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期末復習壓強部分實驗專題綜合練習-2024-2025學年八年級物理下冊滬科版【2024】1.小明同學利用A、B兩物體、砝碼、泡沫等器材做“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如圖所示(1)實驗中小明是通過觀察 來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的;(2)比較甲、乙兩圖所示實驗,能夠得到的結論是 ;(3)小明同學實驗時將物體B沿豎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兩塊,如圖丁所示,他發現它們對泡沫的壓力作用效果 (選填“變大”、“不變”或“變小”),由此他得出結論是: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積無關.你認為他在探究過程中存在問題是 。2.如圖所示,在“探究液體內部的壓強”實驗中: (1)實驗過程中探頭受到的液體壓強大小是通過 反映的;(2)想探究液體內部壓強大小是否與液體深度有關,應選擇 兩組實驗對比,對比后得到的具體結論是 ;(3)想探究液體內部壓強大小與另外一個因素的關系時,應選擇 兩組實驗對比,對比后得到的具體結論是 ;(4)該實驗過程用到的科學方法有 和 。3.在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1)器材有厚海綿一塊、小桌、砝碼;(2)設計與進行實驗,通過觀察海綿的 程度,來了解壓力的作用效果;(3)在甲乙丙三次實驗中,比較 和 ,在受力面積相同時, ,壓力作用效果越明顯;(4)比較 和 ,在壓力相同時, ,壓力作用效果越明顯;(5)在上述的實驗中使用的科學方法是 法。4.在探究壓力作用的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利用了兩個相同的木塊和一塊海綿,如圖所示。(1)實驗中通過觀察海綿的 來比較壓力作用的效果,這種實驗方法叫 ;(2)對比甲、乙兩圖,可以得出:在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 (填“明顯”或“不明顯”);(3)對比甲、丁兩圖,得出壓力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無關。你認為 (填“正確”或“不正確”),其理由是: ;(4)圖甲與圖丁中的物體對海綿的壓強分別為p甲、p丁,則p甲 p丁(填“=”“<”“>”)5.如圖所示,用海綿、小桌、砝碼等器材,研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1)實驗要獲得科學的證據,需要采用 。(2)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跟壓力大小的關系,應通過比較 兩次實驗數據;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積大小的關系,應通過圖中 兩次實驗進行比較。(3)通過實驗得到結論:壓力作用的效果不僅跟壓力的大小有關,而且跟受力面積有關。此結論 (選填“正確”或“不正確”)。(4)生活中書包的背帶做得又寬又大,是利用 來減少壓力作用的效果;“磨刀不誤砍柴工”所蘊含的物理道理是 來增加壓力作用的效果。 6.下表是小明利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液體壓強規律時所測得的部分數據。實驗序號 深度h/cm 橡皮膜在水中的方向 U形管兩側液面的高度差① 3 朝上 2.6② 6 朝上 5.4③ 9 朝上 8.2④ 9 朝下 8.0⑤ 9 朝左 8.2⑥ 9 朝右 8.2(1)表中有一組實驗數據是錯誤的,其實驗序號為 ;(2)綜合分析上述實驗數據,可以得出液體壓強的規律:① ,該結論是通過分析實驗 的數據得出的;② ,該結論是通過分析實驗 的數據得出的。7.如圖所示的實驗:(1)甲圖:吹硬幣使硬幣翻越木條,是利用流體的 的原理。(2)乙圖:電風扇向左方吹風,小車便朝右方運動起來,說明 。(3)丙圖:連通器中裝入同種液體,液體不流動時,連通器中各部分液體的液面總保持 。8.現在家庭裝修為了簡約美觀,不再往墻上釘釘子,而是采用真空吸盤掛鉤,既美觀又耐用,它是憑借什么緊緊吸附在光滑的墻壁上的呢?實際上,它利用的就是大氣壓強。小明想利用一個帶掛鉤的吸盤測量當地的大氣壓強,請你幫他設計實驗方案。(1)實驗器材: ;(2)實驗步驟: ;(3)實驗結論: 。9.小明利用2.5mL注射器、0~10N的彈簧測力計、刻度尺和細線來估測本地的大氣壓值。(1)實驗時,首先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這樣做的目的是 ;A.排盡空氣、防止漏氣B.方便拉動活塞(2)如圖甲,拔去橡皮帽,將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用手沿水平方向慢慢地拉動注射器筒,當活塞開始滑動時,此時彈簧測力計示數為0.6N,則活塞與注射器筒間的摩擦力為 N,實驗室有甲、乙兩個注射器活塞的橫截面積分別為0.5cm2和2cm2,該地的大氣壓約為標準大氣壓。