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5.1 兩種電荷課時練習A組基礎訓練題一、單選題1.小明發現身上的化纖衣服易“吸”毛絨,下列現象中與“吸”毛絨原理相同的是( )A.地球“吸”地面上物體B.兩光滑鉛塊壓緊后“吸”住C.兩船并行相“吸”碰撞D.梳頭后的梳子會“吸”頭發2.以下學習用品中,在通常情況下屬于導體的是( )A.塑料刻度尺 B.物理課本 C.繪畫橡皮 D.金屬小刀片3.甲、乙、丙三個輕質小球,已知甲帶正電,甲與乙相互排斥,甲與丙相互吸引, 則( )A.乙帶正電,且乙與丙相互排斥B.乙帶正電,且乙與丙相互吸引C.乙帶負電,丙一定帶負電D.乙帶負電,丙可能帶負電4.如圖所示,將塑料簽字筆的筆尾在頭發上摩擦幾下后用細線掛起來,靜止后,把帶負電的橡膠棒靠近筆尾,觀察到筆尾遠離橡膠棒,則簽字筆( )A.帶正電 B.帶負電C.不帶電 D.摩擦時失去電子5.在晴朗的冬日,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頭發,頭發會越梳越蓬松,主要原因是( )A.梳頭時,空氣進入頭發B.梳子對頭發有吸引作用C.頭發和梳子摩擦后,頭發因帶同種電荷而相互排斥D.頭發和梳子摩擦后,頭發因帶異種電荷而相互吸引6.廚房內抽油煙機能將油煙“吸”走,下列實例與上述“吸”字蘊含的原理相同的是( )A.地球“吸”地面上物體B.兩船并行易相“吸”碰撞C.用塑料梳子梳頭發時梳子會“吸”頭發D.拔火罐時罐子“吸”在皮膚上二、填空題7.研究表明,自然界中只存在兩種電荷,摩擦起電的實質是 的轉移,玻璃棒與絲綢摩擦后,玻璃棒帶 電,如圖所示是檢驗物體是否帶電的驗電器,其原理是 。8.如圖所示,將塑料繩一端扎緊,把繩盡可能撕成更多的細絲,用手從上向下捋幾下,觀察到細絲蓬散開來,是因為細絲與手摩擦后帶上 (選填“同”或“異”)種電荷而相互 .9.大量實驗表明,物體相互摩擦所帶的電荷只有 種,同種電荷相互 .10.如圖所示,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接觸驗電器金屬球,看到驗電器兩片金屬箔張開,說明橡膠棒 .橡膠棒與毛皮摩擦是使電荷從一個物體 到另一個物體.11.將帶電的驗電器A和不帶電的驗電器B,用 帶絕緣柄的金屬棒把A和B連接起來,A驗電器的金屬箔張開的角度會 (填變大或變小),B驗電器的兩金屬箔會 . 說明 在金屬桿中可以定向移動.12.如圖所示,紡織廠里有一道工序叫做“梳棉”,是將雜亂無章的棉絮梳理成順直的棉絮后,才能用于紡線,但由于棉絮和機器之間的相互摩擦,使這些棉絮帶上了 種電荷相互 ,給紡線帶來了不便,而且帶電體有 輕小物體的性質,使棉絮上吸附很多灰塵,所以紡織車間必須要保持一定濕度來消除靜電的影響。 三、實驗題13.驗電器可以用來檢驗物體是否帶電,其結構如圖所示,當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去接觸驗電器的金屬小球時,金屬箔片會張開。請用金屬小球所學物理知識對這一現象進行解釋:(1)用絲綢摩擦玻璃棒時,玻璃棒 (得到/失去)電子而金屬片帶上正電荷。(2)金屬箔片張開是因為箔片帶上了 (正/負)電荷,因 而張開。(3)本實驗還可說明金屬具有良好的 (填物理屬性)。14.與絲綢摩擦后的玻璃棒帶上了正電。將玻璃棒接觸驗電器的金屬球時,驗電器的金屬箔張開,如圖所示。由此判斷:(1)與絲綢相比,玻璃中物質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能力 (選填:“強”、“弱”);(2)金屬箔帶上 (選填:“正”、“負”)電,這是因為 (選填:“正電荷”、 “負電荷”)通過金屬桿 (選填:“A”、“B”)A.從玻璃棒轉移到了金屬箔 B.從金屬箔轉移到了玻璃棒四、綜合題15.形成霧霾天氣的主要污染物是PM2.5,PM2.5是大氣中直徑小于等于2.5μm的顆粒懸浮物,它們被人吸入后會進入血液對人體形成危害。某校科技小組研制的PM2.5凈化器原理圖,其原理如圖所示。閉合開關S1、S2后,風扇旋轉吸入空氣,氣流外側A處的顆粒物也被吸入凈化器。顆粒物接近帶有負電荷的光潔金屬網B時受到強烈的吸引力,這是因為帶電體具有 的性質,顆粒物與光潔金屬網B接觸后也帶上 電,受到光潔金屬網B對它的斥力,離開金屬網B后,顆粒物被帶有正電荷的棉芯C牢牢吸引,這是利用 的原理,最終達成對空氣的凈化作用。室外空氣中的PM2.5主要來自礦物燃料燃燒的排放,室內空氣中的PM2.5主要來自吸煙產生的煙霧。PM2.5在空中的運動 (屬于/不屬于)分子的熱運動。通過上述實驗和實驗現象,說明物體可以通過 的方法帶電。16.物理學中一個基本的觀念是“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1)1911年,著名物理學家盧瑟福在進行了α粒子散射實驗后,提出了原子核式結構模型,該模型認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帶 電的核外電子構成;毛皮與橡膠棒摩擦后,橡膠棒帶 電,這是因為橡膠棒 (填“得到”或“失去”)了電子;(2)以氫原子為例,下面四個圖中能正確示意氫原子核式結構的是圖 (甲/乙/丙/丁)。