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山東省淄博第七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學分認定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湖南澧縣城頭山古城遺址距今約6000年,是中國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城址內外發(fā)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遺跡,多座陶窯,以及中國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壇和古稻田。這說明( )A.城市是最早出現(xiàn)的人類文明要素 B.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C.古城先民已擺脫對漁獵采集的依賴 D.遺址所處時代已邁入階級社會門檻2.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創(chuàng)字時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經濟生活和思想觀念等。下表是“農”字的演變歷程,其創(chuàng)意是在樹木眾多的地方以蜃(蚌殼)制工具從事勞作。“農”字的創(chuàng)制可反映當時(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念 B.漁獵采集的勞動方式C.形神兼?zhèn)涞臅嬎囆g D.原始農耕的生產狀況3.有學者認為西周時期周王能干預諸侯國的內政,下列史料支持這一觀點的是( )A.《禮記》記載諸侯國君必須定期朝覲周王B.《詩經》記載周王派遣官員協(xié)助諸侯國君營建都城C.西周士山盤銘文記載周王命士山向諸侯國征收貢納D.西周豆閉簋銘文記載周王命豆閉掌管某諸侯國軍事4.有學者對《詩經》風、雅、頌的時代與內容進行考察,其發(fā)現(xiàn)如表所示,據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多數詩篇的形成時代 整體上對“天”的態(tài)度《周頌》 西周初年 頌天《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小雅》 西周晚期至東周初年 罵天《國風》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葉 不理天A.天子權威不斷強化 B.天道觀持續(xù)衰落C.人文意識逐漸增強 D.人性論走向成熟5.董仲舒認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諸侯、崇周制而“大一統(tǒng)”,以此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服務,從而將周代歷史與漢代政治聯(lián)系起來。西周時代對于秦漢統(tǒng)一的重要歷史影響在于 ( )A.構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確立了君主大權獨攬的集權意識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認同 D.實現(xiàn)了國家對土地與人口的控制6.西周、春秋時期的“家”,多為一個政治單位,與國對稱,即孟子所謂“千乘之國”“百乘之家”;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家”成為一個社會生產、生活單位,即史書中所謂“編戶”“齊民”。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瓦解 B.法家思想的發(fā)展 C.宗法制的建立 D.儒家思想的影響7.戰(zhàn)國時期,關東六國國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國人。數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為衛(wèi)人,樓緩為趙人,張儀、魏冉、范雎為魏人,蔡澤為燕人,呂不韋為韓人,李斯為楚人。據此可推知( )A.秦國官僚制相對完善 B.秦國用人政策不斷改變C.六國嚴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國遭排擠8.司馬遷認為,在推翻秦王朝過程中,項羽是天下諸侯的盟主,“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故而在《史記》中將項羽列入本紀。唐代史家劉知幾則指出:“霸王者,即當時諸侯。諸侯而稱本紀,求名責實,再三乖謬。”