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荷塘月色》同步練習B卷2024-2025學年高教版(2023)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上冊一、語言文字運用1. 下列字的讀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 獨處(chǔ) 霎(shà)時 倩(qiàn)影B. 裊(niǎ)娜 媛(yuán)女 脈脈(mài)C. 煤屑(xuè) 參(cēn)差 蓊(wěng)郁D. 踱(dù)步 酣(hān)眠 斑駁(bó)2. 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 沒精打采 斑駁陸離 樹梢 惦記B. 綠樹成陰 和諧旋律 渺茫 嬉游C. 脈脈流水 遷延顧步 斂裾 蒼桑D. 蓊蓊郁郁 妖童媛女 班駁 幽僻3. 依次填入下列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① 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________在荷葉上。②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③ 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A. 畫 節奏 卻B. 印 韻律 可C. 貼 節拍 而D. 刻 旋律 但4. 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 通過《荷塘月色》的學習,使我們感受到了朱自清散文的語言魅力。B. 作者在文中通過細膩的描寫,抒發了對荷塘月色的喜愛和對現實的不滿。C.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D. 我讀過許多寫荷花的詩,卻沒有一首能像《荷塘月色》這樣打動我的心。5. 下列句子中修辭手法判斷錯誤的一項是( )A. 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B. 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擬人)C. 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排比)D.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通感)6. 下列文學常識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B. 《荷塘月色》寫于1927年,當時作者在清華大學任教。C. 朱自清的代表作有散文集《背影》、詩集《蹤跡》、雜文集《標準與尺度》等。D. 《荷塘月色》通過對月下荷塘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對現實的不滿。7. 下列句子順序排列最恰當的一項是( )① 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②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③ 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④ 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A. ②③①④B. ①④②③C. ③②①④D. ②①③④8. 下列句子中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 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彌望:滿眼)B. 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到底:終究)C. 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一例:一概,一律)D. 妖童媛女,蕩舟心許(妖童:妖里妖氣的少年)9. 下列句子中橫線上的詞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A. 他的演講生動有趣,妙語連珠,贏得了陣陣掌聲。B. 雨后的山林,空氣清新,草木蔥蘢,真是美不勝收。C. 他做事總是拖拖拉拉,效率極低,讓人忍無可忍。D. 這部電影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吸引了眾多觀眾。10. 下列句子中標點符號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A. 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B. 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C.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D.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二、文本探究1. 文章結構:第一部分(第1段):以“________”點明心境,引出夜游荷塘的緣由。第二部分(第2-6段):按照________順序,依次描寫荷塘、荷葉、荷花、荷香及月色。第三部分(第7-8段):通過對江南采蓮舊俗的回憶,表達________之情,最終回到現實。2. 文章主旨:本文通過對________的細膩描寫,表達了作者在________的社會背景下,既想超脫現實又無法真正解脫的________心境,以及對寧靜自由生活的向往。三、課內閱讀閱讀《荷塘月色》選段,完成題目。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1. 這段文字從哪些角度描寫了月色?請簡要分析。2. 賞析“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一句中“瀉”字的表達效果。3. 文中“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作用?四、課外閱讀月光下的夜(節選)李娟月亮升起來,照亮了阿勒泰的戈壁灘。戈壁是凝固的大海,月光是海水的清輝。風穿過梭梭林,發出細密的聲響,像無數根琴弦被同時撥動。我站在帳篷外,看著遠處的沙丘。沙丘的輪廓在月光下柔和起伏,像沉睡的巨獸。沙粒是白色的,被月光一照,仿佛撒了一層鹽。近處的芨芨草豎著細長的影子,像被凍住的火苗。這時候的夜是安靜的,只有風在動,只有月光在流動。月光漫過帳篷的帆布,在地上織出銀灰色的花紋。我想起童年時外婆講的故事,說月亮是面鏡子,照見每個人心里的秘密。此刻,這面鏡子正懸在天上,靜靜地照著我,也照著遠方的故鄉。1. 本文與《荷塘月色》都描寫了月光,兩者筆下的月光有何不同特點? 2. 賞析“風穿過梭梭林,發出細密的聲響,像無數根琴弦被同時撥動”一句的妙處。 3. 兩篇文章都借景物抒發情感,結合文本分析情感的異同。參考答案一、語言文字運用1. A 2. B 3. D 4. C 5. C 6. D 7. A 8. D 9. C 10. A二、文本探究1. 心里頗不寧靜;空間;思鄉2. 月下荷塘;大革命失敗后;矛盾復雜三、課內閱讀1. 視覺(月光、青霧、黑影、倩影)、通感(光與影的旋律)。2. “瀉”字化靜為動,生動表現了月光的輕盈、柔和,增強了畫面的動態美。3. 通感,將視覺(光與影)轉化為聽覺(名曲),突出月色的和諧與美妙。四、課外閱讀1. 本文月光:清冷、遼闊、靜謐,帶有戈壁的蒼涼感;《荷塘月色》月光:柔和、朦朧,帶有江南的溫潤感。 2. 比喻,將風聲比作琴弦聲,生動寫出風的細密與靈動,賦予戈壁的夜以詩意。 3. 同:都有對自然的贊美和對故鄉的思念;異:本文情感更質樸直白,《荷塘月色》則含蓄深沉,暗含矛盾心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