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課課后鞏固提升1.下面是參加研學活動之后同學的感受:小贛說他交到了新朋友;小西說他通過活動增長了見識,鍛煉了技能;小鄱說自己增強了自信,以前不敢和其他人說話,這次活動他敢于與陌生人打交道……這表明 ( )①研學活動是個人成長的最好方式 ②我們要走進社會,參加社會活動 ③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 ④我們通過學校教育實現了社會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通過社會化,我們逐步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下列屬于人的社會化過程的是 ( )①小寧報名擔任科技館志愿講解員 ②小紅身為班干部時刻嚴格要求自己 ③小康看到一群人闖紅燈便跟著闖 ④小嵐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④3.下面漫畫表明 ( )“白紙”到合格的社會成員的蛻變①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 ②我們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撫育、同伴的幫助、老師的教誨和社會的關愛 ③每個人都能從“白紙”成長為合格的社會成員 ④合格的社會成員應具有競爭意識和實踐能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小明是一個個性活潑、善于交往的學生,今年暑假期間,他通過參與實踐活動,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和守法觀念等。這說明 ( )A.我們在學校生活中學習科學文化知識B.我們在家庭生活中學習基本生活技能C.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學習行為規范D.我們應該遠離學校,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5.(2025保定期末)暑假期間,石家莊市各中小學校紛紛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研學活動,組織學生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等各類研學實踐基地,聆聽紅色故事,感受新時代的偉大成就,在“行走的思政課”中,度過一個精彩且有意義的暑假。該活動 ( )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物質財富 ②是關注社會的親社會行為 ③幫助學生迅速提升學習成績 ④有利于傳遞正確的價值觀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6.(2025哈爾濱月考)2025年哈爾濱第九屆亞洲冬季運動會共有約2.2萬名志愿者,在這個銀裝素裹、冰琢雪砌的晶瑩世界里,一抹抹“志愿藍”不懼嚴寒,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忙碌于熱鬧的場館之間,確保亞冬會順利進行。這體現志愿者 ( )①以青春力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②關注社會,關心社會發展,參加社會建設③踐行法定義務,提高自身綜合素養④養成親社會行為,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活動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7.“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置身于前所未有的廣闊天地,我們要主動融入絢麗多彩的社會生活,養成親社會行為。下列做法屬于親社會行為的有 ( )①參加研學旅行,增強自己的實踐能力②在社區建設留言板上寫下自己的建議③每天堅持跑步,鍛煉身體、增強體質④節假日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8.在日常生活中,吃飯有“飯搭子”,運動有“運動搭子”,做好事還有“公益搭子”。有人認為,“搭子”是朋友之外的補充,可以幫助年輕人豐富社交、融入社會、親近社會。以下關于“搭子”的說法,你最贊同的是 ( )A.結成“公益搭子”,有助于融入社會,養成親社會行為B.通過“搭子”能夠幫助我們解決所有問題C.人的生存和發展可以離開社會,有沒有“搭子”無所謂D.在不同的“搭子”關系中,我們具有相同的身份和角色9.(2025重慶沙坪壩區月考)每年的3月5日為“學雷鋒紀念日”,同時也是“中國青年志愿者服務日”,某學校組織學生參加“青春之光 志愿同行”的社會實踐活動。下面是4位同學就此展開的討論,你贊同的觀點是 ( )①小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可以了解社會情況 ②小紅:志愿服務能夠幫助他人,這個活動很有意義 ③小強: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不必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④小亮:志愿服務是養成親社會行為的表現,能促進社會進步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1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愛因斯坦曾說:“我們吃別人種的糧食,穿別人縫的衣服,住別人造的房子。我們的大部分知識和信仰都是別人創造的,由別人傳授給我們的……個人之所以成其為個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義,與其說是靠他個人的力量,不如說是由于他是偉大人類社會的一個成員,從生到死,社會都在支配他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1)材料中,愛因斯坦的話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2)每個人在社會課堂中成長,借助哪些力量可以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 11.自《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實施以來,“做中學”的理念在某校有了很好的落實。學生在學校德育處、政教處以及教務處的倡導和安排下,開展了“微公益從我做起”活動。