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河南省洛陽市強基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7月月考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考古研究表明,距今約4300年的晉南地區某聚落遺址中,核心區為獨立的高臺祭祀建筑群,出土了玉璧、玉琮等禮器及象征權力的彩繪龍盤,其外圍居住區房址規模差異顯著,還發現了非正常死亡人骨集中埋葬現象。該遺存最有助于探究( )A.原始宗教禮儀的制度化演進 B.神權與王權結合的治理模式C.早期國家禮樂制度成熟形態 D.區域間手工業技術廣泛傳播2.據西周青銅銘文統計顯示,在涉及諸侯冊封的62篇銘文中,有47篇提及“昭穆序列”“嫡庶之辨”;涉及采邑繼承的38篇銘文中,31篇強調“大宗立嗣”“小宗附從”。這反映了西周時期( )A.宗法原則滲透政治實踐 B.銘文記載成為分封依據C.諸侯權力依賴軍事征服 D.采邑繼承摒棄血緣關系3.據考古發現,齊國臨淄故城中的冶鐵、鑄鏡、制陶等11處作坊遺址與鑄錢遺址相鄰;楚國紀南城出土的漆器作坊旁,伴出大量郢爰金幣范。這反映出當時( )A.貨幣鑄造技術走向統一 B.重農抑商政策影響經濟C.金屬貨幣主導商品經濟 D.手工業生產專業化發展4.下表所示為春秋戰國時期文獻中吳越地區的相關記載。據此可知,春秋戰國時期( )時間階段 相關記載 文獻春秋前期 靈公子季札觀周樂,能精準闡釋《風》《雅》《頌》,卻仍自稱“蠻夷”,以“斷發文身”為俗 《左傳》春秋后期 越君勾踐令諸多大夫習《詩》《禮》,朝堂論政引“華夏先王之道”,但祭祀仍保留“鳥圖騰”儀式 《國語》戰國中期 楚王孫遣者鐘銘文收“吳人、越人,尚同乎楚”,吳越貴族通婚頻繁,且多以“華夏共祖”自稱 《史記》A.長江流域禮制整合的地域路徑 B.華夏認同在吳越地區逐步深化C.東南地區華夏共祖觀念的萌生 D.吳越習俗與周禮的互動式演變5.李悝在魏國變法時,以“盡地力之數”推動“治田勤謹”者獲賞,又行“平糴法”調控糧價;其《法經》雖重“盜、賊”之禁,卻專設“廛律”規范商業市集。這體現出李悝變法( )A.開創了封建法典的立法范式 B.旨在強化中央集權統治秩序C.通過法律手段統籌農商發展 D.以重農抑商為基本經濟策略6.在公元前4世紀稷下學宮的論辯檔案中,部分學派既以“天道四時”為理論根基,又頻繁援引《詩》《書》論證刑名法術之策。這一現象反映出當時( )A.諸子思想趨向實用發展 B.百家爭鳴推動思想交融C.法家學說占據思想主導地位 D.地域文化交流壁壘強化7.戰國時期某學派主張:“宮室有度,堂基三尺,土階三級,茅茨不修,椽木無雕”,同時強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將器物制作的精益理念納入治國方略。下列與該學派主張相符的是( )A.儒家“克己復禮”的等級秩序觀B.道家“無為而治、順天任物”的自然哲學觀C.法家“循名貴實”的法治建設論D.墨家“節用尚賢、重器務實”的務實治理觀8.據學者研究發現,秦統一后的十年間(前221~前211),山東臨淄齊國故城、河北易縣燕下都等關東官營作坊遺址,出土了大量刻有“十六年詔書”銘文的標準化器物。經測量,陶鬲、銅權、鐵束等器型尺寸與咸陽宮遺址出土的同類器物誤差均小于2%,其范鑄工藝、銘文格式完全遵循咸陽宮廷工官標準。這主要得益于當時( )A.官營手工作坊的形成 B.商鞅政策在全國范圍延續C.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D.區域文化的交流顯著增強9.秦末簡牘中有關“戍卒道亡”“倉粟腐敗”“郡縣文牒傳遞超時”的記錄占比超45%,多地簡牘出現了“黔首囂囂,毋樂生”的民間訴求;同時,咸陽宮遺址出土的政令文書仍強調“急督資、重賦役”的治國邏輯。對此認識合理的是( )A.制度設計與基層執行脫節加速秦朝崩潰B.考古發現與政令文書沖突揭示出秦亡的必然性C.中央集權體制在危機中仍保持高效運作D.簡牘數據反映了區域性危機而非統治全面崩潰10.下表所示為漢初至漢武帝時期監察制度的演變。