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第二課 在社會中健康成長第2課時 養成親社會行為在社會生活中,感動常在,我們再次重溫感動時刻。【播放視頻】《溫暖瞬間》。情境導入視頻簡介:2024總有一些美好與你我相逢。大叔用袋子幫鴨子遮擋陽光、小朋友與動物開心互動、寶媽與寶寶一起舞動……這些瞬間,記錄下美好與感動!2025帶著溫暖逐夢前行。【學習任務】你還知道或見過哪些感人的事例?這些行為有哪些共同點?學生思考問題,自由發表觀點。【預設】1.學生講述感人的故事。2.共同點:(1)樂于助人、熱情善良、做事認真、一絲不茍。(2)愛護小動物,人和小動物的和諧美好。(3)熱愛工作,堅守崗位。(4)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軍人擔負著維護國家和人民安全的責任。(5)善良、勇氣、堅韌或無私的品質,往往能讓人感受到溫暖和力量。……【教師小結】細微瞬間或具體細節的力量大于一切,一個不經意的動作,都可能讓人銘記于心。感動人心的事物往往源自真實與真誠的情感。這些行為都是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會的行為。我們稱之為“親社會行為”今天就讓我們以榜樣為例,養成親社會行為。總議題:由生活中感人的事探究養成親社會行為【議學情境】1.引經據典:六尺巷。精彩課堂子議題1:知義——親社會行為的表現2.視頻《暖心老板》。視頻簡介:某大型超市老板慷慨分享利潤,提供員工高福利和長假期;某工廠老板允許員工帶孩子上班,親自輔導孩子,關心員工家庭;雜貨鋪老板善待智力殘疾老人,接受其手繪紙幣,持續九年幫助他……這些故事展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關懷。【議學任務】1.講述圖片背后的故事及體現的道理。2.暖心老板身上體現了哪些優秀的品質?3.說出自己做過的感人的事。【預設】1.學生自主發言,講述自己對六尺巷的了解。“讓墻詩”作者是清代文華殿大學士張英。“讓墻”體現了張英謙和禮讓,感動了鄰居,鄰居見賢思齊。六尺巷體現了古人化解矛盾的智慧,體現了中華民族講求禮讓、以和為貴傳統美德。2.學生思考,小組討論,選出代表匯報小組討論結果。善良、謙遜、真誠、助人、勇敢、寬容、能夠為他人著想、做事果斷、與人分享、懂得合作、做人靠譜……3.學生講述自己做過的感人的事。(1)小學五年級,第一次給媽媽做飯。(2)看到老人艱難地推車上橋,快步跑上前,幫忙推一把。(3)課間在操場隨手撿起地上的垃圾,扔到垃圾箱。【活動說明】1.從看似不經意的小事中,體會親社會行為。2.和老師同學分享自己做過的好人好事,注意語言表達。【教師小結】親社會行為是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是符合社會道德要求、有益于他人和社會的行為。習近平總書記說:“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這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也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謙讓、分享、合作、幫助他人、關心社會發展等,都是親社會行為。青少年階段是人的社會化的重要時期,我們應該養成親社會行為。子議題2:探因——親社會行為作用【議學情境一】視頻:跪著的巨人——胡雷。視頻簡介:90后身殘志堅胡雷先生賣廢品捐百萬助童。【議學任務】1.有人稱胡雷為“精神的高山”,他有著怎樣的精神品質?2.胡雷為什么被稱為“最美拾荒者”?3.胡雷被稱為“跪著的巨人”說明了什么?【預設】1.(1)堅韌不拔;胡雷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克服身體的殘疾和生活的艱辛。(2)無私奉獻;自己努力生存,還用自己通過拾荒、賣手工藝品積攢的錢來幫助他人。(3)感恩的心;因為自己淋過雨,就總想為別人撐一把傘。(4)樂觀的生活態度;持續地為社會作出貢獻。(5)大愛無疆的胸懷;胡雷的愛心跨越了地域,幫助全國各地需要幫助的人。(6)堅持和執著;胡雷堅持做公益長達17年,累計捐款超過百萬元。(7)自尊自強;胡雷拒絕通過直播帶貨等方式利用自己的殘疾來獲取名利,他選擇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創造價值。(8)謙虛的態度;在面對外界的贊譽時,他認為自己只是在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2.胡雷跪著翻了無數個垃圾桶、雜物堆、撿了無數個空瓶子、紙盒子,一點一滴積攢下來的錢,卻都無私捐給了需要的人。他的過去并不美好,卻愿意將美好散播人間。3.雖然身體上處于“跪著”的狀態,但他的精神和行動使他成了一個精神上的巨人,戰勝困境,展現出高尚的品格和不屈不撓的力量。【教師小結】他勇于挑戰命運,在生活的困境中,憑借堅韌與善良,編織出一部溫暖人心的傳奇故事,為無力者注入力量,引領悲觀者走向光明。我們要向胡雷學習,養成親社會行為。【議學情境二】【議學任務】1.每一次的《感動中國》欄目帶給你怎樣的思考?2.無數感動中國的人物,給自己、他人和社會帶來了什么?【預設】1.從那些在平凡生活中為社會進步和發展作出貢獻的普通人物中,我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和人性的光輝。2.感動中國人物的良好的行為習慣、正確的價值觀,為他人送來溫暖,使人際關系更加融洽,獲得他人和社會的接納與認可,為社會增添正能量。【活動說明】小組討論學習,由代表總結匯報,其他小組可以補充。【教師小結】親社會行為促進個人成長和社會進步。“夫喜群而惡獨,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樂也。”親社會行為有利于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獲得他人和社會的接納與認可;能夠為他人帶來溫暖,使人際關系更加融洽,為社會增添正能量。感動中國的人物所呈現的不僅是中華民族道德血脈、精神價值的歷史傳承,也是對世界、對未來響亮而自豪地宣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僅僅是憑著悠遠千年的輝煌過去,更要依靠這些有情有義、敢于擔當的中國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是中華民族精神價值的承載者和傳揚者。子議題3:踐行——養成親社會行為【議學情境】古詩詞鑒賞(1)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2)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3)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議學任務】1.詩句表達了什么內容?2.給我們怎樣的啟示?【預設】1.(1)在天下人憂愁之前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后快樂。強調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鼓勵人們關心社會。(2)你若用木瓜投贈我,我會用瓊琚報答你。表達了報恩救急和相互扶持的道理和精神。(3)有仁德的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自己的姿勢,然后放箭,如果沒有射中,不怨恨那些勝過自己的人,反而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反映了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4)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給別人。