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全民族抗戰中的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正面戰場的抗戰1.1937年9月23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本日羅店第四軍潰退,但左右各部隊未動搖,故未致大害。保定陣線如常,山西平型關幸獲大勝,此晉局轉危為安之機乎。”材料表明平型關大捷 ( )A.使全民族抗戰局面由此形成B.實現了國共兩黨全方位合作C.推動了正面戰場局勢的轉變D.制止了日本武力侵華的行動2.(跨學科·音樂)在音樂社團為抗日歌詞配曲活動中,老師呈現了詞作家田漢1938年寫的一首歌詞:將士的喊聲,震動了南部山東,榴彈擲處血光紅,敵人如鼠我如龍。……中華民族……要做主人翁!歌詞描寫的是( )A.淞滬會戰B.平型關大捷C.臺兒莊戰役D.百團大戰3.下圖所示為江西萬家嶺戰役中,中國軍隊抗擊日軍的畫面。這場戰役 ( )A.由李宗仁指揮 B.屬于局部戰場的抗戰C.是武漢會戰的主要戰役 D.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4.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接連發生,它們的共同影響是 ( )A.促進了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B.打出了敵后抗日軍民的聲威C.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D.破滅了日本速亡中國的戰略5.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中國軍隊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消滅日軍數萬人,取得大捷。此戰役是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后盟軍與日軍的首場戰役勝利,引起了當時世界媒體的廣泛關注。美國總統羅斯福也稱:“盟軍的勝利全賴華軍長沙大捷。”此次長沙會戰勝利 ( )A.提高了中國抗日戰爭的國際影響B.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C.日本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D.扭轉了抗日戰爭的戰局6.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以后,國民黨軍隊在豫湘桂戰役中潰敗的主要原因是 ( )A.國民黨政府執行片面抗戰政策B.國民黨政府消極抗日、積極反共C.國民黨統治區在經濟上面臨崩潰D.國民黨軍隊和日軍實力對比懸殊敵后戰場的抗戰7.數據變化可以反映某段時期的歷史概況。對下面圖示解讀正確的是 ( )A.農村革命根據地的不斷壯大B.工農革命運動支持北伐戰爭C.敵后抗日根據地力量的發展D.正面戰場的地位遭到削弱8.全國抗戰爆發后,根據中日戰爭中敵強我弱的形勢和敵人用兵的戰略方向……八路軍的作戰方針是獨立自主地進行山地游擊戰爭,包括在有利條件下集中兵力消滅敵人兵團,以及向平原發展游擊戰爭。這主要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 ( )A.英勇抗擊日軍侵略B.一切從實際出發C.堅持維護統一戰線D.緊緊依靠人民群眾9.(時空觀念)經過長時間的籌劃,朱德和彭德懷在1940年8月發布命令,對日軍展開大戰。戰斗夜以繼日,一連廝殺了五個月,一百多個團打擊了日軍的整個交通線和封鎖網。日軍控制的所有的煤礦、鐵路、橋梁、公路和電訊都遭到破壞。該“戰斗”遍布 ( )A.華北地區 B.東北地區C.華南地區 D.西北地區10.1940年某次戰役勝利后,蔣介石致電 :“貴部窺此良機,斷然出擊,予敵甚大打擊,特電嘉獎。”同時,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一、八路軍截斷山西各鐵路之行動,對敵軍精神與計劃上必受一打擊。二、八路軍對抗戰之態度表示積極。”“ ”處是 ( ) A.李宗仁 B.張自忠C.彭德懷 D.馮玉祥11.下列一組圖片體現了 ( ) 地道戰 地雷戰 麻雀戰A.抗日戰爭爆發 B.敵后戰場的抗戰C.片面抗戰路線 D.正面戰場的抗戰堅持全民族抗戰12.(易錯題)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日軍改變了侵華策略。下列各項與這種改變有直接關系的是 ( )①汪精衛公開叛國投敵 ②國民政府積極抗日 ③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皖南事變 ④敵后抗日根據地成為日軍進攻的重點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13.1941年,周恩來因當時某一事件的突發而在《新華日報》上憤然寫下了如圖中的題詞:“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變 B.七七事變C.西安事變 D.皖南事變14.下圖是“圖說歷史—抗日戰爭”展覽活動中的一組圖片。這組圖片的主題是 ( )中國軍隊在臺兒莊與日軍戰斗 被服廠工人為部隊趕制夏裝 海外僑胞捐款購置飛機A.全民族的抗戰 B.正面戰場的浴血奮戰C.艱苦卓絕的敵后抗戰 D.海外僑胞的輸財助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15.1943年,中、美、英三國舉行開羅會議,發布《開羅宣言》,宣言要求日本歸還中國的領土。代表中國與會的是 ( )A.清政府B.北洋政府C.南京國民政府D.南京偽國民政府16.抗日戰爭中,中國戰場抗擊和牽制了日軍2/3以上的兵力,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這說明,抗日戰爭的中國戰場 ( )A.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相互配合B.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重要前提C.以地道戰和地雷戰為主要方式D.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1.照片記錄歷史。下面兩張老照片共同反映的是 ( ) 上海守軍奮起抗擊日軍 中國軍隊在臺兒莊 與日軍展開戰斗A.國共團結合作抗擊日軍B.