據此可知,漢武帝時期監察體系變革旨在( )漢初(前202年)監察體系特征 漢武帝時期(前106年)監察體系變革監察主體 郡國并行制下,監御史與諸侯王共治天地,常與郡守勾結 廢除監御史,設13州刺史,直屬中央,專職監察郡國二千石官員監察范圍 僅限三輔及部分郡縣,三國不受監察 覆蓋全國郡國,重點監察諸侯王與地方豪強監察效能 地方吏治腐敗,諸侯“富琦天子”“執兵自重” 刺史“六條問事”直擊地方權力濫用,“郡國畏察,秦強效法”A.革除郡國并行制的制度弊端 B.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C.延續漢初黃老思想治國理念 D.推動區域經濟均衡發展11.據學者對漢代簡牘、碑刻的研究發現,《孝經》文本在邊郡障塞(軍事要塞)與內地鄉里均有廣泛傳抄。居延漢簡載,“善父母為孝,孝者,家之基也,吏民當勉之”;山東碑刻記錄,“舉孝行,興禮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風化大行”。這反映出漢代( )A.儒家孝道成為邊疆治理核心手段 B.游牧文化與農耕文明的劇烈碰撞C.察舉制度推動儒家經典廣泛傳播 D.儒家思想促進漢代社會倫理建構12.下圖是據《三國志》整理的景元元年(260年)魏魏吳三國的人口數量統計狀況。這一狀況( )A.奠定曹魏優勢根基 B.促使吳蜀結盟抗敵C.導致蜀漢北伐失利 D.緣于東漢經濟衰退13.北魏統一北方后,山東漢族豪強“筑塢堡聚宗族,督護地方”,北魏因勢推行“宗主督護制”;同期南朝劉宋為安置江淮流民,“僑立郡縣,存舊壤名籍”。這種地方治理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A.南北經濟結構差異影響 B.邊疆與內地的治理分野C.地方勢力與政權的互動 D.中央集權強弱程度有別14.南朝宋武帝劉裕代晉時,晉恭帝禪位詔書稱“天命不于常,帝王非一族”,并賜璽綬于建康宮;北朝東魏孝靜帝禪位詔亦言“五行迭用,帝王相承,非一族一姓之能獨有天下”。西魏權臣宇文泰廢文帝元寶炬,改立元欽為帝,卻仍以“奉還神器于元氏”為名,宣稱“魏室再興”。上述現象共同反映出,魏晉南北朝時期( )A.皇權更替為門閥士族所操控 B.政權更迭中的合法性建構C.儒家天命觀出現顛覆性變革 D.少數民族政權的正統訴求15.唐高宗時期頒布的《新修本草》,首創“藥圖(實物繪圖)—圖經(產地考辨)—正文(性味功效)”三位一體的編纂模式,收錄藥物850種,其中新增114種西域藥物,并建立了“州府征集—太醫署核驗—尚書省刊布”的標準化流程。這種官修藥典的出現主要得益于( )A.胡漢交融拓展藥物種類 B.中央集權下醫藥管理規范化C.經濟繁榮支撐技術創新 D.民間藥學散亂倒逼宜方編纂16.據《唐代墓志匯編》載,貞元年間柳氏墓志記其“通究儒術,旁涉釋玄,以儒立本,以道養性,以釋明心”;元和年間鄭氏墓志載“少習《詩》《禮》,長研《莊》《列》,晚耽釋典,三教之說,會通于心”。這些墓志可用于說明( )A.唐代三教已融合為統一思想 B.墓志是還原歷史的核心史料C.思想交融影響社會文化書寫 D.道家思想成為唐代思想主流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云夢秦簡《語書》載,南郡守騰告諭縣吏:“法律未足,民多詐巧”,而同一時期齊地淳于越私塾“童子誦《詩》逾百篇”。始皇東巡刻石云“器誠一量,同書文字”,然瑯琊臺殘簡卻見六國異體字雜糅。漢二年(前205年),蕭何收秦丞相府圖籍,但“張蒼明律歷,獨不能通齊地租簿”。高后時,三輔老卒言:“吾持戟衛宮州載,今子為刀筆吏竟得爵過吾!”至武帝元狩四年,楊可告緡遍天下,而東海郭解“夜入縣廷,削縣令案牘”,郡守奏曰:“儒生傳習《論語》而不知廷尉詔令。”史家閻步克評此現象為:“制度層累之下的斷裂帶,恰是理解轉型陣痛之鎖鑰。”——摘編自邢義田《治國安邦:秦漢史論叢》材料二 據《唐會要》載,隋創三省六部制,“以尚書、門下、內史三省厘庶務,又置吏禮兵刑戶工六部分職”,至唐“三省相互牽制,中書出令、門下封駁、尚書執行,漸成定制”。唐代通過三省職權劃分,使“決策、審議、執行環節相分離又相配合”,既延續了秦漢以來皇權集中傳統,又應官僚政治而發展。同時,唐代科舉以“經史明通、詞章秀美”取士,將儒家經典與行政能力考核結合,實現“選官制度與意識形態深度融合”,如《新唐書·選舉志》載“凡秀才,試方略策五道……進士試時務策五道、帖一大經”,使秦漢奠基的集權制度在官僚選拔層面更趨精密。