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7課 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七七事變1.歷史永遠銘記1937年7月7日的那個晚上,日本開始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槍聲喚醒了中華民族百年的沉睡。侵華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的借口是 ( )A.一二·九運動的爆發B.一名士兵失蹤C.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D.柳條湖事件2.(跨學科·語文)下邊詩詞描寫了 ( )《沁園春》(佟麟閣) 曉月蘆溝,怎忘當年,戰火曳空!惹英雄奮起,旗風所向,悲歌吼處,氣貫長虹。永定河邊,南苑巷內,多少男兒浴血中。一腔恨,俱凝刀槍上,怒向頑兇! ……A.七七事變中國軍人的抵抗B.淞滬會戰反抗日軍的悲壯C.南京大屠殺的血腥與慘烈D.北平以及天津的相繼失陷3.日本早在1931年就對中國發動了侵略,而我們卻把“盧溝橋事變”作為全面抗戰開始的標志。主要依據是 ( )A.日本對中國發動了更大規模的進攻 B.事變加速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進程C.中國開始了全民族抗日戰爭 D.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第二次國共合作4.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指出“盧溝橋事變已經到了退讓的最后關頭”“再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再退讓,北平“就要變成沈陽第二”。上述談話內容表明蔣介石 ( )A.要尋求美國的援助 B.要繼續實行不抵抗政策C.要抗擊日本侵略者 D.要組建南京國民政府5.中國共產黨從1937年2月到1937年9月,在西安、杭州、南京、廬山等地同國民黨進行了多次協商和斗爭。在談判的曲折過程中,我黨堅持革命原則。這體現了 ( )A.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實現B.國共兩黨的政治分歧徹底消除C.中國共產黨積極推動第二次國共合作D.中國共產黨放棄了革命領導權6.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起草的《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正式交付國民黨,其中保證:“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之統轄,并待命出動,擔任抗日前線之職責。”這一做法 ( )A.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建立B.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救亡民主運動新高潮到來C.推動全民族團結抗戰局面形成D.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淞滬會戰7.七七事變后,日軍想在華北以強大的軍事打擊,速戰速決,迫使中國屈服。因此,淞滬會戰打響后,日方最初僅想以第3、第11師團組成“上海派遣軍”應對。但隨著對中國軍隊決心在上海“大打”的意圖逐漸明了,日方向上海增派兵力。該材料 ( )A.說明了中國政府對抗日有充足的準備 B.反映了淞滬會戰打亂了日軍作戰計劃C.體現了日本在侵華的戰略上比較被動 D.證明了日軍發動侵華戰爭是迫于無奈8.1937年11月28日,倫敦《泰晤士報》曾這樣報道淞滬會戰:“此次兩軍作戰,雙方傷亡慘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國堪稱軍事國家之榮譽……上海一隅之抵抗,對于整個中國均有極大之影響。”據此可知,淞滬會戰的意義在于 ( )A.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支持 B.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C.扭轉了抗日戰爭的戰局 D.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南京大屠殺9.與下圖所示公祭日相關的事件是 ( )A.九一八事變 B.盧溝橋事變 C.八一三事變 D.南京大屠殺10.(2025石家莊期末)日軍占領南京期間,德國人約翰·拉貝于日記中記載:“軍隊在進城后搶劫掠奪達數周之久……成千上萬的無辜平民慘遭殺害。整個城市約有三分之一被日本人縱火焚毀……”這段記載說明 ( )A.拉貝幫助過南京市民B.日軍兇惡殘暴的本質C.日本不承認侵華戰爭D.中日關系的曲折發展11.1938至1945年,日本731部隊等以活人實驗和活人解剖等滅絕人性的手段殺害中國人、蘇聯人、朝鮮人及盟軍戰俘超過1萬人。下列反映這方面歷史真相的證據中,最具說服力的是 ( )A.侵華日軍所寫的回憶錄B.遺址和原始檔案的互證C.當年受害者的口述資料D.歷史學者所著書籍記載1.下面大事年表反映了當時我國 ( )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2年,日本扶植溥儀成立偽滿洲國1935年,日本策動所謂“華北自治運動”1936年,西安事變1937年,七七事變A.國共內戰越發激烈B.民族危機日趨嚴重C.國共合作即將到來D.地方自治逐步推廣2.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名稱,七七事變后,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南方八省的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人民軍隊名稱的變化反映出 ( )A.社會性質的變化 B.中共地位的變化C.社會矛盾的變化 D.領導階級的變化3.(跨學科·美術)中國近代,一批漫畫家執筆為刃,以“輕”形式傳遞出厚重的家國觀。下圖是刊載于1937年9月《救亡漫畫》上的畫作。對該畫作解讀最為準確的是 ( )A.譴責日寇全面侵華暴行B.蘊含對戰爭的逃避心理C.呼吁同心合力保衛中華D.強調“攘外必先安內”原則4.1936年中共中央計劃出版“長征紀實”。由于人手有限,毛澤東專門致信,要求親歷者就“自己所經歷……擇其精彩有趣的寫上若干片段”,務必保證出版。1937年初,《長征記》編訂完成,但直到1942年,中共中央僅作為內部資料少量印發,并未公開出版。中國共產黨的出發點是 ( )A.迫于戰時環境出版業遭遇重創B.中共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C.國民政府實行嚴格的新聞管制D.國共兩黨消除爭端團結抗戰5.作為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的德國人約翰·拉貝,目睹了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間侵華日軍的暴行,并用日記記錄了下來,這就是著名的《拉貝日記》,同時,拉貝還保存了80多張現場拍攝的照片和翔實說明?!