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6屆高考語文詩歌專練--(元)薩都剌詩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6屆高考語文詩歌專練--(元)薩都剌詩歌(含答案)

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元)薩都剌詩歌
閱讀下面詞作,完成各題。
念奴嬌·登石頭城次東坡韻①
(元)薩都剌
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指點六朝形勝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連云,白骨紛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離宮②,東風輦路③,芳草年年發。落日無人松徑里,鬼火高低明滅。歌舞尊前,繁華鏡里暗換青青發。傷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釋】①次韻:古體詩詞寫作的一種方式,按照原詩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詩。②離宮: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宮室。③輦路:帝王車駕所經的路。
1.下列對本詩的解讀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石頭城”即金陵,昔為六朝都城,在古典詩詞中常代表六朝過往繁華和歷史滄桑。
B.上片“形勝”與柳永《望海潮》中的“形勝”意思一樣,點明石頭城地理形勢優越。
C.上片“檣櫓”一詞運用了借伏的修辭手法,此處指代戰船,寫與此地相關的戰爭。
D.末句的“明月”是古典詩歌典型意象,明月一如當年,無疑給詩人帶來了巨大安慰。
2.下列對詩歌內容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上片起筆寫詩人站在城墻上,極目遠望,一片空曠,眼界開闊,頓生目空一切之感。
B.上片“旌旗”“檣櫓”“白骨”等寫戰爭場景的意象,再現了英雄征戰南北的英姿。
C.下片“歌舞尊前”三句,感慨當年有無數的歌妓舞女在宮廷生活中青絲變成了白發。
D.下片寫寂寞離宮之中,芳草年年勃發,裝點了寂寞無人的宮殿,給宮殿帶來了生機。
3.請結合全詞,分析本詞表達了作者哪些情感?
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下面小題。
越臺懷古①
【元】薩都剌
越王故國四圍山,云氣猶屯虎豹關。
銅獸暗隨秋露泣,海鴉多背夕陽還。
一時人物風塵外,千古英雄草莽間。
日暮鷓鴣啼更急,荒臺叢竹雨斑斑。
【注】①越臺:在今福建閩侯縣冶山上,漢閩越王無諸曾在冶山前建都城,開辟閩疆。薩都剌工詩詞,擅書畫,后人推為“有元一代詞人之冠”。時任福建閩海道肅政廉訪司知事,在職一年半,因彈劾權貴被降職。
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詩通過懷念漢閩越王,由眼前之景引發撫今追昔之意,寄托了作者壯志難酬、抑郁不舒的苦悶。
B.首聯寫遠景,點出越臺的地理特征,四面群山環繞,雄關據守。云氣繚繞襯托出越臺的都城氣象。
C.頸聯中“風塵”和“草莽”,既是暮色里越王山的實景,又喻指詩人作為“一時人物”終走向末路。
D.尾聯中再次點出“日暮”,借“鷓鴣、荒苔、野竹”等景物,表達出對昔日繁華逝去的哀婉之情。
5.有人評價說本詩第二聯“用象征性的意象勾畫出閩越國滅亡后歷史變遷的感傷”,請簡要賞析。
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各題。
卜算子·泊吳江夜見孤雁①
(元)薩都剌
明月麗長空,水凈秋宵永。悄無蹤、烏鵲南飛,但見孤鴻影。
自離邊塞路,偏耐江波靜。西風鳴、宿夢魂單,霜落蒹葭冷。
注:①薩都剌被貶官南行途中所作。
6.下列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A.“秋宵永”的“永”字浸潤了作者的主觀情感:因為夜不能寐,才感到秋夜格外漫長。
B.作者引用了曹操的詩句,看見烏鴉向南飛去的景象,又體現與曹詩感情的共鳴。
C.“霜落蒹葭冷”一句,從時間和地點兩個方面寫出孤雁棲息的蒹葭叢中的困境。
D.這首詞意境開闊,借寫孤雁寄托作者的情懷,體現了流暢樸實、直抒胸臆的風格。
7.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一、閱讀下面的詞,完成題目。
木蘭花慢·彭城懷古
(元)薩都剌
古徐州形勝,消磨盡,幾英雄?想鐵甲重瞳,烏騅汗血,王帳連空。楚歌八千兵散,料夢魂、應不到江東。空有黃河如帶,亂山起伏如龍。
漢家陵闕動秋風,禾黍滿關中。更戲馬臺【注】荒,畫眉人遠,燕子樓空。人生百年如寄,且開懷、一飲盡千鐘。回首荒城斜日,倚闌目送飛鴻。
【注】戲馬臺:項羽觀看兵馬操演而依山建筑的土臺。
