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年春季內蒙古自治區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商代盛行占卜,在日常生活中,商王不斷地向天神卜問天命所在,看天神是否支持自己的統治。這表明商王統治的觀念是( )A.恪尊天命 B.以民為本 C.尊王攘夷 D.道法自然2.孔子認為:“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由此可知,他的治國主張是( )A.為政以德 B.以法治國 C.無為而治 D.尚賢尚同3.秦始皇滅掉東方六國之后,在地方徹底廢除分封制,設立郡、縣兩級行政機構,其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免和考核。這一歷史現象反映出秦朝實行的制度是( )A.郡國并行制 B.分封制 C.三公九卿制 D.郡縣制4.自東漢以來,一些少數民族不斷向內地遷徙。西晉時期,遷入中原地區的少數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鮮卑。這表明( )A.高門士族執掌朝政 B.鮮卑政權統—北方 C.北方民眾向南遷移 D.大量少數民族內遷5.隋朝建立后,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并逐漸形成新的選官制度。這種新的選官制度是( )A.察舉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舉制 D.三省六部制6.北宋滅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全國重要的糧倉,諺語稱“蘇湖熟,天下足”。這一歷史現象說明( )A.江南地區經濟繁榮 B.南方海外貿易發達 C.江南普遍種植棉花 D.南方財賦順利北運7.某同學在學習明清時期的歷史時,制作了如下表格,依據表格中的內容可知他的學習主題是( )元末明初,施耐庵、羅貫中創作的《水滸傳》和《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早的兩部長篇白話小說明成祖時,編成了中國古代最大的類書《永樂大典》明朝后期,李時珍編著的《本草綱目》,系統記載了中國古代醫藥學知識清朝道光年間,京劇逐漸成為全國最流行的劇種A.明代文學的特點 B.明清大型典籍的編集 C.清代戲劇的發展 D.明清科技文化的成就8.工業革命后半個多世紀,英國社會生產力飛速增長,對市場和原料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逐漸把侵略矛頭指向了中國。據此可知,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主要動機是( )A.掌握資本主義世界的霸權 B.獲得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C.維持罪惡的鴉片走私貿易 D.搶奪更多亞洲地區殖民地9.陳旭麓曾經這樣評價中國近代史上的某個歷史事件:“新文化是與舊文化相對而言,是對千百年來的歷史沉積而成的舊文化的揚棄和超越。”這個歷史事件是( )A.太平天國運動 B.義和團運動 C.新文化運動 D.五四運動10.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等十幾所學校的三千多名學生齊集天安門前,舉行游行示威,高喊“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等口號。這一歷史事件體現的精神是( )A.五四精神 B.紅船精神 C.長征精神 D.延安精神11.1928年,朱德、陳毅率領的革命隊伍到達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這說明( )A.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性 B.開展土地革命的重要性C.開展根據地經濟建設的重要性 D.掌握武裝力量的重要性1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對中國人民的長期壓迫,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指的是( )A.新中國實行人民民主專政 B.中國歷史進入新紀元C.中國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 D.人民政權得到了鞏固13.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指出:“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基于這一認識,新中國采取的措施是( )A.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B.完成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C.廢除封建土地剝削制度 D.逐步地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14.周恩來在訪問印度和緬甸的過程中,倡議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這一倡議逐漸成為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這體現出新中國取得的外交成就是( )A.奉行了“一邊倒”的外交方針 B.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提出“求同存異”的外交方針 D.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15.為了早日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針對臺灣問題,提出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落實這一構想的前提是( )A.確保港澳臺享有高度自治權 B.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C.恢復對香港和澳門行使主權 D.增進海峽兩岸的交流16.“他們把中國的造紙術、印度的數字(歐洲人稱之為阿拉伯數字)傳入歐洲,他們翻譯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他們的文學名著《一千零一夜》曾影響著西方文學……”,材料中的“他們”是( )A.希臘人 B.波斯人 C.羅馬人 D.阿拉伯人17.玉米、甘薯原產于美洲,16世紀后傳入中國,被稱為“番麥”“番薯”。17世紀后逐漸推廣,成為中國百姓的重要食物。玉米、甘薯的傳入得益于( )A.絲綢之路的開通 B.“閉關鎖國”的實施 C.新航路的開辟 D.工業革命的開展18.1787年美國憲法規定:美國是聯邦制國家。國會、總統和最高法院分別掌握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彼此制衡。這體現的啟蒙思想是( )A.平等自由 B.三權分立 C.天賦人權 D.人民主權19.從下圖中可以看出,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啟的時代是( )A.工場時代 B.蒸汽時代 C.電氣時代 D.信息時代20.1848年2月,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產黨宣言》發表了,它第一次較為完整系統地闡述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闡明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它的發表標志著( )A.空想社會主義的誕生 B.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C.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D.國際工人運動進入新的階段21.某中學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展示了如下表格。依據表格內容推斷本節課的教學主題是( )時間 事件1826年 在玻利瓦爾等人領導下,西屬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實現了民族獨立1896年 埃塞俄比亞(非洲國家)打敗了意大利侵略者,保持了民族獨立1905年 印度人民在國大黨的領導下,爭取民族獨立的反英斗爭出現新高潮A.