独惾沼洝房梢宰鳛檠芯磕暇┐笸罋⑹妨系淖钪饕碛墒?( )A.作者經歷的真實性B.日記時間的一致性C.作者身份的特殊性D.日記內容的豐富性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兇暴!奪我東三省,殺我們同胞。小朋友,大家起來鬧!日本糖果我不吃,東洋玩具我不要。材料二:命令前線官兵堅決抵抗,“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后退”。——第二十九軍司令部命令材料三:根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調查報告,無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被集體屠殺,有30多萬人喪生。(1)材料一中“奪我東三省”的局面發生在哪次事件之后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歷史事件 該事件有什么影響 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刻,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什么樣的抗日主張 (3)材料三控訴的是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什么事件 (4)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針對當今日本右翼勢力企圖抹殺這一人間慘劇真相的行為,談談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看待中日關系。7.(史料實證)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35年12月,黨中央在陜北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會上通過了《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決議分析了當時政治形勢的基本特點,規定了黨在新形勢下的策略路線:發動、團結與組織全中國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對當前主要的敵人——日本帝國主義與蔣介石。——摘編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材料二:取消一切推翻國民黨政權的暴動政策及赤化運動,停止以暴力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F在的蘇維埃政府,實行民權政治,……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之統轄,并待命出動,擔任抗日前線之職責。——《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15日)(1)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我黨的政治策略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當時中共制定政策的主要依據,并談談你對國共兩黨關系的認識。【詳解答案】基礎達標1.B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7年7月7日晚,日軍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發動盧溝橋事變,由此日本開始發動全面侵華戰爭,B項正確;一二·九運動指的是1935年12月9日,北平數千名學生舉行的抗日救國示威游行,排除A項;西安事變發生于1936年12月,是國共兩黨由對峙到合作抗日開始的序幕,排除C項;1931年9月18日,日本借“柳條湖事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排除D項。故選B。2.A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曉月蘆溝”“永定河邊”“佟麟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時,佟麟閣率軍在與日軍鏖戰中壯烈殉國,因此詩詞描述的是七七事變中中國軍人的抵抗,A項正確;淞滬會戰發生在上海,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南京大屠殺是侵華日軍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題干強調的是七七事變中中國軍人的抵抗,與北平以及天津的相繼失陷無直接關系,排除D項。故選A。3.C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中國人民進行局部抗戰,盧溝橋事變后,國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民族抗戰開始,C項正確。4.C5.C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5年華北事變后,中共從全民族利益出發,主張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同抗日,1937年在西安、杭州、南京、廬山等地同國民黨進行了多次協商和斗爭,這充分體現了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誠意,C項正確;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實現是在1937年9月,時間上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項;“政治分歧徹底消除”說法錯誤,國共兩黨因為抗日而走向合作,并未消除政治分歧,排除B項;第二次國共合作屬于黨外合作,中國共產黨并未放棄革命領導權,排除D項。故選C。6.C7.B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可知,淞滬會戰中日方被迫向上海增派兵力,這說明日軍最初的作戰計劃沒有能夠順利完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迫使日本改變了作戰計劃,B項正確。8.D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此次兩軍作戰,雙方傷亡慘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國堪稱軍事國家之榮譽……上海一隅之抵抗,對于整個中國均有極大之影響”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滬會戰結束,淞滬會戰持續三個月,斃傷日軍4萬多人,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斗志,D項正確;材料僅為倫敦《泰晤士報》的報道,不能反映出中國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支持,排除A項;淞滬會戰失敗了,排除B項;淞滬會戰最終失敗,沒有扭轉抗日戰爭的戰局,排除C項。