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唐)皇甫冉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同溫丹徒登萬歲樓皇甫冉①高樓獨立思依依,極浦遙山合翠微②。江客不堪頻北顧,塞鴻何事復南飛。丹陽古渡寒煙積,瓜步③空洲遠樹稀。聞道王師猶轉戰,誰能談笑解重圍。[注]①皇甫冉:唐朝時期大臣,安定朝那(今甘肅省涇川縣)人。作此詩時,安史之亂已給整個國家造成巨大創傷,詩人時任無錫(今江蘇境內)縣尉。②翠微:青綠的山色。③瓜步:山名。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照應了題目,引出遠望的景色,“思依依”有統領全詩思想感情之功。B.詩人憂心北方戰事,塞鴻南飛未帶來好消息,所以有“何事復南飛”一問。C.王師轉戰不已,不由讓詩人想要詢問軍中諸將誰能夠在談笑之間滅敵解圍。D.全詩以登高望遠為線索,以關心國家興衰為核心,表達了詩人的傷感之情。2.請從景與情的關系方面簡要賞析頸聯。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秋日東郊作①皇甫冉閑看秋水心無事,臥對寒松手自栽。廬岳高僧留偈別,茅山道士寄書來。燕知社日②辭巢去,菊為重陽冒雨開。淺薄將何稱獻納③,臨岐終日自遲回。【注】①此皇甫冉承詔將出而作也。②燕子春社時來,秋社時去。③獻納:向朝廷進言。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點題,表明寫作時間,塑造了詩人安逸閑適、品行高潔的形象。B.詩人以“高僧留偈”“道士寄書”進行對寫,表達深切的不舍之情。C.本詩尾聯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面對帝詔猶豫、徘徊的糾結心緒。D.本詩前六句寫景,后兩句抒情,結構整飾,語言質樸而內涵豐富。4.請賞析詩歌的頸聯。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各題。春 思[唐]皇甫冉①鶯啼燕語報新年,馬邑②龍堆路幾千。家住秦城③鄰漢苑,心隨明月到胡天。機中錦字④論長恨,樓上花枝笑獨眠。為問元戎竇車騎⑤,何時反旆勒燕然?【注】①皇甫冉(約公元717年-約公元771年),字茂政,漢族文人。祖籍甘肅涇州,出生于潤州丹陽(今江蘇鎮江)。天寶十五年進士。曾官無錫尉,大歷初入河南節度使王縉幕,終左拾遺、右補闕。其詩清新飄逸,多飄泊之感。他是晉代高士皇甫謐的后人,10歲能屬文,深受張九齡器重。②馬邑:今山西朔縣,漢時曾與匈奴爭奪此城。③秦城:泛指中原之地。秦城一作“層城”,因京城分內外兩層,故稱。④機中錦字:竇滔被貶流沙, 其妻蘇蕙能文,頗思滔,乃織錦為回文旋圖詩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縱橫顛倒,皆成文意。⑤元戎竇車騎:元戎,猶主將,竇車騎,后漢竇憲為車騎將軍,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銘,刻石而還。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寫一位出征軍人的妻子在春日對丈夫夢繞魂牽的思念,以及對反侵略戰爭早日勝利的盼望。B.詩中的女主人公住在繁華和平的京城,目睹皇宮奢靡的生活,聯想到丈夫戍守在荒涼的邊疆,頓生憤懣之情。C.第四句“心隨明月”與“我寄愁心與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達了女主人只能把對丈夫的思念寄托給明月的無奈。D.尾聯寫女主人公問軍中主帥何時才能得勝班師,將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統一起來,賦予了本詩積極的社會意義。6.這首詩的首聯歷來為人稱道。請從藝術手法方面賞析其精妙之處。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送柳八員外赴江西皇甫冉岐路窮無極,長江九派【注】分。行人隨旅雁,楚樹入湘云。久在征南役,何殊薊北勛。離心不可問,歲暮雪紛紛。