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河南省三門峽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道德與法治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單選題1.有人說:“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我們含著淚,一讀再讀。”面對青春期的各種變化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A.因發育較晚產生困擾,減少參與需要展示自我的集體活動B.認為青春期變化無法改變,對同學的嘲笑選擇不爭辯C.尊重身體變化差異性,注重品德提升和內在修養D.模仿同伴調整自我表達方式,維護群體中的和諧關系2.下列詩句與“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表達的情感不一致的是( )①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②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③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在“安全教育月”活動中,某校邀請七年級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向全校學生普及加強自我保護和防范性侵害的知識,下列可以在講座中分享的自我保護小貼士的內容是( )①提高自我保護意識,不與異性成年人接觸②保持沉默,避免影響加害者的名譽和關系③端正行為態度,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④正視性別差異,懂得保護自己的身體隱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在學習《走近民法典》一課過程中,第三學習小組準備選取一些案例幫助大家學習。下列案件符合要求的是( )①醉酒駕駛引發交通事故致人重傷,司機被判處有期徒刑②網購商品虛假宣傳,法院判決商家“退一賠三”③租房合同未簽訂書面協議,房東要求租客支付拖欠租金④市民起訴行政機關未依法公開環境監測數據,法院判令公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根據“情緒與情感關系示意圖”,下列描述最準確的是( )A.情緒是短暫的情境反應,情感是穩定的深刻體驗B.情感與情緒完全相同,可以隨意替換使用C.情感是短暫的,情緒是長期積累形成的D.情緒和情感互不相關,沒有聯系6.影響深遠的中華人文精神、滲透在詩書禮樂等精神文明的創造中,體現在處事方法、教化思想、美學追求、生活理念等諸多方面,發揮了強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下列能體現中華人文精神的是( )①每年端午節,各地舉行賽龍舟、包粽子等活動,紀念屈原②某企業將傳統節日作為促銷噱頭,忽視其文化意義③某家長只讓孩子學習數理化,反對接觸古典文學④某學校開設茶藝、書法等傳統文化課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2024年,“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春節習俗(如掃塵祭祖、團圓守歲、拜年祈福等)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家文化”倫理觀念與社會凝聚力。這些習俗( )A.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B.隨著現代化進程逐漸失去現實意義C.只存在于農村地區,城市中已消失D.以娛樂活動為主,文化價值不高8.中華美德傳千古,躬身實踐顯真章。下列人物事跡與其身體力行的美德一致的有( )①袁隆平院士畢生致力于雜交水稻研究,九十高齡仍堅持下田實驗,解決糧食安全問題——腳踏實地,矢志創新②韓旭輝扎根基層20余載,用生命詮釋了人民公仆本色——敬業樂群,名譽至上③黃旭華隱姓埋名三十載,潛心研究核潛艇技術,為我國國防事業作出卓越貢獻——淡泊名利,忠誠報國④王繼才夫婦堅守開山島32年,在非常艱苦條件下為國戍邊,風雨無阻,默默奉獻——堅守初心,恪盡職守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小治在學習《法律為我們護航》一課時,用思維導圖的方式表達了他的理解,下列選項能更好表達他的理解的是( )A.只要不做違法的事,法律就與我們無關B.生活離不開法律,法律保障我們的生活C.法律維護社會公平正義D.法律的權威在于實施10.古人云:“敬人即尊己,輕人者實自輕。”下列人物行為最契合此句內涵的是( )A.小張收到同桌分享的課外書,發現是自己讀過的,當面扔回對方桌上B.數學老師講解新公式時,小林頻繁舉手打斷,堅稱自己的解法更優越C.姑姑織的毛衣款式有些過時,小玲試穿時真誠稱贊:“手工織得特別溫暖”D.班主任提議增加體育課時,班長直接發起全班投票反對該方案11.小明即將參加校園辯論賽,他因為擔心表現不佳而焦慮不安。作為他的隊友,為他提建議,合理的順序應該是( )①調整心態,保持冷靜從容狀態參賽②多次模擬辯論,熟悉流程和論點③不必過分在意輸贏,享受過程最重要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12.在新時代發展中,許多青年榜樣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需求:北斗團隊青年科研者突破衛星導航核心技術;“最美大學生”劉宸參軍守衛邊疆;感動人物黃文秀用青春丈量著扶貧路,將生命永遠定格在花兒般燦爛的30歲。他們的經歷共同體現了( )A.