B組能力提升訓練題一、單選題1.下列物質屬于絕緣體的是( )A.銅 B.鋁 C.銀 D.橡膠2.電熱水袋一般用水作儲能物質,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水的( )A.比熱容大 B.熱值大 C.絕緣性能好 D.導電性強3.下列有關電現象說法正確的是( )A.摩擦起電的實質是創造了電荷B.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正電,是因為橡膠棒失去電子C.油罐車底部有鐵鏈拖在地上,是為了防止靜電帶來的危害D.摩擦過的塑料尺能吸引小紙屑是因為同種電荷互相吸引4.如圖所示,將塑料繩撕成絲帶狀,用毛巾分別摩擦塑料絲帶和PVC管,然后將塑料絲帶放在PVC管上方,塑料絲帶就會像章魚一樣懸在空中,這就是神奇的靜電“章魚”實驗。下列關于“章魚”實驗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塑料絲帶是導體B.毛巾摩擦塑料絲帶時創造了電荷C.摩擦過的塑料絲帶和PVC管帶上了同種電荷D.摩擦過的塑料絲帶和PVC管帶上了異種電荷5.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接觸驗電器的金屬球,驗電器的金屬箔片張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橡膠棒產生電荷B.毛皮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能力比橡膠棒弱C.摩擦過程中橡膠棒上的電子轉移到毛皮上D.驗電器的金屬箔片張開是因為帶了異種電荷6.當驗電器帶電以后,金箔就會張開一定角度,其原因是( )A.利用了同種電荷相互排斥B.利用了異種電荷相互吸引C.利用了摩擦生電D.利用了帶電物體能吸引輕小物體二、實驗題7.小明在探究“電荷種類和相互作用規律”的實驗中用到了以下器材:毛皮、橡膠棒、絲綢、玻璃棒、碎紙屑等物體。請你回答下列問題:(1)用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或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靠近碎紙屑,碎紙屑被吸引, (選填“能”或“不能”)證明玻璃棒(或橡膠棒)摩擦后帶上了電荷,理由: ;(2)用一塊絲綢同時摩擦兩根玻璃棒后,將其中一根玻璃棒懸掛起來,用另一根玻璃棒靠近它,其現象如圖甲所示,用一塊毛皮同時摩擦兩根橡膠棒后,將其中一根橡膠棒懸掛起來,用另一根橡膠棒靠近它,其現象如圖乙所示。根據圖中的箭頭指向判斷,由此你能得到的初步結論是: ;(3)將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懸掛起來,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靠近,實驗現象如圖丙所示,結合第(2)問中的實驗現象分析,可判斷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與毛皮摩擦過橡膠棒所帶的電荷種類 (選填“相同”或“不同”),小明由上述現象分析得出自然界只存在兩種電荷的結論,請你分析此過程得到的實驗結論 (選填“可信”或“不可信”),理由是: 。三、綜合題8.詩句“蜂兒不食人間倉,玉露為酒花為糧。作蜜不忙采蜜忙,蜜成猶帶百花香”,贊美了勤勞、無私的蜜蜂。對蜜蜂感興趣的小華進行了以下專題研究。(1)神奇功能蜜蜂能根據氣味找到蜜源,這是由于分子在不停地 。蜜蜂飛行時與空氣摩擦帶正電,而花粉帶負電.花粉能吸到蜜蜂身上,是由于異種電荷 。(2)飛行時間蜜蜂有時要到很遠的地方采蜜。若一只蜜蜂從蜂巢出發,飛行5km到達某采蜜點,采蜜后再原路返回蜂巢,一天如此采蜜15次,飛行速度為24km/h。則該蜜蜂一天飛行時間為多少?(3)蜂蜜密度蜂蜜的品質與密度有關。為測量蜂蜜的密度,先測出一個空瓶的質量;再將瓶子裝滿水,測出總質量;然后倒出瓶中的水,擦干后裝滿蜂蜜,測出總質量。請根據所測的物理量和水的密度,推導出蜂蜜密度的表達式。9.探究原子結構的奧秘1910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帶正電)轟擊金箔實驗。結果發現: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進,但是有少數α粒子卻發生了較大的偏轉,并且有極少數α粒子的偏轉超過90°,有的甚至幾乎達到180°,像是被金箔彈了回來。