若彈簧測力計量程為10N,實驗時應選用 (選填“甲”取“乙”)注射器;(3)他重新將活塞推至筒的底端,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水平向右慢慢拉動注射器筒,當活塞開始滑動時,此時彈簧測力計示數為6.6N,然后,如圖乙用刻度尺測出注射器有刻度部分的長度為 cm,則本地大氣壓強的測量值為 Pa;(4)若實驗過程中注射器筒內漏進了少量空氣,則測得的大氣壓值 (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10.如圖是小華用壓強計“探究影響液體內部壓強大小的因素”的實驗裝置。(1)壓強計上的U形管 (選填“屬于”或“不屬于”)連通器;(2)實驗前檢查裝置:當按壓探頭的橡皮膜,若裝置不漏氣,則U形管兩邊液面高度變化 (選填“明顯”或“不明顯”);在使用壓強計前,發現U形管左右兩側的水面有一定的高度差,如圖甲,其調節的方法是 (選填“A”或“B”),使U形管左右兩側的水面相平;A.將右側支管中高出的水倒出B.取下軟管重新安裝(3)調試完成后,小華接著進行如圖1所示的實驗,如圖乙,保持壓強計探頭在水中的深度不變,使探頭處于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等方位,發現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不變,這說明在液體內部同一深度,向各個方向的壓強 ;(4)比較圖1中乙和丙兩次實驗,可以得到:在同種液體中,液體壓強隨 的增加而增大;(5)比較 兩次實驗,可以得到:液體的壓強與液體密度有關;(6)小華探究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后,還希望測出某鹽水的密度,在此基礎上又做了拓展實驗,步驟如下:①將兩端開口的玻璃管的一端扎上橡皮膜并倒入水,底端橡皮膜向下微微凸起,用刻度尺測出玻璃管中水柱的高度為h1(如圖2甲所示);②將玻璃管緩慢插入裝有鹽水燒杯中,直到橡皮膜表面與水面相平,測出管底到鹽水液面高度為h2(如圖2乙所示);③待測鹽水密度的表達式ρ鹽水= (結果用ρ水、h1、h2表示,不計橡皮膜形變對h1的影響)。11.高鐵成為中國一張亮麗的名片,高鐵用無砟軌道,即路基不用碎石,鋼軌直接鋪設在鋼筋混凝土的路基上(如圖甲所示),建造的成本高,但能確保列車快速通行的安全;傳統的鐵路鋼軌鋪設在枕木上,之下為小碎石鋪成的路砟(如圖乙所示)。請分析回答: (1)傳統的鐵路鋼軌鋪設在枕木上,通過 的方法來減小壓強,防止鋼軌下陷;(2)高速列車進站時的速度要比普通列車大一些,為避免候車乘客被“吸”向火車的事故發生,站臺上的安全線與列車的距離也要更大些(如圖丙所示)。這是因為高速列車進站時車體附近空氣流動速度變 ,壓強變 (選填“大”或“小”)。12.我國研制的“海斗一號”全海深自主遙控潛水器取得世界級成果,刷新了我國潛水 器最大下潛深度記錄。我國的科技進步激發了小強同學探究液體內部壓強的興趣,他的實驗過程如圖所示。(1)使用前用手指按壓金屬盒的橡皮膜,觀察到U形管中液面發生明顯變化,說明該裝置 (選填“漏氣”或“不漏氣”)。小強在實驗過程中通過觀察U形管 來比較液體內部壓強的大小;(2)比較乙、丙兩次實驗可知:同種液體內部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 這是攔河大壩要做成 形狀的原因(選填“上窄下寬”或“上寬下窄”);(3)在乙圖中,若將燒杯中的水換成鹽水,其他條件不變,則可以觀察到U形管兩邊液面的高度差將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4)“海斗一號”深潛到10000m 時每平方米的艙體上受到海水的壓力為 N(g 取10N/kg,ρ海水=1.03×103kg/m2)。13.小明利用注射器做了幾個物理實驗。(1)如圖甲,注射器內密封有適量剛燒開的水,向下拉動活塞,水又沸騰起來。這是由于拉動活塞后,水面上方氣體的壓強 (選填“變大”或“變小”)的緣故;(2)如圖乙,向放在水平桌面的二只乒乓球中間打氣,會看到二只乒乓球 (選填“分開”或“靠近”),這是由于乒乓球之間的流速大,壓強 的緣故(選填“變大”或“變小”);(3)如圖丙,注射器里密封氣態乙醚,用力壓注射器的活塞,會看到液態乙醚出現,松手后,活塞繼續向注射器內運動,此時外部大氣壓 活塞內氣壓(選填“小于”“等于”或“大于”)。14.實驗探究:某同學為了探究流體壓強和流速的關系,設計了如圖所示的玻璃管,玻璃管三處內徑的關系為,讓水流經玻璃管時,通過觀察豎直方向的三支與下面玻璃管相連的玻璃管內水柱的高度來判斷流速不同的水所產生的壓強的大小。如果實驗中三支豎直玻璃管內的水面高度如圖所示,則:(1)水在A、B、C三處的流速的關系是: ;(2)水在A、B、C三處的壓強的關系是: :(3)由該實驗可得出的結論是: 。15.實驗 探究液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實驗裝置實驗方法 1.轉換法:通過U形管兩側的 來反映液體壓強的大小 2.