兩者認識不同的根源在于( )A.史書編纂體例的選擇 B.正統(tǒng)觀念的左右C.歷史敘述原則的取向 D.情感傾向的影響9.明代安徽桐城許多女性詩人為自己的齋室取有名號,如吳坤元的“松聲閣”、張姒誼的“松筠軒”、方孟式的“寒松齋”等,名號多與“松”有關。時人錢澄之對此現(xiàn)象解釋道:“松之聲,蓋天地之正聲也,非節(jié)婦之吟,不足以名之。”上述材料反映出( )A.文化教育進步推動女性覺醒 B.商品經濟發(fā)展推動文化創(chuàng)作C.心學傳播促進社會道德提升 D.儒家倫理影響人們價值觀念10.清代大規(guī)模的移民運動使成都人口迅速增長,各省遷移來的士商相繼籌資建立以地緣關系為紐帶的會館。士商通過會館進行商業(yè)運作,還積極參與賑災濟貧、資助教育等地方事務。這說明清代( )A.地方商業(yè)的規(guī)范發(fā)展 B.士商積極參與地方治理C.商幫的政治地位提升 D.會館成為商業(yè)管理機構11.於可訓是武漢大學中文系1977級的學生,畢業(yè)時他首先被分到外交部,還有國務院辦公廳作為備選。他的同班同學46人,23人進了北京,單位名稱90%以上帶著“國”字。這能夠反映出,當時的高等教育( )A.形成尊重知識的社會共識 B.有助于個體上升性的社會流動C.推動社會的公平公正發(fā)展 D.契合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需求12.公元前3世紀早期,埃及托勒密王朝統(tǒng)治者積極興建亞歷山大里亞圖書館,該館廣泛搜集各地書籍,大量希臘和東方文明的各類著作得到整理、翻譯和研究,亞歷山大里亞因此成為繼雅典之后的希臘文化中心和環(huán)地中海世界的文化之都。據此可知,該館的興建( )A.保存了古代東亞文獻古籍 B.宣揚了馬其頓帝國的文化優(yōu)勢C.助推了東西方文化的交匯 D.滿足了埃及對異域文化的好奇13.公元前261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征服羯陵伽后深感戰(zhàn)爭殘酷,遂皈依佛教。他在全國修建8.4萬座佛塔,將《法敕》刻于石柱,并派遣其子摩哂陀至斯里蘭卡傳教,佛教在很短的時間內傳播至整個帝國及周邊地區(qū)。這些措施( )A.促使亞洲文明圈形成 B.利于佛教成為世界性宗教C.實現(xiàn)帝國的文化整合 D.使得佛教迅速地傳入中國14.21世紀初,東北亞和南亞迎來移民高峰期,其中向北美移民的人普遍受教育程度較高,遍布就業(yè)于高科技、高收入行業(yè)至基礎民生服務業(yè)。近幾年,歐美排外主義復燃,少數極端團體和黨派將國內經濟和就業(yè)問題歸咎于外來移民。這種現(xiàn)象說明( )A.文化差異導致歐美社會矛盾激化 B.人口流動成為經濟全球化的動力C.移民激發(fā)了歐美的民族主義意識 D.全球經濟要素優(yōu)勢互補面臨挑戰(zhàn)15.1802年起,拿破侖采取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設立帝國大學作為全國教育管理的核心機構;在課程設置中強化了對法國歷史和帝國榮耀的宣揚;要求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要在帝國大學的管理下進行教學活動。拿破侖此舉的主要意圖是( )A.培養(yǎng)技術人才 B.撈取政治資本 C.強化國家意識 D.普及大學教育二、綜合題16.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是相互交融、互鑒共進的關系,既以包容開放的態(tài)度吸收世界文明精華,又以自身獨特貢獻推動人類文明多樣繁榮。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文明交流超越時空的力量。遼寧北票北燕大司馬馮素弗墓出土的玻璃注呈淡綠色半透明狀,造型似鴨,其材質經檢測為鈉鈣玻璃,與中國本土鉛鋇玻璃成分迥異。利瑪竇獲萬歷皇帝特賜葬于北京滕公柵欄,其墓碑刻漢文與拉丁文,雙龍環(huán)抱十字架,堪稱中西合璧的典范。世界上各民族的創(chuàng)造構成千姿百態(tài)的文明,其中,中華文明具有獨特的價值與形態(tài)。就歷史的實踐過程而言,中西文明之間的互動構成了世界文明交流史的重要部分。中西文明的交流,顯示出由淺入深、異質文明自我詮釋、主動引進與被動接受同時進行、利益驅動等特點。無論在器物(包括技術)、制度層面,還是思想文化層面,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都有著卓越的貢獻與深遠的影響。——據張國剛《略談中華文明對西方的影響與貢獻》等整理(1)閱讀材料,結合所學,從文明交流的角度,解讀遼寧北票玻璃水注的意義,概括利瑪竇的歷史貢獻。(2)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從“中華文明以自身獨特貢獻推動人類文明多樣繁榮”的認識入手,以“中華文明的世界意義”為主題,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自擬標題,史實例舉充分,觀點陳述正確,結論合理)三、材料題17.