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7張PPT)第猜一猜:關鍵詞:紅色;教室里;24個字一、核心素養——引領價值尊重自由平等7.1自由平等的真諦(1)中國共產黨人們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后繼、不怕犧牲是為了什么?為什么寧要犧牲也要自由?問題探究二、劈波啟航——追求自由自由的價值擁有自由,不僅能增強個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發每個人的活力,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繁榮。無論現實世界還是網絡空間,自由都是法律之內的自由。自由的邊界在哪里?公民有言論自由嗎?為什么案例中的主人公會被提起公訴?網絡時代人格權保護指導性案例仇某使用網絡賬號“辣筆小球”發布信息,貶低、嘲諷衛國戍邊英雄,造成惡劣社會影響。檢察機關以仇某涉嫌侵害英雄烈士名譽、榮譽罪提起公訴。侵害英雄烈士名譽、榮譽案郎某、何某以偷拍、捏造聊天記錄等方式,造謠取快遞女子谷某出軌,嚴重影響谷某正常工作生活,擾亂網絡社會公共秩序。檢察機關推動自訴轉公訴,以郎某、何某涉嫌誹謗罪提起公訴。取快遞女子被造謠出軌案三、領導立法——規范自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三十八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第十五條 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不得制作、復制、發布、傳播含有下列內容的信息:(六)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定;(八)侮辱或者誹謗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權益;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 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學法明理結合發條,自學課本100頁內容。探究:法治與自由的關系法治與自由的關系( P100 )課堂筆記自由平等的真諦法治與自由相互聯系,不可分割。法治既規范自由又保障自由。法治標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實現不能觸碰法律的紅線,違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價。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們合法的自由和權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消息傳到天津,正在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上學的鄧穎超、郭隆真等人首先響應、聲援。郭隆真大聲疾呼 “國難當頭,救國救民,愛國不分男女”。她和鄧穎超等人籌備成立以女校學生為主的“女界愛國同志會”,設置了講演機構,組織了講演隊,開展愛國宣傳。在周恩來的建議下,天津學生聯合會和女界愛國同志會的骨干分子一起組成更嚴密的男女學生共同的領導團體——覺悟社。為以示男女平等,男女社員各10人。黨史故事1:男女平等的“覺悟”在這里先行四、尊重差異——探問平等黨史故事2:新中國第一部《婚姻法》新中國成立之初,封建婚姻制度與男尊女率思想仍廣泛存在,不幸的婚姻纏繞著無數中國家庭。據統計,從1949 年7月至次年3月,僅在河南的部分縣市,便有122名婦女被夫家殺害或被逼自殺。社會對婚煙法的需求愈發迫切。在經歷了多次征求意見和修改后,1950 年4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終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獲得通過,于5月1日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是新中國成立后頒布的第一部法律,這是一部被毛澤東譽為“普遍性僅次于憲法的根本大法”,為實現男女平等奠定了法律基礎。思考:他們追求的平等是怎樣的平等,生活中對待男女的差異有沒有違反平等原則?對待男生女生要一視同仁要區別對待男生女生“云辯”平等VS注意:離開”差別對待”講平等,平等會演變成另一種形式的“平均”,即弱者與強者的“均等”,這一思想會造成形式的平等,而實質的不平等。平等的含義( P101 )課堂筆記自由平等的真諦同等情況同等對待不同情況差別對待二組: 尋找社會生活中不同情況差別對待的事例。一組: 尋找社會生活中同等情況受到同等對待的事例。自由平等的真諦少數民族考生中考加分軍人優先老弱病殘孕專座男女同工同酬義務教育學校教師輪崗政策一次選舉一人一票五、關注民生——保障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表現(1)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權利,同時必須平等地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義務。(2)我國公民的合法權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護,違法或犯罪行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刑不上大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之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習題訓練D1.下圖漫畫警示我們( )①網絡謠言危害社會,觸犯法律②行使言論自由一定要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③網絡世界無言論自由④謠言止于智者,要遵守網絡規則A.①② B.②③C.①②③ D.①②④習題訓練2. 國家衛健委相關負責人示,家庭醫生制度是推動分級診療制度必不可少的基礎性條件。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優先覆蓋老年人、孕產婦、兒童、殘疾人以及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等重點人群。這種做法體現了平等的哪一層含義( )A.等情況同等對待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不同情況差別對待 D.每個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