控制變量法:液體內部的壓強與液體密度和液體深度有關,在探究液體壓強與液體深度的關系時,必須保持 不變,改變 的大小;在探究液體壓強與液體密度的關系時,必須保持 不變,改變 的大小實驗過程與現象分析 3.壓強計上的U形管 (選填“屬于”或“不屬于”)連通器 4.U形管內選用密度較小的液體可以使實驗現象更明顯,同時,U形管中的液體最好用有色的 5.實驗前,應檢查U形管的氣密性。用手指按壓橡皮膜,發現U形管中的液面升降靈活,說明該裝置 ;若U形管兩側液面高度不變化,說明該裝置漏氣。若沒有按壓橡皮膜時,U形管兩側液面就存在高度差,應該 6.由圖B、D所示實驗可知,同種液體中,液體壓強隨液體深度的增大而 ,因此攔河大壩要設計成上窄下寬的形狀 7.由圖D、E所示實驗可知,在液體內部的同一深度,液體的密度越 ,壓強越大 8.保持圖D所示實驗中探頭的位置不變,向容器內加入適量濃鹽水,U形管兩側液面的高度差變大,不能得出“在同一深度,液體的密度越大,其內部的壓強越大”的結論。原因是加入鹽水后,雖然液體的密度變大了,但是液面的位置也改變了,即沒有控制液體的 相同 9.由圖A、B、C所示實驗可知,在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在同種液體內部的同一深度,向各個方向的壓強都交流與評估 10.(1)實驗小組設計了如圖甲所示的裝置,也可以用來探究“液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在隔板兩側分別加入相同深度的液體a、b,根據橡皮膜的凹凸情況,可知 (選填“>”或“<”)。 (2)將圖乙裝置中的兩個探頭分別放入液體c、d的相同深度處,由U形管的液面高度差可知, (選填“>”或“<”)。 11.實驗小組自制了一個簡易壓強計,如圖丙所示,將該壓強計浸入水中,橡皮膜會向內凹;增加簡易壓強計在水中的深度,細玻璃管中的液柱會 (選填“上升”或“下降”)16.在“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中,小明同學利用木板、橡皮泥、包扎帶和鉤碼進行探究活動。(1)將橡皮泥做成長方體平放于木板上方,把包扎帶剪出兩段,并將兩段包扎帶分別繞過橡皮泥,且在包扎帶下方掛上不同數量的鉤碼,如圖所示,通過觀察對比橡皮泥的變化可以得出實驗結論;小明同學可得出的結論是:在 相同時, 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2)小明同學想繼續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積的關系,應進行的操作是:將橡皮泥恢復原狀,把包扎帶撕成 寬度的兩條,兩包扎帶下方掛 數量的鉤碼;(均選填“相同”或“不同”);(3)實驗過程中,小明同學在包扎帶下方掛了2個50g的鉤碼,并測得包扎帶與橡皮泥的接觸面積為250cm2,包扎帶的質量忽略不計,則包扎帶對橡皮泥的壓力是 N,壓強是 Pa。(取g=10N/kg)17.小華用飲料瓶、橡皮膜、玻璃管、濃鹽水、清水、錐子、紅墨水(為了方便觀察染色)等器材做“探究液體內部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1)如圖甲所示,小華用錐子在裝有水(滴有紅墨水)的飲料瓶側壁扎三個高度不同的孔,由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有關;(2)小華又進行了如圖乙所示的操作,他僅做了一次實驗就得出“同種液體在同一深度向各個方向的壓強大小相等”的結論,請判斷他的做法是否合理? ,并說明理由: 。18.小明在用壓強計做“探究影響液體壓強大小的因素”的實驗。(1)如圖甲所示,壓強計是通過U形管中 來反映被測壓強大小的。使用前應檢查裝置是否漏氣,方法是用手輕輕按壓幾下橡皮膜,如果U形管中的液體能靈活升降,則說明壓強計 (選填“漏氣”或“不漏氣”);(2)當金屬盒在空氣中時,U形管兩邊的液面應當相平,而小明卻觀察到如圖乙所示的情景,接下來的操作應該是( )A.向U形管左側加入一些液體 B.將U形管右側液體倒出一些C.取下軟管重新安裝 D.按壓金屬盒的橡皮膜(3)下表是小明利用如圖丙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液體壓強規律時所測得的部分數據。實驗次數 深度h/cm 橡皮膜在水中的方向 U形管左右液面高度差Δh/cm1 3 朝上 2.62 6 朝上 5.43 9 朝上 8.24 9 朝下 8.25 9 朝左 8.26 9 朝右 8.2①比較序號1、2、3的實驗數據,可得出的結論是: ;②比較序號 的四組實驗數據,可得出的結論是: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4)完成上述實驗后,小明又將金屬盒分別放入清水和鹽水的 處,觀察U形管中兩側液面的高度差。這是在探究液體壓強與液體密度的關系。19.某小組同學用高度h不同的三個實心圓柱體進行實驗,研究將它們水平切去相同厚度后,剩余部分對水平地面的壓強p剩與的關系,他們將圓柱體甲、乙、丙沿水平方向切去后,測量柱體剩余部分對地面的壓強p甲剩、p乙剩、p丙剩,并記錄在如表中。