——摘編自劉后濱《唐代中書門下體制研究》(1)根據材料一,指出秦漢時期制度轉型的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秦漢時期制度轉型艱難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隋唐政治制度的主要創新及作用。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先秦時期,青銅器紋飾從神秘的饕餐紋向生活化的宴樂、攻戰紋開始轉變。漢代畫像石以“孔子見老子”“荊軻刺秦王”等歷史故事為題材,兼具教化與審美功能。魏晉南北朝以來的洛陽龍門石窟造像吸收希臘雕塑的寫實技法,佛造像衣紋呈現出“曹衣出水”的西域風格與“吳帶當風”的中原寫意融合。隋唐時期,粟特(中亞古國和民族名)樂師沿絲綢之路東遷,長安宮廷樂舞融合龜茲琵琶、胡旋舞與中原雅樂,《新唐書,禮樂志》載“胡部新聲與華音雜陳”,形成《霓裳羽衣曲》等中西合璧的藝術典范。敦煌壁畫融合西域佛教藝術與中原繪畫技法,如唐代飛天造型兼具印度犍陀羅的靈動與中原仕女的飄逸,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摘編自姜伯勤《敦煌藝術宗教與禮樂文明》、王子今《秦漢邊疆與民族問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中國古代藝術的發展演進”,自擬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三、綜合題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齊國管仲推行“相地而衰征”,依據土地肥瘠分等征稅,“山澤各致其時”,管控山林川澤開發時序,同時“通齊國之魚鹽于東萊”,鼓勵商業流通,使齊“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魏國李悝實行“盡地力之教”,督促農民精耕細作,以“平糴法"調控糧食供需,“故雖遇饑饉水旱,糴不貴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補不足也”。秦國商鞅秉持“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繆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息而貧者,舉以為收孥”,為秦統一奠基。——摘編自趙靖《中國經濟思想史》材料二 漢代強化“重農抑商”,“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但也有調整,如漢武帝時桑弘羊推行“鹽鐵官營”均輸平準”,“籠天下鹽鐵諸利,以排富商大賈……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魏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經濟政策因勢而變,曹魏“屯田制”,“許下屯田,得谷百萬斛”,且“弛湖池之禁”,允許百姓漁采;南朝宋齊時“檢籍”,整頓戶籍以保障賦役,同時“商稅輕儉”,促進商業復蘇。隋唐以“均田制”為基礎,“租庸調制”輕徭薄賦,“天下編戶,貧弱者眾,亦有傭力客作以濟糇糧,一家一日雇人抄書,取直為錢十五”,又行“公廨錢”等政策,以官本貸商求利,既管控商業又使其服務于國用。——摘編自葉世昌《中國古代經濟政策史稿》(1)根據材料一,概括春秋戰國時期經濟政策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時代背景。(2)對比材料一、二,指出春秋戰國至隋唐經濟政策演變的趨勢,并說明上述演變所體現的古代治國智慧。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先秦儒學以“禮”“仁”為核心,通過“克已復禮”“為政以德”構建倫理政治秩序,強調血緣宗法與等級制度的統一性。漢代董仲舒融合陰陽五行與讖緯思想,以“天人感應”“三綱五常”強化君主專制,通過“罷黜百家”確立官方正統,使儒學成為中央集權的意識形態工具。魏晉南北朝時,面對社會動蕩與佛道沖擊,玄學以《老子》《莊子》《周易》“三玄”為根基,何晏、王弼提出“貴無”論,郭象主張“獨化于玄冥之境”,通過探討“名教與自然”的關系,將儒家倫理與道家思辨結合,形成抽象化的哲學思潮。