志存高遠,將個人奮斗與祖國需要緊密結合B.勇于創新,用科技改變社會發展方向C.追求卓越,通過競爭實現個人價值最大化D.無私奉獻,完全舍棄個人利益服務集體13.觀察以下“我國法律體系圖”,結合所學知識,下列說法最符合圖示含義的是( )A.我國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B.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C.其他法律是憲法原則的具體化D.我國法律體系由憲法和行政法規構成14.某學校開展“讀感人事跡,品人文精神”活動。以下是同學們選取的一部分事跡。“全國自強模范”陳良杰,通過自學技能在國際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中奪冠,并將赴多地宣講,激勵更多人突破困境。 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好人榜”候選人李國色,在經營面館期間,長期接受孤寡老人“手繪紙巾”支付面款,并累計籌集112萬元善款資助66位孤寡老人和129名學子,被譽為“愛心面店主”。以上事跡啟示我們( )①要積極進取,擇善而行,積極弘揚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②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式能夠化解社會中的沖突③應當講仁愛,能夠做到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幫助他人④文化可以教化人、感化人,讓我們成就自己的理想人格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小方熱愛觀看時政新聞,并會在觀看后記錄自己的感悟,以下是小方記錄的時政感悟,請按照“自尊、自信、自強”三種心理品質依次對應排序,順序正確的一組是( )①2025年3月21日是首個世界冰川日,小明在觀看冰川保護宣傳片后,為他原來“冰川保護與青少年無關”的想法感到難為情。 ②2025年3月27日,小華觀看了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開幕式上發布的202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后,努力拼搏,奮發向上,致力成為一名科學家! ③2025年3月17日,習近平在貴州黔東南州考察調研。跟隨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步伐,小李回顧這些年家鄉的發展變化,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①→②16.觀察下面資源循環示意圖,下列表述與圖示內容無關的是( )A.民法典中綠色的基本原則 B.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C.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D.求大同的思想理念17.《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規定,處理自然人個人信息的,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不得過度處理,并符合下列條件:征得該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同意……這說明( )A.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體B.國家保護公民的姓名權C.公民的通信秘密受到法律保護D.國家尊重和保護公民的隱私權二、分析說明題18.某校七年級即將舉辦“自信的青春最美好”主題系列活動之挑戰賽,同學們踴躍報名。以下是幾位同學的討論:小方:“我只參加自己擅長的項目,沒把握的絕對不選,這樣才能保證成功!”小林:“不管會不會,我都要報名!反正我肯定比別人強,失敗也沒關系。” 小美:“我想試試演講比賽,雖然有點緊張,但能鍛煉自己,輸了也沒關系。” ……運用所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對以上三位同學的做法進行辨別與分析。19.班會上,圍繞“做情緒情感的主人”這一主題,同學們分享了各自的經歷和體會。小冬:考試失利后,我通過寫日記和與朋友傾訴,逐漸調整了心態,學會了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小朋:在幫助生病的同桌補課時,看到他重新露出笑容,我感到特別滿足,也明白了付出的意義。 小德:和同學發生矛盾時,我嘗試冷靜下來換位思考,最終化解了誤會,友情更加牢固。圍繞三位同學對話的主旨,設計一個恰當的問題,并給出參考答案。20.遵守法律,是現代公民的基本素養。為了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嚴于律己,某校開展了“嚴于律己,做遵紀守法的中學生”法治教育講座,請你積極參與。【明法以知理】以下是法治教育的講座提綱:(一)規矩成方圓,守法方明理(二)小錯不縱容,違法必擔責 (三)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切莫心存僥幸(1)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談談講座提綱給你的啟示。【遵法以躬行】為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老師又給出案例讓同學們模擬法官審理,下面是案件及審理結果:案例呈現 小法官判決15歲的學生林某使用言語威脅、搜身、毆打等方式,多次強行向幾名中學生索要財物,一年內共索得三千余元。 