黃河——“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材料一 中國古人通過祭祀表達對黃河的敬畏。據甲骨卜辭記載,殷人每年多次舉行黃河祭祀,以求雨、求豐年等。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原地區(qū)的諸侯也常常祭祀黃河,以結盟、立誓或祈求戰(zhàn)爭勝利等。材料二 1903年 鄒容在《革命軍》中寫道:“沿萬里長城,登昆侖,游揚子江上下,溯黃河,豎獨立之旗,撞自由之鐘。”1910年 革命派《民聲》雜志發(fā)表組詩《愛之歌》,其中《黃河》篇寫道:“吾族受此河流賜,產出一部民族志。”1923年 李大釗在《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中寫道:“揚子江、黃河可以代表我們的民族精神。”1937年 國共兩黨代表在黃河邊同祭黃帝,毛澤東親撰祭文,“胄衍祀綿,岳峨河浩”“民族陣線,救國良方”。1938年 《民族詩壇》發(fā)表詩歌《黃河》,詩中寫道:“黃河!你這中華國族的母親,現(xiàn)在你再也不能安睡,東方吹動了號角,殺聲震變了天地。”1939年 《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保衛(wèi)黃河、保衛(wèi)華北、保衛(wèi)全中國”的歌聲激起熱烈反響,迅速傳唱到各根據地和抗日前線。(1)閱讀材料一,結合所學,說明中國古代重視祭祀黃河的原因。(2)20世紀上半葉,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其時代內涵不斷豐富。閱讀材料二,結合所學,予以說明。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托譯言志:嚴復翻譯《天演論》《天演論》居于“嚴譯八大名著”之首,譯自英國博物學家赫胥黎1893年在牛津大學的演講稿《進化論與倫理學》,1898年出版第一個通行本,“不上幾年,便風行到全國”。嚴復在他所撰“自序”中說,書中所論“于自強保種之事,反復三致意焉”。下表為《進化論與倫理學》中同一段文字的不同翻譯。1898年嚴復的翻譯 怒生之草,交加之藤,勢如爭長相雄。各據一抔壤土,夏與畏日爭,冬與嚴霜爭,四時之內,飄風怒吹,或西發(fā)西洋,或東起北海,旁午交扇,無時而息。上有鳥獸之踐啄,下有蟻蝝之齧傷,憔悴孤虛,旋生旋滅,菀枯頃刻,莫可究詳。是離離者亦各盡天能,以自存種族而已。數畝之內,戰(zhàn)事熾然,強者后亡,弱者先絕,年年歲歲,偏有留遺,未知始自何年,更不知止于何代。1971年北京科學出版社組織生物學科專家進行的翻譯 本地的牧草和雜草,分散在一小塊一小塊土地上的金雀花,為了占據貧乏的表面土壤而互相競爭著;它們同夏季的干旱斗爭,同冬季的嚴霜斗爭,同一年四季時而從大西洋時而從北海不斷吹來的狂風斗爭;它們竭盡全力來填補各種地面上和地下的動物破壞者在它們行列中間所造成的空隙。年復一年,它們總維持著一種平均的類群數量,也就是本地植物在不斷的生存斗爭中維持著一種流動的平衡。——摘編自李望華《嚴復的身份認同對〈天演論〉翻譯的影響》(1)嚴復對《進化論與倫理學》的翻譯有哪些特點 (2)談談你對嚴復“托譯言志”的理解。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古羅馬時代,統(tǒng)治者在他們的府邸中陳列著各種珍品和稀有古物,稱為“奇觀”。奧古斯都建立的神殿,以收藏異獸海怪的巨骨和兵器而煊赫一時。羅馬皇帝維斯佩基安的“和平圣殿”收藏了許多藝術瑰寶,成為當時的藝術中心。羅馬時期私人收藏藝術品的風氣日趨興盛。十七至十八世紀出現(xiàn)了一批新型博物館,如1751年成立的德意志科學博物館,1753年成立的大英自然博物館等。1779年在巴黎創(chuàng)建的國家科學工業(yè)博物館,是世界科技博物館的先驅。18世紀末,法國資產階級政府下令盧浮宮正式向公眾開放,私人博物館也相繼開放。1852年建立的德國紐倫堡日耳曼博物館是按史前時代、羅馬時代、德國時代三個系統(tǒng)六個展室組織陳列,幫助觀眾了解不同時代的社會面貌。1851年在倫敦舉辦的萬國博覽會擴大了以實物教育為特征的博物館的影響。1880年,美國博物館學者魯金斯明確提出博物館應成為一般人的教育場所的觀點。材料二 博物館是在時代提供的條件下產生和發(fā)展的,它又受著時代條件的限制,因此應把博物館現(xiàn)象放在一定時代的歷史條件下去研究。但是光把握時代性還不夠,還要把握歷史的連續(xù)性,把博物館現(xiàn)象放在歷史的長河中去考察。——材料均摘編自蘇東海《博物館演變史綱》結合材料一中博物館職能的變遷,談談你對材料二的認識。參考答案1.B2.D3.D4.C5.C6.A7.A8.C9.D10.B11.D12.C13.B14.D15.C16.