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24課愚公移山練習題(含答案)積累與運用1. 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豫南( ) 萬仞( ) 孀妻( ) 始齔( ) 叩石( ) 箕畚( )魁父( ) 窮匱( ) 一厝( ) 朔東( ) 雍南( ) 冀州( )2. 下面句子中朗讀節奏劃分有誤的是 ( )A. 空谷/ 傳響,哀轉/ 久絕B. 入/ 則無法家拂士,出/ 則無敵國外患者C. 逝者/ 如斯夫,不舍/ 晝夜D. 懲山/ 北之塞,出入之/ 迂也3.對下面加點的通假字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A.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聰明)B.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C.河曲智叟亡以應(亡,讀作wáng,通“無”)D.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4.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1)年且九十 (2)出入之迂也 (3)畢力平險 (4)(4)且焉置土石(5)(5)子孫荷擔者三夫5.下列屬于被動句的一項是 ( )A. 何苦而不平 B.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C. 帝感其誠 D. 告之于帝6.下列對原文的翻譯和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翻譯:把那些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理解:這句話的“諸”是兼詞,相當于“之于”。這句話是家人對愚公妻子疑問的回答,表明了家人們對愚公的支持。B.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翻譯: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男孩,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愚公。理解:用剛換牙的小孩子來助陣,表明愚公此舉得人心,同時,也與后面的河曲智叟“笑止”作鮮明對比,寓托作者褒貶之意。C.寒暑易節,始一反焉。翻譯: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理解:“易”是“交換、替換”的意思,這句話說明了移山路途遙遠和往返時間長,強調了移山的艱難。 D.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翻譯:就憑你老邁的年紀、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點草木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 理解:這句話與愚公妻子“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的語氣相同,目的一致,都是想阻止愚公的移山行動。7.下列關于古代文化、文學常識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 陰陽,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愚公移山》一文“指通豫南,達于漢陰”中的“漢陰”指的是漢水的北岸。B. “始齔”指小孩乳牙脫落,長出恒牙這一時期。《愚公移山》一文“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中“始齔”,即七八歲。C. “方”是古代計量面積用語,后面加上表示長度的數字或數量詞,表示縱橫若干長度;“仞”是古代的長度單位,八尺或七尺為一仞。D. 《愚公移山》選自《列子》,該書很有趣,包含大量寓言,如《兩小兒辯日》和《杞人憂天》等。8.下列對選文的賞析錯誤的一項是( )A. “愚公”中的“公”是敬稱;“智叟”中的“叟”則是一般的甚至帶有一絲不敬的稱呼。這一安排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傾向。B. 隨著情節的發展人物形象愈加突顯,愚公由一般人眼中的“愚蠢”形象到最后的“大智若愚”,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C. 文中的“孀妻弱子”除了與“智叟”形成對比外,還突出了愚公移山鮮有人助,勢單力薄,增加了愚公移山的悲劇色彩。D. 文章告訴我們:只要認識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怕艱難困苦,勇敢堅持斗爭,就能夠改造客觀世界。9. 填空。(1)愚公移山的目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最能體現移山艱辛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4)最能體現愚公移山的信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10、學校開展“用優秀寓言故事滋養心靈”主題活動,你所在學習小組的同學們要創作一個課本劇—— 《我與愚公相遇在2024 年》。(1)為配合課本劇演出,小組同學要做一幅海報,請你為此海報擬寫宣傳語。