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唐·孟郊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題韋承總吳王故城下幽居孟郊才飽身自貴,巷荒門豈貧。韋生堪繼相,孟子愿依鄰。夜思琴語切,晝情茶味新。霜枝留過鵲,風竹掃蒙塵。郢唱【注】一聲發,吳花千片春。對君何所得,歸去覺情真。【注】郢唱:指高雅的詩文。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前四句寫朋友才高學飽自然氣度高貴,其才德能承續祖上為相的余風,連孟子都想和他做鄰居。B.五六句寫朋友夜晚深思寄于琴音,白天品茶怡情,一個情趣不俗的文人雅士形象宛然可見。C.九十句寫朋友高雅的詩文寫就,正值吳地花開千片,春光無限,愈發襯托出朋友的美好形象。D.結尾兩句直抒胸臆,總寫詩人對朋友的感情,相對之時所感受到的,歸去之后愈發覺得真摯。2.題目中的“幽”字有哪些豐富的意蘊?請結合詩人對朋友的贊譽之情加以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春夜憶蕭子真孟 郊半夜不成寐,燈盡又無月。獨向階前立,子規啼不歇。況我有金蘭,忽爾為胡越。爭得明鏡中,久長無白發。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題目點出了時間、人物、事件,表明了寫詩的起因,對全詩有統領作用。B.“子規”句借子規啼鳴不止之景襯托情感,與“杜鵑啼血猿哀鳴”相似。C.頸聯寫友與己分別處于胡地和越地,相隔萬里,字里行間透出無盡傷感。D.孟郊的詩作沒有華麗的辭藻,語言明白淡素,本詩即體現了這一特點。4.題目“憶”字是詩眼,全文是如何圍繞它抒情的?請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題。贈鄭夫了魴孟郊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風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宋玉逞大句,李白飛狂才。茍非圣賢心,孰與造化該。勉矣鄭夫子,驪珠今始胎。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借助“天地”“風雷”等自然景物,詩人生動形象地表達了創作時的感受。B.詩人用“逞”與“狂”二字,委婉地批評了宋玉、李白作品的不切合實際。C.結尾表達了對鄭魴的鼓勵,用驪珠形容他的文才,對其未來潛力充滿期待。D.詩歌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語言富有張力,寫出對文學創作的深刻認識。6.作者在這首贈詩中談了哪些文學創作體會,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古怨別孟郊颯颯秋風生,愁人怨離別。含情兩相向,欲語氣先咽。心曲千萬端,悲來卻難說。別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頷聯寫離人淚眼相對,尚未開口卻已是哽咽不已、泣不成聲,細節刻畫得形象傳神。B.頸聯承接頷聯,離人心中雖有千言萬語卻因離別而悲傷至極,一時竟不知從何說起。C.尾聯由前三聯的實寫轉為虛寫,想象別后天各一方,只能將一腔思念深情托于明月。D.本詩綜合運用了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生動細致地表現了情人離別的愁情。8.首聯在全詩中有何作用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聞砧①(孟郊)杜鵑聲不哀,斷猿②啼不切。月下誰家砧,一聲腸一絕。杵③聲不為客,客聞發自白。杵聲不為衣,欲令游子歸。【注】①砧:古代婦女搗衣用的砧板。②斷猿:即斷腸之猿。③杵:古代婦女搗衣用的棒槌。9.