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語文新部編版上冊第三單元第10課《往事依依》課時練習題1.讀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問題。小時候,___________。這只是一幅極普通的畫,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說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厭。有時凝視久了,自己也仿佛進入畫中,“徜徉于山水之間”,甚得其樂。入了神,自然樂在其中……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靈里好像就是家鄉長江邊焦山一帶。那時讀《水滸傳》,_______________,我似乎目睹何濤、黃安率領的官軍在茫茫蕩蕩的焦山下,在蘆葦水港中走投無路、狼狽逃竄,猶如身歷其境,真是津津有味。節選《往事依依》(1)選文依次填入語段兩處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恰當的一項是( )①我住的小屋里掛著一幅山水畫 ②然我住的小屋里掛著一幅山水畫③會不知不覺把焦山一帶風景當做梁山泊背景④不把焦山一帶風景當做梁山泊背景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選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表達欠妥,請修改。2.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雕鏤(lòu) 浩渺(miǎo) 慷概(kǎi) 諄諄教導(zūn)B.鐫刻(juàn) 素峨(é) 依稀(xī) 鴉雀無聲(yā)C.嬋娟(chán) 徜徉(yáng) 逃竄(cuàn) 眼花繚亂(liáo)D.銘刻(míng) 絢麗(xuàn) 沉浸(jīn) 五采紛呈(cǎi)3.下列句中加點詞語使用有誤的一項是( )A.漫步在廬山風景區,怎不讓人心曠神怡?B.江西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個文化中心,也是一個山水秀麗的地方,自然風光美不勝收。C.他對自己已取得的那些成就總是津津有味。D.沉浸式體驗與研學旅行相結合,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受,滿足學生“求新、求奇”的心理,使學生在行萬里路中讀好萬卷書。4.在學校的畢業典禮上,你被邀請上臺做一次演講,下面是演講稿中的一部分句子,下面句子中表達不合理的一項是( )A.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上午好!又是一年的畢業季,我很榮幸站在這里發言。B.學生在學校期間,深受恩師的教誨,他們給予了我莫大的幫助。C.我在此拋磚引玉一句話“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來激勵大家不要氣餒。D.感謝大家的耐心聆聽,并祝福大家畢業快樂,心想事成!5.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臨近考試,同學們的學習態度有了明顯的提高。B.談論云南文化及影響力,我們既要有文化自信,不妄自菲薄,又要有全國視野,不盲目樂觀。C.有無扎實的閱讀基礎,是青少年提高寫作能力的前提。D.周末的郊游踏青活動,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發生意外事故。二、填空題6.給加點的字注音。徜徉( ) 浩淼( ) 鐫刻( ) 如晦( ) 芳菲( )雕鏤( ) 嬋娟( ) 縈繞( ) 絢麗( ) 諄諄( )7.給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組詞。(1)模 ( ) (2)泊 ( )( ) ( )(3)教 ( ) (4)晃 ( )( ) ( )8.填空。《往事依依》中“依依”是指 ,作者 是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作者回憶了兒時 、 、 、 這幾件歷歷在目的事。9.從下列句子中找出錯別字,在其下面畫橫線,然后將正確字寫在括號里。(1)家里有一部《評注圖像水滸傳》,一打開,就被一輻輻插圖吸引住了。( )(2)我似乎目睹何濤、黃安率領的官軍在茫茫蕩蕩的焦山下,在蘆葦水港中走頭無路、狼狽逃竄的情景。( )(3)腦海里常常浮現五采紛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濃濃郁郁。( )(4)國文教師教古文喜歡大聲朗頌。( )(5)往事依依,金色的回憶喚起我的青春激情,摧我不斷奮進。( )三、語言表達10.班委會準備于本周五下午兩點,在本班教室舉行主題為“好書伴我成長”的讀書交流會,打算邀請校團委王書記參與點評。下面是同學們擬寫的邀請函,其中有一些問題,請你來修改。邀請函尊敬的王書記:七年級(1)班將在本周五下午兩點舉行主題為“好書伴我成長”的讀書交流會,我們誠摯地邀請您參與本次活動,請您務必光臨指導!2024年11月8日七年級(1)班班委會(1)邀請函的格式有一處有問題,請你修改: 。(2)邀請函的內容有一處疏漏,請你修改: 。(3)邀請函中畫線句子表達不得體,應將“ ”一詞刪去。四、現代文閱讀11.閱讀《往事依依》一文的片段,完成下面小題。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往事依依①年華似流水。