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蘇省2026年中考歷史一輪復習之提分精準練(4)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一、單項選擇題1.(2025·南京)在南北朝時期的墓葬考古發掘中,發現了以下文物現象:原本流行于南朝的蓮花尊,在北朝晚期的貴族墓葬中也有出土;北朝壁畫中出現了漢族婦女制作蒸饃與烙餅的情景;部分北魏墓志的書法風格與東晉王羲之的書法有相似之處,呈現出“斜劃緊結、筆力勁健”的特點。這些考古發現反映了( )A.魏晉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 B.南北經濟文化交流頻繁C.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遠影響 D.社會動蕩促進文化融合2.(2025·連云)大概念將分散知識聯結成整體,對學習具有引領作用。能統領下列史實的大概念是( )①魏晉時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斷內遷 ②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改革③唐朝初期,文成公主入藏嫁給贊普 ④元朝,形成新的民族——回族A.民族交融 B.政權分立 C.文化一統D.江南開發3.(2023·鎮江)歷史上民族交融的形式多樣,主要有:①民族遷徙;②政策促進;③文化互鑒;④生產交流。北魏孝文帝改革屬于( )A.① B.② C.③D.④4.(2024·南通)《魏書》記載,大臣高閭認為夏商周三代疆域不大,實行封禪(古代帝王在泰山祭告天地的儀式),勸孝文帝也舉行封禪大典。孝文帝卻認為南方荊州和揚州尚未歸順,不欲封禪。由此可見,孝文帝( )A.學習漢族政治制度 B.推動北方人口南遷C.打擊藩鎮割據勢力 D.胸懷國家統一大志5.(2024·蘇州)下列示意圖揭示出這一歷史時期的階段特征是( )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C.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D.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6.(2024·鹽城) 《齊民要術》記載,隨著北方人民的大量南徙,必然會把生產工具攜帶而來。適合南方的,可能有所推廣:不適合的,則會不斷改進。該著作所述現象( )A.導致了東漢政權的衰亡 B.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C.奠定了北魏統一的基礎 D.推動了南北對峙的形成7.(2024·連云)北魏遷都洛陽后營建的龍門石窟,從其飛天身上飄揚的絲帶、清瘦飄逸的風貌和超凡脫俗的神韻中,可窺探到中原漢文化的諸多影響。這一現象反映出( )A.南北政權對峙 B.江南經濟開發C.書法藝術成熟 D.北方民族交融8.(2023·常州)中國歷史留給后人的典故非常多,下列典故與如圖所示歷史事件相關的是( )A.紙上談兵 B.朝秦暮楚 C.草木皆兵D.三顧茅廬9.(2023·泰州)《晉書·食貨志》記載東晉后期的南方:“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出現這一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國家實現統一 B.南方條件優越C.對外交往發達 D.北方人民南遷10.(2025·浦口模擬)下表呈現了東晉南朝時期修建的兩大水利灌溉工程概況,體現了江南地區( )時期 地區 工程 灌溉田畝數東晉 江蘇鎮江 新豐堰 八百余頃南朝(宋) 浙江湖州 吳興塘 二千余頃A.逐漸得到開發 B.水路交通發達C.生產工具先進 D.自然條件優越11.(2025·宜興模擬)《齊民要術》中記載,北方人民的大量南遷,給南方帶去了生產工具,適合南方的,便推廣使用,不適合的,則不斷改進。這一現象( )A.導致了東漢政權的滅亡 B.緩和了南北政權的矛盾C.加速了北魏政權的漢化 D.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12.(2025·江蘇模擬)孝文帝遷都中原后,積極吸收中原先進文化和制度,為群臣“班賜冠服”,改鮮卑族原有姓氏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士族通婚。這些措施( )A.推動了民族交融 B.加速了北民南遷C.完成了國家統一 D.消除了民族隔閡13.(2025·邗江模擬)歷史證明,在中國古代,中原地域遼闊,若是少數民族想要在中原建立政權,必須要使自己的文化融入中原文化,且中原人數眾多,如果不學習漢文化,是無法在中原如此寬闊的地域及眾多的人群中立足的。為此( )A.秦始皇北擊匈奴 B.漢武帝罷黜百家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唐太宗和同一家14.(2025·銅山模擬)《左傳》注疏有云:“中國有禮儀之大,謂之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連稱,本義指衣冠華美又重禮儀。以下歷史事件反映古代少數民族“易服學禮,融入華夏”是( )A.炎黃戰蚩尤 B.北魏孝文帝改革C.鑒真東渡 D.澶淵之盟15.(2024·南京模擬)下列歷史事件或現象發生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有( )①佛教的傳入 ②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 ③赤壁之戰 ④淝水之戰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16.(2024·連云港模擬)《隆中對》記載:“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圖:謀取)也。”材料反映了諸葛亮的什么策略( )A.聯吳抗曹 B.聯曹抗吳 C.投降曹操D.投奔東吳對比 改革前北魏墓 改革后北魏墓殉葬牲畜 牛、羊、馬的頭骨、肢骨 豬、狗、雞、羊等家畜陶器模型墓葬形制 鮮卑族:梯形豎穴土坑墓 仿東漢:弧邊方形磚室墓壁畫裝飾 狩獵、宴飲、打場、采桑等場景 儒家“孝悌”“升仙”等內容17.(2024九下·鹽城模擬)以下是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墓葬對比圖,從中可以看出改革的影響是( )A.