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一單元 走進社會生活 單元檢測試題2025-2026學年上學期初中道德與法治統編版(2024)八年級上冊一、單選題1.下列圖片概括一個共同的主題,你認為最合適的是( )A.每個人要從社會中獲得物質支持 B.提高社會身份C.社會生活絢麗多彩 D.改變價值觀念2.在社會生活中,我們通過學習社會知識,了解和認識社會,并從中獲得社會經驗,形成社會認可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這表明( )A.成長環境決定我們人生的高度B.合格的社會成員必須是全能的C.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D.認可度是成長的唯一評價標準3.下列人物之間的社會關系連線正確的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張大偉和妻子陳淑鈺都是曾經的速滑運動員,退役后分別在不同的學校擔任教練。當運動員時,能站在最高領獎臺,都是夫妻倆最大的夢想,成為教練后,為中國冰雪源源不斷輸送人才,是他們如今的奮斗目標。這啟示我們( )A.社會是個人的有機組成部分B.個人身份隨著社會關系的改變而不同C.個人的身份總是一成不變的D.我們在同一時間內只能擁有一個身份5.甲辰金秋,新中國迎來75周年華誕。國慶假期,全國各地開展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慶祝活動,共同祝福偉大祖國繁榮昌盛,讓我們感受到令人自豪的中國力量。由此可見( )A.人能夠從社會中獲得物質支持B.我們的衣食住行與社會有聯系C.社會能夠為人們提供精神滋養D.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x6.剛出生時,我們就如同一張“白紙”,父母、老師和社會逐步地在“白紙”上添加“顏料”,如:撫育、教誨、幫助和關愛,幫助我們成長為有知識、懂禮貌、守規則的社會公民。從“白紙”到“公民”的蛻變說明( )A.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每個人的參與B.我們都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C.每個人都能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D.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7.“雙減”背景下,各地學校作業進行了創新性設計。如下是某中學給八年級學生設計的寒假作業清單。完成清單中的作業有利于( )作業1 分擔家務勞動并能堅持下來 作業2 參加一次農業生產勞動或陪家人去萊市場買菜 作業3 與父母一起觀看《大國工匠》等新聞片 作業4 參加1-2次社區志愿服務活動①了解社會、融入社會,養成親社會行為②深入生活實際,提高個人實踐能力③參與政治生活,提高管理國家事務能力④關注社區治理,增強主人翁意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夫喜群而惡獨,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樂也。”這句話給我們的啟示是( )A.積極幫助他人、親近社會 B.保持獨立思考、拒絕盲從C.積極融入社會、放棄學習 D.善于人際交往、保持快樂9.讓“互聯網之光”照亮數字未來。2024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之光”博覽會在浙江烏鎮舉行。從鏡頭中我們能感受到( )①網絡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②網絡為文化傳播和科技創新搭建新平臺 ③網絡推動社會進步,創造了人類生活新空間 ④沉迷于虛擬交往對現實人際關系造成的破壞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宅童”泛指不喜歡外出與朋友游玩,一個人待在家看書、做作業、看電視、上網、玩游戲的孩子。有些網友稱“00后”“10后”為“ipad一代”,網絡游戲讓許多孩子成為“宅童”。你想對“宅童”說( )①沉迷于網絡是應被抵制的不良習慣 ②“宅”在家里不利于身心健康③封閉自己不利于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 ④網絡對未成年人來說有弊無利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1.某網絡購物平臺有近5億的注冊用戶,每天有超過6000萬的固定客,平均每分鐘售出48萬件商品。這反映出( )①網絡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捷②網絡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③網絡改變了生產方式④網絡改變了以往的消費方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2.一首《走,去永州》,揭開了永州這個古老城市的面紗,縣市政府領導紛紛化身“網紅”直播“帶貨”,助力推介自己的家鄉,掀起了一波探尋永州之旅的熱潮,下列認識正確的是( )A.網絡拓寬了信息渠道,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B.網絡使人們更加便利地參與政治生活C.網絡是一座擁有海量信息、開放的移動圖書館D.網絡促進了科技創新所需的物質與信息資源快速流動13.近年來,刷“抖音”成為一種生活常態。很多人喜歡拍攝視頻發抖音,這給個人隱私安全和信息安全帶來威脅。個人隱私“被共享”的情形在生活中很常見,甚至還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這些信息實施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這警示我們青少年( )A.