國民黨軍隊浴血奮戰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D.共產黨軍隊英勇抗敵2.《陣中日報》報道第三次長沙會戰時提到:“過去一般人都有這樣的錯誤心理……如像是敵人只要用主力出攻,誰都擋不住的。此次可以證明你只要有卓越之指導、必死的決心,一樣也是攻不動的。”據此可知,這次會戰 ( )A.擴大了中國抗日戰爭的國際影響B.為中國爭取到更多國際援助C.增強了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D.推動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建立3.(2025廊坊月考)胡繩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中指出,它無論在戰略上還是在戰役上,都是抗擊日軍進攻的主要戰場(初期)。國民黨表現了一定的抗日積極性,國民黨軍隊曾先后進行了平津、淞滬、徐州以及保衛武漢等戰役……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上述材料有助于我們了解 ( )A.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過程B.正面戰場初期發揮的積極作用C.中國軍人在抗日戰場上的表現D.正面戰場迫使日軍改變了策略4.“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嘿,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千里大平原展開了游擊戰,村與村、戶與戶地道連成片,侵略者敢來打得他魂飛膽也顫。”這首歌出現的背景是 ( )A.中國共產黨建立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B.國民黨在正面戰場抗擊日本侵略者C.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展開主力決戰D.抗日義勇軍抵抗日軍的侵略5.以下七七事變后的史實,可以用來共同佐證 ( )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學生界、教育界、宗教界、婦女界都建立了各種形式的抗日救亡組織工人群眾紛紛組織抗日義勇隊、宣傳隊,支援前線,參軍參戰工商界人士踴躍認購救國公債,為前線將士捐贈物資世界各地華僑積極籌集現款和物資支持國內抗戰A.全民族的團結抗戰B.正面戰場積極抵抗C.人民游擊戰爭展開D.抗日戰爭取得勝利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是平漢、粵漢鐵路的交會點。1937年11月國民政府部分機構由南京遷至武漢后,該地實際成為中國軍事、政治、經濟的中心,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日軍精銳部隊和輕重武器一齊上陣,從大別山北麓直撲武漢。中日軍隊海陸空軍齊對陣,上演了一場中國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歷時最長、殲敵最多的戰爭歷史劇。這也是中國軍隊獲得戰果最多、日本軍隊損失最慘的戰役。日軍每前進一步,都遭遇到中國軍隊的頑強抗擊,他們用一天時間才能攻下一個山頭。日軍攻占武漢的計劃,從7月推到8月,再設定9月,可直到10月底,才以傷亡30多萬人,甚至整個師團成建制被殲滅作為代價后占領武漢。此次會戰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中國軍隊雖然也付出巨大犧牲,但中國軍隊的主力并未受到毀滅性打擊。中國保存了有生力量,為進入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作了充分的準備。武漢抗戰的近一年時間,是中國近代史上中華民族最團結的時期。國共兩黨精誠合作,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后配合正面戰場的軍事行動,廣泛開展游擊戰,牽制了大量日軍,使日軍無法調動更多的軍隊投入進攻徐州、武漢之戰。過去令政府頭疼不已的軍閥派系,此時都走上抗戰前線。桂系將領親率子弟兵奔赴戰爭前沿,川軍以最劣之裝備與強敵廝殺疆場,黃埔將領挺進到第一線與敵軍對壘。在抗戰的大旗下,真正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1)根據材料,說明日本為什么要對武漢發起進攻。(2)根據材料,概述武漢會戰的特點。請用材料中的史實佐證武漢會戰的特點。(3)史論結合是我們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結論是由具體史實推出的,請運用材料中具體史實填寫表格。史實 結論① 武漢會戰中國軍隊獲得戰果最多② 武漢會戰日軍損失最慘重③ 武漢會戰真正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① ② ③ 7.(史料實證)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 ——中共中央《為日 軍進攻盧溝橋通電》 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蔣介石1937年 7月17日廬山談話材料二: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軍隊和根據地,拖住了侵華日軍的一半以上。設想,沒有敵后戰場,沒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侵華日軍全部壓在國民黨政府軍隊上,國民黨政府能夠堅持兩年以上嗎 ……正面戰場雖然敗仗居多,犧牲慘重,但畢竟阻滯了日軍迅速滅亡中國的圖謀。……反過來也一樣,只有敵后戰場,沒有正面戰場,中國的抗戰局面會更艱苦,付出的犧牲會更大。抗戰堅持到勝利的把握也是不大的。——摘編自張海鵬《正確看待抗戰兩個領導中心,中共是中流砥柱》(1)材料一中國共兩黨的共同主張是什么 結合史實舉例說明國共兩黨是如何踐行這一主張的。(2)根據材料二,請舉出中國軍民在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所取得的重大勝利各一例。概括兩個戰場在抗日戰爭中的關系。(3)綜合上述材料和問題,請擬定一個合適的學習主題。