唱才能都不為時人所賞識,比喻自己懷才不遇。“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 轉瞬間,歲月消逝,可是青春的美貌是難以永遠存在的。“俯仰”二句,說時光流駛,佳人的容華難以久恃,寄寓了自己盛年時無法施展抱負的深沉慨嘆。【點睛】詩歌鑒賞考查范圍很廣,既有形象的鑒賞,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語言的賞析,如煉字、煉句、詩眼、語言風格,還有表達技巧的鑒賞,如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也有詩歌內容的理解,如背景、題材、作者等。常見的設題誤區主要有一下幾個:意象意境分析不當,基礎知識運用錯誤,詞句解說曲解原意,主題情感分析不當,手法分析張冠李戴等等。解答此類題目,讀懂詩歌是關鍵,要關注標題、作者、注釋以及關鍵詞等;審清題目要求,細讀選項劃出要點,即切分關鍵信息,最后正選排除巧妙用。10.CD 11.《情詩》:抒發了游子行役不得歸的思鄉懷親的情感,表達了作者對身處亂離中的人們的深切同情。《短歌行》:①表達了時不我待的憂思,對天下賢才能士的渴慕;抒發了欲結束戰亂、一統天下的壯志豪情。【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C.“‘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與‘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所用手法一致”錯誤。“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是說好不容易等到了黃昏,卻又下起雨來。雨打梧桐,點點滴滴,讓人心更煩了。所用手法不是“樂景寫哀情”,而是以哀景寫哀情。D.“表現了游子離鄉與歸家時不同的心情”錯誤。應該是表現了游子有家難歸的心情。曹植寫這首詩的目的,在于注釋①的“感傷亂離、行役不已”。七八句意思為,啟程之日嚴霜凍結,如今歸來白露已晞。用物象的變化寫出時間的流轉,雖然景物不同,但是都體現了役夫久他鄉,有家難歸的愁苦。故選CD。11.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曹植的《情詩》,詩人因景感懷,抒發感慨。在微陰蔽日,一年又秋風的季節轉換中,自然界萬物各得其所,魚鳥安然游翔,引發出作者對役夫久戍他鄉,有家難歸的聯想,“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歸”。曹植生活在戰亂頻繁的時代,對民生疾苦有一定的了解和體察。詩中“游者”“處者”兩句,運用典故,映照出時代的動蕩,男女之怨曠。游者,指役夫,取其感傷亂離、行役不已的意思。處者,指役夫家中的親人。通過典故的運用,將歷史與現實交織在一起,深化了人民在封建徭役制度重壓下痛苦不安的悲劇間蘊,抒發了游子行役不得歸的思鄉懷親的情感,表達了作者對身處亂離中的人們的深切同情。曹操的《短歌行》,通過宴會的歌唱,以沉穩頓挫的筆調抒寫了詩人要及時地建功立業,求賢如渴的思想和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主題非常明確,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來為自己所用,《短歌行》實際上就是一曲“求賢歌”。“對酒當歌”八句,講“人生幾何”,是表達要及時地建功立業,表達了時不我待的憂思;“青青子衿”八句,用典故表達對人才的渴慕;“明明如月”八句,表達求賢而愁,又表示要待賢以禮;“月明星稀”八句,再次表達希望人才都來歸我,抒發了欲結束戰亂、一統天下的壯志豪情。12.B 13.①以卞和獻璧的典故為喻,將徐干比作“寶璧”,表達了對徐干的才華的贊揚。②將自己比作和氏,表達了雖賞識徐干卻無力推薦的遺憾、自責之情。③同時暗含了對當權者不能任用賢才的不滿。【整體分析】曹植的《贈徐干》通過描繪鄴都宮觀的巍峨壯麗,反襯出徐干生活的困窘,表達了對友人貧賤處境的深切同情。詩中運用和氏璧的典故,表明真正的人才和美德終會被發現和重視。全詩融描寫、議論、抒情于一體,層次分明,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對友人的關懷和鼓勵,寄托了對友人未來的美好期望。1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B.“寫徐干的顧影自憐,為自己衣食不周的貧賤生活而感傷”錯誤。并非徐干顧影自憐,而是詩人想起徐干居住在茅屋,生活困苦讓人憐憫、同情。故選B。1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人情感的能力。曹植在詩中使用和氏璧的典故,將徐干比喻為“寶璧”,意在強調徐干具有如和氏璧般的非凡才華和價值。這種比喻不僅高度贊揚了徐干的才華,也表達了曹植對徐干的賞識和尊重。通過將自己比作和氏,曹植表達了自己雖能賞識徐干的才華,但卻無力推薦或幫助徐干獲得應有的地位和認可的遺憾。這種自責之情,反映了曹植對徐干才華被埋沒的痛心和對自己無能為力的無奈。曹植使用和氏璧的典故,也隱含了對當時當權者不能識別和任用賢才的不滿。在古代,和氏璧的典故常被用來批判統治者對人才的忽視或錯誤判斷,曹植在此處的引用,可能也包含了對當時政治環境的批評,以及對當權者未能識才用才的遺憾。14.C 15.①三四兩句以“鴻鵠”自喻(自況),抒寫遨游天地的壯志,氣勢極大。②“讎高”兩句直抒胸臆,直接展現詩人難以遏制的報國熱情。