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2026學年七年級語文上冊檢測卷第三單元(基礎卷)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準考證號、姓名、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用2B鉛筆在“考場號”和“座位號”欄相應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場號和座位號。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 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積累與運用(共20分)1.(4分)閱讀語段,按要求完成題目。……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啪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檣,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姍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1)在橫線上寫出加點字的拼音。(2分)脊梁_______ 攢成_______(2)語段中有兩個錯別字,請找出來并加以修改。(2分)“_______”改為“_______”。“_______”改為“_______”。2.(9分)七(1)班開展了“朋友一生一起走”綜合性學習活動,同學們集思廣益,利用圖書館和互聯網搜集資料,設計了“尋交友之源”“探交友之道”“曉交友之法”三個環節。請你參與并完成下列任務。環節一【尋交友之源】木(mù) 本義是樹,也是木本植物的通稱。 林(lín) 雙“木”為“林”,指成片的對木或竹子,也用來指聚集在一起的同類的人或事物。又(yòu) 本義是右手,后來有了“右”字,“又”才表 示重更、繼續的意思。 友( yǒu)(1)請仿照示例“林”字,對“友”字做字源解說。(3分)環節二【探交友之道】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市場),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孔子家語》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論語·學而》(2)從上面兩句名言中,你讀出了哪些交友之道?(2分)環節三【曉交友之法】古人常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來譬喻朋友的交互影響,這譬喻實在是很恰當。玉石有瑕疵棱角,用一種器具來切磋琢磨它,它才能圓融光潤,才能“成器”。人的性格也難免有瑕疵棱角,如私心、成見、驕吟、暴躁、愚昧、頑惡之類,要多受切磋琢磨,才能洗刷凈盡,達到玉潤珠圓的境界。朋友便是切磋琢磨的利器,與自己愈不同,摩擦愈多,切磋琢磨的影響也就愈大。——朱光潛《談交友》(3)小文活潑開朗卻性格急躁,小晴則比較內向文靜。你認為他倆適合做朋友嗎?請結合上面文段內容,談談你的看法。(2分)3.(7分)古詩文名句默寫。(1)我寄愁心與明月,______________。(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2)______________,小橋流水人家。(馬致遠《天凈沙·秋思》)(3)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盡望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4)《江南逢李龜年》詩中表達了詩人對時世凋零喪亂與人生凄涼飄零之感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5)《次北固山下》一詩中既寫景又蘊含自然理趣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二、閱讀(共50分)(一)整本書閱讀4.(4分)回憶性散文常蘊含雙重視角——用兒童視角追憶童年的生活經歷,用成人的視角去思考評判。請從下面兩篇文章中任選一篇,結合具體內容簡要分析。①《五猖會》 ②《父親的病》(二)詩歌鑒賞(4分)【甲】天凈沙·秋[元]白樸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①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乙】天凈沙·冬[元]白樸一聲畫角②譙門③,半庭新月黃昏,雪里山前水濱④。