【注】九派:水的支流叫派,相傳長江在湖北、江西一帶,分為九個支派。7.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緊承詩歌標題,寫朋友前去之地,“窮無極”與“九派分”視野開闊,氣勢宏大。B.頷聯寫朋友跟隨旅雁由楚地轉入湘地的情形,從空間變換的角度突出了濃厚的離愁。C.頸聯將“征南役”“薊北勛”正反對比,對朋友去遠方建功立業的行為進行了勉勵。D.尾聯前句寫離心,并非真不可問,而是一問即觸動離愁,既照應題目,又直抒胸臆。8.請結合詩句簡要賞析詩歌的最后一句。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歸陽羨兼送劉八長卿皇甫冉湖上孤帆別,江南謫宦歸。前程愁更遠,臨水淚沾衣。云夢春山遍,瀟湘過客稀。武陵招我隱,歲晚閉柴扉。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的“湖上”是分別之地,次句的“江南”是詩人家鄉陽羨所處的區域。B.以“孤”飾“帆”隱含形只影單之意,“謫”則顯示了詩人的身份和歸因。C.頸聯運用了對偶手法,寫楚地的山水處處充滿春意,從這里經過的人卻少。D.詩人化用武陵源的典故,暗示詩人隱居生活的美好,以此獲得安慰。10.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1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完成下列各題。三月三日①義興李明府后亭泛舟皇甫冉江南煙景復如何?聞道新亭②更可過。處處藝蘭春蒲綠,蔞蔞藉草遠山多。壺觴須就陶彭澤,時俗猶傳晉永和③。更使輕橈徐轉去,微風落日水增波。【注解】①三月三日為上巳節,古人要踏青郊游。②新亭,古人送別的地方,指晉永和年間,王羲之在此宴游(1)下列各項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以問句開頭,問中有答,自成一格。作者聽說新亭這個地方值得去看看B.頷聯具體描繪,在李明府的后亭看到了蘭花遍地、春浦泛綠,茂盛的草木構成了一道風景,則山巒連綿。C.頸聯用陶淵明和王羲之的典故表達了作者在游賞李明府后亭之后的情感,欣喜之中不乏些微的遺憾之情,無法達到陶淵明的歸隱之境。D.全詩描寫細膩,選景自然,體現了時令節日特有的風致。詩句前后照應,頸聯則照應了首聯次句,渾然一體。(2)有人說尾聯表達了作者“佳興不盡”,也有人說尾聯是作者“興盡而返”。你怎么認為?請結合具體內容簡要分析。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歸渡洛水①[唐]皇甫冉②暝色赴春愁,歸人南渡頭。渚煙空翠合,灘月碎光流。澧浦③饒芳草,滄浪④有釣舟。誰知放歌客⑤,此意正悠悠!【注】①洛水:洛河。②皇甫冉:天寶十五年中進士第一,官無錫尉,左金兵曹參軍。大歷中,遷右補闕,仕終。③澧浦:澧水之濱。④滄浪:水名,即漢水。⑤放歌客:放聲歌唱的游子。詩人自謂。12.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的首聯,詩人從渡水的晚景寫起,交代了時間、地點、事由,以及詩人內心淡淡的愁緒。B.頷聯中水中小洲、青色霧氣、月下沙灘、月光流水等意象構成了一幅靜謐中寓有生機的江月圖。C.詩的頸聯描寫澧水岸邊豐美的香草,月下漢江上的垂釣者。詩人以香草、漁父寄予自己的心境。D.詩人記錄了渡洛水途中的所見所聞,呈現洛水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象,突出了“晚歸”特點。13.王安石認為“暝色赴春愁”中“赴”字用得好。下面的分析,不合理的一項是( )A.“赴”不能改為“起”字,“起”字表明原本沒有什么“春愁”,只因“暝色”到來,從而引發了“春愁”。B.用“赴”字表明“春愁”本已存在,只是隨著“暝色”奔赴而來。運用擬人手法使抽象的“春愁”具體化。C.“赴”字能引起讀者豐富的聯想,“暝色”如同夜色,黑暗無邊無際;“春愁”好似春水,無聲且波瀾不驚。D.“赴”字把“春愁”與“暝色”的關系更形象地表現出來,“春愁”隨著“暝色”的加深而不斷聚集、郁結。14.閱讀《歸渡洛水》,簡要闡述“此意正悠悠”一句,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出塞皇甫冉吹角出塞門,前瞻即胡地。