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7張PPT)正確對待順境和逆境部編版初中道法七年級上冊核心素養目標1政治認同了解人生歷程中有順境和逆境。2道德修養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健全的人格,正確對待成敗得失,做到處優而不養尊、受挫而不短志。3法治觀念明白順境和逆境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4健全人格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健全的人格。5責任意識通過分析實例,知道要正確對待人生中的順境和逆境,做到順境不驕,逆境不餒。重點問題1.順境和逆境有什么影響?2.如何正確對待順境和逆境?3.順境和逆境之間有什么關系?自主學習自學課本,大字精讀,小字通讀; 圍繞目標思考題找出答案; 圈注關鍵字詞,并在疑難問題上做標記。觀看視頻順境和逆境辯論賽你如何看待視頻中的觀點?為什么?正確看待順境和逆境順境和逆境是人生歷程中兩種不同的境遇。無論順境還是逆境,對人生的作用都是雙重的,關鍵是以何種態度對待人生的境遇。議學情境一【議學任務】你如何看待他們的觀點?為什么?順境能夠幫助我們更快達成目標,更有利于成長。逆境激勵人們勇毅前行,更有利于成長。學校開展了一場關于順境、逆境的辯論賽,雙方觀點如下。正方反方1、順境和逆境的作用(1)順境和逆境是人生歷程中兩種不同的境遇。無論順境還是逆境,對人生的作用都是雙重的,關鍵是以何種態度對待人生的境遇。(2)順境中的有利因素,使我們更容易接近和實現目標。(3)在青少年時期經歷一些挫折和考驗,有助于我們走好人生路。【議學小結】(筆記)(1)順境和逆境是人生歷程中兩種不同的境遇,順境和逆境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2)自滿自足,意志衰退,順境就有可能轉化為逆境。(3)受磨難而奮進,不悲觀、不言敗,逆境就有可能轉化為順境。無論身處何種境地,只要我們正確對待成敗得失,處優而不養尊,受挫而不短志,順境和逆境都可以成為人生成長的階梯。2. 順境和逆境的關系。3.順境和逆境之間有什么關系?(1)順境和逆境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2)自滿自足,意志衰退,順境就有可能轉化為逆境;(3)受磨難而奮進,不悲觀、不言敗,逆境就有可能轉化為順境。議學情境四:中國女排精神【議學任務】1、女排姑娘們從低谷到最終逆襲成功,你有怎樣的思想觸動呢?2、順境和逆境在怎樣的情況下可以轉化呢?中國女排曾在1981年和1985年世界杯、1982年和1986年世錦賽、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奪得冠軍,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五連冠”。此后的十年,與國民經濟蒸蒸日上相比,五連冠之后的中國女排出現了青黃不接的情況,陷入低谷,很多人開始懷疑女排精神。但姑娘們頑強拼搏,砥礪奮進,2004年榮獲雅典奧運會冠軍,這之后再度陷入低谷,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戰勝了強大的巴西隊,再次獲得冠軍,2019年中國女排重返世界第一。【議學小結】3、順境和逆境的關系是怎樣的?(如何轉化的?)(1)順境和逆境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2)自滿自足,意志衰退,順境就有可能轉化為逆境;(3)受磨難而奮進,不悲觀、不言敗,逆境就有可能轉化為順境。(4)無論身處何種境地,只要我們正確對待成敗得失,處優而不養尊,受挫而不短志,順境和逆境都可以成為人生成長的階梯。教學目標閱讀感悟每個人都想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關于這一點,古今的民間諺語,文人詩句,說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見的比如蘇東坡的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南宋方岳(根據吳小如先生考證)詩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這都是我們常引用的,膾炙人口的。——《季羨林文集》思考:這段話給我們什么啟示?提示:這段話啟示我們要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正確對待生活中的逆境,走好我們的人生路。自滿自足意志消退順境就有可能轉化為逆境奮進、不悲觀不言敗逆境就有可能轉化為順境順境和逆境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無論身處何種境地,只要我們正確對待成敗得失,處優而不養尊,受挫而不短志,順境和逆境都可以成為人生成長的階梯。3.理解逆境與順境的關系是什么?名言欣賞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將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01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老子02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蒲松齡03越碰釘子越有心眼——民間諺語04正確對待順境和逆境正確對待順境和逆境順境和逆境的關系順境不驕逆境不餒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做法:正確對待有人說,順境似一馬平川的坦途,一邊欣賞一邊前行;逆境似崎嶇不平的山路,咬牙堅持終會登上山峰。對于人生的順境與逆境,下列理解不正確的是( )A.順境和逆境都是我們生命成長的一部分B.只有經歷逆境,才能走向成功C.失意時,逆境使人獲得豐富的生活經驗D.得意時,逆境能使人更加清醒B正確對待人生的順境和逆境,需要( )A.悲觀厭世的人生態度B.憤世嫉俗的人生態度C.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D.消極無為的人生態度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