③“撫劍”兩句運用動作描寫和夸張,表現詩人的豪邁壯烈。④通過多重鮮明的對照(對比),如“潢潦”“藩柴”與“江海”、蒼穹之比,“鰕 ”“燕雀”與“鴻鵠”之比,詩人高志與世人混跡世俗之比,詩人心比天高卻身世飄零之比等,突出詩人的慷慨悲憤。⑤鰕 、燕雀之喻,登岳、撫劍之說,皆語出有典,歷史的積淀與現實的感奮交融,創造出千古同慨的悲壯之境。【解析】14.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C.“柔美之姿騰躍而出”錯。“遠懷柔九州”意思是遠大的抱負是安定天下。其中“柔”的意思是“安定”,不是“柔美”。故選C。15.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語言風格的能力。①“燕雀戲藩柴,安識鴻鵠游”,意思是燕雀在樹枝柴籬間上下嬉戲,又豈能知道鴻鵠的志向。可看出三四兩句以“鴻鵠”自喻(自況),抒寫遨游天地的壯志,氣勢極大。②“讎高念皇家,遠懷柔九州”,意思是在皇室之中得到高的禮遇,遠大的抱負得以在天下實行。可看出“讎高”兩句直抒胸臆,直接展現詩人難以遏制的報國熱情。③“撫劍而雷音,猛氣縱橫浮”,意思是撫劍高歌處雷音浩蕩,猛士之氣縱橫浮沉。可看出兩句運用動作描寫(撫劍)和夸張(雷音)手法,表現詩人的豪邁壯烈。④“鰕 游潢潦,不知江海流。燕雀戲藩柴,安識鴻鵠游”,通過多重鮮明的對照(對比),如“潢潦”“藩柴”與“江海”、蒼穹之比,“鰕 ”“燕雀”與“鴻鵠”之比,詩人高志與世人混跡世俗之比,詩人心比天高卻身世飄零之比等,突出詩人的慷慨悲憤。⑤“鰕 游潢潦,不知江海流”,“鰕 ”“江海”語出宋玉《對楚王問》:“夫尺澤之鯢,豈能與之量江海之大哉!”“燕雀戲藩柴,安識鴻鵠游”,燕雀只能在柴荊編成的籬笆間嬉戲,不懂得鴻鵠遨游長空的壯舉。此句源于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陳涉太息曰: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鰕 、燕雀之喻,登岳、撫劍之說,皆語出有典,歷史的積淀與現實的感奮交融,創造出千古同慨的悲壯之境。16.C 17.①“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表面寫思婦孤獨在家十余年;實則寫詩人被政治邊緣化,內心的苦悶與無奈。②“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運用比喻手法,表面寫男子高高在上,對妻子不屑一顧,女子卑微在下,不能攀附;實則道出詩人與兄長曹丕政治地位懸殊,難以相容的悲哀。③“愿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表面寫妻子想要投入丈夫的懷抱,然而男子胸懷早已不向女子打開,思婦被冷遇、無可依靠的哀怨之情;實則表達了曹植希望能得到君王的賞識但理想抱負卻無法實現的怨憤之情。【解析】16.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C.“借代”錯,“愿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沒有借代手法,意思是,可以的話,我愿意化作西南風,在人間消失而進入夫君的懷抱中,運用比喻修辭,表達對夫君的忠誠和忠貞。故選C。17.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思婦訴說她的孤獨和寂寞,夫君已遠行在外超過十年了,我只好孤清地獨自棲居。透過思婦的訴說進一步描述思婦的哀嘆,非常直接。結合注釋可知,曾丕為鞏固政權,打擊兄弟,此句表面寫思婦孤獨在家十余年,實則寫詩人被政治邊緣化,內心的苦悶與無奈。“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運用了“比”的手法進一步表達思婦的哀怨情懷。將夫君比喻為路中的清塵,將自己比喻為污濁的水和泥,喻意兩人相差太遠,難以融合在一起,也比喻夫君高高在上,對己不屑一顧,自己卑微在下,不能攀附,非常悲哀。曹植于此自比“濁水泥”的棄婦,“清路塵”指的是曹丕曹睿。曹丕繼位后不再顧念手足之情,疏遠甚至防范著自己的親弟。曹睿稱王時,曹植多次上表上書自試,終究無法獲得任用。所以曹植用了濁泥和清塵的遠離相互映照,襯托出和兄長侄子形勢兩異的遙遠距離。“愿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是運用了“比”的手法表達思婦的心志。思婦見棄,不單不以怨報之,反而愿意犧牲自己:“可以的話,我愿意化作西南風,在人間消失而進入夫君的懷抱中!”思婦對夫君何等的忠誠和忠貞!為了得見夫君,不惜將自己比喻為西南風,化入君懷!曹植盼望著骨肉相諧和好,期盼能在曹丕曹睿身旁效力獻功。所以他說但愿能化作一陣西南風,隨風重投丈夫,也就是兄長侄子的懷抱。“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運用了“賦”的方法表達思婦被冷待的遭遇和情懷,思婦的思念就象那縷飄逝的輕風,結尾的這縷輕風與開首的那道月光共同構成了一種幽寂清冷的境界。思婦很了解夫君的性情,超過十年了,音訊全無,“夫君的胸懷早已不向我開放了,我還有什么可依靠的呢?”哀怨之情,直透長空。曹丕曹睿始終防備懷疑曹植,曹植“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的抱負就不能實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