竹籬茅舍,淡煙衰草孤村。【注釋】①飛鴻:天空中的鴻雁,②畫角:古代軍中用以昏曉報警的號角。③譙門:建有望樓的城門,古代為防盜和御敵,京城和州郡皆在城門建有望樓。④水濱:靠近水的場所。5.(2分)下列情境在兩首小令中都出現的一項是( )A.烏鴉棲息 B.日落月起 C.煙霧迷蒙 D.號角哀婉6.(2分)古詩詞中常常借助意象或意象組合來營造意境,請說說這兩首小令中借助意象營造的意境有何異同。(三)文言文閱讀(共13分)【甲】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選自《<論語>十二章》)【乙】何子少好讀書,遇有異書,必厚貲①購之,撤衣食為費,雖饑凍不顧也。每巡行田陌,必挾策以隨。或如廁,亦必手一編。所藏書四萬卷,涉獵殆遍。蓋欲以攬求王霸之余略,以揣摩當世之故。一遇事之盤錯難解者,即傅②以古義合之。而有不合則深湛思之竟日繼以夜。(選自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序》)【注釋】①貲(zī):價格。②傅:憑借。7.(4分)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1)不亦說乎 說:______________(2)思而不學則殆 殆:______________(3)何子少好讀書 好:______________(4)以揣摩當世之故 故:______________8.(2分)請用“/”給畫波浪線句斷句,限斷兩處。而有不合則深湛思之竟日繼以夜9.(4分)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2)撤衣食為費,雖饑凍不顧也。10.(3分)【甲】【乙】兩文共同闡述了怎樣的讀書態度?請簡要概括。(四)現代文閱讀(13分)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我的軍營朱玲①五歲那年,我隨爸爸第一次去了軍營,媽媽說我是“五歲從軍”。②我和爸爸先坐船,從上海的十六鋪碼頭出發去寧波。我們在江上漂流了一天一夜。爸爸一路上給我講《花木蘭》的故事,我記住了“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③爸爸十八歲參軍,四年回家探親一次,提干、成家后,一年回家一次。我即將出生時,爸爸休假回到家中,照顧了我們母女三天,之后匆匆趕回部隊。所以,我五歲前對爸爸的記憶并不多,只記得他每次回家都會把我抱起,托舉得高高的。④不知不覺來到了寧波港,抵達爸爸工作的地方——海軍某軍營。來到二樓的一個房間,這就是我的家了:窗簾是藍色的,床單是雪白的,軍綠色的被褥疊得像豆腐塊一樣,臨窗是一張大書桌,窗臺上有文竹,陽臺上有盆景。正是晚飯時間,在軍隊的食堂吃完飯后,爸爸牽著我的手在院子里散步。這里有各種參天的大樹和花草,有站崗的士兵。哨兵向爸爸敬禮:“首長好。”爸爸微笑回禮,親和又不失威嚴。第二天清晨,我在嘹亮的軍號聲中醒來。爸爸說,這是起床號,它在提醒我,我已經告別自由自在的鄉村生活,進入一種有組織有紀律的生活啦。起床后,他教我如何打水,如何把毛巾、牙刷、牙膏擺放整齊。吃早飯時,碰上爸爸的很多同事,他們總是過來摸摸我的頭,有的喊我“小木蘭”。⑤爸爸上班時,我轉遍了軍營的每個角落。軍營有的地方像花園,有很多我叫不出名字的樹與花。我最喜歡其中一棵大松樹,我在樹下聞著松香,蕩著秋千,一邊想媽媽——不久,她也將來到軍營與我們團聚。營房前站崗的戰士就像松樹一樣挺拔。他們在烈日下一動不動,臉上的汗水順著脖子往下淌。我跑回家,捧著幾個蘋果送過去給叔叔們吃,可他們只朝著我笑了笑,還是一動不動。這時,父親出現了,制止了我的行為,我只好把蘋果放在了哨位旁。⑥這所美麗的軍營像一座島,被山環林繞,又被一大片東錢湖水簇擁,有濤聲,有浪花,有海鷗。山上草木豐茂,可最吸引我的卻是那大片大片的杜鵑花,人們叫它映山紅,有粉的、白的、黃的、鮮紅的、粉紅的……我最愛紫紅的,盛放時遠遠望去,宛如一片片紅色的云霞蒸騰在山林間。老師還讓我們圍坐在映山紅邊,教我們唱《映山紅》:“夜半三更喲盼天明,寒冬臘月喲盼春風。若要盼得喲紅軍來,嶺上開遍喲映山紅……”⑦雖然我住在軍營中,但也經常幾個月見不到爸爸。他出海去了哪里,他在做什么,行前,我們一無所知。爸爸給媽媽寫了好多信,字跡娟秀而又挺拔。有一次,我從來信的郵戳上得知爸爸去南海了。從東海到南海,多少驚濤駭浪,多少風云變幻?爸爸是在船舷上,還是在指揮臺上?我從圖書館借到了南海的書籍,把相關信息抄在小本上并背下來。我心想,爸爸從南海回家后,我要跟他賣弄一下這些知識,還要考一考他。將近三個月的翹首等待后,終于,爸爸一身戎裝地回到了家里,我神氣十足地向爸爸提出問題,他對答如流,他說:“這是我們海軍的必修課,不熟悉南海,怎么去保衛南海?”