8.下列對本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徐州即彭城,本詞首句與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句的意境有異曲同工之妙。
B.“想鐵甲重瞳”一句,以“想”字領起,描寫了當年鐵甲重瞳的項羽,騎著烏騅,軍帳連空,盛極一時的氣勢。
C.“畫眉人遠,燕子樓空”用西漢張敞為妻畫眉和唐代張愔與關盼盼的愛情故事兩個典故,暗示繁華事散、風流消歇的現實。
D.“人生百年如寄”抒發了人生短暫的感慨,“且開懷、一飲盡千鐘”表達了詞人積極向上、豪邁曠達的情懷。
9.請簡要賞析詞的結尾句“回首荒城斜日,倚闌目送飛鴻”。
閱讀下面這首元詩,完成后面各題。
次韻登凌歊臺①
薩都剌
山勢如龍去復回,閑云野望護崇臺②。
離宮③夜有月高下,輦路日無人往來。
春色不隨亡國盡,野花只作舊時開。
斷碑衰草荒煙里,風雨年年上綠苔。
【注】①凌歊(xiāo)臺:位于安徽黃山之巔,南朝宋建宮于凌歊臺上。次韻:和人的詩并依原詩用韻的次序。②崇臺:高臺。③離宮:封建時代皇帝在都城外建造的宮殿,這里指凌歊臺。
10.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A.第一句“去復回”三字,寫出了山勢起伏,紆回曲折的情景。
B.第二句說那飄浮在山頭的白云,還在環繞和回護凌歊臺,似有留戀之意。
C.頷聯一“有”一“無”,寫出了凌歊臺曾經的熱鬧繁華與今天的人去樓空。
D.尾聯寫眼前景物,放眼望去,到處都是殘碑、衰草、荒煙、綠苔。
E.全詩風格豪放,語言清新典雅,意境宏大開闊,給人一種別開生面之感。
11.頸聯借景抒懷,蘊含哲理,試結合詩句加以分析。
閱讀下面這首元詞,完成小題。
滿江紅·金陵懷古
薩都剌
六代豪華,春去也、更無消息。空悵望、山川形勝,已非疇昔。王謝堂前雙燕子,烏衣巷口曾相識。聽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織。懷故國,空陳跡。但荒煙衰草,亂鴉斜日。玉樹歌①殘秋露冷,胭脂井②壞寒螀③泣。到如今、只有蔣山青,秦淮碧!
【注】①玉樹歌:即《玉樹后庭花》,陳后主為妃嬪所作之歌,歷來被認為是亡國之音。②胭脂井:又名景陽井、辱井,隋軍破金陵,陳后主與寵妃躲入此井中,后被擒。③寒螀:寒蟬。
12.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起句描寫昔日六朝宮室奢華的景象如春光般消失得無影無蹤,情調悲涼,籠罩全篇,傳達出作者登高望遠時所體會到的深重的歷史滄桑感。
B.“空悵望”三句寫今昔對比,承接上文而抒發感慨,當年的山川依舊在眼前,但人事變遷,已不似往日的繁盛,此情此景,令人感慨萬千。
C.上闋一個“急”字既烘托出夜深的靜謐氛圍,又形象刻畫出潮水“不甘寂寞”的情狀,也暗示著在這夜深時分,登覽感懷的詞人心緒久久無法平靜。
D.下闋承接上文,陳述故國往事已無陳跡,與上闋描寫“六代豪華更無消息”相輔相成,主旨貫通全詞。
13.下闋運用哪些手法來表達興亡之感?請結合詞句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芙蓉曲
【元】薩都剌
秋江渺渺芙蓉芳,秋江女兒將斷腸。
絳袍春淺護云暖,翠袖日暮迎風涼。
鯉魚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飛木葉。
蕩舟何處采蓮人,愛惜芙蓉好顏色。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一二兩句形式上雖未講求對稱,語意上卻將“芳”與“斷腸”對舉,使詩情有了懸念。
B.三四兩句以“絳袍”“翠袖”等服飾穿著,描繪了秋日涼風里執著守護芙蓉的秋江女兒形象。
C.末尾二句通過寫秋江女兒面對芙蓉不知如何劃槳蕩舟的猶疑,表現出其愛花惜花之心。
D.本詩善于以景寫情,語言流麗,風格清婉,多處借鑒化用前人名句,構成優美的意境。
15.有人評價本詩“人如花,花似人”,詩歌中人和花的相似性體現在哪里?請結合詩歌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這首元詩,完成小題。
過嘉興①
[元]薩都剌
三山②云海幾千里,十幅蒲帆掛煙水。吳中過客莫思家,江南畫船如屋里。
蘆芽短短穿碧沙,船頭鯉魚吹浪花。吳姬蕩槳入城去,細雨小寒生綠紗。
我歌《水調》無人續,江上月涼吹紫竹。春風一曲《鷓鴣吟》,花落鶯啼滿城綠。
【注】①本詩是作者由大都(今北京)到福州任職,途經嘉興所作。②三山:指福州。
16.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的開頭兩句營造了一幅云水茫茫、青山掩映的綺麗畫卷,點明此行的目的地是福州,寫景又兼敘事,卻沒有斧鑿痕跡,可謂妙筆。
B.五六兩句描繪了一幅欣欣向榮的水鄉景色,“短短”二字表現春天剛剛來臨、萬物蘇醒生長的感覺,歡躍的鯉魚,立刻帶來了勃勃生氣。
C.七八句寫吳地女子搖著船槳劃船進城之景,詩人目送吳姬搖著船入城,漸去漸遠,吳姬、蕩槳、細雨,都表現出江南柔媚、溫馨的特點。
D.詩人用優美的筆觸細膩地描寫了江南景致,描述景物雖多,卻絲毫不顯堆砌,而詩人也沉醉在這怡人的美景之中,全然忘卻了羈旅的苦悶。
