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與遵義會議紅軍反“圍剿”與戰略轉移1.(2025衡水期末)由于李德、博古等人在軍事指揮上“左”的錯誤,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被迫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以上材料反映了紅軍長征的 ( )A.原因 B.經過C.結果 D.路線2.下圖是重走長征路的線路圖。其起點是 ( )A.上海 B.瑞金C.南昌 D.杭州3.(回歸教材)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8萬多人突圍西進。湘江戰役中,紅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率將士用血肉之軀筑起“城墻”,為戰友贏得了時間,被俘后壯烈犧牲。與此事件相關的詩句是 ( )A.紅軍長征路漫漫,搶渡湘江風正寒B.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C.湘江日暮聲凄切,愁殺行人歸去船D.東南力戰下三湘,一片降幡出武昌遵義會議4.(時空觀念)“這次會議以前,共產國際的指示,從來都是尚方寶劍……中國共產黨經過14年的艱苦努力,付出了無數鮮血與生命的代價,終于能夠自己決定自己的路線,自己安排自己的領導人。”材料中的“會議”召開于 ( )A.上海 B.嘉興 C.古田 D.遵義5.下圖是1960年中國人民郵政發行的某次會議二十五周年的紀念郵票。這次會議 ( )A.正式宣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B.使黨在毛澤東思想的旗幟下空前團結C.確定黨在當前的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開展工人運動D.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6.以下關于遵義會議的史料,屬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 )A.紀實文學 B.電影C.會議記錄手稿 D.油畫局部7.遵義會議后,紅軍攻克婁山關,毛澤東填寫了《憶秦娥·婁山關》一詞:“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對這一詞句的理解,最貼近其歷史寓意的是 ( )A.遵義會議,中國革命經歷了生死攸關的轉折B.遵義會議后,紅軍長征從此一路坦途C.中國革命在此前徹底失敗,必須從頭再來D.革命道路漫長而艱巨,前途不容樂觀8.遵義會議后,中共先后派陳云等八位同志到莫斯科,向共產國際匯報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的情況。對于共產國際的指示,中國共產黨從實際情況出發,采取了正確的就執行、錯誤的就抵制和批評的態度。這說明中共 ( )A.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力量B.大力維護了共產國際的權威C.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內的領導地位D.實行了獨立自主的思想路線紅軍長征的勝利9.美國作家索爾茲伯里在《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中評價稱:“要重新畫出毛澤東反復穿越貴州的復雜路線是不容易的。當年蔣介石的指揮官弄不清楚,今天讀者們要弄清也同樣困難。”“甚至紅軍官兵自己也常常不明白自己在干什么……但不管怎么說,蔣介石被搞糊涂了。現在看來,毛澤東的指揮確實天才。”下列史實中,能印證該作家觀點的是 ( )A.血戰湘江 B.四渡赤水C.巧渡金沙江 D.飛奪瀘定橋10.“工于心計但不夠細心的蔣介石,沒有想到要把這里的船也燒掉。接下來的九天里,六條大渡船把紅軍送過金沙江,進入四川。”紅軍的這次軍事行動 ( )A.是中國共產黨生死攸關的轉折點B.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C.跳出敵人的重重包圍D.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11.下圖反映了紅軍長征中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長征組歌》中描述這個歷史事件的歌詞是 ( )A.遵義會議放光輝,全黨全軍齊歡慶B.晝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窮追奪瀘定C.雪山低頭迎遠客,草毯泥氈扎營盤D.陜甘軍民傳喜訊,征師勝利到吳起12.(2025徐州月考)“這是一次豐富多彩、可歌可泣的遠征……紅軍終于到達了目的地……軍心士氣和政治意志的堅強一如往昔。”宣告遠征勝利結束的標志是 ( )A.朱德等與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 B.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C.中央紅軍與陜北紅軍會師 D.紅軍三大主力軍會師會寧和將臺堡13.電影《半床棉被》講述了紅軍長征時期,3名女紅軍借宿在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一床棉被剪下一半留給貧窮的老人。影片內容體現的長征精神是 ( )A.革命英雄主義 B.不怕艱難險阻C.堅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 D.軍民緊密團結患難與共14.作家魏巍寫道:“它是地球上的一條紅飄帶,一頭連著黃土高原,一頭連在瑞金城外,這條詩意而壯美的紅飄帶背后,是……滔滔江河,是饑餓、寒冷、疾病、硝煙,是理想、信念……”下列對“紅飄帶”的敘述,正確的是( )A.起因于紅軍第四次反“圍剿”失利B.從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吳起鎮會師結束C.它背后的故事先后有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巧渡金沙江D.它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15.二萬五千里長征中,紅軍占領了幾十個中小城鎮,籌款數百萬元,紅軍也不斷擴充兵員,建立了數百個縣、區蘇維埃政府,建立了幾個地委領導機構,還建立了很多地方武裝和群眾組織。這段材料體現了( )A.長征壯大了紅軍力量B.長征獲得了最終勝利C.人民群眾支援了長征D.紅軍歷經了千辛萬苦1.