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第四課 遵守社會規則第1課時 維護秩序靠規則【教師活動】邀請兩名學生上講臺下象棋,但老師臨時宣布取消所有規則,可以任意移動棋子,觀察學生的反應。情境導入【教師小結】同學們,當我們取消象棋游戲規則后,大家立刻感到困惑甚至反對。這說明規則是活動有序開展的基礎。就像象棋游戲需要規則一樣,班級需要班規、社會也需要規則。制定規則不是為了限制自由,而是為了讓每個人都能公平、安全地享受美好的社會生活。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維護秩序靠規則”。【預設】拒絕或提出抗議。【提出問題】為什么我們不愿意接受“無規則”的游戲?【預設】因為沒有規則,就不可能維持游戲。環節一 秩序為何重要?【教師展示圖片】圖片1:運動員按規則比賽。圖片2:工人按操作規則工作。圖片3:學生有序排隊取餐。【提出問題】1.你看到了哪些規則?2.生活中如果沒有這些規則會造成哪些影響?【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并回答問題。精彩課堂【預設】1.運動員遵守比賽規則,公平競爭。工人按照操作規則工作,保證效率和安全。學生有序排隊取餐,遵守公共場合的文明禮儀。2.運動員若不按規則比賽,比賽會不公平、混亂,甚至可能引發沖突或傷害。工人若不按操作規則工作,生產當中可能會操作失誤,引起安全事故,影響生產效率。學生若不有序排隊取餐,會導致公共場所秩序混亂。【教師總結】社會秩序是社會生活有條不紊、井然有序的狀態。與人們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的社會秩序,包括交通秩序、生產秩序、公共場所秩序等。社會正常運行需要每個社會成員各司其職、密切合作,有序利用社會資源,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擁有安全、有序、和諧的社會環境。【評價任務】環節二 道德和法律是主要的社會規則【情境案例一】道德層面——老人摔倒該不該扶?案例回放:3名小學生扶起摔倒的蔣婆婆,反被蔣婆婆及其家人誣陷索賠。該案引發社會熱議,“扶老人被訛”成為社會痛點,許多人表示“不敢扶”。最終,警方調查發現老人系自己摔倒。老人及其家人被治安拘留并罰款,政府獎勵三小孩“見義勇為”。【提出問題】如果你遇到老人摔倒,你會扶嗎?請闡述你的理由。【學生活動】分小組,進行現場辯論。正方觀點:扶VS反方觀點:不扶【預設】1.正方觀點及理由:老人摔倒應該扶。首先,從道德層面看,尊老愛幼、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漠視老人困境違背社會公序良俗;其次,法律已明確“好人法”條款,如民法典第184條規定:“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這為善意施救提供了法律保障;再者,社會需要傳遞正能量,扶老人不僅能切實幫助他人,還能促進社會信任與和諧,減少“冷漠效應”。2.反方觀點及理由:扶摔倒老人需謹慎。現實中存在因扶老人被訛詐的案例,如“彭宇案”曾引發社會廣泛爭議,雖事后證實雙方存在碰撞,但輿論初期對施救者的誤解加劇了公眾顧慮。此外,非專業人員貿然攙扶可能對受傷老人造成二次傷害,如骨折、腦出血患者需專業醫護處理。建議先撥打急救電話,或在有監控、證人的情況下施救,避免個人風險。【教師小結】同學們,關于“老人摔倒該不該扶”的辯論,雙方的觀點都非常精彩。正方從道德、法律和社會價值層面,闡述了扶老人是善意與責任的體現,法律也為善意提供了堅實保障;反方則從現實風險和專業救助角度,提醒我們施救時需注重方式方法。這場辯論沒有絕對的對錯,它揭示的核心是:在弘揚道德的同時,我們要學會用智慧和法律保護自己。當遇到老人摔倒,我們不能因害怕而冷漠旁觀,而應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如及時撥打急救電話、留存證據等。希望大家記住,善意值得傳遞,理性同樣重要,讓我們用溫暖與智慧共建和諧社會。