(2)小組同學查閱了創作課本劇的若干方法,你認為不適合本次創作的兩項是 ( )A. 認真地閱讀原作 B. 確立劇作主題C. 顛覆人物的形象 D. 設計矛盾沖突E. 擬寫個性化臺詞 F. 追求離奇情節(3)為突顯“用優秀寓言故事滋養心靈”的主題,體現積極昂揚的時代精神,小組同學正在設計課本劇的結尾,請你將以下臺詞補充完整。愚公:孩子,2024 年,你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山”?你該怎么做?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掌聲響起)閱讀理解(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遷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堅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始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息!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朔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選自《愚公移山》)11. 下列句子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A. 懲/山北之塞 B. 且焉/置土石C.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D.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12.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汝心之固/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B. 其妻獻疑曰/其真無馬邪C. 跳往助之/友人慚,下車引之 D. 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13. 下列有關文章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文章開頭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突出山的高大,可見愚公移山任務艱巨。B. 文中愚公妻子提出疑問與智叟笑著勸阻,表明二人對愚公移山均不贊同。C. 文章通過語言描寫,表現了愚公目光長遠、意志堅定、不懼艱險的品質。D. 結尾寫神仙背走大山,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14. 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甚矣,汝之不惠!(2)寒暑易節,始一反焉。閱讀下列文言文,回答問題。孟母斷織《列女》孟子之少也〔1〕,既學而歸〔2〕,孟母方績〔3〕,問曰:“學何所至矣 ”孟子曰:“自若也(4)。”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5〕。孟母曰:“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6〕。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7〕,是以居則安寧〔8〕’動則遠害。今而廢之〔9〕,是不免于廝役而無以離于禍患也〔10〕,何以異于織績面食〔11〕,中道廢而不為〔12〕 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哉〔13〕 女則廢其所食,男則墮于修德〔14〕,不為竊盜則為虜役矣〔15〕!”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16〕,遂成天下之名儒。【注釋】(1)之:助詞,不譯。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把主謂句變成一個表時間的狀語,相當于 “……的時候”。 〔2〕既:已經,或“……之后”。 〔3〕方:正。績:織布。(4)自若:一如既往,依然如故。 〔5〕故:原因。 〔6〕若:像。斯:此,這。 〔7〕知:同智。 〔8〕是以:即“以是”因此。 〔9〕而:通 “爾”,你。 〔10〕是:此,這。廝役:指服賤役的人。 〔11〕何以:即“以何”,為什么。疑問代詞“何”作介詞“以”的賓語而前置。 〔12〕中道:半道。 〔13〕寧:難道。衣:穿衣,名詞活用作動詞。夫子:對學者的稱呼。 〔14〕墮:通“,”怠惰,放松。 〔15〕虜:奴隸。 〔16〕師:名詞作狀語,表示對人的態度,相對代老師一樣。 子思:前483——402年在世,戰國初期哲學家。姓孔,名亻及 ( jí ) , 孔子之孫。孟子曾受業魚子思的門人。15.到目前為止,我們已學的“其”,有以下幾種用法:A.作代詞,代人或代物,相當于“他”或“它”。 B.其中。C.表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請在下列句后的括號里,填人相應的序號。①以子之所長,游于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手 ( )②鮑叔知其賢( )③孟子懼而問其故( )④外其身而身存 ( )16.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用法不同的項( )A .若吾斷斯織也。B.