揭示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是歷史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下列歷史事件存在內在聯系的是 ( )①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②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③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和紅軍長征 ④吳起鎮會師和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始形成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2.(跨學科·語文)1935年1月,伍修權在參加某次會議期間作《七律·歷史轉折》一詩:“鐵壁合圍難突破,暮色蒼茫別紅都。強渡湘江血如注,三軍今日奔何處。婁山關前鏖戰急,遵義城頭赤幟豎。舵手一易齊槳櫓,革命從此上新途。”此次會議 ( )A.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工作重心的轉移B.成為中國革命生死攸關的轉折點C.徹底結束了“左”的錯誤在黨中央的統治D.解決了黨內長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3.紅軍在長征中制作諸如“夷(彝)民們團結起來,實行不交租,不還債!”等口號,號召群眾團結抗戰;針對國民黨的污蔑,將黨的方針政策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有機結合。這些舉措 ( )A.推動了土地改革 B.凝聚了革命力量C.挽救了革命危勢 D.緩和了國共關系4.英國學者迪克·威爾遜在《一九三五年長征:中國共產主義生存斗爭的史詩》一書中寫道:“長征已經在各大洲成為一種象征,人類只要有決心和毅力就能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做出這一評價,主要是基于長征 ( )A.粉碎了國民黨扼殺紅軍的企圖 B.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C.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 D.為人類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5.下表反映的是中國工農紅軍 ( )途經14個省 行程25 000余里 犧牲約430位營以上干部 翻越18座大山損失92%的戰士 歷經380余次戰爭 攻占700余座縣城 跨過24條大河A.軍事路線的正確無誤B.長征過程的艱難曲折C.指揮技巧的出神入化D.長征勝利的重大意義6.(跨學科·音樂)“戰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烏江天險重飛渡,兵臨貴陽逼昆明……”歌曲《四渡赤水出奇兵》描繪了紅軍長征的壯美畫卷。以下關于“四渡赤水出奇兵”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它使紅軍打退了敵人的第五次“圍剿”B.它為中共遵義會議的召開準備了條件C.它是中共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D.它體現了紅軍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7.1935年4月,紅四方面軍在四川劍閣縣晉安鎮城墻上刻下“中國共產黨十大政綱”,宣示黨的政治綱領;另有遵義的群眾描述說:“紅軍一到,滿街熱鬧,墻上鮮紅,好似過年。”長征沿途群眾還自發編唱歌謠:“紅軍走了留哪樣 留下標語作方向。紅軍走了留哪樣 留下話兒暖心腸!”這段材料記載的事實反映出紅軍在長征途中 ( )A.通過有效宣傳播撒了革命火種B.徹底擺脫了“左”的思想的影響C.根據形勢及時調整了斗爭政策D.得到了沿途群眾的廣泛支持8.1934年12月5日紅軍機關報《紅星報》發出“實行連隊寫標語競賽”的號召:“一、凡是能寫字的戰士,每人練習寫熟一條至十條標語;二、每人每天都寫一條至五條標語;三、標語可用毛筆、炭灰、粉筆、石灰塊等書寫;四、凡是宿營地及大休息地方的墻壁都寫滿標語。”憑借著這些標語,紅軍從一支孤軍變成了群眾擁護愛戴,勝仗捷報頻傳的軍隊,使長征成為“喚醒民眾”的偉大遠征。材料表明 ( )A.寫標語是長征途中宣傳中共和紅軍主張的唯一方式B.寫標語宣傳中共和紅軍主張是紅軍長征的根本目的C.寫標語宣傳中共和紅軍主張成為紅軍長征勝利的重要原因D.寫標語宣傳中共和紅軍主張成為紅軍長征勝利的根本原因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國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里說:“它(長征)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行軍,不是戰役,也不是勝利。它是一曲人類求生存的凱歌,是為了避開蔣介石反動軍隊的魔爪而進行的一次生死攸關、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場險象環生、危在旦夕的戰斗。……長征卻使毛澤東及其共產黨人贏得了中國。”材料二:據統計,中央紅軍長征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于打大的決戰,有235天用于白天行軍;整個長征途中,只休息了44天,日均行軍37千米;共翻越了18條山脈;渡過了24條河流;穿越了14個省;從瑞金出發時有8.6萬人,到達陜北時,平均每行進1千米,就有3至4名戰士壯烈犧牲。——摘編自中共黨史研究室文獻(1)根據材料一,說一說如何理解“長征卻使毛澤東及其共產黨人贏得了中國”。(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作為新時代的學生,我們要如何繼承長征精神。10.(史料實證)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長征途中紅軍詩歌:“黔北重鎮霹靂響,中央會議震溢邊。”“十七人飛水上蛟,一江烽火兩山燒。輸他大渡稱天塹,又見紅軍過鐵橋。”“沖破‘圍剿’別贛江,輾轉五省橫烏江。……土城戰酣血猶熱,赤水西渡不畏寒。”“金沙浪激追兵來,穿越槍林攀巉巖。”——摘編自余皓潔、關輝、李國亮《長征途中紅軍詩歌的價值詮釋》材料二:紅軍長征過云南點燃了云南當地的革命熱情,號召動員廣大云南人民參與到革命斗爭當中去,也積極引導云南各族人民在革命和建設中貢獻力量。中央紅軍長征不僅使云南成為中國革命的重要地點,更為云南的歷史注入了偉大閃耀的長征精神和矢志奮斗的前進動力。——摘編自陶佳寧《中央紅軍長征征戰云南的歷史考察》(1)根據材料一,找出詩歌中與長征相關的重要事件。(2)根據材料二,概括紅軍長征征戰云南產生的影響。(3)綜合上述材料和問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紅軍長征的認識。【詳解答案】基礎達標1.A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材料反映的是長征的原因,A項正確。