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論語》十二章知識整理與拓展練習一、知識點梳理(一)作品及出處簡介《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 “四書”。它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共 20 篇。《論語》以語錄體、對話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教育原則等,其辭約義富,語言簡練且用意深遠,對中國文化和思想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論語》十二章則選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十二則語錄,涵蓋了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為人處世、個人修養等多個方面的內容,是初中語文學習的重要文言文篇目。(二)作者及孔子簡介《論語》的編纂者為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孔子(公元前 551 年 - 公元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 。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業,主張 “有教無類”,打破了當時貴族對教育的壟斷,培養出眾多杰出弟子。其政治思想核心是 “仁”“禮”“義” 。孔子晚年修訂了六經,即《詩》《書》《禮》《易》《樂》《春秋》 。他的思想學說對后世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被尊稱為 “至圣先師”“萬世師表”。(三)原文及翻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翻譯: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按時去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卻不生氣,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謀劃事情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歲能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翻譯: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當(別人的)老師了。”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翻譯: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翻譯: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那窮困的憂愁,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翻譯: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快樂的人。”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翻譯: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其中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翻譯: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我選擇他們的優點向他們學習,發現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對照著改正自己的缺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翻譯: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翻譯:孔子說:“一國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一個男子漢,卻也不可以奪去他的志氣。”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翻譯:子夏說:“廣泛地學習并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并能多考慮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四)重點字詞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這里指孔子。時習:按時溫習。時,按時。習,溫習。說:同 “悅”,愉快。慍:生氣,惱怒。君子:指有才德的人。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進行自我檢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檢查、反省。忠:竭盡自己的心力。信:誠信。傳:傳授,這里指老師傳授的知識。有:同 “又”,用于整數和零數之間。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惑:迷惑,疑惑。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認為天是世間萬物的主宰。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通常認為是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逾:越過。矩:法度。故:學過的知識。新:新的理解和體會。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殆:疑惑。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堪:能忍受。好:喜愛,愛好。樂:以…… 為快樂。飯:吃。疏食:粗糧。水:文言文中稱冷水為 “水”,熱水為 “湯”。肱:胳膊上從肩到肘的部分,這里指胳膊。于:對于。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善者:好的方面,優點。川:河流。逝者:指流逝的時光。斯:這,指河水。舍:舍棄。三軍:指軍隊。奪:改變。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這里泛指平民百姓。篤:堅定。切問:懇切地提問。近思:多考慮當前的事。仁:仁德。(五)文章主旨《論語》十二章從多個角度闡述了為人處世和學習的道理。在學習方面,強調了學習方法(如 “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態度(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為人處世和個人修養方面,倡導要反省自身(“吾日三省吾身”),要安貧樂道(“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要堅守志向(“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要有寬廣的胸懷(“人不知而不慍”)等。這些語錄蘊含著深刻的人生智慧,對培養良好的品德和正確的學習觀念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六)藝術特色言簡意賅,內涵豐富:《論語》十二章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深刻的哲理。如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僅十個字就精準地闡述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讓人一目了然又回味無窮。每一則語錄都高度凝練,卻涵蓋了豐富的思想內容,為后世提供了諸多為人處世和學習的準則。運用排比、對偶,增強氣勢與節奏感:文中多處運用排比句,如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通過排比詳細地描述了人生不同階段的狀態,層次分明,增強了表達的氣勢和條理性。對偶句如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句式整齊,節奏明快,在對比中突出了學習和思考結合的重要性,讀起來朗朗上口,易于記憶和傳頌。通過具體事例與對話展現思想:部分章節通過具體的事例或孔子與弟子的對話來傳達思想。例如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通過描述顏回的生活狀態,生動地展現了顏回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使抽象的道德觀念變得具體可感,讓讀者更易理解和接受孔子所倡導的價值觀。