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燈》同步練習A卷2024-2025學年高教版(2023)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上冊一、語言文字運用1. 下列字讀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A. 窒(zhì)悶 顫(zhàn)抖B. 襲(xí)擊 渲(xuān)染C. 噩(è)夢 徘徊(huái)D. 搖曳(yì) 憧(chōng)憬2. 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 寂莫 欣尉 B. 辨論 蒼桑 C. 迷茫 慰藉 D. 慕然 澎湃3. 依次填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1)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常常感到_____,不知如何選擇。(2)山霧繚繞,讓人眼前一片_____,辨不清方向。A. 迷惘 迷茫 B. 迷茫 迷惘 C. 困惑 模糊 D. 模糊 困惑4. 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 燈把黑夜燙了一個洞。B. 經過努力,他的成績有了顯著提高。C. 能否堅持鍛煉,是健康的關鍵。D. 我們要盡量避免不犯錯誤。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A. 燈光在寒氣中微微顫抖。B. 夜是漆黑的一片,仿佛沉睡的大海。C. 他的眼睛像星星一樣明亮。D. 風幾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6. 下列文學常識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 巴金是現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家》《春》《秋》。B. 《燈》是一篇散文,運用了象征手法。C. 巴金的“愛情三部曲”是《霧》《雨》《電》。D. 《燈》寫于抗日戰爭初期,表達了對光明的向往。7. 下列句子中標點符號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A. 朋友說:“我們不是單靠吃米活著”。B. 燈的微光,不僅給我,也給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C. 我望著這些燈,燈山帶著昏黃色,似乎還在顫抖。D. 這里有山、有樹、有燈光,真美啊!8. 下列對“我們不是單靠吃米活著”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A. 人需要物質生活,更需要精神追求。B. 人不能只吃米,還要吃其他食物。C. 米是生活的基礎,但不是全部。D. 精神生活比物質生活更重要。二、文本探究1. 文章以“燈”為線索,依次寫了眼前燈、____________、聯想燈,最后回到眼前燈,結構嚴謹。2. 文中“燈光是不會滅的”象征________________,表達了作者對抗戰勝利的堅定信念。3. 巴金通過描寫燈光,抒發了對________________的向往,以及對人性溫暖的贊美。三、課內閱讀閱讀選段,回答問題①我半夜從噩夢中驚醒,感覺到窒悶,便起來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氣。②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腳下仿佛橫著沉睡的大海,但是漸漸地像浪花似的浮起來灰白色的馬路。然后夜的黑色逐漸減淡。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園,我終于分辨出來了。③在右邊,傍山建筑的幾處平房里射出來幾點燈光,它們給我掃淡了黑暗的顏色。④我望著這些燈,燈光帶著昏黃色,似乎還在寒氣的襲擊中微微顫抖。這些深夜還燃著的燈,它們(似乎只有它們)默默地在散布一點點的光和熱,不僅給我,而且還給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這時候還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1. 第①段中“噩夢”“窒悶”暗示了什么?2. 第②段中“沉睡的大海”比喻什么?有何作用?3. 第③段中“掃淡”一詞換成“照淡”是否合適?為什么?4. 第④段中燈光的“顫抖”有何深意?四、課外閱讀閱讀下文,回答問題窗臺上的小夜燈①合租的女孩有盞小夜燈,插在客廳窗臺上,奶白色的,光弱得像顆星星。她說:“我怕黑,開著它睡得踏實。”②我起初覺得多余——客廳有大燈,夜里起夜按開關就行。直到有次我加班到凌晨,鑰匙插進鎖孔時,看見那盞小夜燈亮著。推開門,光從客廳漫到玄關,剛好照亮換鞋的矮凳。女孩房間的門虛掩著,我猜她是特意為我留的。③后來我也養成了習慣:如果她晚歸,我就把小夜燈擰亮些。有次她感冒發燒,夜里起來喝水,摸到客廳亮著燈,愣了愣,回頭沖我房間輕聲說:“謝啦。”那束光里,好像飄著點甜甜的暖。④上個月女孩搬走了,小夜燈留給了我。現在我依然每天晚上把它插在窗臺上,不光為自己,也為樓道里可能晚歸的鄰居。光雖弱,卻像根細細的線,把陌生的人串成了“我們”。1. 文中的“小夜燈”有哪些含義?2. 結合情節,分析“我”與合租女孩之間的情感變化。 3. 本文與《燈》都以“燈”為線索,試比較二者在情感表達上的不同。同步練習A卷答案一、語言文字運用1. C 2. C 3. A 4. B 5. B 6. D 7. B 8. A二、文本探究1. 回憶燈2. 光明和希望永不熄滅3. 光明三、課內閱讀1. 暗示當時社會環境的黑暗和作者內心的壓抑。2. 比喻濃重的黑暗,襯托燈光的可貴。3. 不合適。“掃淡”突出燈光主動搏擊黑暗的力量,“照淡”僅描述現象,缺乏情感。4. 既寫燈光在寒風中的物理狀態,也暗示希望在困境中微弱卻堅定。四、課外閱讀1. “小夜燈”表面是照明的工具,深層含義是陌生人之間的善意、體諒與默契,它象征著人與人之間微弱卻溫暖的連接。 2. 起初“我”對小夜燈覺得多余,是疏離的;當發現女孩為晚歸的“我”留燈后,“我”心生暖意,并開始為她留燈,形成了互助的默契;最后“我”繼續為鄰居留燈,體現出善意的傳遞,情感從陌生到理解再到共情。 3. 不同點:《燈》通過燈光抒發對光明、希望的追求,以及對抗戰勝利的信念,情感更宏大;本文則通過小夜燈表達陌生人之間的細微善意與溫情,情感更貼近日常生活,聚焦于人與人之間的溫暖連接,更細膩、平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