2.B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重走長征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主力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長征,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吳起鎮,隨后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和將臺堡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所以其起點是瑞金,B項正確。3.A4.D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這次會議以前,共產國際的指示,從來都是尚方寶劍……中國共產黨經過14年的艱苦努力,付出了無數鮮血與生命的代價,終于能夠自己決定自己的路線,自己安排自己的領導人”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遵義會議,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地解決了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問題,D項正確;中共一大、二大均是在上海召開,且與材料“中國共產黨經過14年的艱苦努力”不符,排除A項;中共一大召開與“嘉興”有關,但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古田會議是1929年召開的,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故選D。5.D6.C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時所產生,可直接作為歷史根據的史料。遵義會議的會議記錄手稿是第一手史料,C項正確。7.A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5年1月,在長征途中,黨中央在遵義召開了一次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會議,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A項正確;遵義會議后,紅軍長征從此一路坦途,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中國革命在此前徹底失敗,必須從頭再來與實際不符,排除C項;革命道路漫長而艱巨,前途樂觀,排除D項。故選A。8.D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對于共產國際的指示,中國共產黨從實際情況出發,采取了正確的就執行、錯誤的就抵制和批評的態度”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遵義會議后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確立了獨立自主的思想路線,D項正確;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但材料強調的是中共獨立自主的思想路線,而不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力量,排除A項;共產國際的權威是建立在正確的指導之上的,材料中中共并不是“大力維護”共產國際的權威,排除B項;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內的領導地位,但材料并沒有體現這一點,排除C項。故選D。9.B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毛澤東反復穿越貴州的復雜路線是不容易的”“毛澤東的指揮確實天才”可知,該事件出現在貴州地區,且具有高度戰略靈活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遵義會議后,紅軍經過整編,提高了戰斗力,毛澤東指揮紅軍,聲東擊西,四渡赤水,佯攻貴陽,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所以四渡赤水能印證題干中觀點,B項正確;湘江位于中國湖南省,巧渡金沙江地點在云南和四川的交界,瀘定橋在四川境內,都與題干“貴州”不符,排除A、C、D三項。故選B。10.C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六條大渡船把紅軍送過金沙江,進入四川”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反映的是巧渡金沙江。長征中,巧渡金沙江使紅軍跳出了敵人的重重包圍,C項正確。11.B 解析:題干圖片反映的是“飛奪瀘定橋”,B項詩句描述的就是這一歷史事件,符合題意;A項描述的是遵義會議的史實,不符合題意;C項描述的是爬雪山過草地的內容,不符合題意;D項描述的是紅軍在吳起鎮會師的史實,不符合題意。由此可知,A、C、D三項的內容都與題干圖片描述的內容不符,排除。故選B。12.D13.D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可知,紅軍戰士把一床棉被剪下一半留給貧窮的老人體現了軍民緊密團結患難與共的精神,D項正確;紅軍戰士的做法不屬于革命英雄主義之舉,體現不出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排除A項;影片內容突出同樣物資匱乏的紅軍戰士把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給貧窮的老人,不是突出她們不怕艱難險阻,而是軍民關系密切,排除B項;影片內容體現不出堅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排除C項。故選D。14.D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一頭連著黃土高原,一頭連在瑞金城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紅飄帶指的是紅軍長征,長征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D項正確。15.A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可知,二萬五千里長征中,紅軍占領了幾十個中小城鎮,籌款數百萬元,紅軍也不斷擴充兵員,建立了數百個縣、區蘇維埃政府,建立了幾個地委領導機構,還建立了很多地方武裝和群眾組織。材料體現了長征壯大了紅軍力量,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長征勝利、人民群眾支援、紅軍歷經了千辛萬苦等內容,排除B、C、D三項。