結束分裂割據 B.增強北魏實力C.強化君主專制 D.促進民族交融18.(2024·泰州模擬)歷史興趣小組圍繞某主題整理出教科書的相關學習資源,據此判斷推動這一時期出現下列歷史現象的共同因素是( )學習資源(南朝)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摹繪自敦煌莫高窟壁畫,原是北方少數民族的坐具,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進入內地A.人口遷徙 B.江南開發 C.外貿繁榮D.孝文帝改革19.(2024·徐州模擬)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更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以往的“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以上材料反映這一時期的特征是( )A.政權分立 B.民族交融 C.社會變革D.繁榮開放20.(2024·海門模擬)圖片能反映歷史。仔細觀察以下圖片,反映的主題詞是( )A.民族交融 B.遷都洛陽 C.政權分立D.繁榮開放二、非選擇題21.(2025·泰興模擬)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與共,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共同推動了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連年的征戰中,秦朝君臣早已認識到,東周列國之間在制度上無法兼容的差異乃是攻訐不息的根源之一。度量衡、車軌、錢幣、法律和文字,因為涉及行政、手工業、商業和社會治理等重要領域,被迅速選定成為秦朝建立后需要統一的關鍵內容。——紀錄片《何以中國》材料二 北魏以降,石窟藝術得到了空前絕后的發展,……云岡大佛身上是印度原初衣飾加上鮮卑的飾帶,帶有一種身體的透明感,龍門石窟的大佛則是完全的漢服,……賓陽中洞的主佛與云岡石窟中的大佛相比較而言,少了一些宗教氣質的威嚴,更多體現了漢家文化的溫和可親。……洛陽作為南北文化交流的新都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條件,這種地理位置上的優越使得龍門石窟在開鑿之際就已經汲取了南朝佛畫流變的精粹以及承載著漢文化的碑刻和書法精華。——摘編自馬培杰《犍陀羅樣式的漢化終點》材料三 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發展概況時間 農業總產值/億元 工業總產值/億元1952年 46.5 11.41978年 155.6 212.12014年 11352.3 64369.0——摘編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1)請選取材料一中某一個方面,寫一篇有關秦朝建立后“鞏固統一措施”的介紹詞。(不得使用示例)示例:統一文字,秦始皇下令把小篆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文字的統一,使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順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展。(2)據材料二,概括北魏石窟造像的變化,并分析變化原因。(3)根據上述圖表,指出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發展的情況,并解釋其原因。(4)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促進中國“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因素有哪些?2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南遷圖材料二:魏晉時期,江南地區大量荒地被開發出來,耕地面積不斷增加。江南地區在繅絲、織布、制瓷等方面都有顯著發展。南朝時的建康,是當時商業最為活躍的大都市。——摘編自李文艷《新時代洛陽客家文化資源利用路徑研究》材料三:南北朝歷史思維導圖(1)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寫出一個魏晉時期內遷的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權的名稱。(2)據材料二,說出魏晉時期南方社會發展的表現。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內在聯系?(3)據材料三,寫出該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征。參考答案1-10 CABDB BDCDA11-20 DACBB ADABA21.(1)統一度量衡,秦朝統一六國后,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國家統一監制。度量衡的統一,有利于經濟的發展。或者統一貨幣,秦始皇下令廢除六國的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統一貨幣。貨幣的統一,有利于各地經濟的交流與發展。(2)佛像服飾從印度服飾、鮮卑服飾到完全的漢服;佛像神態從威嚴到溫和可親。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融);南北文化的交流;佛教的傳播與中國文化的融合。(3)民族地區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原因: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或黨和政府進行了一系列的民主改革、社會主義改造、改革開放)(4)大一統的政治理念(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民族交融;國家政策;22.(1)氐族;前秦(2)表現:農業發展、手工業發展。(答出任意一點即可)聯系:北人南遷,推動南方的開發。(3)時代特征:政權分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