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6課 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 同步練(含答案) 2025-2026學年歷史部編版(2024)八年級上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6課 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 同步練(含答案) 2025-2026學年歷史部編版(2024)八年級上冊

資源簡介

第16課 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
九一八事變
1.1927年,日本提出了先奪“滿蒙”、后取整個中國,進而吞并亞洲、稱霸世界的侵略政策。兩年后,為了擺脫經濟和政治困境,日本決定武裝奪取中國東北。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材料描述的是九一八事變的 (  )
A.背景 B.經過 C.結果 D.影響
2.九一八事變后,何香凝將自己的一條裙子送給蔣介石,并賦詩一首:“枉自稱男兒,甘受倭奴氣。不戰送山河,萬世同羞恥……”詩中的“山河”主要是指 (  )
A.東北地區
B.華北地區
C.平津地區
D.華東地區
3.(2025無錫月考)1931年至1945年,日本從東北掠走煤2.23億噸、生鐵1 100萬噸、鋼580萬噸、木材1.4億立方米。日本還在中國東北掠走大量黃金。由此可見 (  )
A.東北人民長期生活在壓迫之下
B.日本占領東北后大肆掠奪資源
C.九一八事變是日本預謀策劃的
D.日本侵略者短期內占領了東北
4.東北小調:“高粱葉子青又青,九月十八來了日本兵。先占火藥庫,后占北大營,殺人放火真是兇!中國軍隊有好幾十萬,恭恭敬敬讓出了沈陽城!……”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 (  )
A.國民政府忙于北伐戰爭
B.蔣介石實行不抵抗政策
C.中國的武器落后
D.沒有得到國際援助
5.日本在長春留下了很多建筑,其中偽滿治安部(軍事部)舊址現為吉林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這個建筑可以作為研究偽滿洲國歷史的 (  )
A.口述史料 B.文獻史料
C.影像史料 D.實物史料
局部抗戰開始
6.1942年4月28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對全國廣播的“爐邊談話”中說道:“中國人民在這次戰爭中是首先站起來同侵略者戰斗的;在將來,一個仍然不可戰勝的中國將不僅在東亞,而且在全世界,起到維護和平和繁榮的適當作用。”中國人民“首先站起來”的時間是 (  )
A.1931年 B.1937年
C.1939年 D.1940年
7.九一八事變后在東北組織抗日游擊隊,帶領當地軍民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的英雄人物是 (  )
A.趙一曼 B.楊靖宇
C.張學良 D.楊虎城
8.“匆匆歲月九一八,國恥難書舊恨發。倭寇蹂躪槍炮亂,山河萬里我無家。”面對國恥,中國各個階層展現愛國行動,1936年東北各抗日隊伍改編為 (  )
A.抗日義勇軍 B.東北游擊隊
C.東北抗日聯軍 D.工農革命軍
一二·九運動與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
9.口號與主張蘊含著時代的特征。下列口號與主張,能夠反映“一二·九運動”的是 (  )
A.“誓死力爭、還我青島” B.“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C.“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D.“停止內戰,一致對外”
10.(2025保定期末)愛國青年是時代的先鋒。“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1935年12月9日發生的‘一二·九’運動是抗戰動員的運動,是準備思想和干部的運動,是動員全民族的運動。”材料表明這兩場運動都 (  )
A.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
B.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C.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運動
D.面臨中日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
11.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窯堡會議決議中指出,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華民族送來了亡國滅種的大禍,號召“一切愛國的中國人為保衛自己的國家而血戰到底”。這表明,當時的中國共產黨 (  )
A.開展國民革命運動 B.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C.主張工農武裝割據 D.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西安事變
12.某同學查閱資料時發現了一份1936年12月13日的《西北文化日報》(如圖)。其所示內容涉及的事件是 (  )
A.九一八事變
B.一二·九運動
C.瓦窯堡會議
D.西安事變
13.“學良等多年袍澤,不忍坐視,因對介公為最后之諍諫……大義當前,不容反顧,只求于救亡主張貫徹,有濟于國家,為功為罪,一聽國人處置。”材料中張學良“對介公為最后之諍諫”是指 (  )
A.反對臺灣地區割讓給日本
B.在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戰爭
C.發動“兵諫”,逼蔣下臺
D.要求停止內戰,逼蔣抗日
14.西安事變爆發后,有人主張將蔣介石“交付人民審判”,但中共中央認為應爭取國民黨親英美派接受“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主張,為此制定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這表現出中國共產黨 (  )
A.消除了與國民黨的矛盾
B.以民族利益為重的偉大胸懷
C.準備同國民黨首次合作
D.努力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5.有學者認為,西安事變后,張學良、楊虎城竭盡所能使事態向和平方向發展,中國共產黨也希望能夠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國民黨中央和地方勢力沒有貿然采取軍事行動,蔣介石也作了一定的調整改變,事變最終以和平的方式結束。此學者認為西安事變的解決 (  )
A.是多方力量共同努力的結果
B.主要是因為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C.使中國內戰的局面徹底終結
D.是中國共產黨全力調解的結果