故選D。9.D10.B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日軍占領南京期間”“軍隊在進城后搶劫掠奪達數周之久……成千上萬的無辜平民慘遭殺害。整個城市約有三分之一被日本人縱火焚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隨即進行了持續六周的血腥大屠殺,屠殺的人數超過30萬,題干材料描述的是南京大屠殺的概況,反映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兇惡殘暴,B項正確。11.B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反映這方面歷史真相的證據中,最具說服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遺址是歷史事件發生的實際地點,它是歷史的實物見證。原始檔案則是當時記錄事件的文件,這些檔案是由事件的制造者(日本軍隊)自己記錄的,雖然可能存在歪曲事實的情況,但通過與遺址相互印證,可以最大程度地還原歷史真相。兩者相互補充,形成強有力的證據鏈,B項正確。侵華日軍所寫回憶錄存在很大的主觀性和為自己開脫罪行的可能性,排除A項;當年受害者的口述資料雖然能夠從親身經歷者的角度提供寶貴的信息,但由于時間久遠,記憶可能出現偏差,排除C項;歷史學者所著書籍,其內容可能會受到學者個人觀點、研究方法、資料獲取完整性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B。能力提升1.B 解析:根據大事年表信息“九一八事變”“偽滿洲國”“華北自治運動”“七七事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事年表內容均與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有關,且每一次侵略活動都使中華民族的民族危機日趨嚴重,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日本侵華導致的民族危機,不是國共內戰,排除A項;體現國共合作即將到來的是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和七七事變后國共再次合作,排除C項;“華北自治運動”體現的是日本侵華的陰謀,與地方自治無關,排除D項。故選B。2.C 解析:中國工農紅軍和南方八省的游擊隊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是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軍隊;七七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已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為了共同抗日,中國工農紅軍和南方八省的游擊隊接受國民黨改編,分別成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C項正確;中國工農紅軍和南方八省的游擊隊改編前后,中國的社會性質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A項;人民軍隊名稱的變化無法體現中共地位的變化、領導階級的變化,排除B、D兩項。故選C。3.C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1937年9月《救亡漫畫》”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處于抗日戰爭時期,國家處于危亡時刻,而“樹無枝干哪有花,國不存在哪有家”,反映了國和家的緊密關系,表達了作者呼吁同心合力保衛中華的思想,C項正確;譴責日寇全面侵華暴行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對戰爭的逃避心理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B項;“攘外必先安內”的意思是對抗外面勢力前,先得把內部問題解決了,與題干無關,排除D項。故選C。4.B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毛澤東專門致信,要求親歷者就‘自己所經歷……擇其精彩有趣的寫上若干片段’,務必保證出版。1937年初,《長征記》編訂完成,但直到1942年,中共中央僅作為內部資料少量印發,并未公開出版”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雖然《長征記》在1937年就已經編訂完成,但面對日本對中國的全面侵略,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長征記》中關于國共矛盾的記錄不適合此時期團結抗戰的需要,所以一直沒有公開出版,反映了中共努力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B項正確;戰爭環境影響《長征記》的出版,但不會使其不能公開出版,排除A項;材料所述中共中央將《長征記》僅作為內部資料少量印發,并未公開出版的主要出發點是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不是因為國民政府的新聞管制政策,排除C項;這一時期國共兩黨沒有消除爭端,D項表述過于絕對,排除。故選B。5.A 解析:我們要研究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最有力的證據是屠殺現場遺跡與當時的新聞照片。只有當時的遺跡和新聞照片最客觀。《拉貝日記》記錄的是作者的親身經歷,具有真實性。所以A選項是正確的。B、C、D不是最主要理由。故選A。6.(1)九一八事變。(2)事件:七七事變(或盧溝橋事變)。影響: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主張: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3)南京大屠殺。(4)銘記歷史,勿忘國恥,以史為鑒,時刻警惕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大力發展經濟,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尊重歷史,堅決捍衛國家權益;等等。(答出一點,言之有理即可)7.(1)由反蔣抗日到聯蔣抗日。(2)依據: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認識: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