【情境案例二】紀律層面——課堂紀律與學習秩序制定班級“自習課規則”,如,保持安靜、不隨意離座、有問題請舉手,等等。【小組合作,探究問題】(1)班級紀律為什么能提升學習效率?(2)如果老師不監督,僅靠學生自覺,規則還能生效嗎?【預設】1.安靜的環境能讓人更專注。規則讓大家行為一致,不影響別人。2.如果大家都認同規則,自覺性高,就能維持。【教師總結】社會規則是人們為了維護良好的社會環境,在逐漸達成默契與共識的基礎上形成的。班級紀律亦是如此,大家共同遵守班級紀律,能減少干擾,提高學習效率。好的規則不是束縛,而是讓大家都能學得更好的保障。【情境案例三】法律層面——高鐵霸座事件在濟南開往北京的高鐵上,男子孫某強行霸占一名女乘客的靠窗座位,并拒絕讓座。列車員和乘警多次勸說,他仍以“站不起來”“沒買到這個座”為由耍賴,甚至歪坐裝病,最終女乘客被安排到其他座位。最終,孫某被處200元罰款,并納入鐵路征信系統,被處180天內禁乘高鐵。該視頻曝光后引發全網譴責,成為“霸座”典型反面教材。【探究問題】1.如果法律不處罰霸座行為,公共交通會變成什么樣?2.社會規則有什么作用?【學生活動】【預設】1.大家都會隨便搶座,車廂亂成一團;乘客可能吵架甚至打架,影響安全;等等。2.社會規則具有規范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教師小結】社會秩序離不開社會規則。社會規則具有規范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社會規則保障社會秩序的實現。為了維護社會生活各領域的秩序,社會規則明確告訴我們應該怎樣處理與他人、社會的關系,如何行使權利、承擔責任,從而使大家可以各安其位、各盡其責、各得其所。不遵守社會規則,就會受到道德的譴責,甚至會受到紀律的處罰、法律的制裁。【評價任務】社會秩序作為社會生活有序化的狀態,不僅保障了人們安居樂業,也保障了社會的正常運行。作為社會成員,我們既已學習了規則,就要自覺遵守規則,為創建良好的社會秩序而努力。課堂小結板書設計第1課時 維護秩序靠規則教學特色本教學案例設計聯系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生活,緊扣當下網絡熱點問題,使學生深入其中,增強了學生的代入感和認同感,深切體會社會秩序離不開社會規則,社會規則維護和保障社會秩序。課堂評價1.社會秩序是社會生活有條不紊、井然有序的狀態。下列選項中的行為與維護的社會秩序相一致的是( )A.小麗利用周末到養老院做志愿者——維護公共場所秩序B.小秦堅持每天觀看《新聞聯播》——維護社會管理秩序C.李師傅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加工零部件——遵守生產秩序D.小軒登機前自覺接受安檢人員的檢查——遵守交通秩序C2.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生活處處需要規則,正如法國的一句諺語“秩序之美是所有美之最”。無論是人生哲理還是自然風景,背后都包含了秩序法則。材料告訴我們( )A.社會秩序需要道德等強制性手段來維護B.有了良好的秩序,社會才能正常運轉C.良好的社會秩序能遏制一切違法犯罪現象的發生D.社會秩序能杜絕混亂、障礙、矛盾B3.下面社會規則與內容對應一致的是( )A.闖紅燈造成交通事故的行人要罰款100元,帶頭闖紅燈的行人要罰款50元——道德B.我們在公共場所要著裝整潔,輕聲接打電話,言行舉止文明——法律C.某公司規定職員上班期間不允許玩游戲——紀律D.在公交車上,我們要給老弱病殘孕及抱嬰者讓座——法律C4.在生活中有許多規定,如“不準帶手機進考場”“嚴禁酒后駕車”“嚴禁攜帶易燃易爆物品上車”等。每個公民都必須遵守這些規定,因為 ( )A.人們的行為都是不自覺的B.良好的社會秩序是人們安居樂業的保證C.社會規則保障社會秩序的實現D.我國的法治體系不夠完備C5.下列對待紅綠燈通行的做法,正確的是( )①沒有車通行時,可以不顧及紅綠燈②紅燈停綠燈行,自覺遵守交通規則③沒監控拍照時,確認安全后可自由通行④在沒有外部的監督的情況下,更應遵守規則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