三軍盡回首,皆灑望鄉淚。轉念關山長,行看風景異。由來征戍客,負得輕生義。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的首句寫吹起了嘹亮的號角,軍隊浩浩蕩蕩開出塞門的場景。B.第二句承接首句,“胡地”點明軍隊要去的地方,預示戰斗即將來臨。C.頸聯寫征人欣賞異域風景,由此觸發了征人要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D.尾聯議論,表達了征人難以掌握自己的生命,無盡的悲愁催人淚下。16.有人說本詩的領聯與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中的“夜征人盡望鄉”一句在形象塑造和情感抒發上有異曲同工之妙,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五、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后面的題目。送孔巢父赴河南軍皇甫冉江城相送阻煙波,況復新秋一雁過。聞道全師征北虜,更言諸將會南河。邊心杳杳鄉人絕,塞草青青戰馬多。共許陳琳工奏記,知君名宦未蹉跎。17.下列對詩歌相關內容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描繪了一幅送別圖景,“江城”指送別之地,“新秋”點明了送別的時間,“煙波”給送行抹上了凄迷色彩。B.頷聯中的“聞道”“更言”表明了當時形勢緊急,戰斗已十分激烈,朝廷已派大軍去征討北虜,又在南河會集了諸路將領。C.頸聯實寫了孔巢父到達塞外的景象,用“鄉人絕”和“戰馬多”對比,點出了孔巢父到邊防后無同鄉伙伴的境況。D.尾聯用典,借陳琳擅長寫奏記表現孔巢父才華,相信他會建功立業,一反上文低沉哀怨的基調,表現了詩人積極的人生態度。18.本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詩歌簡析。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完成下列小題。夜集張諲所居(得飄字)①皇甫冉②江南成久客,門館③日蕭條。惟有圖書在,多傷鬢發凋。諸生陪講誦,稚子給漁樵④。隱室寒燈凈,空階落葉飄。滄洲⑤自有趣,誰道隱須招。【注】①得飄字:指作詩時先規定若干字為韻,各人分拈韻字,依韻作詩,作者拈得“飄”字。②皇甫冉:約唐玄宗開元六年(約公元718年)出生,約卒于唐代宗大歷六年(約公元771年),他生當亂離,頗有漂泊之嘆。③門館:指學館。④給漁樵:供給生活。賀知章高齡請辭,欲返鄉入道,玄宗許之,并“賜鏡湖剡溪一曲,以給漁樵”。⑤滄洲:濱水的地方,古時常用以稱隱士的居處。19.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三、四句寫自己身邊只有書籍為伴:大好年華逝去,鬢發斑白,十分傷感。“傷”字直抒胸臆,感情外露。B.五、六句寫詩人白天講授誦讀有諸位弟子陪伴,下課后有孩子們陪著他一起打漁砍柴,生活自給自足。C.七、八句寫詩人晚上獨坐屋內,一盞寒燈陪伴在周圍,向空空的院子里望去,樹葉飄落,以動襯靜。D.結尾兩句運用反問的手法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滄洲的生活多么有趣,何須朝廷征召呢?20.這首詩歌感情豐富微妙,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小題。送歸中丞使新羅皇甫冉詔使殊方遠,朝儀舊典行。浮天無盡處,望日計前程。暫喜孤山出,長愁積水平。野風飄疊鼓,海雨濕危旌。異俗知文教,通儒有令名。還將大戴禮①,方外②授諸生。【注】①大戴禮,即《大戴禮記》,是研究中國早期儒學的重要資料。②方外:國境之外。2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題交代了本詩的題材內容,“新羅”一詞又帶給讀者有關異域的想象。B.詩的前四句既寫到出使前的朝廷威儀,也點明了未來出使旅途的漫長。C.“暫喜”與“長愁”形成雙重對比,表現了使者出行過程中的心理波動。D.