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杜鵑鳴聲凄切,最易引起羈旅愁思,猿啼凄慘悲涼,悲哀婉轉,但詩人認為其聲“不哀”“不切”。B.“游子”漂泊異鄉,月明之夜駐足徘徊,忽然陣陣凄苦砧聲,撩撥他心中的哀弦,令人腸斷欲絕。C.搗衣婦并非專為惹動游子愁思才揮棒搗衣,砧聲無意,而聞者有心,陣陣砧聲,游子愁白頭發。D.本詩不雕章琢句,以質樸的語言,傾訴胸中的感情。詩人獨辟蹊徑,自出機杼,寫得真摯感人。10.這首詩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請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結交唐·孟郊鑄鏡須青銅,青銅易磨拭。結交遠小人,小人難姑息。鑄鏡圖鑒微,結交圖相依。凡銅不可照,小人多是非。1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運用頂針的手法,使詩歌前后關聯,詩作結構嚴密,具有節奏感。B.詩歌選用“須”“易”“遠”“難”等詞,刻畫了詩人愛憎分明的形象。C.詩人認為,所有的銅都不能做鏡子,而小人因是非多不能與之成為朋友。D.全詩采用對比等方法闡明他選擇朋友的標準,使其淺近明白、通俗易懂。12.白居易在《文苑詩格》中提到:“為詩不論大小,須聯環文藻,得隔句相解。”請結合本詩的內容,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崔從事鄖以直隳職孟郊古人留清風,千載遙贈君。破松見貞心,裂竹見直文。殘月色不改,高賢德常新。家懷詩書富,宅抱草木貧。安得一蹄泉,來化千尺鱗。 含意永不語,釣璜幽水濱。1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詩歌的標題表面上是在交代崔鄖丟官的原因,實際上是對他做事正直的贊美。B.松和竹雖然殘破、開裂,但內芯潔白、紋路端直,詩人以此來比喻崔鄖高潔正直。C.詩人以“殘月”不改本色,稱贊崔鄖是一位高尚的賢士,在困境中品德依然常新。D.在詩人看來,崔鄖盡管生活艱苦,但家中書籍量豐富,足見其對藏書興趣之濃。14.詩人在本詩最后四小句中表達了哪些思想感情?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羽林行①孟郊朔雪寒斷指,朔風勁裂冰。胡中射雕者,此日猶不能。翩翩羽林兒,錦臂飛蒼鷹。揮鞭決白馬,走出黃河凌。【注】①羽林行:樂府舊題,屬《雜曲歌》。羽林,即羽林軍;漢唐以來,用“羽林”稱呼皇帝的禁衛軍。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A.第一聯用“朔雪”“朔風”既點明了詩歌描繪地點是北方邊塞,又以夸張的手法極寫風雪之大,突出強調了北方邊塞的凄涼苦寒。B.第二聯用語通俗,指出平時善于騎射的“射雕”胡兒在這樣的苦寒天氣里竟也不見蹤影;“猶”其實表達的是“竟”之意。C.第三聯以“翩翩”“錦臂”等語,刻畫了羽林軍在邊塞打獵時的俊勇之態,“飛”字表面是寫蒼鷹,其實是寫出了“羽林兒”的瀟灑。D.第四聯寫到了黃河冬春季節奇異的“凌汛”現象。面對危險的黃河凌汛,“羽林兒”人馬合一,氣定神閑,叱咤邊塞。E.全詩著意塑造了“羽林兒”的英勇形象,作者借此直露地表達了自己希望效仿“羽林兒”為國出力的積極用世的思想。16.本詩是怎樣刻畫“羽林兒”形象的?請結合全詩分析。答案1.C 2.①朋友居處幽僻荒涼。吳王故城之下,街巷荒涼,反襯朋友才飽道高,表達對朋友的高度稱揚之情。②朋友院落幽靜清雅。雪掛枝頭,鵲鳥停駐,風過疏竹,不染纖塵,襯托其心性品格,表達對朋友的欣賞贊嘆之情。③朋友情趣幽潔高雅。彈琴,品茶,寫詩,展現其格調不俗,表達對朋友的贊美敬仰之情。【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C.“正值吳地花開千片,春光無限”理解有誤。“吳花千片春”是想象之語,贊美朋友高雅的詩文寫出來,就像吳地春日盛開的百花一般錦繡燦爛。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朋友居處幽僻荒涼。