遠離網絡,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B.樹立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C.嚴厲打擊利用網絡實施違法犯罪的人D.要學會信息節食,不可沉溺網絡14.在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論壇上發布的報告顯示,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持續擴大。下列對未成年人合理利用網絡的建議:正確的有( )①不沉溺于網絡,學會“信息節食”②利用互聯網隨意發表各種言論③學會辨析網絡信息,自覺抵制不良信息④為避免不良影響,拒絕使用網絡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在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面對豐富多彩的網絡資源,如何創造、生產和發布信息,哪里可以發布,哪里不能發布,選擇在哪里發布等,都體現著每個人媒介素養的高低。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青少年要( )①正確行使公民決定權,及時發布網絡信息②不加甄別地選擇自己需要的媒介資源使用③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社會正能量④提高網絡信息辨別力,自覺抵制不良信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分析說明題16.關注、服務社會新聞一 受臺風“杜蘇芮”影響全國多地遭遇強降雨襲擊,暴雨洪水中武警徒步運送物資,消防員躬身“搭橋”,列車乘務員哽咽安撫被困旅客,熱心大哥化身“鏟車俠”擺渡救人,一幕幕場景令人動容!這雙手,握緊希望,強降雨導致人員被困貨車中,危急時刻消防員攜帶救生衣涉水抵達,為其做好防護后左右扶穩緩行護送。每一個挺身而出的身影,都是我們共渡難關的力量!致敬平凡的英雄!新聞二 24小時內,1.7萬人逆行涿州,通過手機信令可以看到一些來自涿州以外的軌跡格外顯眼,8月1日到8月2日幾乎在24小時內涿州就增加了近1.7萬個外地手機信令。其中,有將近1萬人從外省趕到涿州來自各地的救援,“逆行者”爭分奪秒地向受災最嚴重的地方挺進其中,有近八成的“逆行者”來自山東、河南、北京等周邊省份還有不少西北、西南地區的人遠道而來可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1)新聞中積極參加抗洪救災的人們的行為是 行為。(2)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積極踐行這樣的行為有何意義?(3)在社會課堂中成長,我們青少年應如何養成這種行為?三、綜合探究題17.【健康上網實踐】山東省某中學九年級一班開展“青少年網絡素養提升月”活動,通過制定班級網絡公約形式,引導學生理性使用網絡。九年級一班網絡文明公約——營造安全健康的網絡空間,做新時代文明上網好少年 一、總則 為營造安全、健康、文明的網絡環境,提升班級成員網絡素養,規范網絡行為,結合“青少年網絡素養提升月”活動主題,制定本公約。全體同學需自覺遵守,共同維護清朗網絡空間。 二、分則 (一)合理控制上網時間,每日不超過1小時。 (二)…… (三)…… (四)…… 三、附則 1.本公約自公布之日起試行,全體同學需簽署《網絡文明承諾書》。 2.每月由班委組織一次公約執行情況總結,根據反饋優化條款。 九年級一班班委會 2025年×月×日【法律鏈接】《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第六條國家倡導誠實守信、健康文明的網絡行為,推動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采取措施提高全社會的網絡安全意識和水平,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促進網絡安全的良好環境。 第十二條任何個人和組織使用網絡應當遵守憲法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危害網絡安全,不得利用網絡從事危害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宣揚民族仇恨、民族歧視,傳播暴力、淫穢色情信息,編造、傳播虛假信息擾亂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以及侵害他人名譽、隱私、知識產權和其他合法權益等活動。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 第十七條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應當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提高自身網絡素養,規范自身使用網絡的行為,加強對未成年人使用網絡行為的教育、示范、引導和監督。 第三十一條網絡服務提供者為未成年人提供信息發布、即時通訊等服務的,應當依法要求未成年人或者其監護人提供未成年人真實身份信息。未成年人或者其監護人不提供未成年人真實身份信息的,網絡服務提供者不得為未成年人提供相關服務。 網絡直播服務提供者應當建立網絡直播發布者真實身份信息動態核驗機制,不得向不符合法律規定情形的未成年人用戶提供網絡直播發布服務。(1)請發揮聰明才智,為上述班級網絡公約設計分則。(2)請從家庭與學校協同教育角度,提出針對網絡沉迷學生的幫扶措施。【爭做中國好網民】(3)除制定班級網絡公約外,請你再推薦兩種活動方式。(只寫出題目即可)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A B C D B A A A題號 11 12 13 14 15答案 B A B B D1.C【詳解】本題考查感受社會生活的方式。