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組自主互助式”課堂教學模式教學設計課題 第四單元 追求美好人生 第十一課確立人生目標《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科目 年級 課型 主備人 課時 時間道德與法治 七年級 新授課 1 45分鐘課程標準 依據《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 年版)》,本框題隸屬于 “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 學習主題 。要求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與價值觀,尊重和敬畏生命,熱愛生活,追求生命高度,成就幸福人生 。通過學習,促使學生深刻理解個人與社會、國家和世界的緊密聯系,積極適應社會發展變化,在確立人生目標過程中,將個人追求與國家、民族命運相結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教材分析 《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是統編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十一課第二框 。本單元聚焦 “追求美好人生”,前一框引導學生探問人生目標,明晰其重要性 。此框則深入實踐層面,著重闡述如何樹立正確人生目標 。教材從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關系、結合自身實際出發,以及將個人目標與國家、民族、人民、人類命運相聯系等維度,為學生提供系統指導 。旨在助力學生突破認知局限,摒棄片面追求個人享樂的狹隘目標,樹立兼具個人價值與社會意義的正確人生目標,為其未來人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核心素養目標 政治認同:深刻領悟國家發展戰略與民族復興使命,認同個人人生目標與國家繁榮、民族昌盛休戚相關 。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堅定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信念,增強民族自豪感與歸屬感 。 道德修養:培育關愛社會、報效祖國、奉獻人民的高尚道德情操 。在追求人生目標進程中,恪守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團結友善等道德準則,以良好道德行為詮釋人生價值,營造和諧社會風尚 。 法治觀念:熟知與個人成長、社會進步相關的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保障公民受教育權利,助力個人實現人生目標 。樹立法治思維,明白依法追求目標,維護自身權益,同時履行法定義務,以法治護航人生發展 。 健全人格:通過探索與確立人生目標,塑造自信樂觀、堅韌不拔、勇于擔當的健全人格 。面對目標實現途中的挫折與困難,保持積極心態,靈活應對,不斷完善自我,實現身心協調發展 。 責任意識:清晰認知個人在家庭、學校、社會中的多元角色與責任 。將人生目標轉化為具體行動,主動承擔學習責任,為家庭幸福貢獻力量,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以強烈責任感推動社會發展進步 。教學重難點 重點:系統掌握樹立正確人生目標的具體要求,包括正確剖析個人與社會關系,精準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將個人目標與國家、民族、人民、人類命運深度融合 。 難點:引導學生打破思維定式,突破個人視野局限,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理性權衡個人興趣、能力、社會需求等因素,制定出既符合自身發展又契合時代需求的人生目標,并持之以恒付諸實踐 。教學方法 情境模擬法:創設多元人生情境,如模擬職業招聘會、社會公益項目策劃現場等 。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不同人生選擇帶來的影響,增強對正確人生目標的感性認知 。 小組合作法:組織學生分組完成人生目標規劃任務,如制定班級 “未來之星” 成長計劃、個人人生目標實踐路徑圖等 。在合作中培養團隊協作精神,通過思想碰撞,深化對樹立正確人生目標的理解 。 案例分析法:選取典型人物案例,如 “燃燈校長” 張桂梅扎根貧困山區,為改變山區女孩命運,樹立教育扶貧目標并為之奮斗終生;“時代楷模” 黃文秀放棄大城市優渥生活,返鄉投身脫貧攻堅,將個人理想與家鄉發展緊密相連 。深入剖析案例,引導學生汲取經驗,明確正確人生目標的價值與實現路徑 。 角色扮演法:開展 “人生目標抉擇”“目標踐行困境應對” 等角色扮演活動 。讓學生在角色體驗中,反思人生目標確立與追求過程中的問題,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 游戲教學法:設計 “人生目標尋寶”“目標拼圖挑戰” 等游戲 。以游戲形式激發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鞏固樹立正確人生目標的知識 。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學生探究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5 分鐘) 開展 “人生目標尋寶” 游戲:在教室不同角落隱藏寫有各類人生目標關鍵詞的卡片,如 “成為科學家探索未知”“投身教育培育人才”“創業成功實現價值”“做公益使者傳遞愛心” 等 。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尋找卡片,找到卡片最多且能準確闡述目標意義的小組獲勝 。通過游戲營造緊張刺激氛圍,激發學生對人生目標的探索欲望,自然導入本節課主題 —— 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 。 2.知識講解與小組討論(20 分鐘) 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展示教材 P84 “探究與分享” 中馬克思名言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引導學生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個人與社會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聯系?” 