七、八句描寫了海上壯闊瑰麗的景象,動靜結合,有聲有色,豪放飄逸。22.最后四句抒發了哪些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題。巫山高皇甫冉①巫峽見巴東,迢迢出半空。云藏神女館,雨到楚王宮。朝暮泉聲落,寒暄樹色同。清猿不可聽,偏在九秋中。【注】①皇甫冉(約公元717年—約公元771年),潤州(古吳楚地)人,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中進士第一。23.下列對本詩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點明巫峽的方位在古代巴國的東邊,并描繪了巫山高遠似在半空之中的雄偉狀貌。B.頷聯化楚懷王游巫山遇神女的神話傳說為眼前之景,引人遐想,增添了巫峽的神秘色彩。C.尾聯說悲哀的猿啼聲本來就使人不忍聽,偏偏在這深秋時又不斷地傳來,使詩人產生無限的落寞情懷。D.全詩詞采清麗,意境明朗,情意委婉,借描寫巫峽之景象表現作者對遠方家人的思念之情。24.高仲武《中興間氣集》語:“冉詩巧于文字,發調新奇,遠出情外”,請結合詩歌頸聯中“落”“同”兩字的使用加以賞析。答案1.C 2.①頸聯描繪了登上萬歲樓遠望時的蕭瑟凄清之景:丹陽渡口霧氣迷蒙,瓜步山和水洲樹木稀少。②詩人借此凄清之景傳達出對戰爭的不滿、對時局的擔憂和對和平的向往。③頸聯以哀景襯哀情,使情感的表達含蓄深沉、引人深思。【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C.“不由讓詩人想要詢問軍中諸將誰能夠在談笑之間滅敵解圍”錯誤。“誰能談笑解重圍”表達的是傷心朝中無人能替國家解圍分憂的焦慮心情。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表達技巧的把握能力。頸聯寫到丹陽渡口無人引渡,唯有寒煙堆積其間。瓜步山江洲之上也無人居住,高樓遠望,依稀能看到遠處的樹木而已。所以頸聯描繪了登上萬歲樓遠望時的蕭瑟凄清之景。根據注釋①可知,作者所生活的時代是安史之亂時期,渡口之所以無人引渡,瓜步山上之所以無人居住,正是因為安史之亂給整個國家造成的巨大創傷,所以詩人借此凄清之景傳達出對戰爭的不滿、對時局的擔憂和對和平的向往。頸聯描寫了蕭瑟凄涼的景色,表達出對戰爭的不滿、對時局非擔憂和對和平的向往,所以頸聯以哀景襯哀情,使情感的表達含蓄深沉、引人深思。3.C 4.①燕子在社日的時節就辭巢而去,菊花在重陽的時節則冒雨而開。 ②借景抒情,以燕子辭巢暗示疏離塵世的心緒,以菊花冒雨而開暗示承詔出仕的意愿。 ③表現出詩人思緒紛繁、應時而擇的猶豫徘徊,為尾聯“自遲回”作鋪墊。【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手法的能力。C.“尾聯直抒胸臆”說法錯誤,“臨岐終日自遲回”借助面對歧路難以抉擇的動作來表現自己猶豫徘徊的心理,不是直抒胸臆。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語言的能力。“燕知社日辭巢去,菊為重陽冒雨開”意思是燕子知道在社日辭巢離去,菊花懂得在重陽的時節開放,即使是下雨也會冒雨而開。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結合前面“閑看秋水心無事,臥對寒松手自栽”可知這里以燕子辭巢暗示安逸閑適的隱居生活,寄托疏離塵世的心緒;以菊花冒雨而開暗示作者承詔將出,即使面對仕途風雨也要像菊花一樣盛開。借助燕子、菊花表現出詩人思緒紛亂、面對詔令的猶豫徘徊,為尾聯“臨岐終日自遲回”作鋪墊。5.B 6.①擬人。“燕語”賦予燕子以人的動作,形象寫出了和平歡樂的場景。 ②對比。“鶯啼燕語”的春景與“路幾千”的邊關對比鮮明,使讀者感受到心靈的強烈震撼。③虛實結合。第一句是眼前實景,第二句想象,表現了對征人的掛念。④襯托(反襯、以樂景襯哀情)。第一句寫京城春天色彩濃麗,第二句寫從征親人在遙遠的邊疆,不能享受這寧靜,無法得到這溫情,在第一句春意盎然的反襯下,第二句更顯得沉郁悲壯。【解析】5.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同時考查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各選項內容涉及了對詩歌的手法、形象、主題的鑒賞。