(1)根據實驗現象,盧瑟福提出“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盧瑟福所說的“很小的結構”指的是 。(2)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層金原子,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后方向不變,該現象可以說明下列兩種說法中的 (選填A或B)。A.原子的質量是均勻分布的 B.原子內部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3)科學家對原子結構的探究經歷了三個過程,通過α粒子散射實驗,你認為原子結構為圖中的 。(4)在原子中, 帶正電, 不帶電, 帶負電,原子對外不顯電性,是因為 。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A組基礎訓練題答案1.D【詳解】身上的化纖衣服易“吸”毛絨,屬于摩擦起電;A.地球“吸”地面上物體,是指地面附近的物體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力,故A不符合題意;B.兩光滑鉛塊壓緊后“吸”住,說明分子之間存在引力,故B不符合題意;C.當船并行時,中間的水流動速度增大,壓強減小。船外側大的壓強將船向中間擠壓,造成相吸相撞,利用的是流體壓強和流速的關系,故C不符合題意;D.用塑料梳子梳頭發時,塑料梳子與頭發相互摩擦,發生了電荷的轉移,從而使梳子和頭發分別帶上異種電荷而互相吸引,故D符合題意。故選D。2.D【詳解】A.塑料是良好的絕緣體,常用作導線的外包裝,故A不符合題意;B.物理課本的材料是紙,一般情況下,干燥的紙不導電,是絕緣體,故B不符合題意;C.橡皮材料類似于橡膠,是良好的絕緣體,故C不符合題意;D.金屬小刀片的材料是金屬鐵(或鋼),金屬是良好的導體,常用作導線,故D符合題意。故選D。3.B【詳解】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帶電體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甲乙排斥,甲帶正電,乙也帶正電,甲丙吸引, 丙可能帶負電,也可能不帶電,故B正確。故選B。4.B【詳解】簽字筆遠離橡膠棒,說明它們接近的一端帶同種電荷,橡膠棒帶負電,所以簽字筆也帶負電,故應選B.5.C【分析】根據題中的現象結合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即可作出選擇。【詳解】晴朗的冬日,空氣比較干燥,當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頭發時,因梳子與頭發摩擦,而使梳子和頭發帶上了等量的異種電荷,頭發由于帶同種電荷互相排斥而顯得蓬松,摩擦的次數越多,頭發所帶的電荷越多,排斥力也就越大,頭發越蓬松。6.B【詳解】據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可知,可知抽油煙機在工作時,由于轉動的扇葉處氣體的流速大,壓強小,從而在周圍大氣壓的作用下將油煙壓向扇口排出。故廚房內的抽油煙機工作時是利用流速越大,壓強越小的方法將油煙“吸”走的;A.地球“吸”地面上物體,是指地面附近的物體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力,故A不合題意;B.當船并行時,中間的水流動速度增大,壓強減小。船外側大的壓強將船向中間擠壓,造成相吸相撞,利用的是流體壓強和流速的關系,故B符合題意;C.用塑料梳子梳頭時,梳子與頭發摩擦生電,梳子與頭發帶上異種電荷,由于異種電荷相互吸引,梳子將頭發吸起,故C不合題意;D.拔火罐使用時,先把酒精在罐內燒一下,罐內空氣受熱排出,此時迅速把罐扣在皮膚上,使罐內氣體溫度升高,等到罐內的空氣冷卻后壓強降低,小于外面的大氣壓,外面的大氣壓就將罐緊緊地壓在皮膚上,所以這是由于大氣壓引起的,故D不合題意。故選B。7. 電子 正 同種電荷相互排斥【詳解】[1]根據摩擦起電的知識可知,摩擦起電的實質是電子的轉移。[2]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因為失去電子而帶正電;[3]驗電器的工作原理為同種電荷相互排斥。8. 同 排【詳解】(1)兩種不同物質摩擦時,由于不同物質的原子核對核外電子的束縛能力不同,就會導致電荷發生轉移,兩個物體都帶了電,這就是摩擦起電.塑料細絲與手摩擦,摩擦起電,手帶了一種電荷,細絲帶了另一種電荷.(2)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9. 兩 排斥【詳解】大量實驗表明,物體相互摩擦所帶的電荷只有兩種,分別是正電荷和負電荷.同種電荷相互排斥.