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少年有夢1.1奏響中學序曲單元教學規劃(一)主題名稱:新生活中的成長(二)主題概述:1.本單元以“新生活中的成長”為主題,體現了學生初中生活的基調,映射出全套教材的青春文化底色,孕育了道德與法治課程核心價值觀的萌芽,是各單元內容設計的基礎。圍繞“新生活中的成長”這一主題,引領學生踏上成長的節拍,體會角色變化的意味,了解初中階段對于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為未來的生活確立嶄新的目標,并建立努力就有改變的生活信念。引導學生關注發展中的自己,客觀的評價自己,愉快地接納自己,努力發掘自己的潛能,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激勵自己,逐步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帶領學生走進學習新天地,建立學習新概念,拓展對學習的認識和理解,樹立終身學習意識,激發生命成長的原動力,學會學習。2.通過分析課標及教材內容,梳理本單元知識結構,體現結構化(如下圖)3.從單元整體視角出發,在重點研讀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參照課程標準,并結合生活價值提取出“熱愛生活,正確認識自己,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單元大概念。在大概念的引領下,立足“新生活中的成長”主題,采用現實情境轉化為問題或任務的方式呈現教材內容,以“新生活—新自我—新夢想”為主線,構建筑夢篇、發現篇、學習篇的三個切入完整成長鏈條,構成了以生活邏輯為線索的單元教學設計,體現了立足單元主題,統籌單元活動,實現了單元內容的整體性。每課時都以議題的形式呈現和解決問題,通過情境創設、方法指引、策略探究和發現陳述等方式,力求實現學科內容的學習,體現情境化、建構性、活動型的議題式教學特征。(三)主題學情分析:1.初中學生是一個處在由兒童向青少年時期過渡的特殊群體,具有既幼稚又成熟、半兒童半成人的特點,他們朝氣蓬勃,充滿活力,思想活躍,但認知能力、思維方式、人格特點及社會經驗等都有待進一步發展。編織人生夢想是青少年時期的重要生命主題,所以他們將在中學時代去繼續追尋自己的夢想,這符合這個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也符合他們的心理需求。2. 進入初中,學生的自我意識開始增強,會不斷提出一些與自身相關的基本的問題,開始注重自我形象,關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3.中學階段,學習的難度和知識的深度、廣度都有大幅度提升,為盡快適應中學的學習生活,學生就需要及早了解初中學習與小學的不同,改變或優化自己的學習觀念、學習方式、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四)開放性學習環境:學生實地走訪、圖書館、互聯網、多媒體設備、圖片和視頻等數字資源。(五)單元學習目標:通過即興采訪、角色扮演、典型事例分析等活動形式幫助學生了解中學時代的獨特意義,提高融入新集體、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引導學生懂得努力就有改變的道理,掌握追逐夢想、實現夢想的方法,感受夢想的力量,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通過情境材料分析、親身經歷分享等形式認識夢想的意義,引導學生樹立與時代脈搏緊密相連的夢想。引導學生學會有效學習,學會主動適應社會環境,確立符合國家需要和自身實際的健康生活目標,熱愛生活,積極進取。通過情境的創設、活動的開展,幫助學生感知認識自己的重要性,掌握認識自己的內容和途徑,通過解決在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會接納和欣賞自己,明確做更好的自己可以落實的行動。(六)單元評價建議:學習 態度 1.能提出高質量的問題或創意,引發同學積極思考或行動。2.能代表小組在課堂上發言,分享小組合作成果。3.在小組合作中善于傾聽、尊重他人的觀點。4.自己在小組合作中完成了具體的思考與分享任務,效果良好。學習 程度 知識獲取 1.理解初中生活的價值和意義,懂得努力就有改變的道理,知道合理規劃初中生活。2.了解認識自己的內容和途徑,明確做更好的自己可以落實的行動。