二、拓展練習(一)閱讀《論語》十二章,回答問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中的 “時習” 有什么重要意義?“吾日三省吾身” 從哪幾個方面進行反省?有什么作用?【參考答案】“時習” 強調了按時復習知識的重要性。通過按時復習,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鞏固所學內容,同時在復習過程中可能會有新的收獲和體會,從而獲得學習的快樂,這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有助于知識的積累和學習效果的提升。“吾日三省吾身” 從三個方面進行反省:一是為人謀事是否盡心盡力;二是與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守信;三是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認真復習。這樣的反省有助于及時發現自己在為人處世和學習方面的不足,從而不斷改進自己,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和學習能力,促進個人的成長與進步。(二)閱讀《論語》十二章,回答問題。請結合實際生活,談談你對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這句話的理解。“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這句話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對你有什么啟示?【參考答案】這句話的意思是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快樂的人。在實際生活中,比如學習一門學科,如果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學(知之者),可能會覺得枯燥乏味,難以深入持久;而當對這門學科產生興趣(好之者),就會更主動地去探索學習,效果會更好;但如果能從學習中找到樂趣(樂之者),把學習當作一種享受,那么學習就會變得輕松愉悅,也更容易取得優異的成績,并且能保持長久的學習熱情。例如,有些同學喜歡繪畫,他們會主動投入大量時間去練習,在繪畫過程中獲得快樂,技藝也會不斷提高,這就是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的體現。“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這句話表達了孔子對時光流逝迅速的感慨。它啟示我們時間是寶貴且一去不復返的,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合理利用時間去學習、去做事,不要虛度光陰。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制定合理的計劃,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勤奮學習,積極進取,讓自己的每一天都過得充實有意義,避免因浪費時間而留下遺憾。(三)閱讀《論語》十二章和下面的文段,完成問題。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論語》十二章和上面的文段都體現了儒家的思想,請分別概括其思想要點。從學習態度或方法的角度,比較《論語》十二章中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與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的異同。【參考答案】《論語》十二章體現的儒家思想要點包括學習方法(如按時復習、學思結合等)、學習態度(如樂學、虛心向他人學習等)以及個人修養(如反省自身、安貧樂道、堅守志向等)。孟子這段話體現的儒家思想要點是讀書不能盲目相信書本內容,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強調了思考和質疑精神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同時也體現了儒家 “仁” 的思想,認為仁人以 “至仁” 伐 “至不仁” 不應造成過度殺戮的慘烈場面。相同點:兩者都強調了學習過程中思考的重要性。“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指出只學習不思考會迷茫,說明思考對學習的關鍵作用;“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則表明不能盲目迷信書本,要通過思考對書本內容進行判斷,同樣突出了思考在學習書本知識時的必要性。不同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側重于闡述學習和思考相互依存的關系,學習與思考缺一不可;而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主要針對學習書本知識時不能盲目輕信,重點強調對書本知識要保持質疑和思考的態度,更側重于對特定學習對象(書本知識)的學習方法。(四)閱讀《論語》十二章,回答問題。孔子在《論語》中多次提到 “君子”,請結合十二章內容,概括 “君子” 應具備的品質。如今我們倡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論語》中的思想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有哪些積極意義?請舉例說明。【參考答案】根據《論語》十二章內容,“君子” 應具備以下品質:一是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方法,勤奮好學且善于思考,如能按時復習知識,懂得學思結合,以學習為樂;二是注重自我修養,能經常反省自己,為人忠誠守信,面對別人的不了解不生氣,有寬廣的胸懷;三是安貧樂道,不被物質所誘惑,堅守自己的道德準則,如顏回般身處困境仍不改其樂,視不義之財如浮云;四是有堅定的志向,即便面臨艱難也不輕易改變,正如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所表達的那樣;五是善于向他人學習,能擇善而從,改正自身不足。《論語》中的思想對現實生活有諸多積極意義。例如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和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等關于學習方法的論述,有助于我們提高學習效率,更好地掌握知識,在學習工作中不斷進步;“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提醒我們要時常反思自己的行為,在人際交往中做到忠誠、守信,提升個人品德修養,促進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教導我們要保持謙虛的態度,善于發現他人優點并學習,看到他人不足則反思自己,促使自己不斷完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激勵我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堅定信念,不輕易放棄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在事業追求等方面勇往直前。《論語》十二章知識整理與拓展練習一、知識點梳理(一)作品及出處簡介《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 “四書”。它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共 20 篇。《論語》以語錄體、對話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教育原則等,其辭約義富,語言簡練且用意深遠,對中國文化和思想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論語》十二章則選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十二則語錄,涵蓋了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為人處世、個人修養等多個方面的內容,是初中語文學習的重要文言文篇目。(二)作者及孔子簡介《論語》的編纂者為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孔子(公元前 551 年 - 公元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 。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業,主張 “有教無類”,打破了當時貴族對教育的壟斷,培養出眾多杰出弟子。其政治思想核心是 “仁”“禮”“義” 。孔子晚年修訂了六經,即《詩》《書》《禮》《易》《樂》《春秋》 。他的思想學說對后世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被尊稱為 “至圣先師”“萬世師表”。