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2張PPT)第八課 維護公平正義第1課時 堅守公平【觀看視頻】《高考改革》。情境導入同學們,高考改革十年來,你感受到了哪些新變化?這些變化給你帶來了什么感受?【預設】1.取消了文理分科,實行選科模式。2.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發展方向選擇考試科目。3.高校錄取方式不僅只看成績。4.高考改革為學生提供了更多選擇和機會。……【教師導課】高考是對中國學生最重要的考試之一,它關乎一個人一生的命運。從“一考定終身”到“多元評價”,從“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到“條條大路通羅馬”,高考改革不是簡單的制度調整,而是一次對教育本質的深情回望——它既守護著“寒門生貴子”的公平信仰,又搭建起“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時代舞臺。今天,讓我們通過高考改革走進“堅守公平”這節課。【學生活動】我是小記者。同學們,根據你們課前的采訪進行匯報:你認為怎樣的高考才算公平?你如何理解公平?精彩課堂環節一 感知公平【預設】1.分數透明,分數面前人人平等。2.不作弊,不泄露試題。3.學生能夠適當選擇自己擅長的科目參加考試。4.沒有性別歧視;錄取時適當照顧山區考生。5.公平就是考試內容相同,錄取機制相同。6.公平就是人人擁有同等的機會。7.公平就是在同一標準下進行考核。……【活動說明】課前布置學生開展有關“怎樣的高考才算公平”的社會調研,并結合自己的思考在課上進行匯報。【教師小結】高考公平是一個重要命題,關乎教育公平和人才培養。從規則層面看,高考要有透明、統一的標準,在機會層面,需要國家通過各種舉措保障所有學生獲得公平競爭的機會。公平通常是指人們基于一定標準或原則,處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在社會生活中,公平有著豐富的內涵,它意味著每個人都擁有同等的發展機會和條件,都要按照規則辦事。環節二 解碼公平價值【情境材料一】公平性改革的頂層設計。1.“3+1+2”選科模式VS老高考選科模式。新高考:學生可跨文理選科(如“物理+化學+地理”),打破傳統文理分科限制,賦予學生更多選擇權,減少“被迫學”“盲目學”現象,提升學習自主性與內驅力。同時,改革配套的規劃教育,幫助學生更早明確發展方向,降低因學業壓力導致的心理問題。老高考分文理科:統考語文、數學(理科數學)、外語、理科綜合(物化生)或文科綜合(政史地)。2.綜合素質評價。傳統高考“一考定終身”導致學生陷入題海戰術。改革通過“分類考試”(如高職單招)“多次考試”(外語、選考科目可復讀)“過程性評價”(納入社會實踐、競賽成果等),減輕機械刷題壓力,讓學生有更多精力發展興趣特長(落實“雙減”政策與素質教育理念)。將學生的社會實踐、競賽成果等納入錄取參考,弱化單一分數評價。3.專項計劃:高考專項計劃的三大類型。國家專項計劃,又稱原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于2012年開始實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推出的面向原貧困縣(市、區)的三大專項計劃之一,該專項實施主體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170多所高校。地方專項計劃是指地方高校定向招收實施區域的農村學生的專項計劃。一般只為省屬重點大學,在國家專項批次之后。地方專項計劃定向招收各省市實施區域的農村學生,招生計劃一般不會少于本校一批次招生規模的3%。高校專項計劃,是國家為更好地促進教育公平、讓更多的農村學生上大學而出臺的一項優惠政策,主要招收邊遠、貧困、民族等地區縣(含縣級市)以下高中勤奮好學、成績優良的農村學生,具體實施區域由有關省(區、市)確定。【學生活動】個人獨立思考后小組合作討論:如果你是2025年高考生,你更希望高考是按“老模式”還是“新模式”考?為什么?【活動說明】展開小組討論,限時2分鐘。【預設】1.按“新模式”考,我會選擇我更加擅長的學科,更有利于我取得高分,也更利于我以后的發展。2.按“新模式”考,我有更多的選擇權。3.按“新模式”考,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自主選擇,打破了我的學科短板,對我來說更能發揮我的特長。4.按“新模式”考,條條大路通羅馬。……【教師小結】很多學生都希望按“新模式”考,是因為“新模式”更公平,更能適應學生的終身發展,讓每個努力的人都有公平的機會,保證個人的合法權益,使個人獲得實實在在的發展機會和成長條件。公平,是個人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保障。【情境材料二】觀察下列表格,對比改革前和改革后指標發生的變化。【思考】觀察表格,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這些變化會對社會帶來了怎樣的影響?【預設】1.高考改革后,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的比例提高,有利于維護農村學生的受教育權。2.城鄉錄取差距縮小,有利于激勵學生通過奮斗實現自己的理想。3.加分人數占比大幅度降低,有利于減少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公平。4.農村和貧困地區的學生上大學的人數增加,很多農村考生走上了“逆襲之路”,有利于維護國家穩定和諧。……【教師小結】通過同學們的回答,我們看到公平有利于協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減少社會沖突,化解社會矛盾,保障社會長治久安;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競爭環境;激勵人們通過奮斗創造社會財富,推動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環節三 公平的實踐【情境材料】爭議與挑戰:新高考是否真正實現了公平?1.