(已知h甲>h乙>h丙)實驗序號 1 2 3 4 5 6(米) 0.16 0.18 0.20 0.22 0.26 0.28p甲剩(帕) 1600 1500 1400 1300 1100 1000p乙剩(帕) 960 840 720 600 360 240p丙剩(帕) 1120 960 800 640 320 160①分析比較表中p甲剩與或p乙剩與或p丙剩與的數據,可得出結論:同一實心圓柱體 ;②小紅分析比較表中p甲剩與p乙剩的數據及相關條件,得出結論:高度不同的實心柱體水平切去相同厚度,圓柱體的高度越大, ;③小明分析比較表中 的數據及相關條件,發現得出的結論與小紅的不同;小明和小紅討論后,猜想:實心圓柱體水平切去某一厚度,剩余部分對水平地面的壓強p剩可能相等;為了驗證此猜想,他們應進一步研究范圍在 米內時剩余部分對水平地面壓強p剩的大小關系。20.小紅陪奶奶就醫時,看見如圖甲所示豎直放置的靜脈輸液裝置,觀察到輸液管口的鹽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滴,于是,地提出一個問題:管口處水流出的速度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并作出如下猜想:猜想1:隨著輸液瓶中液面不斷下降,速度變小猜想2:換粗一些的輸液管,速度變大猜想3:增加圖甲中輸液管的長度h,速度變大為檢驗上述猜想,她準備了如下器材進行探究:鐵架臺、錐形瓶、量杯、雙孔軟木塞、橡膠軟管、彈簧夾、秒表,4根粗細均勻的玻璃管:a管(長20cm、內孔直徑3mm)、b管(長20cm、內孔直徑6mm)、c管(長25cm、內孔直徑3mm),長5cm的d管。探究過程如下:(1)如圖乙所示,雛形瓶中裝有紅色的水,a、d管通過雙孔軟木塞插入瓶中,兩管上方端口接近瓶口并齊平,a管下端放入量杯,d管下端套有橡膠軟管,并用彈簧夾夾住,裝置是豎直放置。此時,a管下端管口無水流出,這是由于 的作用;(2)松開彈簧夾,水從a管口流出,用秒表測出量杯中的水分別達到20mL、40mL、60mL、80mL、100mL水位時的時間t,記錄在表1中;表1:量杯中水的體積V/mL 0 20 40 60 80 100時間t/s 0.00 2.00 4.00 6.00 8.00 10.00①依據所測數據,在圖丙中畫出量杯中水的體積V與時間t的圖像 ;②每秒鐘從a管口流出的水量是 mL;a管口處水流出的速度大小為 m/s(保留1位小數);(3)將a管換成b管,重復步驟(2)的操作,將所側數據記錄在表2中;表2:量杯中水的體積V/mL 0 20 40 60 80 100時間t/s 0.00 0.50 1.00 1.50 2.00 2.50分析表1和表2的數據,可知猜想2是 (選填“正確”“錯誤”)的;(4)若要檢驗猜想3,請簡要寫出你的操作: 。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2025年6月10日初中物理作業》參考答案1. 泡沫的形變程度 在受力面積不變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不變 沒有控制壓力大小不變【知識點】探究影響壓力效果因素的實驗裝置和實驗過程、總結探究影響壓力效果的實驗結論、設計實驗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詳解】(1)[1]實驗中,泡沫的凹陷程度越大,壓力作用效果越明顯,用泡沫的凹陷程度來反映壓力作用效果。(2)[2]比較甲、乙兩圖所示實驗可知,受力面積相同,壓力越大,泡沫凹陷程度越大,所以,可得結論: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3)[3]如圖丁所示,因泡沫的凹陷程度不變,根據轉換法可知,它們對泡沫的壓力作用效果不變。[4]研究壓力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積的關系時,應該保持壓力不變。由圖丁所示實驗可知,沒有控制壓力大小相等,所以得出的結論不可靠。2. U形管兩邊液面的高度差 甲乙 同種液體,深度越深,壓強越大 乙丙 深度相同時,液體的密度越大,壓強越大 控制變量法 轉換法【知識點】探究液體壓強的實驗裝置和步驟、探究液體壓強的實驗數據記錄和結果分析【詳解】(1)[1]探究影響液體壓強大小的因素,根據轉換法,通過U形管兩邊液面的高度差來反映液體壓強大小。(2)[2][3]比較甲、乙兩圖,液體的密度相同,液體深度不同,U形管兩側液面高度差不同,說明橡皮膜受到的液體壓強不同,由此得出結論:同種液體,深度越深,壓強越大。(3)[4][5]比較乙、丙兩圖,液體的深度相同,液體的密度不同,U形管兩側液面的高度差不同,由此得出結論:液體深度相同時,液體的密度越大,壓強越大。(4)[6][7]探究影響液體壓強大小的因素,根據轉換法,通過U形管兩側液面高度差來反映液體壓強大小;液體內部壓強與液體的密度和液體的深度有關,根據控制變量法,在探究與其中一個因素的關系時,應控制其它因素不變,因此,該實驗過程用到的科學方法有控制變量法和轉換法。3. 