16.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說:“少帥張學良的部隊沖入委員長的行營,要求他停止對共產黨的‘圍剿’,以便一致對日抗戰。這兵變的目的既達,中國的政治從此改觀……”“中國的政治從此改觀”可以解讀為 (  )
A.十年內戰基本結束 B.共產黨主張武裝抗日
C.國共矛盾徹底消除 D.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
1.(史學研究)教育部要求各級各類教材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學界部分專家認為,雖然海峽兩岸此前都習慣稱之為“八年抗戰”,但從學術界根據史實的研究成果來看,“十四年抗戰”的說法更科學。從“八年抗戰”到“十四年抗戰”概念的轉變反映出 (  )
A.歷史認知具有主觀性
B.史學研究成果推動認知的轉變
C.歷史事實的不確定性
D.歷史概念在不同時代表述不同
2.從1932年春到1934年,在東北的南滿、東滿、北滿和吉東地區相繼建立了十幾支由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反日游擊隊,僅據日方的統計,從1931年“九一八”至1935年末,日本關東軍的傷亡數字為:戰歿者4 200人,傷病者17.13萬人。由此可見 (  )
A.中華民族的局部抗戰戰果突出
B.東北三省當時已經被日本占領
C.日本法西斯已經被徹底打敗了
D.國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初步形成
3.1935年6月28日,美國決定將中美外交關系提升至大使級。美國駐華公使詹森成為首任駐華大使,施肇基為首任中國駐美大使。美國作出這一決定應該是基于 (  )
A.國民政府日臻穩固 B.日本侵華進一步加劇
C.國共兩黨關系緩和 D.民間外交的大力推動
4.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發表文章說,從1935年起,“民族解放大學校”已經開學,這個大學沒有圍墻,學生至少也有四萬萬,學校功課只有一門,叫“民族解放教學”,等到一切失地收回,就舉行畢業典禮。這表明,陶行知意在 (  )
A.改變傳統社會習俗 B.鼓勵興辦新式學校
C.號召全體國民積極抗日 D.呼吁召開瓦窯堡會議
5.西安事變發生后,周恩來到西安調停。針對蔣介石的拒不讓步,周恩來對蔣介石說:“只要蔣先生能夠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不但我個人可以聽蔣先生的話,就連我們紅軍也可以聽蔣先生的指揮。”由此可知,西安事變能夠和平解決的重要原因是 (  )
A.張學良、楊虎城的和平意愿
B.國民黨內部一致同意聯共抗日的主張
C.中國共產黨作出巨大的努力
D.蔣介石作出了主動讓步
6.美國著名記者史沫特萊說:“西安事變可能已經以一種地方性的失敗告終了,卻仍然是一次全國性的勝利。一個統一的中國,雖然緩慢而且伴有劇痛,終于在漸漸誕生。”其論述的是,西安事變 (  )
A.發生的原因 B.開始的時間
C.造成的結果 D.產生的影響
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抗戰全面爆發之前,各派軍事集團的混戰,特別是蔣介石發動的對紅軍的幾次“圍剿”,既給中國人民帶來無窮災難,又給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以可乘之機。
材料二: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聯合行動,扣押了蔣介石,實行“兵諫”。他們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材料三:習近平強調,國共兩黨要對民族、對歷史負責,堅定信心、勇于擔當,牢牢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方向……堅決反對“臺獨”。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以事實說明國共分裂“給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以可乘之機”。
(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二中描述的歷史事件的名稱,并分析在中國共產黨的斡旋下此次事件最終得以圓滿解決產生的積極影響。
(3)綜合上述三則材料,你認為國共兩黨合作的根本出發點應是什么
8.(家國情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講好人物故事,傳承民族氣節。小思同學要為“中國近代名人譜”項目式學習中的人物(圖一和圖二)編寫符合人物經歷的歷史劇本。
圖一 梁啟超 臺詞 堂堂中華大國,而戰敗于邊僻海島的“蝦夷”,這臉在地球上真是丟得又丑又苦!瓜分的災禍迫在眉睫,所以到了戊戌年間,除了冥頑無恥的少數敗類以外,都可以說是渴望政治改革有如甘霖的了。 ——吳其昌《梁啟超傳》
圖二 張學良和楊虎城 臺詞 我們為什么發動這樣的運動 為爭地盤嗎 不是。為泄憤嗎 也不是。我們反對政府的屈辱外交,國家都要亡了,還在這里出死力自相殘殺,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國運動八項主張。 ——張學良、楊虎城《張、 楊告東北軍、十七路軍將 士書》1936年12月
(1)從史料價值的角度分析,圖一與圖二中哪張圖片的相應臺詞更有助于還原真實的人物形象 說明理由。
(2)參照圖一的示例,為圖二的歷史劇本補充相關信息。
示例:①時代背景:清王朝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戰敗,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②相關事件: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人士掀起戊戌變法運動。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圖一、圖二中人物入選小思的“中國近代名人譜”的共同原因。
【詳解答案】
基礎達標
1.A 2.A
3.B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日本從東北掠走煤2.23億噸、生鐵1 100萬噸、鋼580萬噸、木材1.4億立方米。日本還在中國東北掠走大量黃金”可知,日本占領東北后大肆掠奪資源,B項正確;題干反映日本大肆掠奪資源,沒有提及群眾的生活狀況,無法得出東北人民長期生活在壓迫之下,排除A項;題干反映日本大肆掠奪資源,未提及九一八事變,排除C項;材料未提及日本占領東北的速度和時間,排除D項。故選B。
4.B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九月十八來了日本兵”“讓出沈陽城”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事件是日本發動的九一八事變,蔣介石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導致東三省全部淪陷。故選B。