這是親社會行為的重要體現。(5)強調實踐的重要性。2.啟示我們親社會行為在人際交往和社會實踐中養成。社會是我們成長的課堂,實踐是我們最好的老師。“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我們要主動了解社會,關注社會變化發展;了解風俗習慣,遵守社會公德,積極融入社會生活;熱心幫助他人,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以聰明才智貢獻國家,以開拓進取服務社會。【活動說明】小組討論,派代表展示本小組討論的結果。【教師引導】這些古詩詞不僅美麗動人,而且蘊含著深厚的哲學道理,對于培養親社會行為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教師小結】社會是我們成長的課堂,實踐是我們最好的老師!親社會行為在人際交往和社會實踐中養成。【評價設計】“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社會是每個人的歸宿和依靠,是我們共同生活的“大家庭”。參與社會的過程,既是體驗社會生活的過程,也是在實踐中發展和成就自己的過程。我們只有主動關心社會,積極融入社會,傾力奉獻社會,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課堂小結板書設計第2課時 養成親社會行為教學特色1.在教學設計上,根據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提倡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生的求知欲,遵循“寓教于樂”的原則,讓學生明白參與社會的過程,既是體驗社會生活的過程,也是在實踐中發展和成就自己的過程。我們只有主動關心社會,積極融入社會,傾力奉獻社會,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同時注重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明白人人能干事,事事能干好。2.教學中聯系貼近學生的感人故事,引導學生體驗生活中道德規范,自覺踐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3.教師利用大量的現實素材,給學生創設學習知識的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從而引入、發現、分析、解決問題,主動建構知識體系,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4.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討論,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促進學生深度思考,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課堂評價1.親社會行為是符合社會道德要求、有益于他人和社會的行為。青少年應該增進關心社會的興趣和情感,養成親社會行為。李同學的下列行為中,屬于親社會行為的是( )①積極參加社區志愿者服務活動②回家后主動幫父母分擔家務③通過小區群為社區工作建言獻策④對處于困境和危難的人能伸出援助之手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D2.班主任請班委會為班級設計周六活動計劃書。你認為下列哪項適合填入活動方式處( )①參加清理小區衛生死角活動②參加養老院獻愛心活動③去偏遠地區支教④去科研機構參觀學習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D3.對于中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同學們有不同的觀點。你認為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①我們現在的學習任務非常重,參加社會實踐會影響學習②我們年齡小,社會經驗不足,參加社會實踐會讓我們吃虧③要積極開展有益于中學生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④中學生處于走向社會的關鍵時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會讓我們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培養能力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B4.“夫喜群而惡獨,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樂也。”這是教材中的一句話,它告訴我們( )①應該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關注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②中學生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③獲得他人和社會的接納與認可,使人際關系更加融洽④個人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人的身份是在社會關系中確定的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A5.“雙減”政策下,個性十足的寒假作業異彩紛呈。如:幫父母辦年貨、貼春聯、尋找年俗文化知識、春節年俗視頻圖片采集活動、擬年夜飯菜單等。這些個性化的寒假作業( )A.有利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B.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C.目的是解放家長,營造良好的親子關系D.表明全體教師科學的教育觀已全面形成A6.研學旅行,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傳統游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為素質教育的新內容和新方式。對此,學校以“讓成長在行走中生根發芽”為主題開展研學活動。【活動內容】周五,學校組織大家到紀念館緬懷革命先烈;周六,班主任帶領大家為農民伯伯的麥田拔草;周日,學校團委帶大家到馬路上維持交通秩序。(1)同學們參加這些活動都是 行為的表現。【活動意義】“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研學旅行是一所沒有圍墻的學校。(2)同學們以小組形式探討“國家提倡研學旅行的意義”,請你幫助他們答疑解惑。【活動期待】同學們參與本次研學活動,熱情高漲,他們一致贊成:要主動走出校園小課堂,走進社會大課堂。(3)“走出校園小課堂,走進社會大課堂”需要我們怎么做?(1)親社會行為。(2)①有利于青少年養成親社會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獲得他人和社會的接納與認可。②有利于青少年積極融入社會,為他人帶來溫暖,使人際關系更加融洽,為社會增添正能量。(3)①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主動了解社會,關注社會變化發展;②了解風俗習慣,遵守社會公德,積極融入社會生活;③熱心幫助他人,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以聰明才智貢獻國家,以開拓進取服務社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