C:圖片中“超市購物”、“參觀工廠”“觀看升旗儀式”共同體現了我們的社會生活絢麗多彩,故C符合題意;AD:說法正確,但與題干主旨不符合,故AD不符合題意;B:圖片中的方式并不能提高社會身份,故B說法錯誤;故本題選C。2.C【詳解】本題考查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C:依據教材知識,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通過父母的撫育、同伴的幫助、老師的教誨和社會的關愛,我們學習社會知識,了解和認識社會,并從中獲得社會經驗,形成社會認可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故C說法正確;A:“決定了”,夸大了成長環境對于個人成長的重要性,故A說法錯誤;B:“全能”錯誤,人無完人,任何人都不會是全能的,故B說法錯誤;D:成長的標準有很多,認可度不是唯一的,故D說法錯誤;故本題選C。3.A【詳解】本題考查社會關系。①②:根據所學,血緣關系是以血緣或生理聯系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關系,如家庭、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地緣關系是直接建立在人們空間與地理位置關系基礎上的社會關系,如同鄉、鄰居等;業緣關系是以人們廣泛的社會分工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關系,如同學、同事等。小安和他的媽媽是血緣關系,雷鋒和他的老鄉是地緣關系,故①②說法正確;③:張大爺和鄰居李大爺是地緣關系,故③說法錯誤;④:于鴻儒院士和他的團隊是業緣關系,故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A。4.B【詳解】本題考查個人與社會的關系。B:張大偉和妻子陳淑鈺既是同事關系,又是夫妻關系,這說明了個人身份隨著社會關系的改變而不同,故B說法正確;A:個人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故A說法錯誤;C:人的身份是在社會關系中確定的,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有不同的身份,故C說法錯誤;D:我們在同一時間可以擁有不同的身份,故D說法錯誤;故本題選B。5.C【詳解】本題考查個人離不開社會。C:材料中,國慶期間各地的慶祝活動,讓我們感受到中國力量,這表明了社會提供開展活動為人們提供精神滋養,故C說法正確;A:這在材料中沒有體現出來,故A不符合題意;BD:這與題文的主旨內容不符,故BD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6.D【詳解】本題考查個人成長與社會的關系。D: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通過父母的撫育、同伴的幫助、老師的教誨和社會的關愛等,我們的知識不斷豐富,能力不斷提高,規則意識不斷增強,價值觀念日漸養成,我們逐步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故D說法正確;AB:說法正確,但題文中未體現,故AB不符合題意;C:每個人最終不一定能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故C說法錯誤;故本題選D。7.B【詳解】本題考查養成親社會行為。①②④:題文中分擔家務勞動,參加一次農業生產勞動,觀看《大國工匠》,參加1-2次社區志愿服務活動的寒假作業清單有利于了解社會、融入社會,養成親社會行為,學生養成親社會行為,深人生活實際,提高個人實踐能力,關注社區治理,增強主人翁意識,故①②④符合題意;③:題文中未涉及到政治生活的內容,故③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8.A【詳解】本題考查養成親社會行為的要求的相關知識。A:古文的意思是那種喜歡聚群,不喜歡一個人呆著,彼此之間互相幫助相互扶持的人,才是真正的發自內心的快樂的人。這啟示我們要養成親社會行為,關注社會發展,積極幫助他人,親近社會,故A符合題意;B:選項強調獨立思考,與題干強調的群體互助無關,故B不符合題意;C:應努力學習,不能放棄學習,故C說法錯誤;D:選項雖提到人際交往,但未直接體現互助的核心,且“保持快樂”僅為結果而非啟示,故D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A。9.A【詳解】本題考查網絡的影響。①②③:分析題文材料,讓“互聯網之光”照亮數字未來,這表明了網絡對社會的進步的作用,故①②③符合題意;④:這是網絡的消極作用的表現,故④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A。10.A【詳解】本題考查合理利用網絡。①②③:題文中“宅童”沉迷于網絡這一不良誘惑,會影響與同學、朋友的正常相處和交往,容易形成自我封閉、自我孤立的孤僻性格,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不利于身心健康,不利于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所以要合理利用網絡,①②③說法正確;④:網絡對未成年人有利有弊,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A。11.B【詳解】本題考查網絡的積極作用。根據題干,“某網絡購物平臺有近5億的注冊用戶,每天有超過6000萬的固定客,平均每分鐘售出48萬件商品”,說明網絡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捷,網絡改變了以往的消費方式,讓我們節約了成本,提高了效率,體現了網絡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融合,推動了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創造了新業態,提升了經濟發展水平,所以①②④符合題意。