凹陷 甲 乙 壓力越大 乙 丙 受力面積越小 轉換法和控制變量【知識點】探究影響壓力效果因素的實驗裝置和實驗過程、總結探究影響壓力效果的實驗結論【詳解】(2)[1]由圖示可知,根據海綿承受不同物體的壓力而發生不同程度的凹陷,故通過觀察海綿的凹陷程度程度來了解壓力的作用效果;(3)[2][3][4]在甲乙丙三次實驗中,由于甲乙受力面積相同而壓力不同,故比較甲和乙可知,在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作用效果越明顯。(4)[5][6][7]比較乙和丙,控制壓力相同,只改變受力面積大小,研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的關系,故比較乙和丙,在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作用效果越明顯。(5)[8]在上述實驗中,為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與何種因素相關時,使用的科學方法是轉換法和控制變量法。4. 凹陷程度(形變程度) 轉換法 明顯 不正確 沒有控制受力面積一定 =【知識點】探究影響壓力效果因素的實驗裝置和實驗過程、總結探究影響壓力效果的實驗結論、壓強大小比較【詳解】(1)[1][2]由于海綿受力時,容易發生形變,海綿受到的壓力越大,形變程度越大,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所以可以利用海綿的凹陷程度來反映壓力的作用效果,運用了轉換法。(2)[3]對比甲、乙兩圖可知,木塊對海綿的壓力相同,甲圖中海綿的受力面積較小,海綿的凹陷程度較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說明在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3)[4][5]要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的關系,要控制受力面積相同,只改變壓力大小;對比甲、丁兩圖,壓力不同,受力面積不同,所以得出壓力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無關的結論是不正確的,其理由是:沒有控制受力面積一定。(4)[6]圖丁中的物體對海綿的壓力是圖甲中物體對海綿的壓力的2倍,圖丁中海綿的受力面積是圖甲中海綿的受力面積的2倍,圖甲中的物體對海綿的壓強為圖丁中的物體對海綿的壓強為所以圖甲與圖丁中的物體對海綿的壓強相等,即p甲=p丁。5. 控制變量法 D、E E、F 正確 增大受力面積 壓力一定時,通過減小受力面積【知識點】探究影響壓力效果因素的實驗裝置和實驗過程、總結探究影響壓力效果的實驗結論【詳解】(1)[1]本實驗中,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多個量的關系,實驗要獲得科學的證據,需要采用控制變量法。(2)[2]因為海綿乙發生形變,本實驗通過海綿的凹陷程度來反映壓力的作用效果,要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跟壓力大小的關系,需要控制受力面積不變、改變壓力的大小,圖D、E符合題意。[3]要探究壓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積大小的關系,需要控制壓力的大小不變,改變受力面積,圖E、F符合題意。(3)[4]由D、E在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由E、F知在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所以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所以結論是正確的。(4)[5]在生活中,書包的背帶做得比較寬,這是利用了增大受力面積來減小壓力作用的效果。[6]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所蘊含的物理知識是壓力一定時,通過減小受力面積來增大壓力的作用效果。6.(1)④(2) 液體內部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①、②、③ 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③、⑤、⑥【知識點】探究液體壓強的實驗數據記錄和結果分析【詳解】(1)由表格中數據可知,從第③到第⑥組數據中,液體的深度和密度都相同,探頭方向不同,U形管兩側液面的高度差應該相同,故第④組數據錯誤。(2)[1][2]根據表格中①、②、③組數據可知,在液體密度和橡皮膜在水中的方向相同時,液體深度越深,U形管兩側液面的高度差越大,即液體內部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3][4]根據表格中③、⑤、⑥組數據可知,在液體密度和液體深度相同時,橡皮膜在水中的方向不同,U形管兩側液面的高度差相同,即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7. 