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認識民法典教學目標:(1)法治觀念:通過課堂活動和教學情境,學生能夠理解民法典的保障范圍及其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樹立法治意識。(2)法治觀念:通過探究民法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聯系,學生能夠歸納出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治國理念,增強法治認同。(3)法治精神:通過案例分析,學生能夠逐步認識并掌握從事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培養依法行事的法治思維。教學重難點:(1)理解民法典的基本內容和核心理念,特別是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樹立法治觀念。(2)掌握從事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如平等、自愿、公平、誠信等,并通過案例分析深化學生對法律條文的理解和應用。(3)引導學生將民法典的知識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增強法治意識,學會運用法律保護自身合法權益。教學準備:(1)多媒體設備:用于播放民法典相關的視頻資料,展示 PPT 以及教材中的 “生活觀察”、“探究與分享” 等內容,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和理解。(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提供給學生,以便他們在課堂上能夠直接查閱相關的法律條款,加深對民法典內容的理解。(3)案例分析材料:收集并整理一些與民法典相關的實際案例,用于課堂上的案例分析環節,幫助學生理解從事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及其應用。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視頻:民法典宣傳月:與生活息息相關 教師引導:同學們,請大家觀看這段關于民法典的宣傳視頻,并思考以下問題:視頻中提到的民法典對你有什么影響?你對民法典有哪些初步的認識? (學生觀看視頻,思考并發表觀后感) 生 1:我覺得民法典好像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它保護了我們的很多權利。 生 2:視頻中提到的一些條款讓我意識到,民法典涉及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財產、家庭等。 教師總結:非常棒!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 “法典” 命名的法律,被稱為 “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它涵蓋了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與我們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連。每個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它的規范和保護。那么,我們從事民事活動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則呢?這些原則在社會生活中又起著怎樣的作用?民法典又保護我們的哪些權利?我們將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來深入了解這些問題。 二、師生互動 探究新知 探究一 民法典與我們的一生密切相關 多媒體出示教材 P83 “生活觀察” 教師提問: (1) 結合以上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民法典是一部什么樣的法律? (2) 實施民法典對我們有什么意義?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 生 1:民法典好像是一部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它保護了我們的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等各方面的權利。 生 2:實施民法典可以更好地保障我們的合法權益,營造一個穩定、公平、透明的法治環境,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和諧。 教師總結:非常好!民法典不僅是一部法律,更是保障我們生活方方面面的基礎。它涵蓋了我們從出生到死亡的各個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全面的法律保護。 探究二 民法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多媒體出示教材 P84 “探究與分享”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節選) 第七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 第九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第一百八十四條 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八十五條 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千零四十三條 家庭應當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互相關愛;家庭成員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分成小組討論,找出上述規定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聯系。 (學生分小組討論后,派代表回答) 小組 1 代表:第七條和第九條體現了誠信原則和環境保護的價值觀,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誠信和環保理念是一致的。 小組 2 代表:第一百八十四條和第一百八十五條體現了社會責任和道德規范,這與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敬業等精神相契合。 小組 3 代表:第一千零四十三條則強調了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文明、和諧理念緊密相關。 教師總結:同學們分析得非常到位!民法典注重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中華傳統美德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體現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治國理念。這種融合不僅加強了法律的權威性,也增強了公民的道德意識。 探究三 我們從事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 多媒體出示教材 P85 “探究與分享” 案例:方某遺失了裝有重要文件的公文包。他隨即通過媒體懸賞一千元尋找。當撿到公文包的趙某找到方某歸還公文包時,方某卻拒絕支付懸賞費用。因溝通未果,趙某遂將方某訴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依據民法典,判決方某向趙某支付一千元酬金。 教師提問:根據這個案例,查找民法典的相關條款,說明人民法院作出上述判決的法律依據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回答) 生 1:根據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九條的規定,懸賞人以公開方式聲明對完成特定行為的人支付報酬的,完成該行為的人可以請求其支付。 教師小結:很好!懸賞廣告是一種向社會不特定的人發出的邀約,只要行為人完成指定的行為,懸賞人即要履行給付報酬的義務。根據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九條的規定,懸賞人以公開方式聲明對完成特定行為的人支付報酬的,完成該行為的人可以請求其支付。 教師引導:民法典規定了人們從事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這些原則是確保各成員合理合法地行使權利,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的重要基礎。下面我們一起來詳細了解這些基本原則: (1) 平等原則:所有民事主體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2) 自愿原則: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時,應當按照自己的意愿設立、變更或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3) 公平原則:各方在民事活動中應公平合理地確定各自的權益和義務,避免顯失公平的情況發生。 (4) 誠信原則: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時應始終保持誠實守信的態度,嚴格履行合同義務。 (5) 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則:無論進行何種民事活動,不得違反現行法律法規,也不得違背社會公認的道德標準。 (6) 綠色原則: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時,應當積極采取措施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這些原則,我們來看幾個具體的情境: 情境 1:兩家公司簽訂了一份供貨合同,但在履行過程中發生了糾紛。一家公司認為對方未能按時交貨,而另一家公司則聲稱延遲交貨是因為不可抗力的原因。請問這種情況應如何處理? 學生討論后回答:這種情況應該依照誠信原則,雙方應協商解決,查明事實真相。如果確實是因為不可抗力導致的延遲,那么對方可以免除部分責任。 情境 2:某小區業主委員會決定改建小區內的綠化帶,但部分業主對此表示反對。請問業主委員會的做法是否符合民法典的規定? 學生討論后回答:這種情況需遵循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則,改建綠化帶應征求全體業主的意見,不能單方面決定。 教師總結:通過以上情境,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基本原則在實際操作中非常重要。只有遵循這些原則,才能確保民事活動的公平、公正和高效。 三、暢所欲言 歸納總結 教師提問: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大家有什么收獲和感想? (學生舉手回答) 生 1:我了解了民法典的重要性和基本內容,知道了民法典對我們的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 生 2:我明白了民法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聯系,法治與德治要相結合。 生 3:我掌握了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這些原則指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確處理民事關系。 教師總結:大家總結得非常到位!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民法典的內容、地位和基本原則,認識到民法典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民法典不僅保障了我們的權益,還倡導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確行事。希望大家能夠主動學習法律知識,積極思考,聯系生活,廣泛參與,培養法治思維。布置作業:(1)請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舉例說明民法典在生活中是如何保護我們的權利的,并闡述這種保護的意義。(2)查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找出并解釋其中體現的六個基本原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