3.知道學習是中學階段的重要任務和終身學習的意義,理解學習對個體生命成長的意義。學習能力 1.提高融入新集體、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學會把握機遇,促進自我發展能力。2.能夠客觀的認識自己,掌握改正缺點、激發潛能的方法。3.提高學習的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調節學習中的不良情緒。價值觀念 1.珍惜新生活,發展新自我,確立新目標,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2.學會理性的面對他人的評價,能以積極的態度接納、欣賞自己。3. 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形成熱愛學習、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善于合作的學習品質。素養 達成 政治認同 了解中學時代的獨特價值和意義,熱愛中學生活,以積極的態度迎接中學生活的到來。積極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理解中國夢的內涵,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理想。健全人格 正確認識自己,能夠自我反思,善于傾聽他人的意見,自我改進,不斷完善自我,能夠自我調節和管理情緒,具備樂觀開朗、堅韌弘毅、自立自強的健康心理素質;有效學習,能夠主動適應社會環境,確立符合國家需要和自身實際的健康生活目標,熱愛生活,積極進取;真誠、友善,具有同理心,相互支撐,相互幫助,具有互助精神。責任意識 合理規劃初中生活,學會對自己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國家負責。不斷學習完善自己,培養擔當精神。二、具體課時設計:1.1 奏響中學序曲1.新課程標準要求本課所依據的課程標準的相應部分是“健全人格”,具體對應的內容標準是:“正確認識自己,能夠自我反思,不斷完善自我,保持樂觀的態度,學會合作,樹立團隊意識。”。2.課時教材分析本課為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是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導入課,本課內容包括‘奏響中學序曲’和‘規劃初中生活’,幫助學生認知到自己邁入中學大門,扮演中學生需要適應新環境,把握中學時代這一重要階段,本節課講什么以及如何講解十分重要。此外,本課還為后面課程的展開做好鋪墊,學生面對新環境能否適應初中學習節奏,如何正確對待自我和他人評價,從而認識自我,把握自我與他人,即同學、老師、家長等關系,正確面對機遇與挑戰,確立人生目標,追求美好生活。本節課由“初中生活的特點”、“初中生活的重要性”以及“怎樣面對初中生活”組成。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初中生活,知道初中生活的重要性,能夠抓住時機,獲得新的成長。3.學情分析對于學生來講,中學生活充滿了無限的可能與美好。剛剛進入中學的學生,需要完成“小學——中學”的過渡適應,包括身體的變化、心理的成熟、思想的完善以及精神世界的不斷豐富,種種變化對于學生來講是機遇,也是挑戰。面對新鮮復雜的新環境,學生難免會產生一些或喜或憂的情緒體驗,引導學生積極面對,樹立信心,為中學生活做好充分的準備,打下堅實的情感基調。4.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初中生活的重要性(2)教學難點:如何面對初中生活5.核心素養目標:(1)健全人格:通過小學和初中生活的對比,培養學生熱愛中學生活,珍惜新起點,把握機遇,以積極的態度迎接中學生活的到來。(2)道德修養:通過探究偉人的成長經歷,體會中學階段的獨特價值和意義,適應新環境。(3)責任意識:通過開展初中生活規劃活動,幫助學生珍惜新生活,發展新自我,確立新目標,從而塑造全新的自我。6.設計意圖本課以設問形式導入,通過三封信幫助學生了解初中生活,奏響中學序曲。三封書信作為認知媒介,將抽象的初中生活圖景轉化為可感知的文本符號;三大議學活動:暢所欲言、鏡頭聚焦、記憶剪影則以“表達—觀察—回憶”的遞進路徑,實現從淺層交流到深層思考的認知躍遷,使本課不僅成為知識銜接的橋梁,更成為情感共鳴的紐帶,為后續教學活動預埋了充滿張力的心理期待。7.