幾十年過去,不少事情已經模糊,有的搜索枯腸不得,但有幾件事歷歷在目,至今記憶猶新。②小時候,我住的小屋里掛著一幅山水畫。這只是一幅極普通的畫,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說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厭。有時對它凝視久了,自己也仿佛進入畫中,“徜徉于山水之間”,甚得其樂。入了神,自然樂在其中。家里有一部《評注圖像水滸傳》,一打開,就被一幅幅插圖吸引住了。梁山雄偉險峻,水泊煙波浩渺,水面有無邊無際的蘆葦,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靈里好像就是家鄉長江邊焦山一帶。那時讀《水滸傳》,會不知不覺把焦山一帶的風景作為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濤、黃安率領的官軍在茫茫蕩蕩的焦下,在蘆葦水港中走投無路、狼狽逃竄的情景。猶如身歷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以后年齡增長,也曾重讀《水滸傳》,雖然理解比小時候深入,但形象卻不如那時那么鮮明。后來才懂得,這就是形象思維的作用,生動的形象可以形成深刻的記憶。③學生時代的生活樂趣,很大程度來自讀書。書,給我以廣闊的天地,而其中編織我童年美麗的生活花環的,竟有一本讓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詩》④祖國的大地山河氣象萬千,家鄉的山山水水也美麗非凡。一年之中,風光流轉,陰晴雨晦,麗日藍天,風云變幻,真是美不勝收。《千家詩》中很大一部分詩歌歌詠祖國風物,按春夏秋冬時序編排,打開書往下念,四季風光就活生生地展現在眼前。“萬紫千紅總是春”、“春城無處不飛花”;“綠樹陰濃夏日長”、“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吟誦這些詩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詩的意境中。詩句中豐富的顏色給生活涂上了絢麗的色彩:“紅紫芳菲”、“橙黃橘綠”、“黃鸝鳴翠柳”、“白鷺上青天”,令人眼花繚亂,心曠神怡。腦海里常常浮現五彩紛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濃濃郁郁。⑤老師入情入理的講課也在我心里雕鏤下深刻的印象,培養了我課外閱讀的興趣。國文老師教古文喜歡大聲朗誦。記得一次教辛棄疾的詞《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老師朗誦時頭與肩膀左右搖擺著,真是悲歌慷慨,我們這些做學生的,愛國情懷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滿眼風光的北固樓,望著滾滾長江,回顧千古興亡事,總是感慨萬端。不用說,這首詩我至今還能背得滾瓜爛熟。我就是從那時開始愛讀辛棄疾的詞。也是在初中讀書時,來了一位代課的國文老師,是年輕的新派人,他喜歡教白話文。有一次,老師教到田漢《南歸》中的詩:“模糊的村莊已在面前,禮拜堂的塔尖高聳昂然;依稀還辨得出是十年前的園柳,屋頂上寂寞的飄著炊煙。”老師朗誦著,進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動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這種感情迅速傳染了整個教室,一堂鴉雀無聲,大家都被深深感動了。這幾句詩鐫刻在我心上,幾十年過去,至今還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對新文學更有興趣,讀了許多有名的中外小說,開闊了眼界,使自己的心與時代更加貼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憶,就仿佛看到國文老師那左右搖晃的身子和那注滿情思的眼睛。⑥老師常對我們說:“你們光念幾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課外要有計劃地認認真真讀點好書;多讀書,讀好書,能豐富知識,增添智慧,成為一個志趣高尚的人。”諄諄教導銘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盡。⑦往事依依,金色的回憶喚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斷奮進。(1)第②段中“身歷其境”一詞用得好,請簡析其表達效果。(2)鑒賞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這幾句詩鐫刻在我心上,幾十年過去,至今還能信口背出。”閱讀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題。孤燈小卷包利民①我記得小時候,總停電,那時就喜歡看書。常常在晚上,在自己住的小屋里點一根蠟燭,然后捧一本薄薄的書,倚在枕上看。或者是課外的作文書,或者是借來的小人書,雖然沒有什么厚重的名著,可是在搖曳著微黃的燭光里,每一個字都生動得像要開出花來。②仿佛在那樣的夜里,只剩下一盞燈,一本書,還有我明亮的眼睛。不同于普通夜讀的意味,這里夜只是一個背景,讀也只是一種狀態。多年回望而落于心底柔軟處的,卻是那盞燈,那本已不記得內容的簿冊。③大學時讀的書就多起來,中外名著開始大量閱讀。可是在夜里,我依然喜歡拿一本薄薄的書,并不一定是名著,總之是在夜色里能入我心的。