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的題干要求選出“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然后要注意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B項,“目睹皇宮奢靡的生活”“ 頓生憤懣之情”是錯誤的。頷聯只是寫了女主人公住在京城,“鶯啼燕語”寫出了京城的繁華和平,并沒有表現皇宮奢靡的生活。本詩表達的情感是女主人公對丈夫的思念之情,而不是對統治階級的憤懣之情。故選B。6.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掌握常用的表達技巧,首先明確詩中使用了什么表現手法,然后結合詩句闡釋是如何使用這種表手法的,最后闡明此種表現手法的表達效果。本題首聯“鶯響燕語報新年,馬邑龍堆路幾千”首句展現的是新年來臨時的熱鬧景象,而下句寫的是馬邑與龍堆兩地相隔數千里,思婦與在外征戰的丈夫遠隔千里,無法團圓。這里采用了反襯(樂景襯哀情)的寫法,將京城春天寫得越艷麗,新年佳節親人團圓的場景寫得越美好越反襯出思婦與丈夫無法團圓的痛苦之深。還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燕語”,將春燕賦予了人的感情,仿佛是報春的使者,寫出了春天的朝氣,“鶯啼燕語”是和平的象征,同時燕子“報新年”描繪出了百姓喜過新年的一種祥和寧靜,我們可以想象親人團聚的熱鬧場景。還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第一句寫新年闔家團聚、喜慶的場景,是實寫。第二句是想象,虛實結合,表現出思婦在新年團圓時刻對在外征戰的丈夫的牽掛與思念之情。7.C 8.①運用疊詞。用“紛紛”一詞真切描繪雪花之大,強化離別氛圍,增強了離情別緒的濃重。②寓情于景(以景結情)。用“歲暮”與“雪紛紛”構建特定的時間與情景,描繪了年未時分的雪花紛飛,烘托離別的傷感,含蓄雋永,余味尤窮。【解析】7.此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理解鑒賞的能力。這是一道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題目,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C項,“正反對比”錯誤,由“何殊”一詞可知,作者將“征南役”與“薊北勛”同等看待,因此不是正反對比。故選C。8.本題主要考查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賞析詞句,首先要明白該句在詞中的意義,即解說或概括詞句內容;其次要看詞句有什么特點,如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具有怎樣的表達效果;當然任何賞析都離不開詞的主旨,即詞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詞句中包含的情感。本詩的最后一句是“歲暮雪紛紛”,寫出在年將終時下起了紛飛的大雪,是景色描寫。從語言表達上使用了疊詞,詩中運用疊字可使所描繪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既可以摹聲,又可以摹色,達到摹狀的修辭效果,使表達的意象更加確切,同時使詩的音律和諧,讀起來瑯瑯上口。“紛紛”一詞,描摹出了雪花的性狀,形象生動的描繪出雪花之大,也使作者離別的傷感之情表達的更加淋漓盡致。尾句從手法上屬于以景結情,作者寓情于景,通過“歲暮”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年終歲末本該是家人友人團聚之時,作者卻要與友人分別,這更能加重離別的傷感;“雪紛紛”寫出了雪之大,大雪紛飛的環境描寫,加重了天氣的寒冷,烘托了分別時傷感之情。這種委婉的表達情感的方式,使詩歌更加含蓄雋永,也更耐人尋味。9.C 10.①被貶的傷感。詩人仕途不順,遭貶歸家,因而惆悵。