17.薩都剌不僅工詩詞,而且擅繪畫,他的詩歌創作呈現出“詩中有畫”的特點。結合本詩談談這一藝術特色是如何體現的。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各題。
越臺懷古
[元]薩都剌
越王故國四圍山,云氣猶屯虎豹關。
銅獸暗隨秋露泣,海鴉多背夕陽還。
一時人物風塵外,千古英雄草莽間。
日暮鷓鴣啼更急,荒臺叢竹雨斑斑。
【注】薩都剌,蒙古族,世有功勛,博學能文。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入閩,任福建閩海道肅正廉訪司知事。在職一年半,即因彈劾權貴被降職。
18.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越王故國”即閩越古國,是福建歷史上最早也最為強盛的地方割據政權。首聯寫出了越王故國被高山環抱、被云氣籠罩的雄偉氣勢。
B.頷聯用了“銅獸”的典故。銅獸暗泣是既是擬人也是雙關,其實銅獸沒有什么悲喜之情,真正為朝代更替、萬物滄桑而心生感慨的,分明是詩人自己。
C.尾聯“叢竹雨斑斑”既是眼前實景,又是娥皇女英淚灑青竹典故的化用。“日暮”時分,“荒臺”之上,眼前的 “斑竹”,耳邊的“鷓鴣急啼”,悲傷愁苦揮之不去。
D.全詩以登臨越王山極目遠眺起筆,至耳聞鷓鴣啼,眼見雨灑叢竹收束,所寫之景或雄渾悲壯,或蒼涼哀婉,既有對當年繁盛的暗示,又有對今日荒涼的深思。
19.這首詩的頸聯深沉蘊藉,耐人尋味。請結合全詩,賞析這一聯。
閱讀下面這首元詩,完成各題。
宿臺城山絕頂【注】
【元】薩都剌
江白潮已來,山黑月未出。
樹杪一燈明,云房人獨宿。
近水星動搖,河漢下垂屋。
四月夜寒深,繁露在修竹。
【注】此詩作于元至順三年(1332),即薩都剌在江南任職期間。臺城山在江寧府上元縣(今屬江蘇南京)東北。
20.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A.詩歌開篇寫景,描述了詩人在臺城山絕頂遠眺,看到江面上潮水涌來、月亮還未升起的景象。
B.首聯對仗工整,“白”與“黑”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深夜里水光之明和山影之暗,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
C.樹梢上看到一盞燈火,高可入云的房子里有人獨宿,點明詩人借宿的地點地勢高而險峻。
D.四月的山中,寒氣仍然很重,層層露珠凝結在竹葉上,烘托出詩人對深山村民的深深敬意。
E.詩人以不同的視角把景物攝入詩中,有動有靜,有遠有近,體現出詩人精于捕捉瞬間景象的才華。
21.本詩的頸聯“近水星動搖,河漢下垂屋”廣受后世稱道,請賞析這一聯的精妙之處。
答案
1.D 2.C 3.①本詞寫昔日六朝勝地如今空曠無物,繁華消逝,昔日離宮蕭瑟生草,空寂無人,表達了對世事變遷、昔盛今衰的悲哀;(這一點也可結合“傷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分析得出:淮河上明月依舊,六朝的繁華卻早已消逝,表達了對世事變遷、昔盛今衰的悲哀)②詞人想象當年戰火紛飛、白骨遍野的戰爭場面,多少英雄豪杰在攻伐中消磨了生命,表達了對戰爭殘酷的心痛;③詞人想象當年有多少能歌善舞的佳人在推杯換盞、歌舞升平的宮廷生活中不覺蒼老,表達了對青春易逝的感傷。
【導語】這首詞以石頭城為基點,通過“青山如壁”“白骨如雪”的今昔對比,展現六朝興亡的歷史滄桑。“芳草年年發”與“鬼火明滅”形成生死映照,末句“秦淮明月”以永恒之景反襯人世無常。全詞在雄渾蒼涼的意境中,寄寓了深沉的歷史虛無感和人生幻滅之嘆,體現了元代文人特有的歷史沉思與生命意識。
1.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
D.“給詩人帶來了巨大安慰”錯誤,末句意思是如今淮河上明月依舊,六朝的繁華卻早已消逝,給人留下的只有無限的傷感與落寞,而不是說明月給詩人帶來安慰。
故選D。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
A.“頓生目空一切之感”錯誤,“空”一是指石頭城周圍的環境十分空曠,二是指石頭城的空蕩和荒涼,三是指看不到曾經在石頭城叱咤風云的人物,他們已經不在,四是指石頭城昔日的繁華消逝得無影無蹤。并非“目空一切之感”。
B.“再現了英雄征戰南北的英姿”錯誤,相關意象沒有再現豪杰的英姿,而是揭示戰爭的混亂與慘烈。
D.“裝點了寂寞無人的宮殿,給宮殿帶來了生機”錯誤,“東風輦路,芳草年年發”,有力地襯托了行宮內院的孤寂與蕭條。
故選C。
3.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對世事變遷、昔盛今衰的悲哀:上片“指點六朝形勝地,惟有青山如壁”,昔日六朝勝地如今只剩青山,下片“寂寞避暑離宮,東風輦路,芳草年年發”,寫離宮蕭瑟、輦路生草,結合“傷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以明月永恒反襯繁華已逝,盡顯滄桑之悲。