(三)原文及翻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翻譯: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按時去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卻不生氣,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謀劃事情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歲能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翻譯: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當(別人的)老師了。”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翻譯: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翻譯: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那窮困的憂愁,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翻譯: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快樂的人。”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翻譯: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其中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翻譯: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我選擇他們的優點向他們學習,發現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對照著改正自己的缺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翻譯: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翻譯:孔子說:“一國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一個男子漢,卻也不可以奪去他的志氣。”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翻譯:子夏說:“廣泛地學習并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并能多考慮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四)重點字詞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這里指孔子。時習:按時溫習。時,按時。習,溫習。說:同 “悅”,愉快。慍:生氣,惱怒。君子:指有才德的人。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進行自我檢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檢查、反省。忠:竭盡自己的心力。信:誠信。傳:傳授,這里指老師傳授的知識。有:同 “又”,用于整數和零數之間。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惑:迷惑,疑惑。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認為天是世間萬物的主宰。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通常認為是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逾:越過。矩:法度。故:學過的知識。新:新的理解和體會。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殆:疑惑。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堪:能忍受。好:喜愛,愛好。樂:以…… 為快樂。飯:吃。疏食:粗糧。水:文言文中稱冷水為 “水”,熱水為 “湯”。肱:胳膊上從肩到肘的部分,這里指胳膊。于:對于。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善者:好的方面,優點。川:河流。逝者:指流逝的時光。斯:這,指河水。舍:舍棄。三軍:指軍隊。奪:改變。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這里泛指平民百姓。篤:堅定。切問:懇切地提問。近思:多考慮當前的事。仁:仁德。(五)文章主旨《論語》十二章從多個角度闡述了為人處世和學習的道理。在學習方面,強調了學習方法(如 “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態度(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為人處世和個人修養方面,倡導要反省自身(“吾日三省吾身”),要安貧樂道(“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要堅守志向(“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要有寬廣的胸懷(“人不知而不慍”)等。這些語錄蘊含著深刻的人生智慧,對培養良好的品德和正確的學習觀念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六)藝術特色言簡意賅,內涵豐富:《論語》十二章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深刻的哲理。如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僅十個字就精準地闡述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讓人一目了然又回味無窮。每一則語錄都高度凝練,卻涵蓋了豐富的思想內容,為后世提供了諸多為人處世和學習的準則。運用排比、對偶,增強氣勢與節奏感:文中多處運用排比句,如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通過排比詳細地描述了人生不同階段的狀態,層次分明,增強了表達的氣勢和條理性。對偶句如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句式整齊,節奏明快,在對比中突出了學習和思考結合的重要性,讀起來朗朗上口,易于記憶和傳頌。通過具體事例與對話展現思想:部分章節通過具體的事例或孔子與弟子的對話來傳達思想。例如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通過描述顏回的生活狀態,生動地展現了顏回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使抽象的道德觀念變得具體可感,讓讀者更易理解和接受孔子所倡導的價值觀。二、拓展練習(一)閱讀《論語》十二章,回答問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中的 “時習” 有什么重要意義?“吾日三省吾身” 從哪幾個方面進行反省?有什么作用?(二)閱讀《論語》十二章,回答問題。請結合實際生活,談談你對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這句話的理解。“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這句話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對你有什么啟示?(三)閱讀《論語》十二章和下面的文段,完成問題。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論語》十二章和上面的文段都體現了儒家的思想,請分別概括其思想要點。從學習態度或方法的角度,比較《論語》十二章中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與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的異同。(四)閱讀《論語》十二章,回答問題。孔子在《論語》中多次提到 “君子”,請結合十二章內容,概括 “君子” 應具備的品質。如今我們倡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論語》中的思想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有哪些積極意義?請舉例說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論語》十二章知識整理與拓展練習-2025-2026學年統編版(2024)七年級語文上冊.docx 《論語》十二章知識整理與拓展練習學生版-2025-2026學年統編版(2024)七年級語文上冊.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