點睛:(1)自然界存在兩種電荷;把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的電荷稱為負電荷,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電荷稱為正電荷;(2)電荷間的作用規律是: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10. 帶了電荷 轉移【詳解】驗電器是檢驗物體是否帶電的儀器,橡膠棒接觸驗電器金屬球,看到驗電器兩片金屬箔張開,說明橡膠棒帶了電荷.橡膠棒與毛皮摩擦過程中,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從而使相互摩擦的兩個物體一個帶正電荷,一個帶負電荷.,【點睛】驗電器是檢驗物體是否帶電的儀器,其制作原理是:同種電荷相互排斥.摩擦起電的實質是電荷的轉移,不是產生了電荷.11. 變小 張開 電荷【詳解】A帶電,B不帶電,用帶絕緣手柄的金屬棒將AB連接起來,連接的瞬間,A使B帶上電,即B由于帶電而使得其金屬箔張開,A由于將一部分電荷轉移到B上,所以A帶的電量減少,金屬箔片張角變小.【點睛】(1)驗電器使用時是讓金屬桿上的金屬箔帶上同種電荷,然后同種電荷會相互排斥從而驗證物體是否帶電的;(2)A帶電,B不帶電,連接的瞬間,會發生電荷的轉移.12. 同種 排斥 吸引【詳解】[1][2]在將雜亂無章的棉絮梳理成順直的棉絮條時由于摩擦會使得電荷發生轉移,從而使棉絮間帶上同種電荷,相互排斥。[3]由帶電體的特性可知,帶電體有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使棉絮上吸附很多灰塵,所以紡織車間必須要保持一定濕度來消除靜電的影響。13. 失去 正 同種電荷互相排斥 導電性【詳解】(1)[1]通常物體對外不顯電性,電子帶負電,用絲綢摩擦玻璃棒時,玻璃棒由于失去電子而帶上正電荷。(2)[2][3]當帶正電的玻璃棒與金屬球接觸時,正電荷就會通過金屬球、金屬桿轉移到兩片金屬箔上。兩片金屬箔因為帶上了同種電荷,相互排斥而張開。(3)[4]電荷可以通過金屬球、金屬桿轉移,說明金屬具有良好的導電性。14. 弱 正 負電荷 B【詳解】(1)[1]與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正電,絲綢帶負電,與絲綢相比,玻璃中物質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能力弱,相互摩擦時,玻璃棒上會有一些電子受絲綢原子核吸引而轉移過去,所以玻璃棒因為缺少電子對外顯示帶正電。(2)[2][3][4]玻璃棒帶正電,接觸驗電器的金屬球后,電子從金屬箔轉移到玻璃棒上,而電子帶負電,中和了玻璃棒上的正電荷,所以金屬箔帶正電,故A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故選B。15. 吸引輕小物體 負 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不屬于 接觸【詳解】[1]帶電體可以吸引輕小物體,帶有負電荷的光潔金屬網,能夠吸引不帶電的細小顆粒。[2]不帶電的顆粒與帶負電的金屬網接觸后,顆粒帶上負電。[3]異種電荷相互吸引,所以帶負電的顆粒物被帶有正電荷的棉芯C牢牢吸引。[4]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它們在空中做無規則運動,是機械運動,不屬于分子的運動。[5]通過上述實驗和實驗現象,說明可以通過接觸的方法使得物體帶電。16. 負 負 得到 丙【詳解】(1)[1]著名科學家盧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模型,原子是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核外電子構成。[2][3]用毛皮摩擦橡膠棒,橡膠棒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本領強,得到了電子而帶負電。(2)[4]氫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繞原子核高速運動的外圍電子構成,且原子核相對于原子,其體積比較小,故丙圖正確。B組能力提升訓練題答案1.D【詳解】ABC.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導體,不容易導電的物體叫絕緣體,金屬容易導電,屬于導體,銅、鋁、銀都是金屬,所以銅、鋁、銀都是導體,故ABC不符合題意;D.不容易導電的物體叫絕緣體,橡膠不容易導電,是絕緣體,故D符合題意。故選D。2.A【詳解】A.因為水的比熱容大,相同質量的水和其他物質相比,降低相同的溫度,水能放出更多的熱量;升高相同的溫度,水能吸收更多的熱量。所以電熱水袋一般用水作儲能物質,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水的比熱容大。