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安徽省合肥市普通高中六校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聯考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據史載,漢武帝時諸侯王國“裂地分民”成常態,“大國不過十余城,小國不過數十里”,“長沙、燕、代,雖有舊名,皆無南北邊矣。”這反映了當時( )A.地方豪強勢力衰弱 B.朝廷重視經營邊疆C.土地兼并問題嚴重 D.中央集權得到加強2.下表所示為史籍中關于“交子”的歷史敘述。由此可以推斷,宋代交子( )記述 出處“真宗時張詠鎮蜀,患蜀人鐵錢重不便貿易,設質劑之法……謂之交子,富民十六戶主之。” 《宋史·食貨志》“民間以鐵錢重,私為券以便交易,謂之交子,而富家專之,數致爭訟。田請置交子務……卒奏用其議,蜀人便之。” 《宋史·薛田傳》A.成為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B.順應商業需求而產生C.發行權始終被地方控制 D.取代了金屬貨幣地位3.1764年,清朝續修《大清一統志》時,將初版的“外藩蒙古統部”改為“新藩蒙古統部”,并增添“西域新疆統部”,詳載伊犁、烏魯木齊等城屯防建置。這一做法旨在( )A.昭示疆域一統 B.推行改土歸流 C.發展朝貢貿易 D.應對沙俄侵略4.下圖為國民革命軍北伐進軍路線示意圖。據此可知,這次北伐戰爭( )A.結束了軍閥割據狀態 B.為全面抗戰作軍事動員C.打擊了北洋軍閥勢力 D.以工農群眾為戰斗主力5.下圖是1954年發行的宣傳畫《聽志愿軍叔叔講故事》:幾個少先隊員圍在收音機旁,聽廣播里志愿軍叔叔講戰斗故事。這些故事 ( )A.宣傳了社會主義建設成就 B.意在凸顯邊防官兵的家國情懷C.描述了人民解放戰爭場面 D.利于激發少年兒童的愛國熱情6.1983年6月,鄧小平指示:(中英)談判開始不先談主權問題,先談1997年以后如何管理的問題,1997年以后的管理解決了,主權問題自然迎刃而解;談判日期要設限,1984年9月為最后期限,……屆時如仍未談成,中國會單方面宣布收回香港的方案。這一指示 ( )A.反映科教興國戰略的推進 B.說明香港回歸障礙已經掃除C.彰顯維護國家主權的決心 D.標志“一國兩制”正式實施7.莎草紙是古埃及主要的書寫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資。考古發現的莎草紙上,留存有公元前2700年至公元900年間希臘文、阿拉伯文、埃及文等文字書寫的文獻。這表明莎草紙( )A.銷售范圍限于北非和西亞 B.制造技術被古埃及人壟斷C.是古代史上最佳書寫載體 D.為保存文化記憶做出貢獻8.9世紀以來,西亞地區的大馬士革、摩蘇爾的官方工場生產棉布、玻璃器等商品;巴格達的官方工場吸收波斯、拜占庭技術,制造出鑲嵌金銀的武器和珠寶。這些產品大量輸往地中海世界。這可直接用于研究( )A.古代西亞農業的發展水平 B.歐洲開辟新航路的需求迫切C.區域文明之間的物質交流 D.阿拉伯帝國興起的條件成熟9.英國哲學家培根(1561-1626年)主張通過實驗歸納獲得知識,提出“知識就是力量”;法國哲學家笛卡爾(1596-1650年)強調“我思故我在”,倡導數學演繹法。他們的思想( )A.體現了科學革命的要求 B.揭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C.批判了啟蒙運動的不足 D.背離了人文主義的潮流10.17世紀初,英國貴族將茶葉視為“饋贈高官的奢侈品”,形成繁雜的“下午茶”禮儀;至19世紀,英國普通家庭待客時常說“我把茶壺坐上吧,你一定得喝一杯茶”。這一變化可說明當時( )A.歐洲與美洲存在物種交流 B.價格革命刺激消費欲望C.政治民主化消除階級差異 D.全球經濟聯系得到加強11.20世紀30年代,墨西哥總統卡德納斯將4500多萬英畝的土地無償地分配給100萬無地或少地的農戶,建立了400多個合作農場,并將外資控制的石油、鐵路收歸國有。由此可知,他的改革( )A.使國家擺脫對外資的依賴 B.照搬了蘇聯新經濟政策C.為民族解放提供物質基礎 D.帶有反帝反封建的色彩12.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工業勞動和資本壓迫使無產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各國無產階級處境相同。這一論斷( )A.指出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發展 B.