②惜別的友情。詩人送劉長卿依依不舍,并對其前程表示擔憂,臨水落淚。③對隱居生活的向往。詩人感到武陵源正是他要歸去的地方。【導語】這首詩以皇甫冉歸鄉兼送別劉長卿為背景,通過孤帆、謫宦、臨水淚沾等意象,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孤獨與愁緒。首聯點明離別與歸鄉,頷聯進一步深化了詩人對前途的憂慮。頸聯描繪楚地春景,卻以“過客稀”暗示了人跡罕至的孤寂。尾聯化用武陵源典故,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向往,借以尋求心靈的慰藉。全詩情感深沉,語言凝練,展現了詩人在仕途失意后對歸隱生活的渴望與無奈。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C.“頸聯運用了對偶的手法”錯誤。應是“互文”手法。故選C。10.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①首聯“湖上孤帆別,江南謫宦歸”中的“湖上”是分別之地,次句的“江南”是詩人家鄉陽羨所處的區域,表達了詩人仕途不順,遭貶歸家,傷感、惆悵。②頷聯“前程愁更遠,臨水淚沾衣”寫了詩人對劉長卿的前程表示擔憂,分別之時眼淚沾滿衣服,表達了詩人的依依不舍之情。③尾聯“武陵招我隱,歲晚閉柴扉”寫武陵正在招呼我去歸隱,每到晚上就可以關閉柴門,享受悠閑的生活,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向往,詩人感到武陵源正是他要歸去的地方。11.(1)C(2)示例:興盡而返。①作者本去踏青,在李明府后亭已盡情欣賞美景、坐觀遠山;②更品美酒,賞玩雅事;③但風聲日落,江波四起,自然興盡而歸了。【詳解】(1)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無法達到陶淵明的歸隱之境”錯誤。作者表達的是如今的清醒就像陶淵明一樣,在李明府后亭已盡情欣賞美景、坐觀遠山,更品美酒,賞玩雅事,因而也沒有遺憾。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這首詩描寫了一個美麗的春日,作者與朋友在江南的新亭泛舟,欣賞著江南的美景,品味著春天的氣息。首聯“江南煙景復如何?聞道新亭更可過”描寫了江南春天的美麗景色,煙霧繚繞,仿佛仙境一般。新亭的美景讓人聽說后都想前去一看。頷聯“處處藝蘭春蒲綠,萋萋藉草遠山多”描寫了處處都有蘭花開放,春浦水綠,草地上翠綠的草叢映襯著遠處的青山,構成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可見,作者本去踏青,在李明府后亭已盡情欣賞美景、坐觀遠山,這里的自然景色生動而多彩,充滿了生機。詩人滿眼美景,可見“興盡”。頸聯“壺觴須就陶彭澤,時俗猶傳晉永和”提到壺觴,陶彭澤是古代陶器的產地,意味著他們正在享受美好的時光,共飲美酒。時俗猶傳晉永和,晉代以來飲酒的文化一直延續,也增添了詩意的氛圍。詩人更品美酒,賞玩雅事,可見“興盡”。尾聯“更使輕橈徐轉去,微風落日水增波”表現了他們輕輕地劃動槳,船悠然而行,微風拂面,夕陽西下,水面泛起漣漪,勾勒出一幅寧靜和諧的畫面。但風聲日落,江波四起,自然興盡而歸了。故詩人為“興盡而返”。12.D 13.C 14.詩人從春愁起筆,面對歸途中的美麗景色,姑且忘卻了心中的煩憂,向往寄情山水的悠閑、隱逸生活。疊詞“悠悠”在這里是閑靜的樣子,詩人用“悠悠”,不僅表現了詩人月下江上的悠游和閑適從容的情態,也展現出詩人對閑適生活的向往之情。【解析】1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賞析詩歌藝術手法的能力。D.“詩人記錄了渡洛水途中的所見所聞”理解錯誤,這首詩詩人描繪了歸途中洛水的美麗景色,只有看見的景色,沒有聽聞的。故選D。1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字的能力。C.“‘暝色’如同夜色,黑暗無邊無際;‘春愁’好似春水,無聲且波瀾不驚”理解錯誤,“暝色”此處側重指暮色;“春愁”指春天的愁緒,與“春水”無關。故選C。14.