5.D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日本在九一八事變后占領了東北三省,建立了偽滿洲國,在長春留下了很多建筑,這些保存下來的建筑是研究偽滿洲國歷史的實物史料,D項正確;建筑不屬于口述史料,排除A項;建筑不屬于文獻史料,排除B項;建筑不屬于影像史料,排除C項。故選D。
6.A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2年,羅斯福的談話贊揚了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的偉大作用;當時世界人民正在進行反法西斯戰爭,而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始抗擊法西斯侵略的國家,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A項正確;1937年爆發盧溝橋事變,是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排除B項;1939年、1940年,抗戰早已開始,排除C、D兩項。故選A。
7.B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局部抗戰時期,楊靖宇帶領東北抗日游擊隊和當地軍民開展抗日游擊戰爭。故選B。
8.C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6年初,東北各抗日部隊開始改編為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與日寇戰斗在白山黑水之間,C項正確;九一八事變爆發后,東北各族民眾與未撤走的東北軍愛國官兵組織抗日義勇軍,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九一八事變爆發后,中國共產黨派楊靖宇等人在東北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1927年秋收起義時,出現工農革命軍,井岡山會師后改為中國工農紅軍,排除D項。故選C。
9.D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一二·九運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5年12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北平數千名學生冒著嚴寒聚集在新華門前,向國民黨當局請愿。他們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自治”“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等口號。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運動”,D項正確。
10.A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1935年12月9日發生的‘一二·九’運動是抗戰動員的運動,是準備思想和干部的運動,是動員全民族的運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動與一二·九運動都是在民族危亡時刻開展的運動,二者都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A項正確。
11.D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窯堡會議決議”“一切愛國的中國人為保衛自己的國家而血戰到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5年底,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抗日民主運動的發展,D項正確;國民革命運動是指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中國人民在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人民反對北洋軍閥統治的戰爭和政治運動,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是指南昌起義,排除B項;“主張工農武裝割據”是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故選D。
12.D 解析:根據報紙中文字“爭取中華民族生存,張楊昨發動對蔣兵諫”可知,這是《西北文化日報》關于西安事變的報道;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6年12月12日,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聯合行動,扣押了蔣介石,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這就是西安事變,D項正確。九一八事變發生在1931年,排除A項。1935年一二·九運動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救亡民主運動新高潮的到來,排除B項。1935年底召開的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排除C項。故選D。
13.D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大義當前,不容反顧,只求于救亡主張貫徹,有濟于國家,為功為罪,一聽國人處置”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對介公為最后之諍諫”指的是為了逼蔣抗日,張學良發動了西安事變,D項符合題意;反對臺灣地區割讓給日本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A項;在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戰爭與張學良無關,排除B項;西安事變沒有逼蔣下臺,排除C項。故選D。
14.B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為了逼蔣抗日,在西安扣押蔣介石,實行“兵諫”,發動西安事變,并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為了民族的利益,中共決定不計前嫌,提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主張,B項正確;消除了與國民黨的矛盾,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國共兩黨首次合作發生在1924年,排除C項;此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尚未形成,排除D項。故選B。
