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我愿意是急流》同步練習B卷2024-2025學年高教版(2023)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上冊一、語言文字運用1. 下列關于裴多菲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 法國詩人,代表作《自由與愛情》B. 詩中“愛人”是詩人的妻子尤麗婭C. 19世紀現實主義詩人,反對民族壓迫D. 詩歌風格婉約,以抒情見長2. 依次填入詩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我愿意是廢墟,在峻峭的山巖上,這靜默的_____________并不使我懊喪……只要我的愛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著我荒涼的額_____________上升。A. 毀滅 攀援 B. 消逝 攀爬 C. 破壞 攀登 D. 崩塌 依附3. 下列詩句中,使用排比手法的一項是( )A. 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嶇的路上、巖石上經過。B. 只要我的愛人是一只小鳥,在我的稠密的樹枝間做窠,鳴叫。C. 我愿意是云朵,是灰色的破旗,在廣漠的空中懶懶地飄來蕩去。D. 我愿意是荒林,在河流的兩岸,對一陣陣的狂風勇敢地作戰。4. 下列對詩歌意象的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A. “云朵”“破旗”象征詩人的漂泊與蒼涼。B. “常春藤”象征愛人的青春與活力。C. “火焰”象征愛人的熱情與溫暖。D. “夕陽”象征詩人的衰老與頹唐。5. 下列詞語中,與“稠密”意義相反的一項是( )A. 稀疏 B. 緊密 C. 茂盛 D. 稀薄6. 下列關于詩歌主題的表述,最恰當的一項是( )A. 表達詩人對自然的熱愛與贊美。B. 通過對比,展現愛情的不平等。C. 歌頌詩人為愛情無私奉獻的精神。D. 暗示社會的黑暗與人性的丑惡。7. 下列詩句中,情感基調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 我愿意是草屋,在深深的山谷底,草屋的頂上飽受風雨的打擊。B. 只要我的愛人是可愛的火焰,在我的爐子里愉快地緩緩閃現。C. 我愿意是云朵,是灰色的破旗,在廣漠的空中懶懶地飄來蕩去。D. 我愿意是廢墟,在峻峭的山巖上,這靜默的毀滅并不使我懊喪。8. 下列對詩歌藝術特色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 全詩押韻嚴格,每節押相同的韻腳。B. 語言華麗雕琢,意象繁復堆砌。C. 采用復沓手法,強化情感的表達。D. 以第一人稱視角,增強敘事性。二、文本探究1. 結構分析全詩通過五組鮮明的對比意象,如急流與小魚、__________________與小鳥、_____________與常春藤等,形成_____________的結構。每節以“我愿意是……”開頭,_____________的句式強化了詩人的奉獻決心。2. 主旨提煉詩人以_____________的自然物象自喻,如急流、荒林、廢墟等,與象征愛人的_____________意象(如小魚、小鳥、夕陽)形成強烈反差,表達了_____________的愛情觀,同時暗含對_____________的追求。三、課內閱讀閱讀《我愿意是急流》選段,完成1-4題。我愿意是廢墟,在峻峭的山巖上,這靜默的毀滅并不使我懊喪……只要我的愛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著我荒涼的額,親密地攀援上升。我愿意是草屋,在深深的山谷底,草屋的頂上飽受風雨的打擊……只要我的愛人是可愛的火焰,在我的爐子里,愉快地緩緩閃現。1. 分析“靜默的毀滅”與“親密地攀援上升”的對比效果。2. “常春藤”這一意象在詩中有何象征意義?3. 第三節中“飽受風雨的打擊”與“愉快地緩緩閃現”形成怎樣的對照?4. 詩人為何選擇“草屋”與“火焰”作為對應意象?四、課外閱讀閱讀下文,完成1-4題。《自由與愛情》裴多菲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1. 比較《自由與愛情》與《我愿意是急流》在主題上的異同。2. 賞析《自由與愛情》中“自由”的深層含義。3. 分析兩首詩在表達方式上的差異。4. 結合歷史背景,談談裴多菲詩歌中的“自由”與“愛情”的關系。《我愿意是急流》同步練習B卷參考答案一、語言文字運用1. B 2. A 3. D 4. D 5. A 6. C 7. B 8. C二、文本探究1. 荒林;廢墟;對比;“只要我的愛人是……”2. 荒涼殘破;柔美美好;無私奉獻;自由理想三、課內閱讀1. “靜默的毀滅”表現詩人的犧牲,“親密地攀援上升”凸顯愛人的成長,對比中突出奉獻精神。2. 象征愛人在詩人的庇護下獲得生命力與希望,體現愛情的滋養。3. “飽受風雨的打擊”體現詩人的苦難,“愉快地緩緩閃現”突出愛人的溫暖,對照中強化情感張力。4. “草屋”象征詩人的孤危處境,“火焰”象征愛人的光明,二者結合體現詩人為愛人遮風擋雨的決心。四、課外閱讀1. 同:均蘊含詩人對真摯情感與崇高理想的追求,情感熱烈而執著。異:《自由與愛情》聚焦“自由”與“愛情”“生命”的價值排序,凸顯對自由的終極追求;《我愿意是急流》則通過愛情中的奉獻與守護,間接寄托對理想的執著,情感更含蓄細膩。 2. “自由”既指民族獨立與解放(結合裴多菲參與民族解放戰爭的背景),也指個體精神的自由與人格的獨立,是詩人心中超越生命與愛情的最高理想,體現了對壓迫的反抗與對人性解放的渴望。 3. 《自由與愛情》采用直白的議論與抒情,語言簡潔有力,如“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直接表明立場;《我愿意是急流》則通過比喻、象征等手法,借自然意象間接抒情,情感藏于具體物象之中,更顯含蓄深沉。 4. 在裴多菲的詩歌中,“愛情”與“自由”并非對立,而是相互關聯:《我愿意是急流》中對愛情的奉獻,暗含對美好理想(包括自由)的守護;《自由與愛情》則明確“自由”是超越愛情的終極追求。這種關系體現了詩人在個人情感與民族大義中的抉擇——愛情是生命中的珍貴饋贈,但自由(尤其是民族自由)是實現一切價值的前提,二者共同構成詩人崇高的精神世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