宿舍里到時間就停電,起初我們都是拿個小手電,用被子蒙頭蓋臉,在被窩里看書。后來我就覺得沒有感覺,而且很難受,再好的書也讀不進去。于是在一個夏夜里,熄燈很久之后,我偷偷溜出宿舍樓,拿著一本書。最后看到宿舍后面的路邊有一盞路燈,對面是女生宿舍,燈下是一個臺階,我就坐在那里。④已記不清有多少個那樣的夜晚了,頭頂孤燈相伴,灑下一片柔和的光。長長的風偶爾飄來一絲,吹得身旁的草葉細細地響。星光月色都被身后的樓房阻擋了,只有這一盞燈還亮著,只有這本書還翻開著,只有我還醒著。⑤后來畢業,然后就是輾輾轉轉,在世事的風塵勞碌中,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仿佛心境全然改變。可是每到睡前,還是習慣性地拿本書,心思卻不知飄忽到何處。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住在工廠的宿舍里,很大的一個屋子,三個人。我的床在一個角落,每到夜深,當室友的鼾聲響起,我便擰亮床頭那盞小小的臺燈,讓它只照著我的那一角黑暗。那時看的多是薄薄的雜志,看那些小小的文章。在文中那些尋常的煙火人生里,努力去找尋能貼近我心靈的東西。⑥有時候會遙思古人燈下讀書,月影小窗,一燈如豆,那一幅讀書的剪影該會有直入人心的魅力。雖然已無復古人之風,可在屬于我屬于書的那些夜里,總會有一些心緒是與古人相通的吧。就像一個朋友曾給我講,他在工地上當力工的時候,每天都干活到很晚,匆匆吃過飯,別的工友或鼾聲如雷或出去游蕩,他就躺在大通鋪上,借著一點燈光看一本從家里帶的書。他說多年以后,那些苦那些累都已淡忘,只有那看書的情景仍歷歷在目、柔柔在心。我想,那樣時刻那樣的一個身影,也應是有著一種魅力吧。⑦在一人一燈一書的夜里,別的都會悄然隱退,世界上只有那一點光、一卷豐盈和一縷思緒。那樣的晚上,放下書,熄了燈,便會有一枕恬然而帶著書香和希望的夢在等候。⑧在學校的網站論壇上,有個男生發帖說:我記得那時,在深夜里,總有個人在樓后的路燈下看書,我每次站在窗前就能看見。也不知是哪個年級的同學,也不知看的是什么,總之很專注的樣子。那個身影,曾給了我許多感動和力量。⑨下面不少人跟帖,也有人說一樣注意過那個身影。一個女生說:是啊是啊,我也看到過,一盞路燈,一個坐在臺階上的讀書人,像一幅剪影,真是美極了!(選自《教育導報》,有刪改)12.根據文章內容,將文中其他不同場合的“孤燈小卷”的夜讀概括出來。時間 孤燈 情節小時候 倚在枕頭上看作文書或小人書宿舍樓后的路燈 夏夜熄燈后坐在宿舍樓后面的路燈下的臺階上看書剛參加工作 床頭臺燈13.有人覺得文章到第⑦段就可以結束了,文末兩段純屬畫蛇添足,請談談你的看法和理由。14.下列對文章內容的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我”在大學時之所以認為熄燈后在被窩看書沒有感覺是因為太過拘束難受,不如在路燈下悠閑自在。B.第②段說“讀也只是一種狀態”指作者小時候的夜讀內容已經不記得了,但是那種夜讀的美好感受還在。C.“我”熱愛在“一人一燈一書的夜里”讀書,是因為“我”醉心于古人的讀書形式,想讓讀書更有復古意味。D.作者以孤燈夜讀為線索,追憶自己不同階段的夜讀經歷,以表現自己對獨自夜讀、獨自思考的生活方式的熱愛。15.文章第⑥段寫到“有時候會遙思古人燈下讀書,月影小窗,一燈如豆,那一幅讀書的剪影該會有直入人心的魅力”。請結合自己讀書的感受談談你的理解。五、作文16.《往事依依》這散文通俗易懂,文采斐然,生動形象的語言既給人以美的享受,又給人思想的啟迪。而且全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中心鮮明突出。文章的這些特點,對于大家寫作敘事性記敘文有很好的臨摹價值。請仿照課文,敘寫一件小事。(100字以上)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七年級語文新部編版上冊第三單元第10課《往事依依》課時練習題》參考答案1.(1)B(2)句子成分殘缺,缺賓語,在“逃竄”后加“的情景”2.C3.C4.C5.B6. cháng yáng miǎo juān huì fēi lòu chán yíng xuàn zhūn7. mó 模糊 bó 停泊 mú 模具 pō 湖泊 jiāo 教書 huǎng 晃眼 jiào 教師 huàng 搖晃8. 縈繞胸懷,十分留戀 于漪 看圖畫 讀詩歌 聽講課 聆教誨(其他答案也可)9. 輻輻(幅幅) 頭(投) 采(彩) 頌(誦) 摧(催)10.(1)落款中的“七年級(1)班班委會”應放在日期之上(2)在“兩點”后加上“在本班教室”(3)務必11.(1)“身歷其境”指的是自己經歷了在那個環境里發生的事。在文中是指好像自己到了那個環境、經歷了那一切。這個詞語概括了前面寫的讀《水滸傳》時“我似乎目睹……的情境”,讀書時看到的文字幻化成眼前出現的形象生動的畫面,所以用“身歷其境”形容,同時也照應了題目“往事依依”和開頭的“歷歷在目”。(2)①“鐫刻”生動地寫出了印象的深刻程度;②“信口”寫出“我”背的流暢不費力,突出了老師的朗誦給“我”印象至深。12.①小屋里的一根蠟燭 ②大學時 ③在宿舍角落里的床頭臺燈下讀書 13.我認為文末兩段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后面兩段運用議論的方式和側面描寫的手法,寫出了夜讀帶給他人的感受,從另一個角度拓寬了寫作的內容,揭示和深化了夜讀的意義與價值。 14.C 15.示例:深夜讀書,無人打擾,能聚精會神,此時讀書的效率很高;寧靜的氛圍中,心靈與書中思想相契合,神思千年,快意無比。(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