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 B.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 C.世界殖民體系的建立 D.亞非拉新興國家的發展22.美國記者約翰·里德是1917年俄國革命的親歷者,他認為十月革命“在舊制度的廢墟上構建起新制度的框架”。這里的新制度是指( )A.封建農奴制 B.君主專制 C.資本主義制度 D.社會主義制度23.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蘇德雙方在伏爾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發生激戰,德國及其仆從國共損失約150萬人,德軍遭遇自發動侵略戰爭以來最大的失敗。這場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它是( )A.莫斯科保衛戰 B.中途島戰役 C.斯大林格勒戰役 D.阿拉曼戰役24.1955年,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第一次在沒有西方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舉行了萬隆會議,由此誕生了體現和平共處原則的“萬隆精神”。萬隆會議及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不結盟運動,標志著( )A.冷戰局面的形成 B.第三世界的興起 C.西方陣營的分化 D.兩極格局的瓦解25.下表體現了二戰后美國社會結構出現的新變化。根據下表中數據的變化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就業人口分布的變化經濟部門 年份 美國農業 1950年 12.2%1990年 2.8%工業 1950年 34.7%1990年 25.8%服務業 1950年 48.9%1990年 71.4%A.從事農業的人口比重上升 B.工業的就業人口數量增加C.服務業的就業人口比重上升 D.美國的總人口數量增加二、材料題2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人民不斷進行著艱難曲折的探索,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探索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建設道路。材料一 兩次鴉片戰爭后,為了挽救國家的頹勢,洋務派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強”“求富”為目標的洋務新政……他們還辦了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的學校,建成了以北洋艦隊為代表的新式海軍。洋務新政引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生產技術,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摘編自《中外歷史綱要(上)》——金陵機器制造局內部材料二 第二條 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第四條 中華民國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第十九條 參議院對于臨時大總統,認為有謀叛行為時,得以總員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員三分之二以上可決彈劾之。——摘編自《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材料三 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的理論結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動指南。——摘編自《中外歷史綱要(上)》(1)根據材料一和圖1,列舉洋務派的“現代化的嘗試”。(2)根據材料二和圖2,從現代化的角度概括辛亥革命的重大意義。(3)根據材料三和圖3、圖4,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做出的努力。三、綜合題2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材料一 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各國相互聯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國際力量對比更趨平衡,和平發展大勢不可逆轉。——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材料二 我們所處的是一個風云變幻的時代,面對的是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人類依然面臨諸多難題和挑戰,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形形色色的保護主義明顯升溫,地區熱點此起彼伏,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有所上升,軍備競爭、恐怖主義、網絡安全等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依然任重道遠。——習近平《順應時代前進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材料三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倡導并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中國對世界和平與發展、對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提供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外歷史綱要(下)》(1)根據材料一,指出當代世界發展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和挑戰。(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中國應該如何“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參考答案1.A2.A3.D4.D5.C6.A7.D8.B9.C10.A11.A12.A13.D14.B15.B16.D17.C18.B19.B20.C21.A22.D23.C24.B25.C26.(1)創辦軍事企業(如金陵機器制造局);創辦新式學校培養人才;建成新式海軍(如北洋艦隊)。(2)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華民國,頒布《臨時約法》確立民主共和政體,推動政治現代化;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促進思想現代化。(3)實行改革開放,推動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現代化提供理論指導;經濟快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持續增長;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推動全球化發展(如博鰲亞洲論壇)。27.(1)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國家聯系依存加深;國際力量對比趨平衡;和平發展是大勢。(2)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保護主義升溫;地區熱點問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交織(如軍備競爭、恐怖主義、網絡安全)。(3)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堅持和平發展,維護世界和平;推動國際合作,應對共同挑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