【詳解答案】基礎達標1.C2.C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1938年”“南部山東”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8年,李宗仁指揮的臺兒莊戰役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仗,這次戰役指的是發生在山東的臺兒莊戰役,C項正確。3.C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8年,中國軍隊將日軍一個師團分割包圍,給予重創,史稱“萬家嶺大捷”,即萬家嶺戰役,萬家嶺戰役殺傷大量日軍有生力量,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為武漢會戰爭取了時間,極大地振奮了中國人民保家衛國的斗志和信心,C項正確;李宗仁指揮的是臺兒莊戰役,排除A項;萬家嶺戰役處在全面抗戰時期,排除B項;淞滬會戰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排除D項。故選C。4.D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都屬于抗戰防御階段的重要會戰,其共同影響是破滅了日本速亡中國的戰略,武漢會戰后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D項符合題意;1937年七七事變促進了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A項不符合題意;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都屬于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的作戰,B項不符合題意;八路軍取得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C項不符合題意。故選D。5.A 6.B 7.C8.B 解析:根據材料“根據中日戰爭中敵強我弱的形勢和敵人用兵的戰略方向……八路軍的作戰方針是獨立自主地進行山地游擊戰爭,包括在有利條件下集中兵力消滅敵人兵團,以及向平原發展游擊戰爭”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戰略思想,B項正確。9.A10.C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1940年某次戰役勝利后……‘一、八路軍截斷山西各鐵路之行動,對敵軍精神與計劃上必受一打擊。二、八路軍對抗戰之態度表示積極’”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0年8月至次年1月,八路軍在彭德懷指揮下,組織了100多個團,在華北廣闊的地域,對日軍發起主動進攻,史稱“百團大戰”,取得輝煌的戰績,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C項正確;李宗仁指揮徐州會戰,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張自忠未參與百團大戰,排除B項;材料所述內容體現的是百團大戰,該戰役由彭德懷指揮,而不是馮玉祥,排除D項。故選C。11.B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抗戰時期,身處敵人后方的廣大抗日軍民積極開展游擊戰爭,并在戰爭中不斷學習、總結、提高,創造了“破襲戰”“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作戰方式,B項正確;抗日戰爭的爆發早于敵后戰場的開辟,排除A項;片面抗戰路線,指的是國民黨不發動與武裝人民群眾,實行一條單純依靠政府與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線,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C項;在抗日戰爭戰略防御階段,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歷經平津抗戰、山西抗戰、淞滬會戰、平漢津浦鐵路沿線作戰、武漢會戰,擔當了正面防御作戰的主要任務,起了主體作用,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D項。故選B。12.C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日軍對國民政府改用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策略;由此分析可知,國民政府是消極抗日,排除含②的選項,C項正確。13.D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了皖南事變發生后周恩來的悲痛心情,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伏擊新四軍,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D項正確;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制造并發動的一場侵華事件,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1937年7月七七事變爆發,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發生,經過中國共產黨和各方的努力,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國共從敵對走向聯合,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D。14.A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中國軍隊在臺兒莊與日軍戰斗”“被服廠工人為部隊趕制夏裝”“海外僑胞捐款購置飛機”可知,中國軍隊、工人、海外華僑均為抗日戰爭作出貢獻,體現了全民族的抗戰的主題,A項正確。15.C16.D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中國戰場抗擊和牽制了日軍2/3以上的兵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說明抗日戰爭的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D項正確。