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2張PPT)第八課 維護公平正義第2課時 守護正義情境導入【情境材料】2024年全球及我國校園霸凌資料。2024年全球校園霸凌數據顯示,校園霸凌問題依然嚴峻。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校園暴力和欺凌:全球現狀報告》中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近2.46億兒童和青少年遭受欺凌。此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2024年3月發布的《學齡兒童健康行為》研究,約16%的11至15歲兒童曾遭受網絡霸凌,這一比例相比2020年的13%有所增加。根據江蘇師范大學數字化欺凌防治實驗室發布的《中學校園欺凌風險預警監測報告(2024)》,35.1%的中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校園欺凌行為風險。此外,教育部2024年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中小學霸凌發生率達18.7%,其中72%的受害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厭學情緒。2024年,全國檢察機關起訴未成年人犯罪5.7萬人,核準追訴初中生殺害同學埋尸案等低齡未成年人嚴重暴力犯罪34人。同學們,閱讀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受?你認為什么是校園霸凌?【預設】1.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都存在校園霸凌現象。2.我很震驚有這么多學生遭遇校園霸凌。3.我很同情受到霸凌的學生。4.我們要拒絕校園霸凌。5.我認為只要對學生進行身體傷害就是校園霸凌。6.有同學給我起侮辱性外號是校園霸凌。7.辱罵同學是校園霸凌。8.和其他同學一起孤立某位同學是校園霸凌。……補充材料:校園霸凌是指在校園內外學生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校園霸凌發生的地點通常包括教室、操場、走廊、廁所等校園內場所,以及學校周邊區域。霸凌者的行為方式多樣,如肢體霸凌包括推搡、踢打、搶奪財物等;言語霸凌有辱罵、嘲笑、恐嚇、起侮辱性綽號等;關系霸凌表現為孤立、排擠、傳播謠言等;網絡霸凌則是利用網絡平臺發布侮辱性言論、圖片或視頻,進行威脅、騷擾等。【教師導課】這些數據背后,是一個個被撕裂的青春、被摧毀的未來。什么是正義?當弱小者被傷害,我們該如何守護本該屬于所有人的安全與尊嚴?當不公就在眼前,我們該如何抉擇?法律與制度又該如何為正義筑牢防線?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守護正義”。【學生活動】課前調查匯報。同學們,根據你們課前的調查進行匯報:你認為生活中哪些行為是正義行為,哪些行為是非正義行為?正義行為有哪些共同點?精彩課堂環節一 正義的模樣【預設】1.正義行為:(1)秉公執法。(2)見義勇為。(3)發現校園欺凌行為告訴老師。(4)發現違法犯罪行為向有關部門舉報。(5)在他人遇到困難時主動幫助。(6)誠實守信。(7)中國幫助非洲國家發展經濟。(8)中國派駐維和部隊。……2.正義行為的共同點:(1)尊重他人合法權益。(2)符合道德要求,傳遞社會正能量。(3)體現了善良、正直、勇敢。(4)維護公共利益。3.非正義行為:(1)欺負弱小。(2)給同學起侮辱性外號。(3)官員貪污腐敗。(4)商家以次充好,不講信譽。(5)以權謀私。(6)美國和中國打貿易戰,惡意提高關稅。……【活動說明】課前布置學生開展有關“正義行為與非正義行為”的小調查,在課上進行匯報。【教師小結】正義是人類良知的“聲音”,體現了弘揚真善美、摒棄假惡丑的價值導向。如仗義執言、見義勇為等行為,有利于促進社會進步、維護公共利益。同時國際正義涉及國際關系,在國際交往時,要維護各國合法權益,促進人類社會共同發展。環節二 正義的價值【情境材料】直面霸凌之痛:“3·10”邯鄲初中生將同學殺害埋尸案。2024年3月10日,河北邯鄲肥鄉區舊店中學七年級學生王某某,告訴奶奶要跟同學出去玩,隨后失聯。警方通過監控和轉賬記錄,鎖定同行的3名男同學。經查,張某某、李某及馬某某因矛盾共謀殺害王某某,提前準備作案地點,隨后對王某某進行霸凌后殘忍殺害并將尸體掩埋在蔬菜大棚里,并平分其微信錢財,砸毀手機卡,扔掉手機。3名犯罪嫌疑人雖然只有13歲,但心理素質極強,直到調出監控視頻,其中的主犯才被指認。找到尸體后發現,受害者已經面目全非,作案手段極其殘忍。案件曝光后,整個社會迅速被恐慌籠罩。家長們陷入了深深的擔憂,擔心自己的孩子在校園里的安全無法保障,對孩子上下學的接送更加謹慎,不少家長甚至每天親自接送,時刻保持聯系,生怕孩子遭遇不測。學校也成了家長們關注的焦點,他們開始頻繁向學校詢問校園安全措施,質疑學校的管理能力。學生群體也人心惶惶,在學校里,大家談論的話題都圍繞著這起案件,對身邊的同學多了幾分警惕,原本輕松的校園氛圍變得壓抑。社交平臺上,相關話題迅速發酵,網友們紛紛表達自己的恐懼和憤怒,大量的猜測和討論不斷涌現,各種謠言也開始傳播,使得公眾情緒愈發緊張,對校園安全的信任降至冰點。補充材料:刑法中關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相關法條。第十七條 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對依照前三款規定追究刑事責任的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依法進行專門矯治教育。