15.A 解析:根據材料“張學良、楊虎城竭盡所能使事態向和平方向發展”“中國共產黨也希望能夠和平解決”“蔣介石也作了一定的調整改變”等可知,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是張學良、楊虎城、中國共產黨以及蔣介石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的結果。故選A。
16.A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所述為西安事變。張學良、楊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扣押蔣介石,實行“兵諫”,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西安事變發生后,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在抗日的前提下,國共兩黨實行第二次合作已成為不可抗拒的大勢,A項正確。
能力提升
1.B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九一八事變后的1931年9月20日,中國共產黨就發表抗戰宣言,發動抗日救亡運動,此后還組織過東北抗聯;從“八年抗戰”到“十四年抗戰”的轉變,背后是對抗戰歷史觀察視角的轉變,也體現出史學研究嚴謹客觀的“求真”精神。它是重新發現歷史、解釋歷史的過程,而非改變歷史;是史學研究成果推動認知的轉變,B項符合題意。
2.A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在東北的南滿、東滿、北滿和吉東地區相繼建立了十幾支由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反日游擊隊,僅據日方的統計,從1931年‘九一八’至1935年末,日本關東軍的傷亡數字為:戰歿者4 200人,傷病者17.13萬人”可知,1931年“九一八”至1935年末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地區組織多個反日游擊隊給予日本關東軍以沉重打擊,由此得出題干材料反映了九一八事變后中華民族的局部抗戰戰果突出,A項正確;題干的重點不是說明東北三省已被日本占領,而是說明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地區的抗日斗爭戰果突出,排除B項;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表明日本法西斯被徹底打敗,排除C項;材料不涉及國共合作抗日,排除D項。故選A。
3.B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1935年6月28日,美國決定將中美外交關系提升至大使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5年,日本制造華北事變,日本侵華進一步加劇,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日本侵華也危及美國在華利益,因此中國問題引起了美國的關注,促使美方作出這一決定,B項正確;1935年,國民政府面臨著日本侵華加劇的外患,并不是日臻穩固,A項排除;1935年,國民黨仍然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國共仍然處于內戰對抗狀態,并沒有出現關系緩和,C項排除;美國作出這一決定是基于日本侵華損害美國在華利益,與民間外交的推動無關,D項排除。故選B。
4.C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從1935年起”“民族解放大學校”“這個大學沒有圍墻,學生至少也有四萬萬”“等到一切失地收回,就舉行畢業典禮”和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30年代以來,日本不斷加快侵華步伐,于1931年制造了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1935年又制造華北事變,侵略華北,因此陶行知的這番話意在號召四萬萬中國同胞積極抗日,收復失地,C項正確。
5.C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日軍在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東三省后,又不斷在華北挑起事端,中華民族危機不斷加深。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逼迫蔣介石放棄“圍剿”紅軍,共同抗日。周恩來率領中共代表團赴西安參加談判。材料中強調蔣介石初期的拒不讓步和周恩來的調停,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作出的巨大努力,C項符合題意。
6.D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在抗日的前提下,國共兩黨實行第二次合作成為不可抗拒的大勢。題干中的“西安事變可能已經以一種地方性的失敗告終了,卻仍然是一次全國性的勝利。一個統一的中國,雖然緩慢而且伴有劇痛,終于在漸漸誕生”論述的是西安事變產生的影響,D項符合題意。西安事變發生的原因在題干材料中不能體現,排除A項;西安事變開始的時間是1936年12月12日,排除B項;西安事變的結果是獲得和平解決,排除C項。故選D。
7.(1)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東北三省全部淪陷。
(2)名稱:西安事變。
影響: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十年內戰基本結束;在抗日的前提下,國共兩黨實行第二次合作已成為不可抗拒的大勢。(寫出任意兩點即可)
(3)國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8.(1)判斷:圖二。
理由:它的臺詞是直接在歷史事件發生的當時產生的一手史料,史料價值更高,更有助于還原真實的人物形象。
(2)①時代背景:日本侵華導致中國民族危機加劇,蔣介石卻堅持內戰(“攘外必先安內”的主張);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答出一點即可)
②相關事件: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
(3)具有強烈的愛國精神;在民族危亡關頭勇于擔當救亡圖存的責任;他們的舉動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的進步;等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邑县| 集安市| 浙江省| 航空| 建水县| 姚安县| 昌黎县| 钟山县| 南江县| 庆阳市| 弥勒县| 成都市| 蒙阴县| 丰城市| 卢湾区| 新巴尔虎左旗| 麻江县| 揭西县| 三明市| 霍城县| 上林县| 沁水县| 神农架林区| 屏山县| 图片| 马鞍山市| 永善县| 太保市| 伊川县| 莱阳市| 炎陵县| 光山县| 万安县| 通榆县| 石楼县| 墨玉县| 徐州市| 赫章县| 泗水县| 疏附县| 朝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