他目光堅定:“南海的藍有淺藍、深藍、墨藍,有洶涌的藍、咆哮的藍、安靜的藍。這浩瀚闊大的藍,是我們的中國藍!我們的海軍會走向更遠的大洋、迎接更大的風浪。”我仿佛看到爸爸屹立在風里浪里,屹立在海疆的最前線。他的望遠鏡里一定是千帆過盡,鷗鳥翔集,五星紅旗一定是在海風中獵獵作響。⑧若干年后,我和媽媽回到了上海。直到爸爸過世后,我和媽媽又回到寧波基地那個我熟悉的軍營,山林依舊,濤聲依舊,軍號依舊。我在大院里尋找著自己的家,遠遠地看見陽臺上爸爸的石榴盆景還在,媽媽哭了,我在心里濕漉漉地喊出一句話:“爸爸的軍營,我的軍營!”(選自《光明日報》2023年10月13日,有改動)11.(2分)通讀全文,根據提示,按照文章順序概括“我”和父親在軍營中發生的故事。父親帶領“我”參觀軍營——①_______——父親制止“我”給戰士送蘋果——②_______12.(4分)結合語境,按要求作答。(1)我最愛紫紅的,盛放時遠遠望去,宛如一片片紅色的云霞蒸騰在山林間。(從修辭角度賞析句子)(2)從東海到南海,多少驚濤駭浪,多少風云變幻?(賞析加點詞語)13.(3分)文中寫爸爸給“我”講《花木蘭》的故事,老師教唱《映山紅》。這有什么作用?14.(4分)結合文章內容,談談你對最后一段畫線句“我在心里濕漉漉地喊出一句話:‘爸爸的軍營,我的軍營!’”的理解。(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嗑瓜子時光楊承彩①“瓜子瓜子,剛炒好的原味瓜子。”下班路上,聽到賣瓜子攤檔的叫賣聲,無論需不需要,我都會不由自主地買一些。②瓜子在我的童年里扮演著重要角色。上下學時,從幾毛錢的零花錢中抽出一分錢、兩分錢或五分錢,買一兩撮瓜子,和同學一路歡歌一路嗑,瓜子殼隨風飄飛在稻田泥路上。③那時,爸爸是村官,經常要開會,因為我生病了,他只有把我帶上一起去開會。村干部在村大廳里點上一堆柴火,圍著火堆在木板凳上坐成一圈,一邊烤火一邊議事。我不知道也不關心他們說啥,目光盯在我爸小腿與大腿相交90度而天然形成的“腿桌”上。為了讓我安靜度過開會時間,我爸把嗑好的瓜子放在大腿上,他放一個我就吃一個,我吃的速度要比他嗑的速度快……好像沒有什么比瓜子更能治愈童年的寒冬、疾病和孤獨時光了。④在鄉村,吃瓜子最盛大的日子是春節。一到春節,每家每戶都會買瓜子,平常吃的一般是葵瓜子,春節時除了葵瓜子,還會買上紅瓜子、黑瓜子、南瓜子。吃瓜子一般是群嗑,春節時集體串門是常態,誰家都是一屋子的客人,這些客人其實都是村子里的人。一屋子人無論男女老少,我們一起吃瓜子的場面很是壯觀,東家長西家短,你一句我一句,沒有固定的主題和對象,言語中間奏著嗑瓜子的咯咯聲,年味十足。哪怕平日是仇人,春節也相互串門,一旦抓了人家的瓜子嗑上,再摻在人群中說上一兩句話,平日結的仇就算解了。⑤長大后在外求學,嗑瓜子就改在宿舍的周末了。我們那個年代流行讀瓊瑤的言情小說,以及金庸、古龍、梁羽生的武俠小說。每到周五放學,留宿生就會結伴出校每人租一套小說回來,在宿舍擺好吃瓜子和看小說的龍門陣,這邊嗑一陣跟著小說哭一下,那邊嗑幾下跟著小說狂笑,還有邊嗑邊看邊實時發表感想的。⑥工作以后,嗑瓜子“咯咯”的清脆聲消失了。當我猛然發現它已然遠離時,再要找它好像已屬奢侈。不,其實它還在,只是我找不回嗑它的那種時光,找不到一起嗑它的人,找不回嗑它的那種心境了。所以,瓜子還是在的,我也還會買,可是瓜子忽然好像不香了,常常買了一包200克的瓜子回員工宿舍,吃上好幾個月都沒吃完,或者說是忘了吃,最后瓜子只能孤寂地受潮變質。⑦所幸的是公公又把瓜子帶回我的生活。老人家退休了,每年有一段時間和我們生活在一起。公公在的家,茶幾上就會有各種各樣的瓜子,老人家飯前飯后都嗑點瓜子。下班回來,飯前飯后,我們也會圍著公公嗑上一會兒瓜子,有一搭沒一搭地說上一陣子話。每當這時,我感覺時光好像倒流了,又回到了那個小鄉村的冬日的火堆旁,回到春節各家各戶的屋子里,回到我讀書時周末的宿舍里……后來,公公離開了我們,而我們家至今仍保留著嗑瓜子的習慣。⑧差點忘了,嗑瓜子,需要搭配一杯茶。(選自2023年11月14日《羊城晚報》,有刪改)15.(4分)本文以“嗑瓜子”為線索,結合全文內容,填寫表格。時間 地點 事件童年時 村大廳 ①春節時 鄉村每家每戶 “我”和鄉鄰們群嗑瓜子長大后在外求學時的周末 宿舍 “我”和舍友嗑瓜子、看小說② 員工宿舍 “我”沒嗑完瓜子公公退休后 家里 “我們”圍著公公嗑瓜子、聊天16.(4分)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爸爸的人物形象。17.(4分)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題目。(1)體會下面語句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為了讓我安靜度過開會時間,我爸把嗑好的瓜子放在大腿上,他放一個我就吃一個,我吃的速度要比他嗑的速度快……(2)請從修辭的角度賞析第⑦段畫線句子。