少數民族加分項目:一些人認為加分政策可能對其他考生不公平,尤其當加分幅度較大時,可能會影響錄取的公平性。例如在一些教育資源相對均衡的地區,少數民族考生和漢族考生接受的教育條件相近,此時加分政策可能會被認為破壞了公平競爭的環境。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違規操作的現象,如個別考生或家長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少數民族身份以騙取加分,這不僅破壞了政策的公正性,也引發了社會公眾對整個加分政策的質疑。2.綜合素質評價的“階層差異”:城市學生人均參與3項社會實踐,農村學生不足1項。某調研顯示,985高校綜評錄取學生中,62%來自省會城市,38%來自地級市,縣域學生僅占0.3%。3.高考移民現象:部分家長通過“空掛學籍”“虛假戶籍”獲取高考資格。【學生活動】政策模擬座談會:為解決高考改革過程中存在的爭議與挑戰,國家邀請普通公民代表、考生家長代表、教育部負責人召開座談會,聽取各方意見。【活動說明】1.每6人為一組,組長抽簽決定普通公民代表方、考生家長代表方、教育部負責人方,展開小組討論,限時3分鐘。2.每組派一名代表發言,其他組員可補充,每人限時30秒。3.座談主題:如何讓高考改革更公平?【預設】1.國家要加強對少數民族考生身份認定的審核,發現問題加大懲治力度。2.全面公開少數民族的加分政策及少數民族考生的相關信息,接受社會監督。3.給少數民族考生加分,也是為了維護民族團結。沒有絕對的公平,可以對在教育資源較好地區學習的少數民族考生減少加分或不加分。4.一些偏遠山區因師資力量不足,無法滿足學生的選科需求,教育部門應制定相關政策,多派一些支教老師去山區,保障學生的受教育權。5.加大對教育薄弱地區的投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資源共享。6.通過教師之間的交流,讓農村的孩子享有更優質的教育資源。7.國家制定相關政策,因地制宜給農村學生更多參與實踐活動和特長培養的機會,比如開展“鄉村調研”,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8.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加強對戶口遷移、學籍變動的審核,嚴格把關,避免通過高考移民獲取高考資格。9.加強監管和懲處力度,建立健全高考移民監測和查處機制,利用信息技術加強管理和甄別,發現高考移民行為嚴肅處理,取消高考生報名資格,追究父母責任。10.高考改革后,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的比例提高,有利于維護農村學生的受教育權。11.公民若發現高考移民現象,應及時向有關部門舉報。12.所有考生都需要自覺遵守高考規則,不做違法的事。……【教師小結】盡管國家在努力地實現高考公平,但公平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受各種主客觀條件的制約。人們渴望公平的陽光普照,但公平的社會不會自然而然地形成。維護社會公平,需要每個人努力追求公平、捍衛公平,也需要充分發揮規則的保障作用。【評價設計】完成評價量表。1.請你采用“諍友式”(即“欣賞+建議”)的評價方式,對其他小組進行評價。2.填寫評價量表,進行自我評價和小組互評。同學們,今天我們一同深入探討了“堅守公平”這一意義深遠的主題。通過學習,我們明白了公平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它是個人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保障,是社會穩定和進步的重要基礎。公平的實現是一個不斷推進的過程,我們要積極行動起來,通過不懈努力追求和捍衛公平。課堂小結板書設計第1課時 堅守公平教學特色1.通過高考改革這一“小切口”展現堅守公平的“大主題”,既落實學科知識,又培育學生對國家制度的認同和社會責任感。2.選取高考改革這一兼具時代性、爭議性的真實情境,以“公平的內涵—價值—實踐”為主線,整合教材知識點與高考改革案例,引導學生在復雜情境下運用學科思維分析問題。3.實踐導向鮮明,通過政策模擬座談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將“堅守公平”從認知層面轉化為行動自覺,落實“做負責任的公民”的課程目標,促進知行合一。課堂評價1.“公平是對人格的尊重,可以使一個人最大限度地釋放能量。”這句話的意思是( )①公平是個人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保障②公平能讓人感受到尊嚴,激發潛能③公平是社會穩定和進步的重要基礎④公平可以有效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A2.下列行為中,符合堅守公平要求的是( )①某商家開展促銷活動,對所有消費者一視同仁,無差別對待②在學校運動會的跑步比賽中,裁判員嚴格按照比賽規則評判成績③某公司招聘員工,只招收名校畢業生,拒絕普通院校學生④一些同學在考試中作弊,獲取高分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A3.2024年,國家進一步完善醫保政策,提高了農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群體的醫保報銷比例。這一舉措( )①體現了國家致力于維護社會公平②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促進社會和諧③說明公平是絕對的,只要努力就能實現④保障了弱勢群體平等享受醫療資源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