流速越大,壓強越小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相平【知識點】力作用的相互性、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連通器的原理、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及現象解釋【詳解】(1)[1]吹硬幣時,硬幣上方空氣流速大,壓強小,硬幣下方空氣壓強大,產生向上的壓力差使硬幣翻越木條。(2)[2]電風扇向左方吹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空氣對電風扇施加一個向右的作用力,使小車向右方運動起來。(3)[3]連通器的特點是:當連通器中裝入同種液體,液體不流動時,連通器中各部分液體的液面總是相平。8.(1)吸盤、小桶、細繩、細沙、天平、刻度尺、光滑水平板(2)①將蘸水的吸盤壓在光滑的水平板上,擠出里面的空氣;②如答圖所示,將小桶通過細繩與吸盤掛鉤相連接,向小桶中緩慢注入細沙,直到吸盤恰好脫離板面;③用天平測出細沙、小桶和吸盤的總質量m;④用刻度尺測出吸盤的半徑R;⑤計算出大氣壓的值(3)【知識點】設計實驗估測大氣壓的值【詳解】(3)吸盤脫離水平板時,小桶對吸盤的拉力(即小桶和細沙的重力)和吸盤的重力之和等于大氣壓對吸盤的壓力,即,大氣壓強.9. A 0.6 甲 4.00 9.6×104 偏小【知識點】標準大氣壓的值、設計實驗估測大氣壓的值【詳解】(1)[1]將活塞推至底部并用橡皮帽堵住小孔,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排盡注射器內的空氣,防止外面的空氣進入,故A符合題意,B不符合題意。故選A。(2)[2]如圖甲,拔去橡皮帽,用手沿水平方向慢慢地拉動注射器筒,當活塞開始滑動時,此時彈簧測力計示數為0.6N;活塞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水平向左拉力和水平向右的摩擦力的作用,這兩個力為一對平衡力,由二力平衡條件可知,活塞與注射器筒間的摩擦力[3]大氣壓強約為105Pa,當活塞橫截面積為2cm2時,由可得,大氣對活塞的壓力超過了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因此不能用乙注射器來估測大氣壓的值;當活塞橫截面積為0.5cm2時,由可得,大氣對活塞的壓力在彈簧測力計的量程范圍內,因此可以用甲注射器來估測大氣壓的值。(3)[4] 由圖乙知,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因此有刻度部分的長度為4.00cm。[5]注射器的橫截面積為當活開始滑動時,此時彈簧測力計示數為6.6N,則大氣產生的壓力為大氣產生的壓強為(4)[6]如果筒內空氣沒有排盡,筒內空氣對活塞產生一個向外的壓力,使得所測拉力偏小,而活塞的橫截面積一定,由可知,測得的大氣壓值偏小。10.(1)不屬于(2) 明顯 B(3)大小相等(4)液體深度(5)丙、丁(6)【知識點】探究液體壓強的實驗裝置和步驟、探究液體壓強的實驗數據記錄和結果分析、液體壓強公式的簡單應用【詳解】(1)連通器是上端開口,底部連通的容器,而U形管左端沒有開口,所以不屬于連通器。(2)[1]當按壓探頭的橡皮膜,U形管兩邊液面高度變化明顯,則說明該裝置不漏氣,氣密性良好。[2]當壓強計的橡皮膜沒有受到壓強時,U形管中液面是相平的。若U形管中的液面出現了高度差就說明軟管中的氣體壓強大于大氣壓,若使U形管中液面相平,只需要將軟管取下,再重新安裝,這樣U形管中兩管上方的氣體壓強就是相等的,U形管中的液面就是相平的,故選B。(3)保持壓強計探頭在水中的深度不變,使探頭處于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等方位,發現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不變,說明各個方向的壓強大小相等,因此可得結論為:同種液體、同一深度,各個方向的壓強大小相等。(4)如圖乙、丙可知,在液體的密度相同時,探頭的深度越深,相應的U形管左、右兩側液面高度差越大,說明液體的壓強越大。由此得出∶在同種液體中,液體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5)探究液體壓強與液體密度的關系,需要控制探頭所處的深度相同,改變液體的密度,因此選擇丙、丁兩實驗。(6)當橡皮膜表面與水面相平時,說明鹽水對橡皮膜向上的壓強和水對橡皮膜向下的壓強大小相等,即,根據可得解得鹽水的密度為11. 增大受力面積 大 小【知識點】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減小壓強的方法及生活中的實例、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及現象解釋【詳解】(1)[1] 鐵路鋼軌鋪設在枕木上,是通過增大受力面積的方法來減小壓強,防止鋼軌下陷。(2)[2][3]流體中流速越快的地方壓強越小。高速列車進站時車體附近空氣流動速度變大,壓強變小,人靠得過近會被身后的大氣壓壓向列車。12. 