“才飽身自貴,巷荒門豈貧”意思是:您才華橫溢,自然可貴;您里巷荒僻,家族何嘗貧賤?前兩句寫韋生的才華與高貴出身,雖然居處荒僻,但韋生不僅出身相門,門第高貴,而且才華橫溢。表達對朋友的高度稱揚之情。朋友院落幽靜清雅。“霜枝留過鵲,風竹掃蒙塵”意思是:帶霜的樹枝留住了過往的烏鵲,風中搖擺的翠竹掃去了蒙覆的灰塵。這二句通過描寫鵲留霜枝、竹掃蒙塵這些細節,展現了鵲、竹似乎被韋生的美好品質和情操所感染以至于不由自主地停留和拂去灰塵的畫面,采用側面襯托的手法,進一步表現韋生高潔不凡的人格與情懷,表達對朋友的欣賞贊嘆之情。朋友情趣幽潔高雅。“夜思琴語切,晝情茶味新”意思是:夜晚里,您將滿腔的情思寄托于旖旎的琴聲。白天里,您將滿腔的情思融入清新的茶香中。這二句從時間維度,具體展現韋生的高雅脫俗。白天或夜晚,韋生或弄琴或品茶,這本身就是很風雅的事情,在前文所透露的韋生“荒巷”的背景下,越發顯出韋生的淡泊高潔、樂天安道的品格。同時,在弄琴品茗之時,韋生還寄寓著、傳達著自己的幽雅如琴聲、馥郁如茶香的情思,從而表現了韋生蘊藉、深遠的襟懷,表達了詩人對韋生的贊美。3.C 4.①“憶”代表著詩人對朋友的思念;②詩人半夜難眠,燈火已盡而月隱身影,夜色寂靜,更顯得孤獨,凸顯對遠方朋友的思念;③頷聯寫詩人獨立階前,子規啼叫不休,這凄涼的景象愈發顯得人的孤單寂寥,心中更是涌起思念之情;④頸聯寫詩人與心意相投的朋友,相隔如胡越般遙遠的距離,難以見面,無奈又令人傷感;⑤尾聯詩人直抒胸臆,詩人愿朋友與自己都保養好身體,“久長無白發”,以期能再相見。【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能力。C.“頸聯寫友與己分別處于胡地和越地”說法錯誤。“胡越”此處是指兩人相隔遙遠,是一種比喻,并非指兩人實際處于胡地和越地。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詩眼的能力。本詩的題目為“春夜憶蕭子真”,是詩人對崔友人蕭子真的思念之作。全詩圍繞一個“憶”來組織語言,“憶”是全詩的詩眼,也代表著詩人對朋友的思念之情。首聯“半夜不成寐,燈盡又無月”,詩人到半夜還沒有入睡,那么詩人是為何半夜難眠呢?這就為讀者制造了懸念。此時燈已經燃盡,而又是沒有月亮的夜晚,整個夜色是黑暗和寂靜的,此樣的環境,給人以孤獨寂寥的感覺,作者可以營造這樣的凄清之景,正是凸顯對遠方朋友的思。頷聯“獨向階前立,子規啼不歇”,是說作者深夜難眠,獨立階前,而此時子規鳥卻啼叫不休。“子規啼”是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意象,象征著凄涼、哀傷、離別、愁苦。聯系上一聯中作者營造的寂靜孤獨的氛圍,而此處以動襯靜,通過子規鳥的啼叫,更加營造出一個凄涼的景象。而這一景象則是凸顯作者內心的孤寂,讓下一聯的思念之情顯得更加真摯強烈。頸聯“況我有金蘭,忽爾為胡越”,詩人在此才點出自己憂愁的原因,原來是想念相隔遙遠的朋友。“胡越”,處于胡地和越地,表明此時與朋友相距遙遠。有著“金蘭”之好的友人遠離自己,想找他說說話是不可能了。作者此處寫出了與友人相隔遙遠,難以見面,無奈又令人傷感。尾聯“爭得明鏡中,久長無白發”是作者的一種愿望。作者在此處直抒胸臆,祈禱自己和朋友都能保持青春,即使是時間流逝也不要在彼此的頭上生出白發。作者明白與朋友相隔遙遠,再相見也在遙遠的未來,只有祝愿自己和友人“久長無白發”,兩人都保養好身體,這樣才能在未來相見。此時作者對朋友的思念之情噴涌而出,沒有華麗的詞藻,卻飽含真情。5.B 6.①將廣闊天地納入內心,表達情感才能具有力度;②要抓住自然的精妙之處,大膽地剪裁萬物;③只有擁有圣賢之心,才能容納自然萬物。【解析】5.本題考查對詩詞分析綜合的能力。此類題綜合考查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詞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詞意思,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B項,“委婉地批評了宋玉、李白作品的不切合實際”錯,這兩句詩是在形容宋玉、李白的作品豪放不羈,并非批評。