第四十九條第一款 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學生活動】“我是小法官”模擬審判:如果你是該案件的主審法官,你將如何審判?根據相關法律條文并結合犯罪行為的惡劣性質列出審判理由。【活動說明】學生分組進行合作討論。教師給學生提供刑法中有關未成年人犯罪的相關法律條文,保證學生在模擬活動中有法可依。【預設】1.判處有期徒刑,未成年犯罪會對其從輕處罰,甚至免除刑事責任不予處罰。這三個未成年人犯罪性質惡劣,不承擔刑事責任,會造成整個社會的恐慌,而且對未成年施暴者會起到不良的導向作用,他們會認為年齡小犯罪沒事兒。2.判處死刑。從犯罪行為來看,兇手“精心策劃、事前準備、事后偽裝”,手段特別殘忍,情節特別惡劣,他們的行為與成年人犯罪無異,不應因年齡而得到較輕的處罰。不加重處罰,不足以平息眾怒。3.判處無期徒刑。刑法第四十九條第一款規定,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這個案件中,如果不對這三名罪犯施以最高的法律制裁,被殺害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將得不到維護,正義得不到伸張。4.判無期或死刑,總之要重判。雖然犯罪者是未成年人,但罪行極其嚴重,應該突破對未成年人的常規量刑標準,不能因為他們年齡小就從輕發落,殺人償命,哪怕不判死刑,也得重判,不然難以平民憤!重判是對受害者權益的保護和對嚴重犯罪的震懾。……【案件一審結果】2024年12月30日,河北省邯鄲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公開宣判被告人張某某、李某、馬某某故意殺人一案,對被告人張某某以故意殺人罪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對被告人李某以故意殺人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被告人馬某某依法不予刑事處罰。邯鄲市中級人民法院、邯鄲市人民檢察院提出司法建議、檢察建議,經專門教育指導委員會評估同意,相關公安機關和教育部門依法決定對馬某某進行專門矯治教育。【教師小結】社會對這個案件反響強烈。從案件本身來看,犯罪行為的惡劣程度令人痛心,在這次模擬審判中,相信大家也感觸頗深。同學們有理有據,不愿因犯罪嫌疑人是未成年人的身份而姑息,支持重判,是源于我們內心正義的價值。在審判中,大家明辨是非,愛憎分明、懲惡揚善,從社會大局出發,也說明正義有利于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風尚。【評價設計】完成評價量表。1.請你采用“諍友式”(即“欣賞+建議”)的評價方式,對其他小組進行評價。2.填寫評價量表,進行自我評價和小組互評。環節三 正義的守護【情境材料一】史無前例的審判。13歲的未成年人被判處無期徒刑。這是刑法2021年修改以后,激活刑法第17條第3款的第一個案件,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到無期徒刑是絕對的重大突破。第二個突破是13歲的未成年人被判處無期徒刑,更是歷史性的判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解釋中,有明確的規定,只有罪行極其嚴重,才可以適用無期徒刑。對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一般不判處無期徒刑。由此可見,這個案件中張某某的殘忍程度。為什么不判處死刑呢?刑法第四十九條第一款規定:“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边@是一個無法突破的紅線。【學生活動】反校園霸凌研討會:結合本次案件,為杜絕校園霸凌現象,現邀請學生代表、家長代表、學校代表、司法機關代表、公民代表召開反校園霸凌研討會,聽取各方意見。【活動說明】1.組長抽簽決定學生代表、家長代表、學校代表、司法機關代表、公民代表,展開小組討論,限時3分鐘。2.每組派一名代表發言,其他組員可補充,每人限時30秒。3.研討主題:遠離校園霸凌。【預設】1.學生代表:(1)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增強法律意識,知道違法犯罪的后果。(2)守護正義需要我們每個人的積極行動,就像這次案件一樣,輿論的壓力也促進了司法的進步,有利于公正的判決。(3)我們要知法守法,不做霸凌者。(4)發現校園霸凌現象及時告訴老師或家長,請他們幫助解決。(5)可以打110報警。(6)幫助被霸凌者時也要保護好自己,不能蠻干。……2.家長代表:(1)要加強教育,讓孩子不做霸凌者。(2)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要尊重他人。(3)要時刻關注孩子心理健康,關注孩子情緒變化。(4)發現孩子可能遭受霸凌,與老師和其他家長及時溝通解決。(5)關注孩子的交友情況,引導孩子與品行好的同學做朋友。……3.學校代表:(1)要加強教育宣傳,召開反霸凌的主題班會、講座。(2)要加強日常管理,制定嚴格的處罰制度,一旦出現霸凌現象,決不姑息。(3)要加強校園巡視,發現學生之間的矛盾及時化解。(4)可以利用校園廣播,宣傳反霸凌的知識。……4.司法機關代表:(1)對于校園霸凌案件,一定要公正審判。(2)要加強法治宣傳,向社會普及法律知識,避免因不知法而導致的犯罪。(3)與學校聯合開展法治教育活動,比如“法官進校園”活動,對校園霸凌案件進行分析,預防校園霸凌。