不漏氣 兩邊液面的高度差 增大 上窄下寬 變大 1.03×108【知識點】探究液體壓強的實驗裝置和步驟、探究液體壓強的實驗數據記錄和結果分析【詳解】(1)[1]使用前用手指按壓金屬盒的橡皮膜,觀察到U形管中液面發生明顯變化,說明管內氣壓大于大氣壓,裝置不漏氣。[2]本裝置利用了轉換法,通過觀察U形管內液面的高度差來比較液體壓強的大小。(2)[3]比較乙、丙兩次實驗深度變深U形管內液面的高度差越大,可得處結論:同種液體內部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4]因為液體內部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故攔河大壩的下部受到水的壓強大,因此要做成上窄下寬的形狀。(3)[5]若將燒杯中的水換成鹽水,深度不變,液體密度越大,壓強越大,因此U形管兩邊液面的高度差將變大。(4)[6]“海斗一號”深潛到10000m時每平方米的艙體上受到海水的壓力F=ρ海水ghS=1.03×103kg/m3×10N/kg×10000m×1m2=1.03×108N13. 變小 靠近 變小 大于【知識點】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大氣壓的應用、大氣壓對液體沸點的影響、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及現象解釋【詳解】(1)[1]圖中向外拉動注射器活塞,內部空間增大,降低試管內的氣壓,水的沸點降低,水會重新沸騰。(2)[2][3]放在水平桌面的二只乒乓球中間打氣,中間流速變大,壓強減小,二只乒乓球會被壓在一起,相互靠近。(3)[4]注射器里密封氣態乙醚,用力壓注射器的活塞,會看到液態乙醚出現,此時內部的氣壓要小于外界的大氣壓,所以活塞繼續向注射器內運動。14. 流體流速大的位置,壓強小【知識點】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液體壓強公式的簡單應用、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及現象解釋【詳解】[1]由于一定時間內流過A、B、C三處的流量是相等的,而B處的水管最細,A、C處的水管一樣,比B處粗,則水在A、B、C三處的流速關系是vA=vC<vB[2]由圖可知hA=hC>hB根據p=ρgh,則水在A、B、C三處的壓強關系為pA=pC>pB[3]根據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在流速大的地方壓強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壓強大,所以在液體中流速較大的位置,壓強越小。15. 液面高度差 液體密度 液體深度 液體深度 液體密度 不屬于 不漏氣 拆除軟管重新安裝 增大 大 深度 相等 < > 上升【知識點】探究液體壓強的實驗裝置和步驟、探究液體壓強的實驗數據記錄和結果分析【詳解】[1]通過U形管兩側液面的高度差來反映壓強的大小。兩側液面高度差越大,表明液體內部壓強越 ,這是轉換法的應用。[2][3][4][5]探究液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影響液體壓強的因素有液體密度和液體深度,需要采用控制變量法;在探究液體壓強與液體深度的關系時,必須保持液體密度不變,改變液體深度的大小;在探究液體壓強與液體密度的關系時,必須保持液體深度不變,改變液體密度的大小。[6]壓強計上的U形管,底部連通,一端開口,一端不開口,不屬于連通器。[7]用手輕輕按壓幾下探頭的橡皮膜,若U形管中的液體能靈活升降,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若U形管中的液面變化不大,則說明裝置漏氣。[8]沒有按壓橡皮膜時,U形管兩側液面就存在高度差,說明U形管兩側液面上方氣壓大小不相等,需要拆除軟管,重新安裝。[9]同種液體中,D中探頭所處液體深度大,產生壓強大,故得出同種液體中,液體壓強隨深度增加而增大。[10]分析圖D、E的實驗現象,可知,不同液體的同一深度處,液體密度大,產生壓強大,可得得到結論:在液體內部的同一深度,液體的密度越大,壓強越大。[11]保持圖D所示實驗中探頭的位置不變,向容器內加入適量濃鹽水,U形管兩側液面的高度差變大,不能得出“在同一深度,液體的密度越大,其內部的壓強越大”的結論。得出“在同一深度,液體的密度越大,其內部的壓強越大”的結論,實驗過程中需要控制探頭所處深度相同,改變液體密度,而加入鹽水后,雖然液體的密度變大了,但是液面的位置也改變了,即沒有控制液體的深度相同,所以不能得到正確結論。[12]調節好壓強計后,將探頭放入水中,保持探頭深度不變,向不同方向旋轉探頭。發現U形管兩側液面高度差不變,說明同種液體同一深度,各個方向的液體壓強都相等。[13]在隔板兩側分別加入相同深度的液體a、b,根據橡皮膜的凹凸情況,可知,橡皮膜處右側的液體壓強比左側的液體壓強大,根據液體壓強與液體密度的關系,可知[14]將兩探頭分別放入液體c、d的相同深度處,由U形管的液面高度差可知,探頭在c中液體受到壓強比d中液體同一深度處受到的壓強大,根據液體壓強與液體密度的關系,可知[15]將該壓強計浸入水中,橡皮膜會向內凹,隨浸入深度加大,外界水壓增大,橡皮膜內凹程度越大,細玻璃管中的液柱被壓得“上升”。