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年度第二學期初一年級期末考試道德與法治學科試題一.選擇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行己有恥”出自《論語》,下列行為中,沒有做到“行己有恥”的有( )①不傷害別人,相互尊重,不說謊②遵紀守法,信守承諾,不欺騙③散播小道消息,傳播同學的糗事④自以為是,笑身體殘疾的同學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2.“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一榮辱觀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中國人日用而不覺的道德標準。下列行為體現這一榮辱觀的是( )①節假日主動分擔家務②職場中嚴守公司機密③公共場所大聲喧嘩④在學校對老師言聽計從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3.2024年度,全國人大常委會努力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制定突發事件應對管理法、危險化學品安全法,修改保守國家秘密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國防教育法、網絡安全法。這表明我國( )A.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完善B.以刑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完善C.以立法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完善D.以民法典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完善4.“法律是什么?”這是道德與法治課上老師與同學們進行課堂互動時提出的一個問題。下列同學的回答中正確的是( )①法律是人類社會唯一的行為規范②法律是統治階級利益和意志的體現③法律是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意志的體現④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5.近日,公安部、國家網信辦等六部門聯合公布《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自今年7月15日起施行。《管理辦法》規定,對用戶選擇使用網號、網證登記、核驗真實身份的,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或者用戶同意外,互聯網平臺不得要求用戶另行提供明文身份信息,從而減少互聯網平臺收集個人身份信息帶來的安全風險。對此,下列“說法”正確且與“原因”匹配一致的是( )說法: 甲:此《管理辦法》的公布才讓保護公民的隱私權實現有法可依 乙:此《管理辦法》是人們在保護隱私方面共同訴求的集中體現 丙:此《管理辦法》告知哪些行為是合法的,是人們行為的底線 丁:此《管理辦法》規范了網絡平臺的行為,減少用戶信息泄露原因: ①法律保護隱私權,保障了私生活的自由與安寧 ②我國法律體現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③法律為人們是否實施某種行為提供了方向指引 ④法律能保障我們的生活,實現社會的有序運行A.甲﹣①乙﹣② B.甲﹣①丙﹣③ C.乙﹣②丁﹣④ D.丙﹣③丁﹣④6.2025年春節聯歡晚會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為主題,其主標識巧妙地采用了融合天干地支,甲骨文、如意紋、蛇紋等諸多文化元素為一體的兩個“已”字,以對稱的方式排列,寓意美好。該主標識一經發布便備受好評。2025年春晚主標識的成功之處在于()①堅持守正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②融合創新理念和傳統文化元素,滿足了人們對文化所有需求③體現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點④生肖文化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具有超越時空的藝術價值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葉同學結合《做情緒情感的主人》這一課的知識總結了下列思維導圖。其中正確的是A. B. C. D.8.張某樓上的衛生間漏水,張某與樓上住戶陳某幾次交涉未果,便向社區投訴。社區告知陳某,如果陳某拒不承擔責任,張某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依據相關法規,陳某將承擔敗訴后果。于是,陳某出錢修好了漏水的衛生間。這告訴我們①法律是制裁違法犯罪的利器 ②通過調解糾紛,保障人民安居樂業③法律是判斷是非曲直的標尺 ④法律是統治階級利益和意志的體現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9.李某有一兒一女。李某老伴去世后,女兒精心照顧李某十多年,兒子則對他漠不關心。李某立下遺囑,將自己的財產全部留給女兒,并作了公證。不久后,李某去世,兒子認為自己也有繼承權,要求均分遺產。對此認識正確的是A.遺囑繼承優先于法定繼承,李某的兒子與女兒平分遺產B.李某的遺產按照法定繼承辦理,遺產由他的女兒和兒子共同繼承C.李某的遺產按照遺囑繼承辦理,遺產由他的女兒繼承D.法定繼承優先于遺囑繼承,李某兒子作為第一繼承人可以繼承遺產10.對如圖漫畫解讀正確的是( )①失主遺失的物品受刑法保護②我們撿到的錢可以隨意支配③拾得財物拒不歸還是違法的④公民對合法財產享有所有權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非選擇題(共4小題,共30分)11.明清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等,雖然體裁各異,但都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教化意義,如中醫、孝道、智慧和道德選擇等主題。這些作品通過生動的故事和鮮明的人物形象,向讀者傳達了作者的道德觀念和社會理想,體現了文學的教化功能,古代文學中的教化思想,是通過文學作品傳遞道德觀念、社會規范和哲學思想,以達到教育和感化讀者的目的,體現了文學與社會、道德的緊密聯系。這些文學作品是中華人文精神哪一方面的體現?你還知道哪些蘊含著中華人文精神的作品,并談談它們體現了哪些人文精神的內涵。(5分)12.某校開展模范人物事跡展,以下是其中一則人物事跡:王承書自幼聰慧,成績優異,赴美深造后在氣體分子運動論領域取得顯著成就,然而,她心系祖國,毅然放棄國外優厚條件,回國投身核工業建設。她三次為國改換專業,每次都從零開始,無怨無悔,在研制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過程中,她隱姓埋名,默默奉獻,解決了高濃鈾的研制難題,為原子彈的成功爆炸提供了關鍵材料。請你從踐行中華傳統美德的角度,對王承書的行為進行評析。(5分)13.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圍繞著民法典這個學習主題,同學們開展了一次研究性學習活動。【了解民法典】民法典與我們的一生密切相關,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民法典。①出生后,我的生命不容侵犯,受到法律保護②我家買了新房,爸爸媽媽與開發商簽訂了購房合同③同學用哥哥的照片制成表情包,受到老師批評④爺爺70歲了,他就自己的財產立下了遺囑(1)根據你對民法典調整關系的認識,將上述情境分為兩類。(2分)【理解民法典】民法典的相關條文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連。民法典節選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第四條 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賞不宜疏遠,罰不阿(偏袒)金貴第六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奉公如法則上下平第七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 民無信不立(2)結合以上信息,談談你對民法典的理解。(4分)14.某校七年級(2)班在學習法律知識時,開展了法治教育主題活動,請你參與其中并完成下列任務。環節一,情景劇表演。小李:真倒霉!昨天我爸開車沒有禮讓行人,被交警罰款了。小海:我爸的朋友更慘,醉酒駕車被判了刑。小明:交通安全無小事,司機行人要重視,違法駕駛代價大,遵規守法要牢記。環節二:模擬法庭判決書(摘選) 本院認為,被告人鄭某某在送交快遞過程中多次竊取他人物品,性質較嚴重。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之規定,判決如下:被告人鄭某某犯盜竊罪,判處拘留四個月,并處罰款人民幣二千元。環節三:案例分析14歲的中學生小林因犯搶劫罪入獄。他在《懺悔書》中寫道:我本是一個好學生,由于交友不慎,沾染上不良習氣,無心學習;不該在受到紀律處分后不以為然,還與“朋友”偷竊財物;更不該在被公安機關拘留后仍不知悔改,甚至還與“朋友”持刀搶劫,最終被法院判刑。至此,我非常后悔,希望大家以我為戒。運用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環節一中小李、小海所列舉的行為分別屬于哪一類違法行為?說明判斷依據并說明分別應承擔什么責任。(7分)(2)請你對環節二中判決書中的錯誤進行改正。(3分)(3)閱讀環節三,從小林的經歷中,我們應當吸取哪些教訓?(4分)(兩個角度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