②對戰爭殘酷的心痛:“蔽日旌旗,連云檣櫓,白骨紛如雪”,想象當年戰火紛飛、戰船連綿,最終白骨遍野,直白展現戰爭的慘烈,暗含對生靈涂炭的痛惜。
③對青春易逝的感傷:“歌舞尊前,繁華鏡里,暗換青青發”,寫當年在歌舞繁華中,人們在享樂中不知不覺老去,青絲變白發,感慨青春在奢靡中悄然消逝。
4.C 5.①銅獸是權力的象征,曾經繁華的王朝、宮殿如今凄然沒落,古今對比。②“秋露、夕陽”象征著短暫和衰頹,秋露易逝,夕陽將盡,有時序交替之感。③銅獸、秋露、夕陽等意象勾畫出閩越國滅亡后遺址的蕭索寥落,以及人事易變的感傷。
【解析】4.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能力。
C.“詩人作為‘一時人物’”錯,“一時之物”應該指越王等英雄人物,不是詩人。
故選C。
5.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句的能力。
“銅獸暗隨秋露泣,海鴉多背夕陽還”,這兩句似是作者轉身南望所見場景:收近目光,看不遠處廢殿頹宮,只剩面目猙獰、象征霸氣的青銅巨獸,也已銹跡斑斑,無人問津,獨自傷神;孤寂地肅立于荒草叢中,在蕭瑟凄清的秋風下,蒙霜含露,似在泣訴往事。銅獸是權力的象征,曾經繁華的王朝、宮殿如今凄然沒落,古今對比。
夕陽西下,夜幕將臨,海灣內、江面上只見暮鴉點點,自西南向眼前飛還,這是一幅“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天然寫意畫圖。倦鳥知還,暮鴉背對殘陽晚照回歸老巢。此句借物詠懷,寫景抒情。“秋露、夕陽”象征著短暫和衰頹,秋露易逝,夕陽將盡,有時序交替之感。
用“秋露、夕陽”這凄涼、冷峻的字眼表明時序變遷、人事代謝;用“暗、泣、背、還”這些陰森、悲苦的詞語隱指繁華盛世的沒落與千年間王朝的更替。句中動靜結合、古今對比,生動形象,相得益彰。作者用象征性的場景勾畫出閩越國滅亡后遺址的蕭索、孤寂寥落,讀來令人黯然神傷。
6.B 7.表達了作者在被貶南行途中的孤寂之感和對前途難卜的憂懼之情。
【分析】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賞析詩歌語言和內容的能力。
B.“看見烏鴉向南飛去的景象”錯誤。從“悄無蹤”和“但見孤鴻影”可知“烏鵲南飛”是作者的聯想,詞的上片,在這浩瀚的夜空中,詞人說見不到南飛的烏鵲的蹤影,所能見到的只有孤飛的鴻雁的影子。
故選B。
7.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這首詞以“泊吳江夜見孤雁”為題,當是詩人被貶官南行途中所作。上片專說“泊吳江夜見孤雁”之事,前兩句交持“見抓雁”的環境、背景,他夜不成眠,才感到秋夜格外漫長,后兩句點明題中“見孤雁”三字,“但見孤鴻影”句直接著題,“見孤鴻”即“見孤雁”。在作者所展示的情景中,長空的空闊高遠與孤雁的形單影只形成強烈的反差,不難令人想見此時獨立船頭的詞人孤寂落寞的情懷。
下片傳說孤雁,從過去說到未來。前兩句說孤雁的過去——它從北方邊塞飛來,在江河上孤獨地飛,忍受著難耐的寂寞。這里借雁說人,抒寫的是詞人離開北方南下過程中的切身體會。后二句收束全篇,從時間(霜秋)、地點(江灘)兩面言孤雁于深夜棲止于蒹葭叢中之困境。從中透出詞人對自己前途難卜的憂慮。
8.D 9.這兩句描寫了詞人在落日余暉中回望荒城,倚闌目送鴻雁遠飛的場景。借景抒情,表達了繁華已逝、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含蓄深沉,余韻悠長,耐人回味。
【解析】8.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情感的把握。解答此題,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參看注釋,逐句翻譯詩句,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本題D項,“‘且開懷,一飲盡千鐘’表達了詞人積極向上豪邁曠達的情懷”的表述不符合詞意,詞人感慨,人生百年短暫如暫住,“一飲盡千鐘”有一種無奈、滄桑之感。故選D。
9.本題考查對詩歌具體語句的鑒賞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通讀全詩,全面把握詩歌內容及感情主旨,再具體分析此句詩所反映的內容以及運用的表現手法等。通讀全詞可知,這首詞化用眾多典故,表達了對國家興亡、昔盛今衰的無奈、滄桑之感。尾句描寫作者在夕陽西下之際,憑欄回首眺望,眼前盡是一片荒城,鴻雁高飛。都城昔日的繁華如今只剩一派荒廢之景,往日的繁盛就像遠去的鴻雁,一去不復返。借助景物描寫,表達了作者對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慨嘆,使表達含蓄委婉,更顯深沉。