故選A。能力提升1.A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宣傳民主與科學,這促進了思想解放,十月革命后,李大釗最先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成為新思潮的主流,這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使紅軍不得不進行長征,A項正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始形成是遵義會議的召開,排除B、C、D三項。故選A。2.B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1935年1月,伍修權在參加某次會議期間作《七律·歷史轉折》一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革命上“新途”轉折點為遵義會議的召開,遵義會議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的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會議,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革命生死攸關的轉折點,B項正確。3.B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號召群眾團結抗戰;針對國民黨的污蔑,將黨的方針政策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有機結合”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紅軍在長征過程中通過口號與宣傳標語等方式號召民眾團結起來,拉近軍民關系,播下革命的種子,為革命凝聚了群眾力量,B項正確;材料所述措施是在長征途中,與土地改革無關,排除A項;遵義會議挽救了革命危勢,排除C項;這一時期國共關系處于對峙狀態,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故選B。4.D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象征”“決心”“毅力”等可知,紅軍長征中不怕犧牲、勇往直前、堅忍不拔等精神影響著人類,為人類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D項正確;粉碎了國民黨扼殺紅軍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與題干中的“決心”“毅力”無關,排除A、B、C三項。故選D。5.B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途經14個省”“行程25 000余里”“犧牲約430位營以上干部”“翻越18座大山”“損失92%的戰士”“歷經380余次戰爭”“攻占700余座縣城”“跨過24條大河”可知,紅軍長征過程的艱難曲折,B項正確;題干中沒有體現軍事路線問題,排除A項;題干中沒有體現指揮技巧,排除C項;題干中沒有體現長征的勝利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紅軍長征播下了革命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排除D項。故選B。6.D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4年10月,由于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進行長征。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遵義會議后,紅軍聲東擊西,四渡赤水,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遵義會議是中共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四渡赤水出奇兵”體現了紅軍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故選D。7.A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1935年……紅軍走了留哪樣 留下標語作方向。紅軍走了留哪樣 留下話兒暖心腸!”可知,材料記載的事實反映出長征途中,通過有效宣傳播撒了革命火種,A項正確;徹底擺脫了“左”的思想的影響,說法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根據形勢及時調整了斗爭政策題干沒有涉及,題干內容反映的是宣傳政治綱領,排除C項;得到了沿途群眾的廣泛支持題干內容沒有涉及,排除D項。故選A。8.C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紅軍從一支孤軍變成了群眾擁護愛戴,勝仗捷報頻傳的軍隊,使長征成為‘喚醒民眾’的偉大遠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紅軍通過寫標語,喚醒了民眾,得到了群眾的擁護和愛戴,成為紅軍長征勝利的重要原因,C項正確。9.(1)長征途中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使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長征的勝利使紅軍和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在長征精神的鼓舞下,中國共產黨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2)在學習中,不怕困難,刻苦學習,堅定信念,立志報國;在生活中,艱苦樸素,團結友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10.(1)遵義會議、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強渡烏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任答兩個即可)(2)點燃了云南當地的革命熱情;動員云南人民參與革命斗爭;引導云南各族人民在革命與建設中貢獻力量;為云南的歷史注入長征精神和前進動力。(任答兩點即可)(3)長征是世界軍事史上的偉大壯舉。長征的勝利,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紅軍長征播下革命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任答兩點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