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9張PPT)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7 我們的衣食之源白白的大米哪里來河姆渡文化碳化稻谷有力地證明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早在7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寧波這塊富饒的土地上勞動生息,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這是我國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文物碳化的稻谷當我們吃著香噴噴的米飯時,可知道這小小的一粒米是怎樣來的嗎?活動一:白白的大米哪里來——從漫長的生長過程中得來整地:農作物播種或移栽前進行的一系列土壤耕作措施,整地目的是創造良好的土壤耕層構造和表面狀態 ,協調水分、養分、空氣,熱量等因素,提高土壤肥力,為播種和作物生長、田間管理提供良好條件。選種:要選擇飽滿、無病蟲害、無雜質的種子。選好后要將種子晾曬數日,以降低種子含水量,增強種子的吸水能力和發芽率。再將晾曬好的種子放入適當溫度的清水中浸泡,使其吸水膨脹。在浸種過程中,要勤換水、保持水質清潔,以防止種子感染病害。將浸泡好的種子放入催芽箱中進行催芽。催芽過程中要控制好溫度和濕度,使種子在適宜的環境下發芽。插秧:等育秧秧苗長得粗壯后,我們把育好的秧苗移栽到寬廣的水田里,以保證秧苗更好的成長。育秧:把催芽的種子撒到地里,利用塑料地膜保溫保濕,精心培育和護理秧苗。田間管理:為了讓水稻能茁壯成長,我們需要在田間地頭施肥、灌溉、噴藥、除草、排水……收割:等一串串沉甸甸的稻穗彎下了腰。我們就要進行收割,然后用脫粒機將稻子脫粒,獲得新鮮的稻谷。碾米:把曬干的稻谷送進碾米機,谷殼與米自動分離,出來的是白花花的大米。假如我是一粒米,跟你分享我的一生。種子育秧秧苗插秧秧苗成長時期的稻谷成熟的稻谷白白的大米例:我是飽滿、無病蟲害、無雜質的種子,我需要你們仔仔細細的挑選,在許許多多的種子中選中我,只有我才能育出好的育秧秧苗。從一粒種子到白白的大米,大約需要5個月時間。白白的大米哪里來——從漫長的生長過程中得來活動二:白白的大米哪里來——從農業勞動者的辛勞中得來活動規則:1.左手呈現半抓狀態,假裝握住一把秧苗,右手拿起一支筆,假裝是一棵從左手拿過的秧苗,然后彎腰,手肘部超過膝蓋,手掌著地2秒代表完成一棵秧苗的栽種。2.肘部保持第一次彎曲的狀態,根據指令,繼續重復從左手拿過秧苗種植的動作,直至指令結束,才算完成一把秧苗的栽種。一粒種子長成大米,農民伯伯要克服哪些困難?長時間在水里浸泡、腰酸背疼、頂著烈日、冒著風雨、蚊蟲叮咬、長時間的呵護秧苗、擔心秧苗長的好不好……每粒米都來之不易,我們既要感謝大地對莊稼的養育,也要感謝種田人付出的辛勤勞動!種田人在田間勞作真辛苦啊,我們要尊重和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白白的大米哪里來——從農業勞動者的辛勞中得來活動三:白白的大米哪里來——從無數人的無私奉獻中得來大饑荒時代,人們吃不飽,穿不暖,各種自然災害的發生導致莊稼顆粒無收,餓殍遍野,瘟疫橫行,人間仿佛煉獄……據美國國家廣播公司報道,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全球饑民約為1.35億人。到2022年俄烏沖突之時,饑民數量已上升為2.76億,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負責人比斯利表示,最新的分析顯示,全球約有3.45億饑民掙扎在死亡邊緣。現在的我們還用挨餓嗎?不會再挨餓。為什么?有一個人改變了中國人挨餓的困境,他就是——袁隆平爺爺。禾下乘涼夢,一稻便一生。袁老請放心,我們都是接班人!白白的大米哪里來——從無數人的無私奉獻中得來活動四:白白的大米哪里來——從實際生活的節約中得來這樣做對嗎?錯在哪里?如何改正?每一粒米也好,每一片菜葉也好,正如詩中所言,它們都是從一滴滴的汗水中來的,從一次次的勞動中來的。面對這些浪費行為,我們能做些什么呢?(小組合作)珍惜糧食拒絕浪費感想暢談:假如你現在可以和大米先生對話,你想對他說些什么?白白的大米哪里來——從實際生活的節約中得來拓展活動:1.選擇一種農作物,可以是糧食作物,可以是蔬菜,了解它的種植過程,用文字或圖片的方式呈現出來。2.設計與杜絕浪費,厲行節約有關的標語、繪畫、手抄報、兒歌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