故選B。6.本題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這里側重考查分析詩中是思想內容。分析詩歌的思想內容,應該從詩句的表層含義和深層含義兩方面入手,首先要讀懂詩意,把握詩歌主旨,在結合題干的要求和具體的詩句,針對性作答,分析時注意不可脫離文本。第一、二句中從“天地”“風雷”“胸臆”看出寫實要深入體會環境與生活,將廣闊天地納入內心,將其內化于心,表達情感才能具有力度;第三、四句“得其微”表明要從內心細微處入手選取物象,要抓住自然的精妙之處,大膽地剪裁萬物;第七、八句強調要有圣賢之心,才能容納自然萬物,不可夸大自己的思想感情。7.D 8.交代了別離的時間;渲染凄涼的氛圍;點題;抒發離別的愁怨之情。奠定全詩感情基調。【解析】7.該題是對詩歌的綜合考查,涉及煉詞煉句,內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斷等多個層面。解答該種題型時,首先通讀全詩,整體理解把握詩中寫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發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結合選項涉及的具體詩句逐一進行分析判斷。D項,“本詩綜合運用了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賞析有誤,詩中沒有運用議論的表達方式。故選D。8.該題考查學生理解詩句的作用。本題要求分析首聯在全詩中的作用。答題前,先閱讀全詩,整體理解把握詩歌的內容,分析詩歌表達的情感。詩歌中首聯的作用,通常有,交代時間和地點;點題或照應題目;渲染某種氣氛;奠定全詩的感情基調;為下面內容作鋪墊等。本詩的首聯“颯颯秋風生,愁人怨離別”,“秋風”點出離別的時間是秋天;“颯颯秋風生”,寫出秋風蕭瑟,渲染的凄涼的送別氛圍。“怨離別”點出詩題,同時又直接抒發了離別的愁怨之情。而全詩也表達的是離別的傷感和愁苦,因此首聯出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點睛】詩歌鑒賞選擇題考查范圍較廣,基本涵蓋了詩歌的內容,思想情感,表現手未法等多個方面。做題前,要做到整體理解詩歌內容,明白詩中選用了哪些意象,寫了什么景,敘了什么事。寫了什么人,作者要抒發的情感是什么,有沒有直接抒情的詞語,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等。9.A 10.(1)烘托。杜鵑聲“哀” 猿啼“切”烘托出砧聲更“哀”更“切”。(2)虛實結合。詩人聽到搗衣聲是實寫,聯想到故鄉的親人可能也在搗衣是虛寫,抒發了游子思鄉的無限哀傷。【解析】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賞析詩歌藝術手法的能力。A.“但詩人認為其聲‘不哀’‘不切’”錯誤。詩人說它“不切”,其實不是真的“不哀”“不切”,這是為了烘托砧聲,杜鵑聲“哀” 猿啼“切”烘托出砧聲更“哀”更“切”。故選A.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鑒賞詩歌表現手法的能力。首聯“杜鵑聲不哀,斷猿啼不切”,語言淺白而內涵豐富,說杜鵑和猿的叫聲并不悲切,但實際上在一般人聽來,這兩種聲音都是最典型的悲切之聲,作者這樣說,是使用烘托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下句所寫砧聲的悲切。后四句“杵聲不為客,客聞發自白。杵聲不為衣,欲令游子歸”,聽到搗衣聲(實寫),詩人想到故鄉的親人可能也在搗衣(虛寫),頭發不禁為之愁白。進而設想(虛寫)這令人腸斷的搗衣聲,也許并不是為了搗衣,而是專門搗給游子聽的,好讓他早點回家。秋夜月下,一聽一想,虛實結合,抒發了游子思鄉的無限哀傷。11.C 12.①“聯環文藻”“隔句相解”是指詩歌在創作的過程中,通過后面的詩句來對前面的詩句進行解釋。