(4)法官要公正審判,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權益。……5.公民代表:(1)可以關注校園霸凌案件,形成全民拒絕霸凌的氛圍。(2)要加強監督,發現霸凌的行為及時舉報或報警。(3)關注校園周邊,發現霸凌行為及時制止。(4)監督司法機關是否公正司法。……【教師小結】從社會恐慌到司法介入重建秩序,維護社會正義離不開多方合力。個人需要以勇氣和智慧直面不公,既敢于斗,不做冷眼旁觀者,又要講究策略,用智慧妥善處理。司法則要堅守底線,以公正裁決捍衛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發揮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的重要引領作用。全體社會成員也要積極行動,共同構筑起守護正義的堅實防線。【情境材料二】漫畫。師:同學們,請大家觀看上面的兩幅漫畫。一張是某校園角落里,幾個學生圍著弱小同學推搡辱罵;另一張是新聞報道中,美國對中國實施經濟制裁的畫面。在校園里,霸凌會傷害同學身心。而在國際舞臺上,也存在強國憑借優勢打壓他國的“國際霸凌”。看似發生在不同場景的事件,卻存在著驚人的相似性——以強凌弱、破壞公平。從校園霸凌中我們明白了正義的重要性,那國家之間該如何維護正義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從校園延伸到世界,探索國際正義的維護之道。【學生活動】小組討論。1.美國對我國實施國際霸凌有何危害?2.請從不同角度探究如何維護國際正義?【活動說明】小組匯報討論成果,教師適時指導。【預設】1.危害:(1)美國對中國實施經濟制裁,會限制中國發展。(2)中國經濟不景氣,容易引發中國人對政府的不滿。(3)會有很多人失業,造成社會動蕩。(4)技術上的制裁,不利于中國企業發展,有的企業會破產。……2.舉措:(1)需要制定維護國際正義的法律。(2)聯合國應該發揮維護國際正義的作用,禁止國際霸凌。(3)我國應該努力提升國家實力,拒絕國際霸凌,并進行反制。(4)世界各國都要一起行動,聯合起來,共同反對國際霸凌。……【教師小結】守護正義需要維護國際正義。正義是全人類共同價值的重要內容,中國始終是國際正義的守護者。維護國際正義,要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搞雙重標準。各國要同心協力,妥善應對各種問題和挑戰,構建更加符合正義的國際秩序和美好世界。同學們,今天我們沿著“正義”的軌跡,從身邊的校園走到廣闊的社會,甚至延伸到國際舞臺,共同學習了正義的溫度與分量。愿我們永遠堅守對正義的信仰,更保持行動的力量。從今天起,做自己正義的守護者,也做他人、做世界的正義傳遞者!課堂小結板書設計第2課時 守護正義教學特色1.本課設計聚焦真實情境,選取邯鄲初中生惡性案件這一真實、貼近學生生活的悲劇事件,引導學生從看得見的傷害中理解正義的價值,實現從“情感共鳴到理性思考”的自然過渡。2.本課設計從“內涵理解—價值認知—實踐路徑”,從現象到本質,形成“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完整邏輯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3.在活動中設置多元角色,從“案件的反思”到“日常的踐行”,鼓勵學生探究、討論,提高了學生的價值辨析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同時豐富了學生實踐體驗,實現了知識的遷移,學以致用。課堂評價1.下列行為屬于守護正義的是( )①小輝發現同學在考試中作弊,立即向老師舉報②面對校園欺凌,小明選擇默默忍受③某法院依法審理并嚴懲貪污腐敗的國家工作人員④在公交車上,小李看到小偷行竊,勇敢上前制止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C2.八年級學生小萱在放學路上看到有同學被幾個社會青年圍住索要錢財,她應該( )A.趕緊離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B.沖上前去與社會青年搏斗C.及時撥打110報警電話,并尋求周圍大人的幫助D.看熱鬧,事后當作什么也沒發生C3.司法公正是捍衛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下列體現司法公正的是( )①人民檢察院依法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②政府部門開展“護苗行動”凈化網絡環境③人民法院對未成年人案件進行不公開審理④市場監管部門嚴查食品安全問題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B4.正義是社會文明的尺度,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社會的期待和追求。下列關于正義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正義保障人們有尊嚴地生活②正義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風尚③正義行為有利于促進社會進步、維護公共利益④守護正義是成年人的事,與青少年無關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A5.面對非正義行為,我們應做到( )①敢于斗爭,相信正義必定戰勝邪惡②講究策略,尋找有效的方法,善于做到見義智為③事不關己,高高掛起④不顧一切沖上去制止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