下面是初中生小胡給自己制訂的微公益活動安排。活動時間 活動內容 注意事項課余時間 在校圖書館打掃衛生、整理書籍 合理安排時間,不影響上課雙休日 在公園、街道等公共場所開展手工作品義賣活動 活動結束后,及時清理垃圾節假日 到孤兒院和孩子們一起開展聯誼活動 提前預約時間寒暑假 在小區進行垃圾分類宣傳 設計新穎的宣傳形式(1)我們如何親近社會,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2)請你列舉兩個自己參與的親社會行為的事例。【詳解答案】1.C 解析:本題考查個人與社會。根據題干描述可知,同學們參加研學活動之后的感受,表明我們要走進社會,參加社會活動,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②③說法正確;研學活動是個人成長的方式之一,①說法錯誤;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我們還沒有實現社會化,且材料未涉及學校教育,④說法錯誤。故選C。2.B 解析:本題考查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主動關心幫助他人等方式,逐漸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因此,小寧報名擔任科技館志愿講解員,小紅身為班干部時刻嚴格要求自己,屬于人的社會化過程,①②符合題意;③做法錯誤;“早睡早起”是守護生命的表現,不符合社會化的要求,④不符合題意。故選B。3.A 解析:本題考查個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題干中一個人從出生時的“白紙”到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這體現了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我們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撫育、同伴的幫助、老師的教誨和社會的關愛,①②符合題意;“都能”說法絕對,有些人是不能從“白紙”成長為合格的社會成員的,③說法錯誤;題干未涉及合格的社會成員應具有競爭意識和實踐能力,④不符合題意。故選A。4.C 解析:本題考查人的社會化。材料體現了小明不斷在社會生活中學習道德、法律等一些行為規范,C正確;A、B說法在材料中未體現,排除;D說法錯誤。故選C。5.C 解析:本題考查養成親社會行為的意義。學生參加研學活動,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等場所,聆聽紅色故事,感受新時代的偉大成就,這是走出校園、關注社會、了解社會的行為,屬于親社會行為,有助于向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社會責任感,②④符合題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物質財富”的說法錯誤,排除①;研學活動主要是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增長見識、培養情感價值觀等,雖然對學生的學習可能會有一定的積極影響,但并不能使學生迅速提升學習成績,③說法錯誤。故選C。6.B 解析:本題考查養成親社會行為。志愿者們不懼嚴寒,確保亞冬會順利進行,體現志愿者以青春力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注社會,關心社會發展,參加社會建設,養成親社會行為,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活動,①②④說法正確;志愿者不是在踐行法定義務,③錯誤。故選B。7.A 解析:本題考查養成親社會行為的要求。我們要養成親社會行為,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關注社會、了解社會并服務社會。分析選項,參加研學旅行,增強自己的實踐能力,在社區建設留言板上寫下自己的建議,均屬于親社會行為,①②符合題意;③有利于自己的身體健康,但不屬于親社會行為,不符合題意;④有利于自己的學習,但不屬于親社會行為,不符合題意。故選A。8.A 解析:本題考查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親社會行為。結成“公益搭子”參加公益活動,有助于融入社會,養成親社會行為,A說法正確;“解決所有問題”的說法絕對化,排除B;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我們要學會與人交往,C說法錯誤;在不同的“搭子”關系中,我們具有不同的身份和角色,D說法錯誤。故選A。9.B 解析:本題考查養成親社會行為。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能幫助學生了解社會情況,增強社會責任感,符合中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①正確;志愿服務通過幫助他人實現社會價值,弘揚雷鋒精神,具有積極意義,②正確;學習是重要任務,但參與社會實踐也是中學生培養親社會行為、提升綜合能力的必要途徑,③錯誤;志愿服務是典型的親社會行為,既能提升個人素質,又能推動社會和諧與進步,④正確。故選B。10.(1)愛因斯坦的話告訴我們: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個人是社會的一員,我們要依賴社會所提供的物質支持和精神滋養。(2)①通過父母的撫養和教育,我們獲得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知識,學會做人的道理。②通過學校的教育和培養,我們獲得系統的知識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質,培養社會責任感。③通過社會的實踐和鍛煉,我們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積累社會經驗。11.(1)①養成謙讓、分享、合作、幫助他人、關心社會發展等親社會行為。②親社會行為在人際交往和社會實踐中養成。我們要主動了解社會,關注社會變化發展;了解風俗習慣,遵守社會公德,積極融入社會生活;熱心幫助他人,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以聰明才智貢獻國家,以開拓進取服務社會。(2)公交車上給孕婦、老人讓座;義務植樹;當志愿講解員;給災區的孩子募集衣服、學習用具;清除街頭小廣告;等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