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5張PPT)2.2 養成親社會行為一個漆黑的夜晚,沒有月亮也沒有星星。一個苦行僧走到一個荒僻的地方,看到一盞昏黃的燈光正從巷道的深處亮過來。走至近處,卻發現挑燈者是一個盲人。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個雙目失明的人,挑一盞燈豈不是多此一舉?僧人問:“敢問施主,既然你什么也看不到,為何還要挑一盞燈?”盲人緩緩答道:“雖然我是盲人,但挑了這盞燈籠,為別人照亮了路,別人就不會撞到我。”思考:你如何看待“盲人挑燈”?提示:“盲人挑燈”的行為屬于親社會行為。1.知道什么是親社會行為,親社會行為的表現有哪些。2.了解養成親社會行為的原因。3.知道怎樣養成親社會行為。學校組織八年級學生參加宣傳“節能降碳,綠色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幾位同學就此展開了討論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沒有必要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節能降碳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我們都應該出一份力。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可以了解社會。綠色發展是大勢所趨,這個活動很有意義。思考:你贊同誰的觀點,為什么?提示:贊同三位男同學的觀點。“節能降碳,綠色發展”是親社會行為,符合社會道德要求、有益于他人和社會的行為。1.親社會行為的含義和表現含義:親社會行為是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是符合社會道德要求、有益于他人和社會的行為。表現:謙讓、分享、合作、幫助他人、關心社會發展等。八年級學生小東和伙伴們利用暑假在社區組織了“墨緣·大手拉小手”活動,每周三和周五下午教小學生書法和國畫。一個暑假下來,小東和伙伴們收獲了很多“粉絲”,小朋友們親切地稱他們“墨姐姐”“墨哥哥”。為了讓小學生們進步更快,他們還一起討論國畫技法教學。在這一過程中,小東和伙伴們的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和交往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思考:結合你參加的類似的社會實踐活動,與同學們交流分享你的付出和收獲。提示:親社會行為促進個人成長和社會進步。大意:喜歡群居而厭惡獨處,相互扶助而又相互獨立,這是人之常情中所樂意的心態。名言賞析:夫喜群而惡獨,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樂也。啟示:人們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要養成親社會的行為,要謙讓、分享、幫助他人、關心社會發展。(1)青少年階段是人的社會化的重要時期。(2)親社會行為促進個人成長:有利于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獲得他人和社會的接納和認可。(3)親社會行為促進社會進步:能夠為他人帶來溫暖,使人際關系更加融洽,為社會增添正能量。2.為什么要養成親社會行為?今天,很多青少年走進社會課堂,參加社區服務,為建設和諧社區出力獻策;參觀現代化工廠,體會科技變革的力量;參觀博物館,感受人類文明成果的燦爛輝煌;參加環境保護活動,守護我們共同的家園……思考:結合上述材料和你參加的社會實踐活動,談談如何養成親社會行為?提示:親社會行為在人際交往和社會實踐中養成。我們要主動了解社會,關注社會變化發展,熱心幫助他人,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以聰明才智貢獻國家,以開拓進取服務社會。3.如何養成親社會行為(1)親社會行為在人際交往和社會實踐中養成。社會是成長的課堂,實踐是最好的老師。(2)我們要主動了解社會,關注社會變化發展;了解風俗習慣,遵守社會公德,積極融入社會生活;(3)熱心幫助他人,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以聰明才智貢獻國家,以開拓進取服務社會。養成親社會行為如何養成含義表現主動了解社會了解風俗習慣熱心幫助他人親社會行為為什么要養成親社會行為?1.古語說:“夫喜群而惡獨,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樂也。”這啟示我們( )A.愛護身體,對生命負責 B.要養成親社會的行為C.遵紀守法,防患于未然 D.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B2.為積極投入文明縣城創建活動,小張同學利用周末,跟父母一起參加志愿者活動,在大街上對那些隨意丟垃圾、違規過馬路等不文明行為進行勸導。小張這樣做的意義在于( )①融入社會生活,促進自身發展②付出時間精力,贏得物質回報③投身公益活動,增強實踐能力④關心社會發展,培養親社會行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C3. 2025年,某校開展“青鋒有我·與愛同行”的志愿活動,該活動旨在傳承雷鋒精神,深化和增強青年志愿者奉獻服務意識,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該活動的舉辦,有利于( )①養成親社會行為②推動社會經濟發展③提高自身道德境界④展現良好國家形象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4.某中學號召同學們利用假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做家務、做志愿者、參加義務勞動等。之所以要同學們參加這些活動是因為( )①中學生需要走入社會干大事②親社會行為要在社會實踐中養成③個人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社會④中學生正處于走向社會的關鍵時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