今而廢之,是不免于廝役而無以離于禍患也。C.此知必勝之勢也。D.孟子懼而問其故。17.孟子“遂成天下之名儒”,他成功了,成名了,你能從本文中探索孟子之所以成功的幾點原因嗎 18.孟母對兒子的諄諄教導,使人信服,你能對她的教育方法試加評點嗎 (提示:從她所做之事和所說之話中分析)(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材料一:旨深哉!司馬氏之名是編①也。曰“資治”者,非知治知亂而已也,所以為力行求治之資②也。覽往代之治而快然,覽往代之亂而愀然。知其有以致治而治則稱說其美知其有以召亂而亂則詬厲其惡。言已終,卷已掩,好惡之情已竭,頹然若忘,臨事而仍用其故心,聞見雖多,辨證雖詳,亦程子所謂“玩物喪志”也。夫治之所資,法之所著也。善于彼者,未必其善于此也。君以柔嘉③為則,而漢元帝失制以釀亂;臣以戀直為忠,而劉棲楚碎首以藏奸。攘夷復中原,大義也,而粱武以敗;含怒殺將帥,危道也,而周主以興。得可資,失亦可資也;同可資,異亦可資也。故治之所資,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鑒也。“鑒”者,能別人之妍媸,而整衣冠、尊瞻視者,可就正焉。顧衣冠之整,瞻視之尊,鑒豈能為功于我哉?故論鑒者,于其得也,而必推其所以得;于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失。其得也,必思易其跡而何以亦得;其失也,必思就其偏而何以救失。乃可為治之資,而不僅如鑒之徒縣予窒、無與照之者也。其曰“通”者,何也?君道在焉,國是在焉,民情在焉,邊防在焉,臣誼在焉,臣節在焉,士之行己以無辱者在焉,學之守正而不陂者在焉。雖扼窮獨處,而可以自淑,可以誨人,可以知道而樂,故曰“通”也。(選自王充《讀通鑒論》,有刪改)材料二: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欺其鄰國,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于敗。所利不能藥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有刪改)[注]①編:文中指《資治通鑒》。②資:依托、依據。③柔嘉:柔和美善。19.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正確答案填在括號內。( )知其有以A致治B而治C則稱說D其美E知其有以F召亂而亂G則詬厲H其惡。20.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是,這,與《歸去來兮辭并序》“覺今是而昨非”中“是”的含義不同。B.善,對……有利,與《鴻門宴》“素善留侯張良”中“善”的含義不同。C.之,助詞,“的”的意思,與《荀子·勸學》“蚓無爪牙之利”中“之”的用法相同。D.焉,句末語氣詞,與《齊桓晉文之事》“則牛羊何擇焉”中“焉”的用法相同。2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認為,《資治通鑒》叫作“資治”,不僅要知曉天下太平、天下動亂的事,還要用來作為努力踐行、探求太平的依托。B.材料一中,作者在列舉多個事例后指出,成功的能夠依托,失敗的也可以依托;相同的可以依托,不同的也可以依托。C.材料一認為,即使處于困窘的境地,獨自居住,也能夠獨善其身,教導他人,知曉道理,身心快樂,這樣就叫作“通”。D.材料二認為,如果君主欺騙天下,就會導致治家者欺騙親人,兄弟之間、父子之間也互相欺騙,上下之間離心離德。22.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乃可為治之資,而不僅如鑒之徒縣于室、無與照之者也。(2)所利不能藥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23.這兩則材料都論述了治國之道,請分別簡要概括其主要觀點。答案1、yù rèn shuāng chèn kòu běn kuí kuì cuò shuò yōng jì 2.D 3.C 4.(1)將近 (2)曲折,繞遠 (3)盡、全 (4)放置、安放 (5)肩負、扛 5.C 6.D 7.A8.C 9.(1)指通豫南 達于漢陰 (2)懲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3)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4)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10.(1)示例一:立下移山志 開辟新天地 示例二:發揚愚公精神 爭做時代楷模 (2)CF (3)示例:爺爺,我遇到了學習困難之“山”,我要發揚您的移山精神,攻堅克難。11. A 12. C 13. B14. (1)你也太不聰明了。(2)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15.①“主人怪之”、“感嘆”、“資給以書”;②“聞者皆解頤歡笑。”前者是為了烘托匡衡的勤奮,后者是為了烘托他解《詩》水平高。16.之,指代匡衡;是:這樣,指代“聞者皆解頤歡笑。”17. A18.頭懸梁,錐刺股。19.CEG20.C21.D22.(1)(這樣)才能夠成為治理的依托,而不只是像鏡子一樣徒然懸掛在室內、不讓它照東西啊。(2)靠欺騙得來的利益不足以醫治他因此遭到的傷害,靠欺騙獲得的好處不足以彌補他因此造成的損失,這豈不是很令人痛心!23.材料一認為治國要一心求治,研究前人的成敗,善于從歷史中借鑒,懂得變通。材料二強調君主應以誠信治國,上下都應守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