16. 受力面積 壓力 不同 相同 1 40【知識點】探究影響壓力效果因素的實驗裝置和實驗過程、總結探究影響壓力效果的實驗結論、壓強公式的簡單應用【詳解】(1)[1][2]由圖可知,此時受力面積相同,鉤碼的個數不同,即壓力的大小不同,且壓力越大,橡皮泥凹陷的程度越大,因此得出的結論為:當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2)[3][4]要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之間的關系,需要控制壓力相同,改變受力面積的大小,所以需要把包扎帶撕成不同寬度,且包扎帶下方掛相同數量的鉤碼。(3)[5][6]包扎帶對橡皮泥的壓力為壓強為17.(1)同種液體產生的壓強與深度(2) 不合理 根據一次實驗得出的實驗結論有偶然性【知識點】探究液體壓強的實驗裝置和步驟、探究液體壓強的實驗數據記錄和結果分析、控制變量法【解析】【小題1】如圖甲所示,越往下的孔深度越大,液體噴出越遠,由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同種液體產生的壓強與深度有關。【小題2】[1][2]小華又進行了如圖乙所示的操作,他僅做了一次實驗就得出“同種液體在同一深度向各個方向的壓強大小相等”的結論,由于根據一次實驗得出的實驗結論有偶然性,因此得到的結論不合理。18. 兩側液面的高度差 不漏氣 C 同種液體中,液體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4、5、6 同一深度【知識點】探究液體壓強的實驗裝置和步驟【詳解】(1)[1][2]壓強計的測量原理是:壓強的變化引起U形管兩側液面出現高度差,壓強越大,高度差越大。壓強計是通過U形管中兩側液面的高度差來反映被測壓強大小的;使用壓強計之前,用手輕輕按壓幾下橡皮膜,如果U形管中的液體能靈活升降,說明壓強計各部分之間連接良好,無漏氣現象。(2)[3]當金屬盒在空氣中時,U形管兩側的液面應當相平,而如題圖乙所示的情境是右側液面高于左側,說明兩側液面上方氣體壓強不相等,接下來的操作應該是:取下軟管重新安裝,故選C。(3)①[4]由序號1、2、3的實驗數據可得出的結論是:同種液體中,液體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②[5]比較序號3、4、5、6的四組實驗數據,深度相同,探頭的朝向不同,但是液面高度差一樣,說明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4)[6]探究液體壓強與液體密度的關系時,應控制液體深度不變,改變密度,故小明將金屬盒分別放入清水和鹽水的同一深度處,觀察U形管中兩邊的高度差。19. 切去的厚度越大,剩余部分對水平地面的壓強越小 剩余部分對水平地面的壓強越大 p乙剩與p丙剩 0.22~0.26【知識點】設計實驗測量物體底部的壓強、壓強大小比較【詳解】[1]分析比較表中p甲剩與或p乙剩與或p丙剩與的數據,可看到隨著的增大,對應的壓強在變小,可得出結論:同一實心圓柱體切去的厚度越大,剩余部分對水平地面的壓強越小。[2]小紅分析比較表中p甲剩與p乙剩的數據及相關條件,h甲>h乙,由于是切去相同的高度,而,可得出結論:高度不同的實心圓柱體水平切去相同厚度,圓柱體的高度越大,剩余部分對水平地面的壓強越大。[3]得出的結論與小紅的不同,即高度不同的實心柱體水平切去相同厚度,圓柱體的高度越大,剩余部分對水平地面的壓強不是越大,觀察表中數據可知,p乙剩與p丙剩符合條件,h乙>h丙,可是。[4]為了驗證此猜想,即切去某一厚度,剩余部分對水平地面的壓強p剩可能相等,觀察表中數據,尋找規律,尋找同一個下,壓強p剩是相同的,從實驗序號1到實驗序號6,相同厚度,在以0.02m的大小遞增,對應的p甲剩在以100Pa的大小遞減,同理p乙剩在以120Pa的大小遞減,p丙剩在以160Pa的大小遞減,表中的數據都沒有找到相等的壓強p剩,但是的0.22~0.26m中有一個數據0.24m,它對應的p甲剩、p乙剩、p丙剩,分別為1200Pa、480Pa、480Pa,可知這時的,符合題意,則為了驗證此猜想,他們應進一步研究范圍在0.22~0.26m內時剩余部分對水平地面壓強p剩的大小關系。20. 大氣壓 10 1.4 錯誤 將a管換成c管,重復步驟(2)的操作,將所測數據記錄在表3中【知識點】計算物體運動的速度、大氣壓的應用【詳解】(1)[1]用彈簧夾夾住橡膠管后,瓶內和外界大氣不連通,大氣壓作用在液體上,使液體不流出。(2)[2]根據表中數據,描出對應的時間和液體體積,然后連線。[3]根據表中數據可知,每秒鐘從a管口流出的水量為每秒鐘從a管口流出的水量為10mL。[4]水流速度a管口處水流出的速度大小為1.4m/s。(3)[5]b管口處水流出的速度大小b管口處水流出的速度大小等于a管口處水流出的速度大小,說明管口處水流出的速度大小與管子粗細無關,則猜想2錯誤。[6]若要探究管口處水流出的速度大小與管子長度的關系,應保持管粗細不變,改變管長度進行實驗,將a管換成c管,重復步驟(2)的操作,將所測數據記錄在表3中,分析管口處水流出的速度大小與管子長度是否有關。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