故A符合題意;B.熱值是燃料的一種屬性。水不是燃料。故B不符合題意;CD.熱水袋的儲能物質與是否可以儲存能量以及儲存能量大小有關,與絕緣性能好壞和導電性強弱無關。故CD不符合題意。故選A。3.C【詳解】A.摩擦起電的實質是電子的轉移,而不是創造了電荷,故A錯誤;B.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橡膠棒得到電子帶負電,毛皮失去電子帶正電,故B錯誤;C.汽車行駛時,油罐中的汽油隨車的振動摩擦起電,如果不及時的將這些靜電導走,一旦出現放電現象,就會發生爆炸事故;由于鐵鏈和大地容易導電,鐵鏈使油罐表面與大地相連,使油罐中的電荷不斷地中和,減小油罐爆炸的危險,故C正確;D.帶電體能吸引輕小物體,摩擦過的塑料尺帶電,所以能吸引小紙屑,故D錯誤。故選C。4.C【詳解】A.塑料絲帶是絕緣體,故A錯誤;B.毛巾摩擦塑料絲帶時,發生了帶電現象是電子的轉移,而不是創造了電荷,故B錯誤;CD.將塑料絲帶放在PVC管上方,塑料絲帶就會像章魚一樣懸在空中,說明塑料絲帶和PVC管發生排斥作用,根據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可知,塑料絲帶和PVC管帶上了同種電荷,故C正確,D錯誤。故選C。5.B【詳解】A.摩擦起電的過程,本質是電子發生轉移的過程,并不是創造了電荷,故A錯誤;BC.毛皮和橡膠棒摩擦的過程中,橡膠棒原子核束縛電子的能力強,毛皮上的電子轉移到橡膠棒上,橡膠棒得到電子而帶負電,故B正確,C錯誤;D.驗電器的金屬箔片張開是因為帶了同種電荷,同種電荷相互排斥,故D錯誤。故選B。6.A【詳解】當驗電器帶電后,金屬箔片因同種電荷相互排斥而張開一定角度,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7. 能 帶電體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 同種電荷相互排斥 不同 不可信 見解析【詳解】(1)[1][2]用被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或被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靠近碎紙屑,觀察到碎紙屑被吸引,因為帶電體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所以說明玻璃棒(或橡膠棒)摩擦后帶上了電荷。(2)[3]根據圖甲中的箭頭指向判斷兩玻璃棒間發生了排斥現象,用一塊絲綢同時摩擦兩根玻璃棒后,兩根玻璃棒帶有同種電荷;根據圖乙中的箭頭指向判斷兩橡膠棒間發生了排斥現象,用一塊毛皮同時摩擦兩根橡膠棒后,兩根橡膠棒帶有同種電荷,則根據上述現象可得到的初步結論為同種電荷相互排斥。(3)[4]由圖丙中箭頭指向判斷,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與毛皮摩擦過橡膠棒相互吸引,說明它們所帶的電荷種類不同。[5][6]由于只驗證了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電荷不同,未驗證其它物體,所以小明的結論具有偶然性,不可信。8.(1) 做無規則運動 互相吸引(2)6.25h(3)【詳解】(2)蜜蜂一天中采蜜飛行的總距離,由可得蜜蜂一天飛行時間;(3)水的質量,蜂蜜的質量,由題目可知兩次都是裝滿瓶子,兩種液體的體積相等,可得,即,則蜂蜜的密度表達式.9. 原子核 B C 質子 中子 電子 見解析【詳解】(1)[1]若原子質量、正電荷在原子內均勻分布,則極少數α粒子就不會發生偏轉,而少數α粒子卻發生了較大的偏轉,極少數a粒子發生反彈,說明原子的大部分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這里的“很小的結構”指的是原子核。(2)[2]使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后方向不變,說明原子核外有一個非常大的空間,故B符合題意。故選B。(3)[3]通過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帶正電)轟擊金箔實驗,能說明原子結構是: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圖C符合題意。故選C。(4)[4][5][6][7]在原子中,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電子帶負電,原子核所帶正電荷總數與核外電子所帶負電荷總數相等,電性相反,所以原子對外不顯電性。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