③在題干中未涉及,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擇B。12.A【詳解】本題考查網絡的影響。A:縣市政府領導紛紛化身“網紅”直播“帶貨”,體現網絡對經濟的影響,網絡拓寬了信息渠道,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故A說法正確;BCD:說法在題干中沒有體現,故BCD與題意不符;故本題選A。13.B【詳解】本題考查理性參與網絡生活。B:個人隱私“被共享”的情形在生活中很常見,甚至還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這些信息實施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警示青少年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給自己的隱私上把鎖,樹立安全意識,B說法正確;A:合理利用網絡,A錯誤;C:嚴厲打擊利用網絡實施違法犯罪的人的做法不是青少年能做的,C錯誤;D:說法與題干內容無關,D與題意不符;故本題選B。14.B【詳解】本題考查合理利用網絡。①③:未成年人應合理利用網絡,提高媒介素養,不沉溺于網絡,學會“信息節食”,學會辨析網絡信息,自覺抵制不良信息,①③說法正確;②:利用互聯網發表言論也要遵守網絡規則,②錯誤;④:應合理使用網絡,④錯誤;故本題選B。15.D【詳解】本題考查理性參與網絡生活。③④:面對豐富多彩的網絡資源,我們要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社會正能量;提高網絡信息辨別力,自覺抵制不良信息,故③④符合題意;①:公民沒有決定權,故①說法錯誤;②:該做法是缺乏媒介素養的表現,故②說法錯誤;故本題選D。16.(1)親社會(2)養成親社會行為有利于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獲得他人和社會的接納與認可。(3)①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關注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養成親社會行為。②親社會行為在人際交往和社會實踐中養成。我們要主動了解社會,關注社會發展變化,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③遵守社會規則,熱心幫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分析】考點考查:親社會行為。能力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運用教材知識的能力。核心素養:健全人格、責任意識。【詳解】(1)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及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主體為公民,需要運用親社會行為的有關知識,從體現類習題的角度進行作答。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積極參加抗洪救災的人們→可鏈接親社會行為。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2)本題考查養成親社會行為的意義,可結合教材知識作答。(3)本題考查養成親社會行為的途徑,可結合教材知識作答。17.(1)提高媒介素養,積極利用互聯網獲取新知、促進溝通、完善自我;注意瀏覽、尋找與學習和工作有關的信息,不可沉溺于網絡,要學會“信息節食”。(2)加強家校協同措施:邀請家長參與“家庭網絡使用座談會”,分享親子溝通經驗。建立網絡成癮幫扶機制措施:聯合心理教師開設“網絡素養提升小組”,提供一對一輔導。(3)舉辦“如何辨別網絡謠言”主題班會;組織網絡安全知識競賽;“合理使用網絡”手護報或黑板報比賽。【分析】考點考查:合理使用網絡。能力考查: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核心素養:健全人格。【詳解】(1)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及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主體為學生,需要運用合理使用網絡的有關知識,從做法類習題的角度進行作答。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為營造安全、健康、文明的網絡環境,提升班級成員網絡素養,規范網絡行為→可鏈接合理使用網絡的要求。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2)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及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主體為學生,需要運用合理使用網絡的有關知識,從做法類習題的角度進行作答。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鏈接教材知識。關鍵詞: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應當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提高自身網絡素養→可鏈接加強家校協同措施:邀請家長參與“家庭網絡使用座談會”,分享親子溝通經驗;建立網絡成癮幫扶機制措施:聯合心理教師開設“網絡素養提升小組”,提供一對一輔導。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3)本題考查推薦兩種活動方式,屬于開放性問題,回答要點符合題意即可。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