我感覺時光好像倒流了,又回到了那個小鄉村的冬日的火堆旁,回到春節各家各戶的屋子里,回到我讀書時周末的宿舍里……18.(4分)“瓜子”這種普通的零食,在文中被賦予了什么深層含義?在你的生活中有哪樣食物或物件對你而言也有特殊意義?并說明原因。三、作文(共50分)19.按下面題目和要求作文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它可能是一株倔強的草、一片勝景、一位陌生人、一個全新的自我……每一次遇見,都會讓我們怦然心動,都會讓我們感激涕零,都會讓我們感動滿懷……請以“遇見”為題目,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①感情真摯,文通字順; ②不少于600字。 2025-2026學年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檢測基礎卷答案 1.(1) jǐ、cuán (2) 檣、墻;姍、珊 2.(1) 兩個 “又” 構成 “友”,像兩只右手相靠,表達友好、互助之意,象征朋友間的情誼。 (2) 要結交益友;與朋友交往要真誠守信。 (3) 適合。朋友是切磋琢磨的利器,小文與小晴性格差異大,能互相影響,小文可更穩重,小晴可更開朗,利于彼此完善。 3.(1)隨君直到夜郎西 (2)枯藤老樹昏鴉 (3)不知何處吹蘆管 (4)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5)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4.示例:《五猖會》中,兒童視角下 “我” 對五猖會充滿期待,卻因父親強迫背書而失落;成人視角則批判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體現對這種教育方式的反思。 5.C 6.同:兩曲都用 “孤村”“煙” 等意象,營造蕭瑟凄涼的意境。 異:甲曲后部分 “青山綠水” 等意象讓意境轉為清新明麗;乙曲意境始終蕭瑟,無變化。 7.(1)同 “悅”,愉快 (2)疑惑 (3)愛好,喜歡 (4)原因 8.而有不合 / 則深湛思之 / 竟日繼以夜 9.(1)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嗎? (2)縮減衣食開支來買書,即使挨餓受凍也不顧及。 10.熱愛讀書;樂于學習不怕艱難;勤于思考;廣泛學習;珍惜時間。 11.①父親教 “我” 軍營生活的規矩 ②父親向 “我” 講述海軍的使命與擔當 12.(1)運用比喻,將盛放的紫紅杜鵑花比作紅色云霞,生動寫出花的艷麗濃密和在山林間的蒸騰之態。 (2)兩個 “多少” 反復,強調父親遠航將面臨的艱難險阻之多,表達 “我” 對父親的擔憂。 13.花木蘭的故事和《映山紅》的歌詞,傳遞出保家衛國的精神,讓 “我” 領悟軍人使命,呼應 “我的軍營” 主題,強調堅守責任、奉獻祖國的重要性。 14.軍營是爸爸工作之地,也是 “我” 成長之所。這句話表達了對爸爸和軍營生活的懷念,對爸爸等軍人保家衛國精神的贊美,收束全文并照應題目。 15.①“我” 生病時,爸爸在開會時嗑瓜子給 “我” 吃 ②工作以后 16.①關愛孩子:“我” 生病時,爸爸帶 “我” 去開會并照顧 “我”。 ②細致體貼:為讓 “我” 安靜,爸爸把嗑好的瓜子放在腿上給 “我” 吃。 ③有責任心:兼顧工作與照顧生病的 “我”。 17.(1)“放”“吃” 是動作描寫,展現父子間的默契,體現孩子的活潑和爸爸的慈愛。 (2)運用排比,以三個 “回到” 串聯過往場景,增強節奏感,表達對美好時光的眷戀。 18.深層含義:瓜子象征著美好的回憶、溫暖的親情與融洽的人際氛圍,以及放松享受生活的態度。 示例:媽媽做的紅燒肉對我有特殊意義,每次吃都能感受到媽媽的愛,那是家的味道,承載著溫馨的回憶。 19.遇見 那年秋天,我在公園遇見了一位老人。他坐在長椅上,手里拿著一支畫筆,專注地對著眼前的菊花寫生。 老人的頭發花白,臉上布滿皺紋,卻透著一股溫和的氣息。我悄悄站在他身后,看他筆下的菊花漸漸綻放,金黃的花瓣帶著露珠,仿佛能聞到淡淡的清香。“喜歡畫畫嗎?” 老人忽然開口,聲音沙啞卻親切。我點點頭,有些不好意思。 他笑著把畫遞給我看:“萬物都有靈性,你看這菊花,經得起秋霜,才有這般風骨。” 我看著畫,又看看眼前的菊花,忽然懂得了什么。老人教我觀察花瓣的紋理,告訴我調色的技巧,陽光透過樹葉灑在畫上,也灑在我們身上。 后來,我常常在公園遇見他,他教會我用畫筆記錄生活。那段時光,讓我明白,遇見不僅是相逢,更是一場心靈的指引。如今,每當我拿起畫筆,就會想起那位老人,想起那個充滿陽光的秋天,那份遇見,溫暖了我的歲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