【點睛】鑒賞詩歌的思想內容要從這幾點入手:①抓顯情語。指詩中最生動傳神的、最能體現作者思想觀點和情感態度的詞語或句子;②分析景語。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詩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結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創作風格。要注意平時積累一些詩人的相關材料,特別是對一些影響大、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詩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詩歌類別和常見的內容,把握詩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數詩歌表達的思想情并非單一,而是豐富復雜的;⑤注意積累古詩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詞語:歡快、愉悅、激動、煩悶、恬淡、閑適、歡樂、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10.CE 11.①頸聯寫春色依舊、野花照開,借以抒發朝代更替、人事變遷的感慨;②其中蘊含了這樣的哲理:自然界總是按照自身規律發展,不受任何社會變化的影響。
【解析】10.試題分析:該題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的能力。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C項,“寫出了凌歊臺曾經的熱鬧繁華與今天的人去樓空”錯誤,從詩中來看,“離宮夜有月高下,輦路日無人往來”,這是說“雖然離宮上的夜月依然有升有落,那專門為皇帝修筑的輦路卻再也無人往來”,前一句是寫自然現象的不變,后一句是寫人事的變遷,并不是寫“凌歊臺曾經的熱鬧繁華”。E項,“風格豪放”“意境宏大開闊”錯。“春色不隨亡國盡,野花只作舊時開。斷碑衰草荒煙里,風雨年年上綠苔”中“野花”“斷碑衰草荒煙”“風雨”“綠苔”分明透著荒涼凄冷之意,風格既不豪放,意境也不闊大。
11.試題分析:該題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的能力。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考查賞析詩句的能力。賞析詩句可以從手法、內容、表達效果及情感等角度進行。答題前先通讀全詩,整體理解把握詩歌的內容。分析時要結合具體詩句來分析。本題要求賞析頸聯,賞析的方向很明確,借景抒懷,蘊含哲理。考生抓住頸聯中所寫的景物,分析其中蘊含的情感,以及作者寄寓其中的道理即可。頸聯寫春色依舊、野花照開,借以抒發朝代更替、人事變遷的感慨;其中蘊含了自然界總是按照自身規律發展,不受任何社會變化的影響的道理。
【點睛】賞析詩句的妙處,通常由三部分組成,詩句的內容,使用的手法,表達的效果及作用。答題模式基本是,該聯(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結合具體詩句內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體表現,再次寫使用該手法所傳達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達的情感。
12.D 13.①意象烘托。下闋通過“荒煙衰草”“亂鴉斜日”等衰敗意象,營造出蕭瑟凄涼的氛圍,“荒煙”暗示繁華消逝,“衰草”象征王朝沒落,“亂鴉”渲染混亂,“斜日”暗喻國運衰微,共同強化歷史滄桑感,這些意象與昔日“六代豪華”形成強烈反差,突出興亡之嘆。
②典故運用。詞中化用“玉樹歌殘”“胭脂井壞”兩個典故,前者借陳后主《玉樹后庭花》的亡國之音,暗指統治者醉生夢死;后者用陳后主藏井被擒的史實,暗示昏庸亡國。典故的運用使歷史教訓具象化,深化了“奢靡誤國”的批判意識。
③今昔對比。結尾“蔣山青,秦淮碧”以永恒的自然反襯人事變遷,青山碧水依舊,而王朝盛衰更替,這種對比突顯“物是人非”的哲理,將個人感慨升華為對歷史規律的深刻認知,余韻悠長。
【導語】這首《滿江紅·金陵懷古》以沉郁的筆調勾勒六朝興衰。上闋“六代豪華”起句即定下蒼涼基調,通過“王謝堂前”“烏衣巷口”等典故展現歷史變遷;下闋“荒煙衰草”“亂鴉斜日”的衰敗意象與“玉樹歌殘”“胭脂井壞”的亡國典故交織,最終以“蔣山青,秦淮碧”的永恒自然反襯人世無常,凸顯深沉的歷史滄桑感。
1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陳述故國往事已無陳跡”錯,“空陳跡”意為“徒然只留下歷史遺跡”,與六代豪華毫無消息看似相反,實則相成。
故選D。
1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現手法的能力。
①意象烘托:“但荒煙衰草,亂鴉斜日”,描繪出一幅衰敗凄涼的畫面。“荒煙”給人以荒蕪、空寂之感,曾經的繁華如煙霧般消散,只留下一片荒蕪;“衰草”在風中搖曳,毫無生機,象征著曾經興盛的王朝如今已走向沒落;“亂鴉”聒噪地飛過,增添了混亂、凄涼的氛圍;“斜日”西沉,光線漸暗,仿佛暗示著王朝如同這落日一般,已經步入了衰敗的晚期。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營造出蕭瑟、凄涼的氛圍,與上闋提及的“六代豪華”形成鮮明對比,讓讀者強烈地感受到歷史的滄桑巨變,突出了興亡之嘆。
