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陳太丘與友期行》知識整理與拓展練習一、知識點梳理(一)作品及出處簡介《陳太丘與友期行》出自《世說新語》的《方正》篇。《世說新語》是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組織編寫的一部志人小說集,主要記載了漢末至東晉士大夫的言談、逸事。全書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門,《方正》篇主要記述人物行為、品性正直不阿的故事。《陳太丘與友期行》通過講述陳太丘與友人相約出行的故事,展現(xiàn)了人物的方正品格,是《世說新語》中較為經(jīng)典的篇目。(二)作者及相關(guān)人物簡介《世說新語》由南朝宋劉義慶(403—444)組織編寫。劉義慶,字季伯,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朝宋文學家。他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廣招文學之士,編寫了《世說新語》等作品。文中涉及的主要人物:陳太丘:即陳寔(shí),字仲弓,東漢潁川許(今河南許昌東)人,曾任太丘長,故稱 “陳太丘”。他是東漢時期的名士,以德行高尚著稱。元方:即陳紀,字元方,陳寔的長子,也是當時的名士,以聰慧善辯聞名。友人:與陳太丘相約出行的人,其行為體現(xiàn)了無信無禮的特點。(三)原文及翻譯原文: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翻譯: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是中午。過了中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元方當時年齡七歲,在門外玩耍。客人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 元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jīng)離開了。” 友人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人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 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定在中午。中午您沒到,這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他的父親,這是沒有禮貌。” 友人感到慚愧,下了車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四)重點字詞期行:相約同行。期,約定。期日中:約定的時間是中午。日中,正午時分。過中不至:過了中午還沒有到。至,到。舍去:不再等候就離開了。舍,舍棄,拋棄;去,離開。去后乃至:(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乃,才。時年:當時的年齡。戲:玩耍。尊君在不:你的父親在嗎?尊君,對別人父親的尊稱;不,同 “否”。待君久不至,已去: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jīng)離開了。待,等待;去,離開。非人哉:真不是人啊!哉,語氣詞,表示感嘆。相委而去:丟下我走了。相,表示動作偏指一方;委,舍棄;去,離開。家君:對人謙稱自己的父親。無信:不講信用。無禮:沒有禮貌。慚:感到慚愧。引之:拉他。引,拉,牽拉;之,代詞,指元方。入門不顧:走進家門,不回頭看。顧,回頭看。(五)文章主旨《陳太丘與友期行》通過記述陳太丘與友人相約出行,友人失約遲到還出言不遜,而元方據(jù)理反駁的故事,贊揚了元方的聰慧機敏、懂禮識義,以及陳太丘堅守信用的品質(zhì),同時也批評了友人無信無禮的行為,告誡人們做人要講信用、懂禮貌,要尊重他人。(六)藝術(shù)特色情節(jié)簡潔,敘事生動:文章篇幅短小,情節(jié)簡單卻完整,從相約出行、友人失約,到元方與友人的對話交鋒,再到友人慚愧、元方不顧,敘事清晰流暢,生動地展現(xiàn)了事件的發(fā)展過程和人物的性格特點。通過對話塑造人物形象:文中大量運用對話描寫,如友人的 “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表現(xiàn)出他的憤怒和無禮;元方的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則體現(xiàn)了元方的有理有據(jù)、聰慧善辯。通過對話,人物的性格躍然紙上。對比鮮明,突出主題:文中將友人的無信無禮與陳太丘的守信、元方的懂禮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 “做人要講信用、懂禮貌” 的主題,使讀者對人物的行為和品質(zhì)有更清晰的認識,增強了文章的教育意義。二、拓展練習(一)閱讀《陳太丘與友期行》,回答問題。“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 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元方是從哪些方面反駁友人的?(二)閱讀《陳太丘與友期行》,回答問題。1.“友人慚,下車引之” 表現(xiàn)了友人怎樣的心理?2.你如何看待 “元方入門不顧” 這一行為?(三)閱讀《陳太丘與友期行》和下面的文段,完成問題。范式字巨卿,山陽金鄉(xiāng)人也。少游太學,與汝南張劭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歸鄉(xiāng)里。式謂元伯曰:“后二年當還,將過拜尊親,見孺子焉。” 