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2養成親社會行為一、核心素養目標政治認同:認識到親社會行為對個人成長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理解養成親社會行為是青少年社會化的重要內容,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與歸屬感。道德修養:通過學習親社會行為的含義和表現,樹立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準則,培養謙讓、分享、合作、助人等良好道德品質。法治觀念:在了解社會風俗習慣和遵守社會公德的過程中,增強規則意識,理解社會規范對個人融入社會的重要性。健全人格:通過參與相關活動,學會在人際交往中理解他人、關心社會,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促進人格的健康發展。責任意識:明確青少年在社會中的角色,主動承擔服務他人、貢獻社會的責任,將親社會行為落實到實際行動中。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親社會行為的含義、表現及其對青少年成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必要性與意義)。2.青少年養成親社會行為的具體途徑和方法,包括在人際交往與社會實踐中主動融入社會、幫助他人等。教學難點1.引導學生將親社會行為的理論認知轉化為實際行動,克服認知與實踐的差距,真正做到在生活中踐行謙讓、分享、助人等行為。2.幫助學生理解遵守社會公德、融入社會生活與個人成長的內在聯系,增強主動參與社會、服務社會的自覺性。三、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親社會行為的力量 播放 2024 年山東救援隊援葫行動視頻片段,展示志愿者在洪災中轉移群眾、運送物資的場景。2. 提問:“這些志愿者的行為體現了哪些共同品質?他們的行動對社會和個人有何影響?”3. 結合教材 P24 “運用你的經驗”,引導學生列舉身邊的親社會行為案例。 觀看視頻并思考志愿者行為的社會價值。2. 分享生活中觀察到的親社會行為(如社區垃圾分類宣傳、校園愛心義賣等)。3. 記錄關鍵詞 “奉獻”“責任”“互助”。 通過真實社會熱點激發情感共鳴,引導學生從具體案例中感知親社會行為的內涵,落實 “責任意識” 核心素養。新課講授:親社會行為的內涵與意義 結合美團騎手孟世祥見義勇為案例,講解親社會行為的定義(謙讓、分享、幫助他人、關心社會發展)。2. 組織小組討論:“孟世祥從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轉變,如何體現親社會行為對個人成長的作用?”3. 播放杭州亞運會 “小青荷” 志愿者服務片段,分析親社會行為對社會和諧的促進作用。 分析案例并歸納親社會行為的四個表現維度。2. 小組代表發言,結合教材 P25 “探究與分享”,總結親社會行為對個人價值觀塑造、社會支持網絡構建的意義。3. 觀看視頻后討論:“志愿者如何通過服務社會實現自我價值?” 通過典型案例將抽象概念具象化,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強化 “道德修養” 與 “健全人格” 目標。活動探究:親社會行為的養成路徑 展示天津 “小小志愿者進社區” 活動圖片,引導學生設計 “社區微服務” 方案(如關愛空巢老人、環保宣傳)。2. 結合教材 P26 “方法與技能”,講解 “主動了解社會→關注社會變化→投身社會實踐” 的三步法。3. 創設情境:“如果你是班級志愿者隊長,如何組織一次校園公益活動?”4. 提供《社區志愿服務工作指引》,指導學生制定活動計劃(時間、分工、預期成果)。 分組設計社區服務方案,繪制活動流程圖。2. 角色扮演 “志愿者隊長”,模擬活動組織過程。3. 參考政策文件完善方案,標注 “就近就便”“量力而行” 等原則。 通過項目式學習提升學生實踐能力,落實 “責任意識” 與 “社會參與” 素養,同時培養法治觀念(遵守志愿服務規范)。拓展延伸:親社會行為的當代價值 呈現尼泊爾特大水災中中國救援隊發放物資的場景,提問:“跨國援助如何體現親社會行為的全球意義?”2. 結合 “清朗” 行動,討論網絡時代如何通過正能量傳播踐行親社會行為。3. 引入《2022 國民心理健康調查報告》數據,說明親社會行為對緩解青少年抑郁、提升幸福感的作用。 分析跨國援助案例,理解親社會行為的跨文化價值。2. 列舉網絡公益形式(如水滴籌、微博正能量話題),討論其利弊。3. 結合心理學研究,反思親社會行為對自身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 拓寬學生國際視野,培養 “政治認同”(人類命運共同體),同時引導學生理性參與網絡生活,強化 “法治觀念”。課堂小結: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帶領學生繪制思維導圖,梳理 “是什么 — 為什么 — 怎么做” 知識框架。2. 引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志愿服務的論述:“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強調親社會行為的時代價值。3. 布置分層作業: ① 基礎層:完成教材 P27 “拓展空間”,記錄一次親社會行為經歷; ② 提升層:撰寫倡議書,呼吁班級同學參與社區志愿服務。 共同完善思維導圖,標注核心素養對應點(如 “責任意識”“健全人格”)。2. 誦讀總書記金句,增強使命感。3. 自主選擇作業類型,制定實踐計劃。 通過結構化總結深化知識體系,結合領袖話語強化政治認同,作業設計體現因材施教原則。教學資源視頻資源:山東救援隊援葫行動、杭州亞運會志愿者服務、天津社區志愿服務。政策文件:《社區志愿服務工作指引》《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游戲管理工作的通知》。學術研究:《2022 國民心理健康調查報告》《親社會行為對青少年幸福感的影響研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