教學過程:(1)課堂導入教師:每年九月,都會上演一部史詩級影片—《開學啦》,我們一起通過視頻來看一下。這次開學,你的身份與以往有什么不同?學生:小學生變成了初中生教師:你的心情是什么樣的?學生1:期待學生2:迷茫教師:大家的心情各有不同,這節課咱們一起通過三封信來全面認識中學生活。現在,讓我們拆開這三封信,正式啟動這場奇妙的中學之旅!(設計意圖:以設問激發學生對“新身份”的思考,通過“新環境、新老師、新同學”的引導喚起共鳴,再以“成長錦囊”三封信為載體創設探索情境,將抽象的身份轉變轉化為具象的課堂活動,既激活學生參與熱情,又自然銜接小學到中學的認知過渡,為開啟中學學習之旅做好心理與情感鋪墊。)(2)自主學習:(3)新課講授環節一:讀信探微:信件里藏哪些成長禮物?教師:第一封:曉華寫給媽媽的信親愛的媽媽:初中和小學真不一樣!教室變大了,每天要跑好幾個樓層上課,課本裝得書包沉甸甸的。課程也多了好幾門,歷史、地理都得從頭學,老師講課節奏比小學快好多。班里同學來自不同小學,大家說著陌生的名字,課間熱鬧卻插不上話。我正慢慢適應呢。曉華教師:曉華給媽媽的信里提到了他對小學與初中的不同看法,下面我們一起通過一個活動,看看大家的小初不同。議學活動:視頻與小學相比,你的初中生活有哪些變化?你怎么看待這些變化?跟大家分享一下吧。學生:課程更多了;比如富有挑戰的課程和學習任務;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等。教師總結:1.初中階段為我們的發展提供了哪些新的機會?P4①富有挑戰的課程和學習任務,帶領我們探索新的知識領域;②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給我們提供了更多培養興趣的平臺;③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為我們打開認識社會的大門。④在新的集體生活中,我們涵養品格,發展個性,提升自我。教師:通過剛才的分享,我們清晰地看到初中生活在課程、活動、集體等方面帶來的全新變化——這些變化既帶來了挑戰,更孕育著成長的機會。正如大家所說,初中不僅是知識探索的新階段,也是我們從 “小學生”向“中學生”身份轉變的關鍵時期。那么,在不同人眼中,“中學生”究竟意味著什么?他們與小學生最大的區別在哪里?接下來,讓我們進入第二個議學活動 ——“鏡頭聚焦—不同人心中的中學生畫像”。議學活動:活動二:鏡頭聚焦—不同人心中的中學生畫像請你隨機采訪同學、老師、或提問不同的AI工具:1.你覺得中學生和小學生最大的不同是什么?2.用三個詞形容你接觸過的中學生群體?3.如果給中學生一句忠告,你會說什么?4.......議一議:結合訪談內容,請你思考:相比較于小學,初中階段對中學生的成長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學生:有活力,會合作,能包容;踏實,努力學習,勤于思考等。教師:2.初中階段對我們的成長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P4家庭、學校、社會寄予我們更高的期望,期待我們:①越來越上進,志存高遠、追夢遠航;②越來越踏實,努力學習,勤于思考;③越來越包容,尊重他人,學會合作;④越來越堅強,能堅持,有韌勁,取得更大進步。(設計意圖:此教學設計圍繞“初中新生活”主題,以曉華媽媽的信為情感切入點,引發學生對“成長禮物”的好奇。通過“暢所欲言”引導學生分享真實體驗,結合視頻具象化初中生活,讓學生自主發現初中階段的發展機會;“鏡頭聚焦”以多元訪談形式,拓寬認知視角,促使學生從他人評價中提煉初中階段的成長要求。層層遞進的活動設計,既激發主動思考,又實現知識建構與情感共鳴。)過渡語:了解了初中的新機會與要求,那如何應對這些成長挑戰呢?讓我們進入“篤行思辨”,一起探討破解成長應對題的方法。環節二:篤行思辨:如何破解成長應對題?教師:第二封:來自錢學森的信錢學森曾經在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讀書。他說:“6年的師大附中學習生活對我的教育很深,對我的一生,對我的知識和人生觀起了很大的作用。”錢學森在晚年曾寫下一段話,稱有17個人對自己的一生影響深遠,其中12個人是求學期間的老師,而中學老師就占了7個。這足見中學教育在他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議一議:讀完錢學森先生的信,你有什么感悟嗎?學生:初中階段對我們的人生具有獨特的價值。教師:錢學森的經歷讓我們看到初中的獨特價值,它塑造知識體系、形成人生觀。其他名人的初中回憶又如何?