②典故運用:“玉樹歌殘秋露冷,胭脂井壞寒螀泣”,化用了兩個著名的典故。“玉樹歌”即《玉樹后庭花》,是陳后主為妃嬪所作的歌曲,其詞風綺麗柔靡,被視為亡國之音。在這里,借陳后主因沉迷于聲色而亡國的故事,暗指當時的統治者醉生夢死,不務正業,最終導致國家衰敗。“胭脂井”是隋軍破金陵時,陳后主與寵妃躲入的井,后被擒。這一典故暗示了統治者的昏庸無能,因荒淫無道而亡國。通過這兩個典故,將歷史上的亡國教訓具象化,使讀者更深刻地認識到奢靡誤國的道理,深化了詞中對歷史興亡的感慨和批判意識。
③今昔對比:結尾處“到如今、只有蔣山青,秦淮碧”,如今的蔣山依舊青蔥,秦淮河水依舊碧綠,大自然的青山綠水是永恒不變的。然而,曾經在此地興盛一時的六代王朝卻早已灰飛煙滅,經歷了無數的興衰更替。以永恒的自然景象反襯人事的變遷,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種對比不僅讓讀者感受到“物是人非”的無奈與悲哀,更將個人對歷史興亡的感慨上升到了對歷史規律的深刻認知,給人以余韻悠長、回味無窮的感覺,讓人不禁對歷史的滄桑變幻產生深深的思索。
14.B 15.①外觀(顏色)的相似。“絳袍”“翠”既是“秋江女兒”衣著,也是芙蓉花與葉的顏色。二者都處在最美好的時候。
②人與花的命運相似。秋意漸濃,時間流逝,花會凋零,而女兒“將斷腸”,暗示出人的容顏也將不在。青春正盛之時,也即衰敗之始。
③人與花互相陪伴。人在“護”花,花亦伴人共迎涼風,從“春淺”到“日暮”的變遷中可見二者相伴之久。
【導語】薩都剌《芙蓉曲》以絢麗景象和細膩情感描繪秋江上的芙蓉與采蓮女。通過對比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詩人將人花相似之美巧妙融合,展現了凄美的秋季畫卷,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珍愛與感傷之情。
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內容及藝術特色的能力。
B.“描繪了秋日涼風里執著守護芙蓉的秋江女兒形象”錯誤。頷聯的意思是:溫暖的春日里,她穿著一襲紅衣,看護著滿江的荷葉;秋日暮色里,她的翠色長袖和荷葉一起迎著涼風翻飛飄揚。“春淺”“日暮”相對,意為秋江女兒與芙蓉從春到秋、從晨至暮始終相依相伴。
故選B。
1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和賞析詩歌意象的能力。
①外觀(顏色)的相似:“絳袍春淺護云暖,翠袖日暮迎風涼”,“絳袍”所描繪的紅色以及“翠袖”呈現的綠色,不僅是秋江女兒身上衣著的顏色,同時也與芙蓉花的嬌艷之色以及荷葉的翠綠之色相呼應。在詩中,芙蓉正處于芳美的時刻,而身著如此鮮艷服飾的秋江女兒,也正處于青春美好的階段,二者在外觀顏色以及所展現出的美好狀態上具有相似性,都散發著青春與美好的氣息。
②人與花的命運相似:詩中描繪的秋景“霜落洞庭飛木葉”,點明了秋意漸濃,隨著時間的推移,芙蓉花會在秋風的侵襲下逐漸凋零。而秋江女兒“秋江女兒將斷腸”,這種極度的愁苦暗示著她也面臨著時光流逝、容顏老去的命運。就如同芙蓉花在青春正盛之時,便已預示著衰敗的開始,秋江女兒在青春年華之際,也感受到了命運的無常與美好消逝的哀愁,二者在命運的變遷上有著相似的無奈與感傷。
③人與花互相陪伴:“絳袍春淺護云暖,翠袖日暮迎風涼”,從“春淺”到“日暮”,時間跨度的描述體現了秋江女兒對芙蓉長時間的守護,一個“護”字生動地展現出她對芙蓉的呵護之情。與此同時,芙蓉也陪伴著秋江女兒共同迎接涼風的吹拂,在時光的流轉中,二者始終相伴。這種相互陪伴的關系,進一步體現了人與花之間緊密的聯系,也深化了“人如花,花似人”的主題。
16.D 17.①善于在詩歌中表現景物的色彩之美。本詩中使用了“碧”“綠”“紫”等描述色彩的詞匯,色彩鮮明,畫面明麗。②視聽結合。“云海”“蒲帆”“蘆芽”“鯉魚”等都是視覺畫面,“歌《水調》”“吹紫竹”“《鷓鴣吟》”“鶯啼”都是聽覺效果。視聽結合,增加了畫面立體感,使讀者身臨其境。③動靜結合。鯉魚跳躍、吳姬蕩槳,都是典型的動態景物,畫面感很強;“云海千里”“江南畫船”等屬于靜態畫面。動靜結合,使畫面活潑靈動。④白描、工筆。開篇以簡潔的語句勾勒出畫面的輪廓,屬于“白描”手法;“蘆芽”到“綠紗”等四句,細膩地描寫了多種景物,有色彩、有動態,屬于“工筆”。⑤寫景遠近結合,如繪畫般富有層次。“三山”兩句是遠景,“蘆芽”兩句是近景,“吳姬”兩句又由近及遠,使全詩寫景極富有層次。
【解析】16.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
D.“全然忘卻了羈旅的苦悶”錯,結尾寫在嘉興短暫停留旋即離去的依依別情。江南美景與自己客游身份,形成了鮮明對照,悵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我歌《水調》無人續,放聲高歌一曲《水調》,但是卻沒有人唱和;周圍很靜寂,沒有人理解自己的心思,沒有知音,在這江上,詩人顯得非常寂寞。春風一曲《鷓鴣吟》,鷓鴣的叫聲又被模擬成“行不得也哥哥”,對于離家出行的人來說,這一聲聲啼叫讓人想起家人的挽留,尤其令人傷懷。