強調無產階級應走向國際聯合C.說明民族差異妨礙無產階級覺醒 D.否定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作用13.下表為1919年巴黎和會上的三種會議類型。據此推知,巴黎和會( )類型 權力最高會議 擁有決定一切重大問題的權力。成員為英、法、美、意特別委員會 負責審議專門問題,預備草案,提供最高會議參考全體會議 僅履行表決程序,無實質作用A.由大國操縱埋下隱患 B.平等協商解決爭端C.僅維護戰勝國的利益 D.遵循民族自決原則14.1927年,蘇聯缺乏工程技術、科研人員,文盲率超過50%,國防力量薄弱;到1933年,蘇聯建成了1500多個現代化大型工業企業,機床制造、精密儀器等新興工業部門初具規模。據此推知,當時蘇聯( )A.積極探索工業化新道路 B.擺脫了對西方技術的依賴C.重視激發市場經濟活力 D.工業產值已領先歐洲各國15.“東歐”原是地理概念,一般指德國、奧地利、意大利以東至歐洲和亞洲分界線的區域。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東歐”成為政治地理概念,特指除蘇聯以外的中歐、南歐社會主義國家。這一變化源于( )A.東歐劇變的發生 B.不結盟運動的興起C.美蘇冷戰的展開 D.馬歇爾計劃的實施16.芯片是制造業的核心技術。1985年,日本半導體市場占有率首次超過美國,美國因此對日本發動“芯片戰”;2025年,華為昇騰AI芯片性能逼近國際領先水平,美國同樣對華為實施全球禁令。美國頻頻發動“芯片戰爭”說明 ( )A.經濟全球化趨勢被逆轉 B.全球治理機制有待完善C.意識形態對抗持續激烈 D.美國科技領先地位動搖二、綜合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世紀70年代,石油輸出國組織的中東產油國,利用石油收入大力發展本國工業和基礎設施建設,試圖擺脫對西方國家的經濟依賴。1973年10月,中東爆發戰爭。油價在一年左右提高了3倍。在“石油危機”背景下,中東產油國在國際經濟領域的話語權得到顯著提升。——摘編自林承節《戰后亞洲經濟發展研究》等材料二 1973年,石油危機的爆發,使得西歐國家在經濟發展中愈發重視節能環保,能源密集型產業逐漸退出了市場。以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材料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快速興起。創新拉動型增長使得歐洲在諸多技術及相應產業環節可以和美國展開競爭。但是受制于福利制度的僵化、勞動力市場缺少競爭,歐洲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仍落后于美國和日本,并未搶占新技術浪潮的先機。——摘編自孫彥紅《試析1970年代以來的歐洲經濟轉型》材料三 1970年左右,美國國內石油生產達到最高峰,隨后逐步下降。國內需求的不斷增長,使得美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第一次石油危機使美國政府認識到依賴石油進口的脆弱性。因此,在推進北美地區能源一體化的同時,美國還加強了對波斯灣地區友好產油國的經濟相互依賴和安全保護政策,以及對敵對產油國的經濟制裁和軍事遏制政策。1974年,美國聯合西歐、日本等主要能源消費國建立國際能源機構以維護西方國家的集體石油供應安全。——摘編自王蓓薩《20世紀70、80年代美國的能源外交》(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70年代中東產油國“話語權得到顯著提升”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三,分別概括歐洲和美國應對“石油危機”的措施,并指出歐洲措施效果受限的原因。(3)綜合三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石油危機”對維護我國能源安全的啟示。三、材料題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13年出版的《國文教科書》,是我國中學教科書選入外國翻譯作品的濫觴。當時的教育思潮重視實利教育,因此選入的文章主要包括與民主共和相關的政治常識、科學常識、商品經濟知識、文明生活方式等。隨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外國翻譯文學作品開始入選我國中學教科書。