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1張PPT)第一單元走進社會生活第三課:共建網絡美好家園營造清朗空間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遵守法律規定,抵制不良信息,樹立依法上網的法治觀念培養學生理性面對海量信息,不盲目、不狹隘;抵制不良信息需具備辨別力與心理韌性要求學生主動承擔起營造健康網絡環境、促進社會發展的責任素養目標政治認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傳播利用網絡傳播正能量內容,強化國家認同01.清朗空間的內涵與意義02.如何營造清朗空間目錄CONTENTS營造清朗空間課程導入思考:里面展現了什么內容,我們要怎么營造清朗空間特征清朗空間的內涵與意義信息真實健康、秩序規范有序、生態積極向上的網絡環境,具有四大特征:文明互動、信息優質、安全可信、法治護航,為網絡生活提供良好基礎文明互動:倡導理性表達,尊重他人觀點,避免網絡暴力,營造和諧交流氛圍,促進網絡文明發展。信息優質:抵制謠言,傳播真實、有價值信息,提升網絡信息質量,增強公眾對網絡信息的信任度。安全可信:注重隱私保護,防止個人信息泄露,保障網絡交易安全,維護用戶合法權益。法治護航:遵守網絡法規,規范網絡行為,打擊網絡違法犯罪,維護網絡正常秩序。清朗空間定義現在,人們有空就看手機、玩電腦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家人之間互相陪伴、交流的時間都變少了有了網絡,在公交上也可以看新聞、發郵件、在線學習,充分利用時間。小組討論1.我們應該如何利用網絡?2.你如何看待奶奶和爸爸的觀點?生活觀察網絡改變了社會生活,我們在享受網絡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要全面認識網絡,了解其可能衍生的社會問題。我們要學會理性參與網絡生活, 提升媒介素養,積極利用網絡獲取新知、促進溝通、完善自我。營造清朗空間什么是媒介素養?媒介素養一般是指人們正確地、建設性地使用媒介資源的能力。包括人們面對各種信息時的選擇、 理解、質疑、評估等能力。相關鏈接探究與分享你有沒有遇到過旁邊的問題?你還遇到過哪些類似的困擾?我們要怎么解決以上困擾呢?互聯網上信息無限,而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我們要注意瀏覽、尋找對學習和生活有意義的信息,不在無關信息面前停留,不在無聊信息上浪費精力,學會“信息節食”。同時,我們也不能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信息,把自己禁錮在“信息繭房”中,從而喪失接觸不同事物和觀點的機會。首先,我們要學會選擇網絡信息減少上同時間,他們就表現出消極的情緒和不良的生理反應,如沮喪、易發脾氣、坐立不安、心慌、失眠等。青少年沉迷于網絡,容易弱化道德感,放縱自己的言行, 從而滋生網上違規、違法行為,造成社會危害。相關鏈接網癌又稱為網絡過度使用癥,主要是指長時間沉迷于網絡,對網絡之外的事情沒有多少興趣,影響身心健康的一種病癥。自覺抵制不良信息信息變得越來越豐富,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虛假的、不良的信息。我們要提高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學會分析判斷網絡信息,讓不良信息止于智者。有的人有意無意歪曲事實甚至制造謠言,誤導公眾。有的人利用網絡實施詐騙,侵害他人利益。有的人惡意發布暴力、色情和危害社會穩定的信息, 造成惡劣影響。方法與技能如何辨別網絡謠言關注官方信息及時關注行業或部門發布的信息,行業或部門發現有謠言,會及時澄清。注意信息出處看到“駭人聽聞”的信息后,先上網了解信息出處,看信息出處是否權威。對信息進行多方驗證上網搜索信息中的關鍵詞,從不同的信息源對信息進行多方驗證。辨識信息內容瘋狂煽情、夸大其詞的內容往往不可靠。01030204向他人求助對于無法辨別真假的信息,可以向家長、老師和專家求教。05網絡無限,自由有界。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網絡言論負責。我們要文明互動、理性表達,不宜泄負面情緒,不制造和傳播謠言,不泄露他人隱私,不惡意攻擊他人,拒絕網絡暴力和欺凌.....只有自覺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負責任的網絡參與者。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我們要努力提高媒介素養,科學、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網絡,高揚主旋律,培育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建設網上精神家園;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網絡平臺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投身于公益行動, 讓網絡成為匯聚民智、促進社會和諧與發展的重要渠道,做網絡強國的建設者、創新者。傳播網絡正能量1.下列行為符合 “學會選擇網絡信息” 要求的是( )① 小林刷短視頻時,跳過娛樂八卦,收藏學科知識點視頻② 小美只關注 “同觀點” 的博主,認為 “和我想法不同的都沒必要看”③ 小剛把課余時間用來學習網絡編程課程,少刷無意義直播④ 小宇每天花 3 小時玩游戲,理由是 “放松比學習重要”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答案:B ①③ 體現 “信息節食”:篩選對學習 / 生活有意義的信息(學科知識、編程課程),拒絕無聊信息(娛樂八卦、無意義直播);② 陷入 “信息繭房”(只關注興趣,拒絕多元觀點),④ 浪費精力在無意義內容,均不符合要求。隨堂練習2.(2024年江蘇中考真題)2024年中央網信辦開展“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重點整治網絡欺凌、隔空猥褻、不良內容推送等問題。此舉( )①體現了對未成年人的網絡保護②能夠徹底消除網絡犯罪③有助于傳播網絡正能量④限制了未成年人的網絡自由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答案:B解析:②錯誤:“徹底消除”表述絕對化,網絡犯罪需綜合治理,專項行動僅能減少而非根除。④錯誤:行動規范有害內容,未限制合理使用,反而通過“青少年模式”保障安全用網自由。隨堂練習3.(2023年全國卷模擬題)網民徐某編造“頂流明星境外豪賭”謠言被警方行政拘留。此案例警示我們( )①需恪守道德法律,不造謠傳謠②要拒絕“信息繭房”,多元接觸觀點③應學會“信息節食”,專注有益信息④可隨意轉發未證實消息吸引關注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 D. ①④答案:A 解析:④錯誤:隨意轉發未證實信息可能傳播謠言,違背“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素養要求隨堂練習題目材料:材料一:某網民為博關注,發布“某地化工廠爆炸致50人死亡”的謠言,引發恐慌,后被警方行政拘留并罰款。材料二:據統計,網絡謠言中食品安全類占比35%,健康類占28%,社會事件類占20%。網民劉某稱:“網絡是虛擬世界,轉發未證實的消息無所謂。”(1)結合材料一,分析造謠者被處罰的原因及其警示。(2)針對材料二中劉某的觀點,運用教材知識予以批駁。(3)為“抵制網絡謠言”,請向同學提出三條具體建議。隨堂練習參考答案與解析:(1)原因與警示:原因:行為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散布虛假信息擾亂公共秩序(行政違法)。警示:公民應遵守網絡道德與法律,勿為流量編造謠言(恪守道德法律);違法行為需承擔法律責任(如拘留、罰款),體現法治底線。(2)批駁錯誤觀點:網絡非“法外之地”:虛擬空間仍由真實個體構成,言行需負責任(教材“網絡空間非法外之地”)謠言危害巨大:引發社會恐慌(如搶鹽、農產品滯銷),損害公共利益(材料二數據佐證)。(3)具體建議:驗證信息:注意出處,查證官方信源(如政府公告)110;提升媒介素養:學習辨識內容真偽(如辨識圖片PS痕跡)57;主動抵制舉報:不傳播不良信息,向平臺或網信部門舉報謠言26。下課時間到溫故而知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