它們怎樣影響人生?接下來進入議學活動三“記憶剪影”,分享名人初中回憶,寫下發現與思考,以此洞察初中意義,為自己的旅程找啟發,開啟探索吧!議學活動:活動三:記憶剪影— 不同年代人物的初中記憶群像請分享你知道的名人關于初中的回憶,寫下自己的發現與思考。學生:周恩來讀初中時,受老師高亦吾影響,接觸革命書籍,開闊了眼界。當被問為何讀書,他答 “為中華之崛起”。 發現與思考:初中時的師長引導很重要,能幫我們明確目標。我們要珍惜初中時光,樹立志向。 教師總結:3.初中階段對我們的人生有何重要性?P4①初中階段對我們的人生具有獨特的價值。②我們正處于生命成長的“拔節孕穗期”,這是我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教師: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今天的第三封信。第三封:來自習近平總書記的信“人生萬事須自為,跬步江山即寥廓。”追求進步,是青年最寶貴的特質。總書記說:“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中國共產黨是先鋒隊,共青團是突擊隊,少先隊是預備隊。入隊、入團、入黨,是青年追求政治進步的‘人生三部曲’。”議一議:讀完習近平總書記的信,請思考,我們應當如何面對初中生活呢?學生:珍視當下,把握機遇,把準人生方向。教師總結:4.面對各種可能與挑戰,初中生要如何應對呢? P5面對各種可能與挑戰,我們要珍惜當下,把握機遇,始終把準人生方向,積極追求進步,確立更高的發展目標,在擔當中歷練,在盡責中成長,努力使自己成為適應時代發展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中學生。(設計意圖:以錢學森的中學經歷與習近平總書記的寄語為雙線索,借名人案例引發學生對初中階段重要性的認知,通過分享不同年代人物的初中記憶,讓學生從歷史縱深中理解初中是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再以總書記的囑托引導學生將認知轉化為行動,明確初中階段的成長方向。)過渡語:我們已知曉初中的挑戰與應對之法,那如何讓初中生活更有方向?接下來進入“繪夢啟航”,一起為初中繪制規劃藍圖。環節三:繪夢啟航:如何繪制規劃藍圖?議學延伸:擁有了中學生這個新身份,你確定更高的發展目標了嗎?請你寫一寫初中階段你想完成的事。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學習、交友、興趣、社會實踐、政治面貌……)議學參考:學習:均衡各科。交友:交2-3個好友,共討論、分享。興趣:練籃球,每周兩次。實踐:參加1-2次社區或敬老活動。政治:初二爭取入團。(設計意圖:以“新”為切入點,引發學生對適應初中生活的深度思考。通過議學延伸引導學生將認知轉化為行動,在制定規劃中強化目標意識,培養自主規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初中階段的成長提供可操作的實踐路徑。)8.板書設計9.課堂小結本節課以三封書信為線索,帶領大家揭開初中生活的神秘面紗。我們通過“暢所欲言”發現初中階段蘊含的新機會,借“鏡頭聚焦”明確成長新要求,在“篤行思辨”中探討應對策略,最終以“繪夢啟航”勾勒三年規劃藍圖。從曉華媽媽的信到大家的親身感悟,我們認識到初中既是充滿挑戰的新起點,也是實現自我成長的黃金期。希望同學們能將今天的思考轉化為行動,用明確的目標、科學的方法和積極的心態,在初中三年的畫卷上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10.教學反思與改進本節課是學生進入初中生活的第一節課,以“三封信”為情感載體構建教學鏈條,從“新身份”設問導入到“三年規劃”實踐延伸,形成了“認知—思辨—行動”的閉環設計。亮點在于:通過“暢所欲言”激活學生真實體驗,借助“鏡頭聚焦”拓寬認知維度,將抽象的初中生活轉化為可感知的互動場景,有效激發了參與熱情。但在實施中發現,“篤行思辨”環節的案例設計稍顯理想化,部分學生對“學習方法優化”的討論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結合學科特點;“繪夢啟航”中部分學生的規劃缺乏具體量化指標,可操作性較弱。后續需在議學活動中增加分層案例引導,針對不同學情提供個性化規劃模板,同時強化“目標拆解”的方法指導,讓理論認知真正落地為可執行的成長方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