這一時期的選文不僅宣傳進化論思想、反對封建禮教,還注重對人的啟蒙,主題涉及人生、愛情、婦女等。語體有文言、白話兩類,白話語體占據主流。20世紀30年代的選文在主題上以民族精神、關注社會為主。《最后一課》《柏林之圍》《少年愛國者》等表露出對于民族共同語的珍視,對時局的關心和對國家尊嚴的維護。同時,大量關于無產階級的外國作品被翻譯、引進。抗戰時期,對固有文化、民族文化等的強調使教科書中外國翻譯作品大大減少。體現“個人”的一些外國翻譯作品變得“渺小而不切實際”。總的來說, 民國時期,外國翻譯作品經過過濾、沉淀,與中國古典作品、現代作品一道構成了中國語文教科書現代性的顯著特征,也共同塑造著未來的中國公民。——摘編自管賢強《民國初期中學國文教科書外國翻譯作品研究》(1)根據材料,概括民國不同時期中學教科書中外國翻譯作品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民國時期中學教科書選入外國翻譯作品的意義。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表格林尼治時間大事記1840年前 格林尼治時間由英國的格林尼治天文臺 (1675年建)制定,但其影響力有限,英國各地城鎮仍遵守地方時間1847年 英格蘭和蘇格蘭鐵路時刻表采用格林尼治時間,以克服計時不同給交通造成的混亂局面1880年 格林尼治時間成為全英國唯一的、法定的時間標準1884年 英法美德俄日等25國在華盛頓召開會議,確定經過格林尼治天文臺的經線為本初子午線,據此確定格林尼治時間為國際標準時間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世界史知識,圍繞“國際標準時間的形成”,自擬論題,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A C D C D C A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B A A C B17.(1)原因:利用石油收入發展工業和基建,增強自身經濟實力;中東戰爭沖擊了石油市場;全球經濟發展對石油的高度依賴(或從“石油的重要性”作答):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聲援。(2)措施:歐洲:①推動產業轉型;②提倡節能優先。(任答兩點即可,照抄材料不得分)美國:①成立國際合作機構,協調石油供應安全;②對中東產油國區別對待,保障石油來源;③開發本土資源,推進北美能源一體化。(答兩點即可,照抄材料不得分)原因:福利制度僵化;勞動力市場競爭力不足;產業轉型遲緩與技術滯后。 (任答兩點即可,摘抄材料可酌情給分)(3)啟示:能源結構的多元化;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加強國際能源合作;重視能源的戰略儲備;建立能源危機應對機制;提升科研能力,開發新能源;提高節能意識等。 (答出3點,言之有理即可得分)18.(1)特點:民國建立之初,注重對國民的知識教育;新文化運動之后,通過文學作品進行思想啟蒙;20世紀30年代,隨著民族危機不斷加深,愛國主義、民族國家、救亡圖存等主題凸顯。(答出3點即可)(2)意義:培養青少年的公民意識和家國情懷;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推動婦女解放;有利于白話文的傳播;有利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民國時期中學語文學科的發展。(任答4點即可)19.論題:工業革命與世界市場的發展推動國際標準時間形成。論述:19 世紀,工業革命蓬勃發展,火車、輪船等新式交通工具廣泛應用,跨地區人員和物資流動頻繁。不同地區計時差異給交通帶來混亂,如1847年英格蘭和蘇格蘭鐵路采用格林尼治時間以保障運輸安全,統一時間成為工業時代的迫切需求。同時,工業革命推動世界市場逐漸形成。英國憑借“世界工廠”的地位和強大的經濟實力,在世界經濟和貿易中占據主導。由英國制定的格林尼治時間,借助其影響力不斷傳播。1884年,25國會議確定格林尼治時間為國際標準時間,這既反映了世界市場對統一標準的需求,也彰顯了英國的國際話語權。綜上,格林尼治時間成為國際標準時間,不僅是技術革新與經濟發展共同作用的結果,更折射出工業革命時期全球聯系加強、國際秩序重構的時代趨勢,以及大國實力對國際規則制定的深遠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