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請設(shè)饌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別,千里結(jié)言,爾何相信之審邪?” 對曰:“巨卿信士,必不乖違。” 母曰:“若然,當為爾醞酒。” 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飲,盡歡而別。(選自《后漢書 范式傳》)1.兩則故事都涉及 “約定”,請分別概括兩則故事中人物在 “約定” 方面的表現(xiàn)。2.兩則故事都體現(xiàn)了 “信” 的重要性,但側(cè)重點有所不同,請簡要分析。(四)閱讀《陳太丘與友期行》,回答問題。1.文中 “尊君”“家君” 的稱謂有什么不同?這體現(xiàn)了古代怎樣的禮儀?2.在現(xiàn)代社會,“誠信” 依然是重要的道德品質(zhì),請結(jié)合生活實際,談談你對 “誠信” 的理解。《陳太丘與友期行》知識整理與拓展練習一、知識點梳理(一)作品及出處簡介《陳太丘與友期行》出自《世說新語》的《方正》篇。《世說新語》是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組織編寫的一部志人小說集,主要記載了漢末至東晉士大夫的言談、逸事。全書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門,《方正》篇主要記述人物行為、品性正直不阿的故事。《陳太丘與友期行》通過講述陳太丘與友人相約出行的故事,展現(xiàn)了人物的方正品格,是《世說新語》中較為經(jīng)典的篇目。(二)作者及相關(guān)人物簡介《世說新語》由南朝宋劉義慶(403—444)組織編寫。劉義慶,字季伯,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朝宋文學家。他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廣招文學之士,編寫了《世說新語》等作品。文中涉及的主要人物:陳太丘:即陳寔(shí),字仲弓,東漢潁川許(今河南許昌東)人,曾任太丘長,故稱 “陳太丘”。他是東漢時期的名士,以德行高尚著稱。元方:即陳紀,字元方,陳寔的長子,也是當時的名士,以聰慧善辯聞名。友人:與陳太丘相約出行的人,其行為體現(xiàn)了無信無禮的特點。(三)原文及翻譯原文: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翻譯: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是中午。過了中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元方當時年齡七歲,在門外玩耍。客人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 元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jīng)離開了。” 友人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人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 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定在中午。中午您沒到,這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他的父親,這是沒有禮貌。” 友人感到慚愧,下了車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四)重點字詞期行:相約同行。期,約定。期日中:約定的時間是中午。日中,正午時分。過中不至:過了中午還沒有到。至,到。舍去:不再等候就離開了。舍,舍棄,拋棄;去,離開。去后乃至:(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乃,才。時年:當時的年齡。戲:玩耍。尊君在不:你的父親在嗎?尊君,對別人父親的尊稱;不,同 “否”。待君久不至,已去: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jīng)離開了。待,等待;去,離開。非人哉:真不是人啊!哉,語氣詞,表示感嘆。相委而去:丟下我走了。相,表示動作偏指一方;委,舍棄;去,離開。家君:對人謙稱自己的父親。無信:不講信用。無禮:沒有禮貌。慚:感到慚愧。引之:拉他。引,拉,牽拉;之,代詞,指元方。入門不顧:走進家門,不回頭看。顧,回頭看。(五)文章主旨《陳太丘與友期行》通過記述陳太丘與友人相約出行,友人失約遲到還出言不遜,而元方據(jù)理反駁的故事,贊揚了元方的聰慧機敏、懂禮識義,以及陳太丘堅守信用的品質(zhì),同時也批評了友人無信無禮的行為,告誡人們做人要講信用、懂禮貌,要尊重他人。(六)藝術(shù)特色情節(jié)簡潔,敘事生動:文章篇幅短小,情節(jié)簡單卻完整,從相約出行、友人失約,到元方與友人的對話交鋒,再到友人慚愧、元方不顧,敘事清晰流暢,生動地展現(xiàn)了事件的發(fā)展過程和人物的性格特點。通過對話塑造人物形象:文中大量運用對話描寫,如友人的 “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表現(xiàn)出他的憤怒和無禮;元方的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則體現(xiàn)了元方的有理有據(jù)、聰慧善辯。通過對話,人物的性格躍然紙上。對比鮮明,突出主題:文中將友人的無信無禮與陳太丘的守信、元方的懂禮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 “做人要講信用、懂禮貌” 的主題,使讀者對人物的行為和品質(zhì)有更清晰的認識,增強了文章的教育意義。二、拓展練習(一)閱讀《陳太丘與友期行》,回答問題。