能力提升1.B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兩幅圖片反映的都是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抗擊日軍,B項正確;圖片未體現中國共產黨的參與,不能說國共兩黨合作,排除A項;上海守軍奮起反抗日軍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尚未建立,排除C項;圖片未體現共產黨軍隊英勇抗敵,排除D項。故選B。2.C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此次可以證明你只要有卓越之指導、必死的決心,一樣也是攻不動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三次長沙會戰中,中國軍隊拼死抵抗,最終獲得勝利。這次會戰的勝利,在國內外都產生了積極影響,而中國軍隊采取正確戰術,抱定必死決心而取得勝利,也增強了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C項正確;第三次長沙會戰擴大了中國抗日戰爭的國際影響,但材料沒有涉及,排除A項;從材料中不能得出這次會戰為中國爭取到更多國際援助的結論,排除B項;第二次國共合作在1937年就已經開始,而第三次長沙會戰開始于1941年,排除D項。故選C。3.B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它無論在戰略上還是在戰役上,都是抗擊日軍進攻的主要戰場(初期)。國民黨表現了一定的抗日積極性,國民黨軍隊曾先后進行了平津、淞滬、徐州以及保衛武漢等戰役……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可知,材料肯定了國民黨的正面戰場在抗日戰爭初期發揮的作用,有助于我們全面了解正面戰場的作用,B項正確;1937年9月,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開發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材料強調的是正面戰場的作戰,不涉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的積極作用,排除C項;材料只強調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并未涉及日軍改變侵華策略,排除D項。故選B。4.A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嘿,埋伏下神兵千百萬……侵略者敢來打得他魂飛膽也顫”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全國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抗日武裝力量,深入敵后,放手發動群眾,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在平原地區因地制宜地開展地道戰等作戰方式,抗擊日本侵略者,A項正確;題干材料未涉及國民黨在正面戰場抗擊日本侵略者,排除B項;題干材料描述的是抗戰時期,不是人民解放戰爭時期,排除C項;題干材料描述的是地道戰,與抗日義勇軍無關,排除D項。故選A。5.A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學生界、教育界、宗教界、婦女界都建立了各種形式的抗日救亡組織”“工人群眾紛紛組織抗日義勇隊、宣傳隊,支援前線,參軍參戰”“工商界人士踴躍認購救國公債,為前線將士捐贈物資”“世界各地華僑積極籌集現款和物資支持國內抗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史實可以用來共同佐證全民族的團結抗戰,A項正確;正面戰場積極抵抗,與題干信息“學生界、教育界、宗教界、婦女界都建立了各種形式的抗日救亡組織”“工人群眾紛紛組織抗日義勇隊、宣傳隊,支援前線,參軍參戰”沒有聯系,排除B項;人民游擊戰爭展開,與題干信息“學生界、教育界、宗教界、婦女界都建立了各種形式的抗日救亡組織”“工人群眾紛紛組織抗日義勇隊、宣傳隊,支援前線,參軍參戰”沒有聯系,排除C項;題干內容沒有涉及抗日戰爭取得勝利,題干內容體現的是全民族的團結抗戰,排除D項。故選A。6.(1)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是平漢、粵漢鐵路的交會點,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當時中國軍事、政治、經濟的中心。(2)特點:中國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歷時最長、殲敵最多的大會戰。史實佐證示例(舉一例即可)規模最大:此次會戰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歷時最長:日軍攻占武漢的計劃,從7月推到8月,再設定9月,可直到10月底才占領武漢。殲敵最多:日軍傷亡30多萬人,甚至整個師團成建制被殲滅。(3)①中國保存了有生力量,為進入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作了充分的準備。②日軍傷亡30多萬人,甚至整個師團成建制被殲滅。③國共兩黨精誠合作,國民黨浴血奮戰、奮勇殺敵;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后配合正面戰場的軍事行動,廣泛開展游擊戰,牽制了大量日軍;各派軍閥都走上抗戰前線,抵抗日本侵略。7.(1)主張:實行全民族抗戰。共產黨舉例:改編紅軍為八路軍和新四軍;取得平型關大捷、領導百團大戰等。(舉出一例即可)國民黨舉例:組織淞滬會戰、武漢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領導臺兒莊戰役等。(舉出一例即可)(2)正面戰場:臺兒莊戰役;第三次長沙會戰。(任選一例即可)敵后戰場:百團大戰。關系: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相互配合,構成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3)國共合作(中國近代史上的兩次國共合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