林某觸犯了民法典,但因為林某是未成年人,可以不用承擔法律責任。(2)小法官對林某的判決中有多處錯誤請你改正并說明理由。21.文化滲透在生活中,是一個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了幫助同學們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校決定組織“二十四節氣文化傳承與現代意義”的主題實踐活動,請你參與完成下列任務。環節一 與山川萬象共鳴的詩意長歌“春分播種,秋分收糧”“大雪封河,冬至數九”,二十四節氣體現了古人順應天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1)結合材料,分析二十四節氣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理念,并列舉一個節氣實例說明其具體表現。環節二 與天地節律共舞的智慧篇章“芒種忙種,不可怠慢”“霜降腌菜,蓄物過冬”,古人通過細致觀察物候變化,總結出指導農耕與生活的智慧。(2)從人文精神的角度,結合節氣或節氣俗語、農諺、詩句等,說明二十四節氣如何體現古人“尊重規律”與“勤勞智慧”的特點。環節三 與歲月長河對話的美德傳承二十四節氣不僅是古代文化的瑰寶,其倡導的節儉、惜時等美德至今仍具現實意義。(3)請從以下兩個角度任選其一,提出具體建議。學校教育:設計一項與節氣文化相關的課程或活動,說明其對學生傳承傳統美德的作用。日常生活:結合現代生活場景,談談如何從節氣文化中汲取傳統美德,并舉例分析其價值。河南省三門峽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道德與法治試題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D C A B A D B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答案 C A A B B D D18.①小方和小林沒有做到客觀評價自己、準確辨別自信的狀態,小美的態度體現了真正的自信。②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表現為能夠實事求是地看待自己,坦然面對真實的自己,從容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小方只參加擅長的項目,因害怕失敗而回避不擅長的領域,缺乏面對挑戰的勇氣,看似謹慎,實則隱含自卑心理;小林盲目報名所有項目,高估自身能力,是自負的表現,可能導致失敗后無法正確反思,不利于成長;小美理性評估自身能力,敢于嘗試并接納可能的失敗,將挑戰視為成長機會,這樣的行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③自信的青春有力量。在成長過程中,我們要正確認識自己,不過高也不過低估計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發掘自己的潛力,直面困難,不懼失敗,從容迎接挑戰,在解決問題中展現實力、提升能力。19.示例:問題:結合材料,談談我們應如何做情緒情感的主人。答案要點:①正確認識情緒:接納情緒的正常性(如考試失利后的失落),學會用合理方式表達和調節情緒(如寫日記、傾訴)。②培養積極情感:有意識地增加積極情感體驗,通過關愛他人(如幫助同桌)獲得滿足感,增強責任感與幸福感。③理性處理矛盾:面對沖突時保持冷靜,換位思考,提供情緒價值,用積極情感影響周圍的人,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發展。20.(1)①法律保障生活,法律如“規矩”,明確行為邊界,保障社會秩序。遵守法律,是現代公民的基本素養。中學生學習和遵守法律規范,增強法治意識。②不違法是人們行為的底線。違法無小事,任何違法行為均需承擔后果。中學生需從小事做起,嚴格自律,防患于未然。③違反法律必須承擔法律責任。那種認為自己年齡小與違法犯罪無關、年齡小犯罪不受處罰的想法,是錯誤的。中學生不應對違法行為存在僥幸心理,應增強責任意識,自覺用法律約束自身行為。(2)①“觸犯了民法典”錯誤,應改為“觸犯了刑法”;因為林某以暴力、威脅手段多次強行索要財物,且涉案金額達到三千余元,情節嚴重,所以觸犯的是刑法。②“可以不用承擔法律責任。”錯誤,應改為“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同時從輕或減輕處罰。”因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搶劫罪,應當負刑事責任,追究刑事責任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21.(1)思想理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如“冬至”時“數九”養生,體現人與自然的節律同步;順應自然:如“谷雨”播種,順應雨水豐沛的氣候特點,確保作物生長。(2)尊重規律:如“驚蟄”后春雷始鳴,古人據此開始春耕,尊重物候規律;“芒種忙種,不可怠慢”——芒種時節雨水充沛、氣溫適宜,古人抓住這一關鍵期搶收搶種,體現對物候規律的精準把握。勤勞智慧:如“小滿”時節灌溉農田,體現因地制宜的農耕智慧;“驚蟄春雷響,農夫閑轉忙”——及時投入勞作,避免延誤農時,凸顯“順應天時、勤勉不怠”的生存智慧。(3)選擇角度:學校教育建議開展“節氣農事體驗營”,讓學生參與播種、收割,感悟“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惜時精神;開設“節氣詩詞誦讀會”,通過《憫農》等詩歌理解節儉美德。選擇角度:日常生活學習“秋分”平分晝夜的智慧,合理規劃每日時間,避免拖延;效仿“霜降腌菜”的傳統,減少食物浪費,踐行節儉環保理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