故選D。
17.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
①善于在詩歌中表現景物的色彩之美。由“蘆芽短短穿碧沙”“細雨小寒生綠紗”“江上月涼吹紫竹”可知,本詩中使用了“碧”“綠”“紫”等描述色彩的詞匯,描寫初春蘆芽破土而出、小寒時節細雨濛濛的景象,色彩鮮明,畫面明麗。
②視聽結合。“云海”“蒲帆”“蘆芽”“鯉魚”等都是視覺畫面,“歌《水調》”“吹紫竹”“《鷓鴣吟》”“鶯啼”都是聽覺效果。故本詩視聽結合,云水茫茫、青山掩映、新生的蘆芽、歡躍的鯉魚,歌聲、鶯啼聲、潑喇喇的水聲,立刻帶來了勃勃生氣,增加了畫面立體感,使讀者身臨其境。
③動靜結合。詩歌中鯉魚跳躍、吳姬蕩槳,都是典型的動態景物,畫面感很強;“云海千里”“江南畫船”等屬于靜態畫面。故詩歌動靜結合,使畫面活潑靈動。
④白描、工筆。開篇“三山云海幾千里,十幅蒲帆掛煙水”,以簡潔的語句勾勒云水茫茫、青山掩映的江南畫卷,不加渲染和烘托,屬于“白描”手法;“蘆芽短短穿碧沙,船頭鯉魚吹浪花。吳姬蕩槳入城去,細雨小寒生綠紗”四句,細膩地描寫了多種景物,有河岸的蘆葦,河邊的白沙和鯉魚,還有吳地女子搖著船槳劃船進城之景,有色彩、有動態,屬于“工筆”。
⑤寫景遠近結合,如繪畫般富有層次。“三山云海幾千里,十幅蒲帆掛煙水”兩句描寫云水茫茫、青山掩映,是遠景;“蘆芽短短穿碧沙,船頭鯉魚吹浪花”兩句描寫了河岸的蘆葦,河邊的白沙和鯉魚,是近景。“吳姬蕩槳入城去,細雨小寒生綠紗”兩句又由近及遠,使全詩寫景。故詩歌寫景遠近結合,極富有層次。
18.B 19.①頸聯的意思:曾名盛一時的大人物早已遠離這紛亂的社會;那些自古以來的英雄人物也都埋身于叢生的雜草中。②這一聯作者直抒胸臆③作者認為,不論是“一時”,還是“千古”,終究都是過眼云煙。這種世事滄桑的悲涼情感在越臺景色的烘托下表達得淋漓盡致。④含蓄地表達了王朝興衰與人事浮沉的深沉感慨。
【解析】18.此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理解鑒賞能力。這是一道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題目,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
B項,“銅獸暗泣是既是擬人也是雙關”分析錯誤。銅獸暗泣是擬人不是雙關。銅獸是王族宮殿才能使用的裝飾,而這原來高階層地位的象征,現在傾頹在荒山野草間,令人頓起“黍離”之思。銅獸暗泣是擬人化的表現手法,其實銅獸沒有什么悲喜之情,真正為朝代更替、萬物滄桑而心生感慨的,分明是詩人自己。
故選B。
19.本題考查鑒賞詩歌句子的能力。煉句是詩歌鑒賞的高頻考點,所煉之句往往是在該詩中最富有表現力的句子。答題時,先要釋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達效果;分析表達效果時要將句子放回到詩中,體會其表情達意上的妙處。
本詩頸聯“一時人物風塵外,千古英雄草莽間”。詩人感嘆曾名盛一時的大人物,現在淪落于茫茫風塵之外;自古以來那些叱咤風云的英雄們,也隱藏在草莽之間。“草莽”有兩重含義,一是其本意,指荒野亂草;一是與朝廷相對的稱謂,即民間。理解成哪一種都可以,都是指英雄人物已經沒落。風塵和草莽,既是暮色里詩人所看到的越王山的實景,又暗喻越王等“一時人物”最終走向末路,化為一縷煙塵、一抔黃土,或者是一蓬亂草。不論是“一時”,還是“千古”,終究都是過眼云煙。這種世事滄桑的悲涼氣氛在越臺景色的烘托下表達得淋漓盡致。此句對仗工整,似乎是信手拈來的句子,卻感慨深沉,字里行間流露出哀婉憂傷。
【點睛】如何鑒賞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情感態度
詩歌的思想內容情感的題目一直是考試的重點,但是考核的難度并不是太大,學生面對試題時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不知道答題的突破口,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在鑒賞詩歌的思想內容和情感態度時,首先應注意審題,從題干中明確答題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圍,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 體悟情感一般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詩歌的標題,標題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題材,而這些內容往往都與詩歌的情感有關; 二是作者、朝代、注釋,這些往往能為理解詩歌內容提供思考的方向; 三是要把握情語,即顯性的情感詞,學生若能在自己的答案包含詩歌中的重點詞語,一般就能和答案無限接近了; 四是要把握詩歌中意象的特征,聯系相關詩句進行分析。 此外,答題時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棄詩句。如典例要求“從‘戲贈’入手”,并明確要求“結合全詩”。