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 4 - 6 人,討論時間 5 分鐘 。小組內推選一名記錄員記錄要點 。 小組討論結束,各小組代表發言,分享小組討論觀點 。教師總結:個人與社會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社會為個人成長提供廣闊舞臺與豐富資源,個人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個人發展推動社會進步 。我們樹立人生目標,不能脫離社會現實,要在社會發展浪潮中找準個人定位 。比如,互聯網行業蓬勃發展,催生眾多新興職業,一些年輕人抓住機遇,樹立與互聯網相關職業目標,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也推動行業創新發展 。 從自身實際出發樹立切實可行的人生目標 組織學生開展 “自我探索之旅” 活動:讓學生通過填寫興趣愛好清單、分析自身性格優勢與劣勢、梳理已掌握知識技能等方式,全面了解自己 。隨后,小組內交流分享自我探索成果,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展示最具特色的自我分析 。 教師結合學生分享,強調樹立人生目標要充分考量自身實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為目標追求注入動力;性格影響行為方式與職業適配度;知識技能是實現目標的基石 。我們要綜合評估,制定符合自身特點、切實可行的目標 。例如,性格開朗、擅長溝通的學生,可考慮從事銷售、主持等與人打交道的職業目標;對數字敏感、邏輯思維強的學生,更適合金融、編程等領域目標 。 將個人的人生目標與國家、民族、人民、人類命運緊密聯系起來 播放中國航天團隊為實現航天強國夢,攻克重重技術難題,讓中國航天事業邁向新高度的視頻 。提問學生:“從航天團隊的奮斗中,你感受到個人目標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力量了嗎?在當今時代,我們如何將個人人生目標與國家、民族、人民、人類命運相結合?”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結合時代熱點,如 “雙碳” 目標下新能源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等,探討個人目標融入大格局的路徑 。 教師總結:在新時代,國家發展為個人成長帶來無限機遇,我們要胸懷 “國之大者”,把個人 “小目標” 融入國家、民族、人民、人類發展 “大目標” 。如響應國家科技創新號召,立志成為科研人才,為攻克 “卡脖子” 技術難題拼搏;投身鄉村振興,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讓農民過上更美好生活 。當個人目標與宏大使命同頻共振,我們的人生將綻放更耀眼光芒 。 3.案例分析與小組競賽(15 分鐘) 展示兩個案例: 案例一:小李熱愛環保事業,大學選擇環境科學專業 。畢業后,他放棄大城市高薪工作,回到家鄉加入環保公益組織 。多年來,他帶領團隊開展環保宣傳、生態修復等活動,改善家鄉生態環境,帶動周邊群眾增強環保意識,其個人也因在環保領域突出貢獻,榮獲多項榮譽 。 案例二:小趙一心想賺大錢,不顧自身專業與興趣,盲目跟風創業 。在創業過程中,只追求短期利益,忽視市場需求與社會責任,最終因經營不善,創業失敗,負債累累,還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 。 提出問題:“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分析案例一中小李成功的關鍵因素以及案例二中小趙失敗的根源,討論在樹立人生目標時如何避免重蹈小趙覆轍 。然后,每個小組推選兩名代表,就‘樹立人生目標時個人興趣優先還是社會需求優先’進行知識競賽 。” 各小組展開討論,分析案例并準備競賽 。 小組競賽結束后,其他小組進行點評,教師總結競賽情況,強調樹立人生目標需兼顧個人興趣與社會需求,實現兩者有機統一 。 4.角色扮演與實踐演練(10 分鐘) 進行 “人生目標抉擇” 角色扮演:設置不同人生場景,如大學專業選擇、職業轉型、參與社會項目等 。讓學生分組扮演不同角色,面臨人生目標抉擇困境,通過小組討論、協商,做出合理決策 。每個小組展示決策過程與結果,其他小組進行評價和建議 。教師對各小組表現進行總結和指導,提升學生在復雜情境中樹立正確人生目標的能力 。 5.課堂總結(5 分鐘) 教師對本節課內容進行總結:今天我們深入學習了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明確了要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關系,從自身實際出發,將個人目標與國家、民族、人民、人類命運緊密相連 。希望大家在今后生活中,深思熟慮,確立正確人生目標,并腳踏實地為之努力,讓青春在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為人類的不懈奮斗中綻放絢麗之花 。 6.布置作業(5 分鐘) 讓學生課后制定一份 “我的人生目標短期行動計劃”,計劃中要明確未來半年內,為實現初步人生目標,每周、每月具體要采取的行動,如參加興趣培訓、閱讀相關書籍、參與社會實踐等 。下節課前,將行動計劃帶到學校,在小組內進行展示和交流,互相監督、共同進步,確保人生目標規劃有序推進 。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教學中,創新教學方法充分激發學生參與熱情,小組合作與競賽促使學生深度理解樹立正確人生目標的要點 。但部分學生在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制定長期可行目標并保持堅定執行方面,仍需加強引導 。后續教學可增加目標實踐跟蹤環節,定期檢查學生行動計劃執行情況,提供針對性指導與鼓勵 。豐富教學資源,邀請不同行業優秀代表分享人生目標確立與踐行經驗,組織學生參觀重點建設項目、先進科研機構等,拓寬學生視野,增強對不同人生目標的直觀感受 。完善小組評價機制,設立 “最佳人生目標規劃小組” 榮譽,表彰在學習與實踐中表現突出的小組,激勵全體學生持續探索、確立并踐行正確人生目標,為美好人生奠基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