唐代儒學在繼承基礎上創新,孔穎達奉詔撰《五經正義》,融合漢魏以來義疏傳統,統一經典闡釋;韓愈以“道統”對抗佛道,提出“性三品”說重構心性論。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認為:唐代文化“前期結束南北朝舊局,后期開啟趙宋新局”。——摘編自余敦康《魏晉玄學史》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1)根據材料,概括先秦至隋唐儒家思想演變的階段特征,并分析魏晉玄學興起的社會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闡釋陳寅恪關于唐代文化“承前啟后”觀點在思想領域的具體體現。參考答案1.B2.A3.D4.B5.C6.B7.D8.C9.A10.B11.D12.A13.C14.B15.B16.C17.(1)表現: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建立與發展;法律體系從地域差異向統一化過渡;文字、度量衡等制度從六國異制向標準化整合;官僚體系從貴族政治向文書行政轉型。原因:地域文化差異與舊制慣性;中央集權的執行漏洞;舊有勢力抵制變革;官僚體系尚未成熟;思想意識形態的沖突。(2)主要創新:三省六部制的創立與完善;科舉制度的創立與發展;官僚體系的專業化。作用:強化了中央集權;提升了行政效率;鞏固了意識形態的統一;完善了官僚政治體系;促進了社會整合;為后世政治制度提供了范式18.示例:論題:中國古代藝術形態的變化是社會演進的直觀反映。闡述:先秦時期,青銅器紋飾的轉變與社會權力結構的變革緊密相關。商代饕餮紋莊嚴肅穆,以猙獰神秘的形象彰顯神權與王權的威嚴,契合“率民以事神”的社會風貌;至春秋戰國,宴樂、攻戰紋興起,折射出禮崩樂壞、諸侯爭霸的時代特征,藝術從服務神權轉向描繪世俗生活與政治斗爭,體現了人文精神的覺醒。漢代畫像石的盛行,與儒家思想正統地位的確立息息相關。“孔子見老子”宣揚尊賢重道,“荊軻刺秦王”彰顯忠勇精神,這些歷史故事題材的畫像石通過視覺敘事,將儒家倫理道德具象化,成為統治者教化民眾、鞏固大一統秩序的重要工具,藝術的教化功能得以強化。魏晉南北朝時期,洛陽龍門石窟造像融合希臘寫實技法、西域風格與中原寫意,既源于佛教東傳的影響,也反映了民族大融合的時代趨勢。鮮卑政權遷都洛陽后推行漢化政策,佛教藝術成為民族文化交融的載體。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繁榮,粟特樂師、龜茲樂器等外來元素融入宮廷樂舞,催生出《霓裳羽衣曲》等經典之作;敦煌壁畫中西合璧的飛天造型,更是大唐盛世開放包容氣度的生動寫照,展現出藝術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創新與突破。綜上所述,從先秦到隋唐,藝術形態的演變從不同維度折射出中國古代社會的演進。19.(1)特點:多元探索,因地制宜;以富國強兵為核心;重視農業基礎;注重資源管控與調控。時代背景:鐵器牛耕的推廣推動了生產力發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頻繁,各國亟需 通過經濟改革實現富國強兵;百家爭鳴推動治國理念多元化,法家、儒家等思想影響政策取向。(2)演變趨勢:從多元探索到制度統一;重農抑商的強化與調適并存;政府干預從直接管控到間接調控。治國智慧;以農為本,兼顧民生;因勢而變,靈活調整;國家主導與市場協同;制度傳承與創新相結合20.(1)階段特征:先秦儒學以創設德治理念與倫理框架為核心;漢代儒學神學化并成為官方意識形態;魏晉儒學受到玄學沖擊與影響并自我調適;隋唐儒學吸收佛道思想向心性論轉型。社會背景:魏晉時期政局動蕩,傳統倫理秩序受到沖擊,知識分子尋求精神寄托;佛教與道教思想廣泛傳播,對儒學的正統地位形成挑戰;門閥士族的文化需求;漢代經學僵化;思想融合的趨勢。(2)具體體現:“承前”: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啟后”:三教合流趨勢深化,為宋代理學“援佛入儒”“援道入儒”奠定基礎;韓愈等人復興儒學的努力,直接影響了宋代程朱理學對儒家道統的建構,促使儒學從政治意識形態向哲學化體系的轉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