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此意正悠悠”是詩歌的結尾句,所以分析此句的思想情感應結合全詩分析。詩歌首句“暝色赴春愁”從春愁起筆,接著,詩人寫歸途中的美麗景色,詩人經過南渡頭,可以看到渚煙和綠地合成一體,灘上的月光折射成碎片一樣的光流。詩人又寫到了澧浦的芳草和滄浪的釣舟,用以形容歸途中的田園景色和友人的閑情逸致。面對歸途中的美麗景色,詩人姑且忘卻了心中的煩憂,向往寄情山水的悠閑、隱逸生活。此句中的疊詞“悠悠”在這里是閑靜的樣子,用“悠悠”不僅表現了詩人月下江上的悠游和閑適從容的情態,也展現出詩人對滄浪釣舟的閑適生活的向往之情。“誰知放歌客,此意正悠悠!”表達了詩人放歌的心境,意境悠長,意味深遠。15.D 16.本詩的頷聯與“一夜征人盡望鄉”在形象塑造上和情感抒發上都是一致的。“三軍盡回首,皆酒望鄉淚”中“盡回首”“望鄉淚”刻畫了三軍將士回首遙望故鄉,淚流滿面的形象,此聯表達了離鄉遠征的將土對故土的深切留戀之情。李益的“一夜征人盡望鄉”中,“望”字生動刻畫出邊塞將士欲歸無計、翹首望鄉、沉郁悲苦的形象;“一夜”寫出了思鄉之情的編綿不斷,難以平息:“盡”寫出了情的普遍性。這一句直接抒發了征人強烈的思鄉之情。【解析】15.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語言,表達技巧,評價作者觀點態度的能力。D項,“表達了征人難以掌握自己的生命,無盡的悲愁催人淚下”分析錯誤,尾聯“由來征戍客,負得輕生義”是寫征人歷來就是征戰沙場的戍邊戰士,有著輕視生命的使命,表達出來的應該是不惜生命,為國捐軀的豪情,充分體現了唐人恢宏的氣度和胸懷。故選D項。16.本題考查分析詩歌形象及情感的能力。本題屬于對比賞析,將本詩的頷聯與另一首相同題材的詩歌中的一句詩進行比較,找出它們在形象塑造和情感抒發上的相同點,可以重點關注兩首詩中相同或意思相近的詞語,如兩首詩中都有的“望鄉”兩個字。“一夜征人盡望鄉”和“三軍盡回首,皆酒望鄉淚”都刻畫了三軍將士回首遙望故鄉,留戀家鄉的之情。“一夜征人盡望鄉”中的“望”字主要刻畫出將士們無法歸鄉、思戀故鄉的困苦的形象;學生可具體分析“一夜”與“盡”,只要答出將士們強烈的思想之意即可。17.A 18.①依依惜別之情。首聯寫詩人注視朋友遠去,及借新秋時分的孤雁表現臨別的不舍與悲傷。②對朋友此行路途遙遠、征戰艱苦的關切之情。“邊心杳杳”“塞草青青”,寫邊塞荒涼寂寥,無同鄉伴侶,表現了和友人的情誼、對朋友的關心。③對朋友的勸勉和希冀。最后兩句,說人們都稱許孔巢父為工于奏記的陳琳,相信他定能仕途順利,表現了詩人對朋友功業的期許與美好的祝愿。【解析】17.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考生應閱讀全詩,理解詩歌內容后再逐項分析。本題B項“戰斗已十分激烈”有誤,“聞道”“更言”表明這些消息都來自傳聞。C項“實寫”有誤,這是想象的孔巢父到河南后的情景。D項“低沉”分析有誤,頷聯“征北虜”“會南河”是大書軍威之壯,基調不是“低沉”。故選A。18.本題考查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分析詩人的情感要結合具體詩句,逐句來分析,注意抓住意境特點和表情感的字眼。這是一首送別詩,首聯借“煙波”“孤雁”等意象營造悲涼蕭瑟的秋景,抒發送別友人的傷感;頷聯說朝廷已派大軍征討吐蕃,借“征北虜”“會南河”書寫了軍威之壯;頸聯是想象孔巢父到河南后的情景,“邊心杳杳鄉人絕”寫友情的缺乏,“塞草青青戰馬多”寫邊地的荒寒;尾聯借眾人的贊語來推斷友人在仕途上一帆風順,作結全篇。最后,將對每句的分析分條歸類作答。19.B 20.①漂泊他鄉,韶華易逝的憂傷。作者久居江南漂泊他鄉,年華漸老,內心傷感。②孤獨寂寞的慨嘆。平日里只有書籍為伴,晚上獨自一人在虛室內只能與寒燈為伍。③對隱居生活的喜愛,看淡朝廷征召的灑脫。隱居生活自有樂趣,無需朝廷征召,自有樂趣。【解析】19.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B. “下課后有孩子們陪著他一起打漁砍柴” 錯誤,讀詩要把上下句結合起來理解,同時注意注釋④“給漁樵:供給生活”。可見“稚子給漁樵”意思是詩人靠著給孩子們講授誦讀維持生活。故選B。20.