詩歌賞析:
詩的首聯兩句寫出了越王山的地理特征,這里曾經被認為是建都的風水寶地,曾經有雄偉的軍事關隘,如今山勢仍然雄偉,云蒸霞蔚,依舊有舊時的都城氣象。這段歷史使眼前的自然景色更增添了幾分凝重和滄桑。
頷聯用了“銅獸”的典故。銅獸是王族宮殿才能使用的裝飾,而這原來高階層地位的象征,現在傾頹在荒山野草間,令人頓起“黍離”之思。銅獸暗泣是擬人化的表現手法,其實銅獸沒有什么悲喜之情,真正為朝代更替、萬物滄桑而心生感慨的,分明是詩人自己。“海鴉”一句,化用唐溫庭筠的“蝶翎朝粉盡,鴉背夕陽多”(《春日野行》),但在意境上,比溫詩更為蒼涼大氣。
頸聯中,詩人感嘆曾名盛一時的大人物,現在淪落于茫茫風塵之外;自古以來那些叱咤風云的英雄們,也隱藏在草莽之間。“草莽”有兩重含義,一是其本意,指荒野亂草;一是與朝廷相對的稱謂,即民間。理解成哪一種都可以,都是指英雄人物已經沒落。風塵和草莽,既是暮色里詩人所看到的越王山的實景,又暗喻越王等“一時人物”最終走向末路,化為一縷煙塵、一抔黃土,或者是一蓬亂草。不論是“一時”,還是“千古”,終究都是過眼云煙。這種世事滄桑的悲涼氣氛在越臺景色的烘托下表達得淋漓盡致。
尾聯中提到了鷓鴣,鷓鴣的啼叫聲被認為類似于“行不得也哥哥”,經常被用來暗示旅人的愁思,也被用來表達抱負得不到施展的郁郁之情,如“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此時鷓鴣的啼聲,也折射出薩都剌壯志難酬的愁悶心情。“斑竹”化用娥皇、女英淚灑清竹的典故,可以想像,叢竹上是斑斑雨痕,又或是斑斑淚痕。鷓鴣聲聲啼叫,荒臺斑斑淚竹,這種景象深沉凄涼,油然而生濃郁的滄桑之感,并且沉緬其中,難以自拔。
薩都剌一生走南闖北,創作了大量懷古題材的詩詞,為后人所關注。清人李佳《左庵詞話》稱:“雁門諸作,多感慨蒼莽之音,是詠古正格。”《越臺懷古》是薩都剌寫景兼懷古詩作中較著名的一首。這首緬懷閩越王的詩歌,在遣詞造句上既體現了薩都剌詩歌一貫的清麗風格,同時也體現出“磊落激昂”(明毛晉《雁門集》跋)、豪放奇崛的一面。題為“懷古”,而首聯、頷聯和尾聯都在寫景,看起來只有頸聯發出了對“一時人物”、“千古英雄”的感慨;但是從一開始所寫閩越王故國的山川王氣,到最后所述荒臺斑竹,種種景物,無一不緊扣“懷古”。字面沒有明寫,而實際上,無論是雄關、銅獸、荒臺、草莽,還是秋露、暮鴉、鷓鴣、斑竹,都在感嘆著歷史的滄桑、世事的變化、現實的迷茫,由眼前之景引發無盡的撫今追昔之意。
20.BD 21.因為太靠近江水,星星隨著水波輕輕搖蕩;銀河仿佛要垂到臺城山頂的小屋上。運用想象和夸張的手法,俯仰結合,營造出一個天空星光與江面波光交相輝映綺麗絢爛的世界;描繪出高山之巔仰望所見開闊恢宏的星空畫面。
【解析】20.試題分析:B項,“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不當,沒有為全詩奠定感情基調的作用。首句用“白”字來形容江水,描摹出潮水上漲騰起細浪、清澈的江水凈白如練的情景;下一句用“山黑”相對應,寫出月亮還沒有升上山頂,山影黝黑一片的景象。這明暗鮮明對照的景色充滿了詩情畫意。D項,“烘托出詩人對深山村民的深深敬意”不當。詩歌的尾聯點出時間是在春末夏初的四月份,深山晝夜溫差大,詩人觀景看星,站立許久,不覺夜色已深,寒氣變重,無數露珠出現,說明天色已晚。竹子歷來被視為君子之風的象征,也是高風亮節的隱士所喜歡的意象,因此“繁露在修竹”一句隱含有艷羨深山隱居生活的意思。
21.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詩句的賞析,可從內容和手法兩方面分析。從內容上看,“近水星動搖”說的是江河里倒映著滿天星星的情形,詩人不直接說星光倒映在水面上,而說因為星星太靠近江水了,所以隨著水波搖動。水面上的星光與天空中的繁星交相輝映,詩人用這五個字即描繪出一個絢麗的世界。“河漢”即銀河,夜晚在高山之巔仰望星空,視野開闊,迎著星光就會有伸手可摘星辰的錯覺。作者借助夸張的手法,描繪出銀河好像要低垂到自己身邊的景象。從藝術手法上看,這兩句詩都極具想象力,“河漢下垂屋”還運用了更為夸張的手法;上句寫景的角度是俯視,下句寫景的角度是仰視,所以此處還用到了俯仰結合的手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安县| 阳泉市| 镇江市| 丰县| 山东| 旌德县| 长垣县| 浦北县| 长丰县| 连城县| 岳西县| 莆田市| 观塘区| 江川县| 醴陵市| 临洮县| 宁波市| 渝北区| 响水县| 旺苍县| 焉耆| 黄浦区| 云阳县| 宣武区| 牙克石市| 剑川县| 大同县| 姜堰市| 乌兰察布市| 大邑县| 繁昌县| 沽源县| 中阳县| 乐都县| 巴中市| 康平县| 老河口市| 朝阳区| 灌南县| 民权县| 察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