“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 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元方是從哪些方面反駁友人的?【參考答案】這一句交代了故事的起因,即陳太丘與友人約定中午同行,但友人過了中午還沒到,陳太丘便離開了。它不僅引出了下文友人到后與元方的對話,還為展現(xiàn)陳太丘守信的品質(zhì)和友人失約的行為做了鋪墊,是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關(guān)鍵。元方從兩個方面反駁友人:一是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指出友人沒有按時赴約,這是不講信用;二是 “對子罵父,則是無禮”,指出友人對著孩子罵他的父親,這是沒有禮貌。元方的反駁有理有據(jù),直擊友人的要害。(二)閱讀《陳太丘與友期行》,回答問題。1.“友人慚,下車引之” 表現(xiàn)了友人怎樣的心理?2.你如何看待 “元方入門不顧” 這一行為?【參考答案】1.“友人慚” 表明友人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對自己無信無禮的行為感到慚愧;“下車引之” 則表現(xiàn)出他想通過拉元方的手來表達自己的歉意,希望得到元方的原諒,體現(xiàn)了他知錯能改的心理。2.示例一:元方的行為是合理的。友人不僅失約,還對著元方罵他的父親,非常無禮。元方雖然年幼,但他能有理有據(jù)地反駁友人,維護了父親的尊嚴。“入門不顧” 是他對友人無禮行為的一種回應,表現(xiàn)出他鮮明的個性和對無禮之人的蔑視,這種行為可以理解。示例二:元方的行為略顯不妥。友人已經(jīng)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表示慚愧,下車想拉元方的手表示歉意,此時元方 “入門不顧”,顯得不夠?qū)捜荨km然友人有錯在先,但元方作為晚輩,在對方道歉后,應該表現(xiàn)出一定的禮貌,給對方一個臺階下。(三)閱讀《陳太丘與友期行》和下面的文段,完成問題。范式字巨卿,山陽金鄉(xiāng)人也。少游太學,與汝南張劭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歸鄉(xiāng)里。式謂元伯曰:“后二年當還,將過拜尊親,見孺子焉。” 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請設(shè)饌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別,千里結(jié)言,爾何相信之審邪?” 對曰:“巨卿信士,必不乖違。” 母曰:“若然,當為爾醞酒。” 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飲,盡歡而別。(選自《后漢書 范式傳》)1.兩則故事都涉及 “約定”,請分別概括兩則故事中人物在 “約定” 方面的表現(xiàn)。2.兩則故事都體現(xiàn)了 “信” 的重要性,但側(cè)重點有所不同,請簡要分析。【參考答案】1.《陳太丘與友期行》中,陳太丘與友人約定中午同行,友人過了中午才到,表現(xiàn)出失信;陳太丘因友人失約而離開,表現(xiàn)出守信。《范式傳》中,范式與張劭約定兩年后范式拜訪張劭家,到了約定的日子,范式果然如期而至,表現(xiàn)出守信;張劭堅信范式會守信,提前告訴母親準備酒菜等候,也體現(xiàn)了他對朋友守信的信任。2.《陳太丘與友期行》通過友人失約、元方反駁的情節(jié),側(cè)重于批評不守信、無禮的行為,強調(diào)了守信和講禮貌的重要性,警示人們要遵守約定、尊重他人。《范式傳》則通過范式如期赴約、張劭信任朋友的故事,側(cè)重于贊揚守信的品質(zhì)和朋友間的信任,展現(xiàn)了守信之人的言行如一和友情的真摯,突出了 “信” 是維系人際關(guān)系的重要紐帶。(四)閱讀《陳太丘與友期行》,回答問題。1.文中 “尊君”“家君” 的稱謂有什么不同?這體現(xiàn)了古代怎樣的禮儀?2.在現(xiàn)代社會,“誠信” 依然是重要的道德品質(zhì),請結(jié)合生活實際,談談你對 “誠信” 的理解。【參考答案】1.“尊君” 是對別人父親的尊稱,用于稱呼對方的父親,體現(xiàn)了對對方父親的尊重;“家君” 是對人謙稱自己的父親,用于稱呼自己的父親,體現(xiàn)了謙虛的態(tài)度。這體現(xiàn)了古代在稱謂上的禮儀規(guī)范,即對他人親屬要用尊稱,對自己親屬要用謙稱,通過不同的稱謂來表達對他人的尊重和自身的謙遜,是古代禮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在現(xiàn)代社會,“誠信” 是人際交往、社會運轉(zhuǎn)的重要基石。比如在商業(yè)活動中,商家誠信經(jīng)營,不欺騙消費者,才能贏得消費者的信任,獲得長久的發(fā)展;在朋友交往中,信守承諾,答應別人的事情盡力做到,才能維持真摯的友誼;在學習中,誠信考試,不抄襲作弊,才能真實地反映自己的學習成果,也體現(xiàn)了對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如果失去誠信,就會失去他人的信任,難以在社會中立足。就像《陳太丘與友期行》中的友人,因為失約和無禮,不僅受到元方的反駁,還讓自己陷入慚愧的境地,這也說明誠信對于個人形象和人際關(guān)系的重要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陳太丘與友期行》知識整理與拓展練習 2025-2026學年統(tǒng)編版(2024)七年級語文上冊.docx 《陳太丘與友期行》知識整理與拓展練習學生版 2025-2026學年統(tǒng)編版(2024)七年級語文上冊.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