(1)意義:見證了絲綢之路具有文化交流的作用。歷史貢獻:與徐光啟合作翻譯《幾何原本》的部分內容,在一定范圍內傳播了西方科技知識;在中國刊印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推動中國地圖學的發(fā)展。(2)示例:中華文明對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全球文明的推動。中華文明以兼容并蓄的特質,成為東亞文化圈的核心,并深刻影響全球文明進程。文字體系的傳播奠定了文化共融的基礎。公元前4世紀至3世紀,漢字傳入朝鮮、日本及東南亞。各國在漢字基礎上創(chuàng)制本土文字,如朝鮮諺文,日本假名,越南喃字。這種“同源異形”的文字體系,既保留文化共性,又尊重地域特性,成為東亞交流的紐帶。思想與制度的傳播進一步鞏固了文化認同。3-5世紀儒學在東亞流行,隋唐時期朝鮮、日本將《論語》等經典列為官學教材。社會制度上,日本大化改新以唐制為藍本,推行中央集權;越南移植中國科舉制度,朝鮮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國。佛教經中國本土化后傳入日韓,與神道、儒學融合,形成獨特的宗教文化,彰顯中華文明的“中轉站”作用。科技輸出則推動了全球文明跨越式發(fā)展。8世紀造紙術西傳,促進歐洲教育與商業(yè)革新;13世紀火藥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加速騎士階層衰落;指南針推動大航海時代到來,活字印刷術助力文藝復興。16-18 世紀,儒家思想與茶、瓷器等物質文化在歐洲引發(fā)“中國熱”,引起歐洲社會上層和知識界的熱烈反響。總之,中華文明以文字為媒介,以思想與科技為雙翼,既塑造了“書同文、制同構”的東亞文化圈,又為全球文明貢獻了關鍵技術與哲學智慧,彰顯了文明互鑒的世界意義。17.(1)黃河孕育了古代農業(yè),是古代農業(yè)的重要水源;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為適應諸侯國之間征伐戰(zhàn)爭的需要;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悠久而燦爛的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2)20世紀初,民族危機加深,社會矛盾激化,資產階級革命派宣傳獨立、自由、民主等思想,黃河成為獨立、自由、民主的象征;20世紀20年代,中國共產黨成立,無產階級肩負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20世紀30年代,隨著民族矛盾成為我國主要矛盾,我國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黃河成為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建立的紐帶。18.(1)特點:沒有忠實原文的內容與語言風格,而是有選擇地意譯;將自然科學著作賦予政治內涵,暗喻中國社會現(xiàn)狀;用文言文進行翻譯,體現(xiàn)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2)理解:甲午戰(zhàn)爭后,洋務運動宣告破產,民族危機大大加深;傳統(tǒng)制度與舊思想嚴重束縛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嚴復翻譯《進化論與倫理學》,宣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借助進化論喚醒國人救亡圖存的意識,推動政治變革,促進西學在中國的廣泛傳播。19.從博物館職能的變遷角度:由收藏展示為主,逐漸增加科學研究(或者傳播科技文化)和教育職能。從博物館職能變遷的時代背景角度:古羅馬時代,羅馬文化繁榮,人文精神活躍;統(tǒng)治者的個人喜好;羅馬不斷的對外擴張掠奪。十七到十八世紀,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一系列思想解放運動興起;近代科學的發(fā)展;法國大革命推翻了專制王朝的統(tǒng)治;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fā)展。十九世紀,工業(yè)革命迅速推進,滿足工業(yè)發(fā)展的需要;教育事業(yè)迅猛發(fā)展,學校數量增加;民族意識的增強,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的需要。從整體認識角度:博物館職能的變遷具有時代性和連續(xù)性,不斷延伸和擴展,構成一個系統(tǒng)工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