②第五句“鑄鏡圖鑒微”承接第一二句,對做鏡子要用青銅的原因進行了解釋。第六句“結交圖相依”承接第三四句,對結交朋友的原因進行闡述。第七八句又分別照應了前面的詩歌。③這種句法使孟郊詩既具靈動之姿,又有緊湊之感。【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及藝術特色的賞析能力。C.“所有的銅都不能做鏡子”錯誤。“鑄鏡須青銅”可知,做鏡子須要用青銅。而尾聯中“凡銅不可照”說到普通的銅是不能用來做鏡子的。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銅都不能做鏡子。故選C。1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和結構的把握能力。白居易這句話的意思是詩歌在創作過程中,詩中內容故意不順序連貫,而是通過后面的詩句來對前面的詩句進行解釋。本詩中“鑄鏡圖鑒微”意思是做鏡子是為了觀察細微的東西。這句詩是承接“鑄鏡須青銅,青銅易磨拭”的。因為“鑄鏡須青銅,青銅易磨拭”的意思是做鏡子必須要用青銅,青銅容易擦拭干凈。所以第五句是對一、二兩句做鏡子要用青銅的原因進行了解釋。“結交圖相依”意思是結交朋友就是為了有個依靠。這句詩是承接“結交遠小人,小人難姑息”。因為“結交遠小人,小人難姑息”意思是結交朋友要遠離小人,小人太難姑息了。第六句是對三、四句結交朋友的原因進行闡述。“凡銅不可照,小人多是非”意思是普通的銅是不能用來做鏡子的,就好像結交朋友不能結交小人一樣,小人的是非太多了。第七八句又分別照應了前面的詩歌。這種句法使孟郊詩既具有跳躍性,具有靈動之姿,又有緊湊之感。13.D 14.“蹄泉”“千尺鱗”運用借代和比喻的修辭手法表達作者想要得到機會取得功名的愿望。“釣璜”運用典故表達作者想要得到明主賞識的渴望。【解析】13.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思想情感和表達技巧的鑒賞能力。D項,“足見其對藏書興趣之濃”理解錯誤。“宅抱草木貧”形容崔鄖家境貧困生活艱苦,“家懷詩書富”則是指崔鄖讀書多,學識豐富,而不是“對藏書興趣之濃”。故選D。14.本題考查對詩歌思想感情的鑒賞能力。“安得一蹄泉,來化千尺鱗”的意思是怎能得到一蹄泉,來洗滌凈化使自己一躍成龍?“一蹄泉”這里借指機遇,“化千尺鱗”指的是變化為龍,比喻取得功名。所以表達的是作者想要得到一次機會,能夠讓自己一躍成名,考中功名,躋身朝堂之列。“釣璜幽水濱”化用《尚書大傳》中的典故:“ 周文王至磻溪,見呂望 ,文王拜之。尚父云:‘望釣得玉璜,刻曰:“周受命,呂佐檢德合,於今昌來提。” 垂釣而得玉璜。比喻臣遇明主,君得賢相。作者用來表達自己想要得到君主的賞識,能夠輔佐皇帝,渴望建功的心情。15.CE 16.(1)側面烘托和正面描寫相結合。(2)側面烘托:第一聯通過著力塑造邊塞苦寒的環境來烘托“羽林 兒”的驍勇形象;第二聯以胡兒“不能”反襯“羽林兒”的驍勇。(3)正面描寫:第三、四聯則通過正面描寫“羽林兒”在邊塞的活動來刻畫他們的驍勇。【解析】15.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C項,“打獵”錯,應是“巡邊執勤”,本詩是一首邊塞詩,刻畫的是守邊巡邏的“羽林兒”的英勇形象。E項,“直露”錯,應是“含蓄”,詩歌通篇都是在描寫贊美“羽林兒”的英勇形象,并未直接表達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而是暗寓其意。16.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分析鑒賞詩歌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塑造詩歌人物形象的表現手法一般以直接描寫(神態、動作、心理)為主,側面烘托為輔。如本詩前二聯分別用環境描寫和其他人物來反襯“羽林兒”的英勇形象;后兩聯則是用外貌、神態、動作等細節刻畫直接描寫“羽林兒”的英勇瀟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