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詩歌首聯寫“江南成久客”,“成久客”表明詩人客居此地已經很久,含有長期漂泊他鄉的苦楚;頷聯寫“多傷鬢發凋”,鬢發日漸稀少,表明人在逐漸衰老,“傷”字直接抒發了人生易逝、韶華老去的傷感。這兩句既有漂泊之苦,又有年華漸去的無奈,寫盡了內心無盡的傷感。“門館日蕭條”“惟有圖書在”,與作者來往的人很少,“蕭條”兼有冷落之感;“惟有”寫出只有書籍陪伴,作者的孤獨可見一斑;“隱室寒燈凈,空階落葉飄”,尤其到了晚上,這室內更是顯得冷清,只有一盞孤燈相伴,屋里靜的連階上落葉之聲都清晰可聞,這里以聲襯靜,更顯得孤獨寂寞。“滄洲自有趣,誰道隱須招”,即使很孤獨,詩人也樂于過這樣的隱居生活,“有趣”概括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喜愛;而“誰道隱須招”以反問的形式說:何須朝廷征召呢?表露自己的人生志趣,不愿為官,只愿隱居。21.D 22.①詩人贊美歸中丞是博學鴻儒,享有美名;②希望他能將中原禮儀文化傳播到新羅,使當地得以沐浴教化;③彰顯了對大唐文化的自我認同與高度自信。【解析】2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D. “動靜結合”不正確,七、八句描寫海上的大風吹得疊鼓飄動,海上的風雨打濕了船上的旗幟,都是動靜,兩句詩中沒有“靜”景。同時“瑰麗”之說也不準確,應是“豪壯”。故選D。2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詩歌后兩句集中體現作者的情感。“通儒有令名”,“通儒”是對博學者的稱呼,指通曉古今、學識淵博的儒者,此處用來說歸中丞,可見詩人贊美歸中丞是博學鴻儒;“令名”是指美好的名聲,此詞也是歌頌歸中丞享有美名。“異俗知文教”,描寫中丞此次出使能夠讓新羅這個異族的風俗為之改觀,能夠懂得禮儀教化;“還將大戴禮,方外授諸生”,描寫中丞將研究早期儒家文化的《大戴禮記》傳授給新羅的那些學子們。這三句表達了希望他能將中原禮儀文化傳播到新羅,使當地得以沐浴教化。23.D 24.“落”“同”兩字描聲繪色,聲色并茂。①“落”,指泉水從早到晚傾瀉流淌的聲音。“落”字從聽覺角度寫出巫峽泉水噴涌不止的情態,富有畫面感和動態感。②“同”,指巫峽中的樹木一年四季顏色都相同。 “同”字從視覺角度寫巫峽內樹木蒼翠濃郁的景象,使所寫景物富有生命力。【解析】23.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同時考查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的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參看注釋,逐句翻譯詩句,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本題D項,“借描寫巫峽之景象表現作者對遠方家人的思念之情”無中生有。故選D。24.本題考查詩歌語言中的煉字。作答時先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然后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最后點出該字的效果或作用。如“落”,動詞,落下的意思。然后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即從早到晚都能聽到泉水的聲音。最后點出該字的效果或作用,未見泉水,先聞泉聲,一個“落”字,寫出了巫山中泉水的流淌先聲奪人的效果。同樣,以此方法賞析“同”字。如“同”,動詞,相同的意思。“寒暄”,冬寒夏暄,泛指一年四季。此句意思是,無論是寒冷還是溫暖的時節,樹色都相同。一個“同”字就把巫峽四季樹色的蒼翠、濃郁寫足了,青山蔥郁,富有生機。最后總結:“落”“同”兩字描聲繪色,聲聲不息,色色不減,聲色并茂。【點睛】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這類題答題步驟是:(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